夏伊指揮馬勒《第六交響曲》:這不是悲劇,而是英雄的戰歌

2020-12-25 澎湃新聞

10月15日晚,在指揮家裡卡多·夏伊的帶領下,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再度來到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以一部長達80分鐘的馬勒《第六交響曲》拉開為期三天的演出大幕。

《第六交響曲》是作曲家馬勒情感最劇烈的一部作品,也是馬勒唯一一部以悲劇結尾的交響曲,人稱「悲劇」交響曲。

這部作品充滿悲劇感和神秘感,然而,單純從音樂的角度看,這是一部驚人的傑作。不論是結構和內容的完美結合,極高效的素材處理,還是絢爛多彩的配器,或是行雲流水、恰到好處的對位手法,在首演一個多世紀後依然令人驚嘆。

夏伊指揮馬勒《第六交響曲》超過30年,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更以演繹馬勒交響曲聞名。前兩天在北京,樂團同樣獻演了馬勒《第六交響曲》,反響不俗,樂評人寇燚聽完現場後,直言這是樂團重回巔峰狀態的標誌,也更加令他確信,「演馬勒是琉森的天命所系。希望從此以後,琉森音樂節每年都演出一首馬勒交響曲!」

在上海,夏伊的馬勒《第六交響曲》同樣受到了好評。樂評人任海傑在現場聽過四五次馬勒《第六交響曲》,今晚這場是他聽過最好、感觸最深的一次,「這一場讓我想到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英雄的肉體可以被擊倒,但他的精神不會被擊敗。『馬勒六』是悲劇,但我聽下來不是悲劇,而是英雄的戰歌。」

在上海,夏伊的馬勒《第六交響曲》同樣受到了好評。 本文現場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指揮家阿巴多與琉森音樂節幾乎締造了十年的馬勒盛會。2014年阿巴多去世,兩年後,夏伊接過指揮棒,成為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

夏伊比阿巴多整整小20歲,早在指揮家生涯開始時,他就曾以助理指揮的身份與阿巴多在斯卡拉歌劇院共事,得到過阿巴多親傳。

2016年與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同臺的首場音樂會上,夏伊率團演奏了馬勒《第八交響曲》,完成了阿巴多音樂生涯最後十年的「馬勒全集」計劃。2019年,夏伊帶團再度回到了馬勒《第六交響曲》。

「馬勒永遠是我們的中心,永遠是我們的保留曲目,但樂團要向前發展,今後我希望帶入更多豐富的曲目,比如斯特拉文斯基、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他們的作品在琉森管弦樂團演得比較少,尤其是拉赫瑪尼諾夫,他的《第三交響曲》和琉森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

夏伊認為,拉赫瑪尼諾夫未來會和馬勒一樣,在樂團佔據重要地位,成為一種新的傳統。同時,他也表示,樂團會引入更多當代音樂,最近,他就向一位作曲家委約了一部當代作品,會在2021年的琉森音樂節首演。

不管是琉森音樂節藝術總監麥可·海弗裡格,還是樂手,他們都在這一點上支持夏伊,「他們很願意進行多元的嘗試,演奏當代作品對樂手們的成長很重要,這會給樂團帶來活力。」夏伊說。

另外,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每年都會邀請指揮家客席,過去兩年都是海丁克,之後會嘗試邀請其他指揮家合作,「給樂團帶入不同指揮家的聲音和解讀,這很重要,也很有趣。」夏伊說。

在琉森音樂節藝術總監麥可·海弗裡格看來,夏伊的指揮風格前衛、個性鮮明,與阿巴多截然不同。而在樂手們的眼裡,夏伊非常有組織能力,一切都是井井有條的,他是一個思想高度集中的指揮家,態度健康、向上、積極。他從來不生氣,至少不會對樂手生氣,和這樣一個友善的人共事,樂手們也很開心。

「大家一起創造音樂的歡樂,這是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誕生之初就有的精神,也是我們今天不可或缺的精神。」夏伊說,和其他樂團相比,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的特殊之處在於,樂手們只在8月齊聚琉森,演出兩周後便回歸各自的工作崗位,「每位樂手都是傑出音樂家,他們聚到一起是出於對音樂的熱愛。」

「我們排練的時候會非常努力,有時候簡直是精疲力盡。」雖然聚首和排練時間都不長,但夏伊反而體會到了更多樂趣,「每一位樂手都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都可以把個性化的解讀帶到樂團中來。作為指揮家,我也會帶入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解讀,我最喜歡觀察樂手們對音樂的直覺和第一反應。」

作為一支「夏日限定」的節日樂團,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的樂手們來自世界各地,有人來自交響樂團、室內樂團,有人是獨奏家,還有人是大學音樂教授,幾乎集結了全球最具聲望的音樂家,人稱「夢之隊」。

如果說在其他交響樂團是工作,那麼在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對樂手們來說更像是愛好和享受,他們每年夏天在風景美如畫的琉森相聚,彼此啟發,相互切磋技藝。

每年夏天在琉森,樂團會在兩周時間裡集中排演三套曲目,待所有音樂會結束後,他們便會四散而去,各回各家。等到國際巡演,他們又會重新集結,用兩周時間巡演五到七場音樂會。一年下來,整個樂團共事也不過一個月。

對樂手們來說,只有16年歷史的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還未成年,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充滿了青春氣息。它沒有歷史包袱,沒有深厚的傳統,因此可以擺脫傳統的枷鎖,嘗試全新的曲目,製造全新的聲音和興奮點。

馬勒之後,明後兩晚,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還會在上海獻演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三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可以說是一劑猛藥,幾乎每首都帶著命運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套曲目在今夏的琉森音樂節剛剛亮相,樂手們對音樂的記憶言猶在耳,每一首都被他們原汁原味、新鮮出爐地搬到了上海。

相關焦點

  • 這5部《第六交響曲》,每部都盪氣迴腸
    ▼老柴《「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3 撲向命運之槌的絕望 馬勒《第六「悲劇」交響曲》
  • 哈爾濱交響樂團成功演繹馬勒「復活」交響曲
    由國際華人指揮大師,多個世界知名大獎得主,本世紀唯一獲2004年美國葛萊美獎、2017年義大利奧斯卡國際金歌劇獎的華人指揮家,哈爾濱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湯沐海指揮哈響,演奏了一場規模空前的交響音樂會。參加演出的演奏員、獨唱演員和合唱團達到230多人,這也是哈爾濱交響樂團首次完整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
  • 紀念馬勒逝世百年 大劇院將上演馬勒十大交響樂
    12月2日 捷克愛樂樂團 克勞斯·弗洛爾 馬勒第六交響曲  ■ 馬勒看點  艾森巴赫指揮大劇院管弦樂團 馬勒一  艾森巴赫在1998年和2008年曾先後與休斯敦交響樂團和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錄製過這部交響曲,馬勒用樂符在作品中隱藏的花朵、溪流和狂風暴雨、巨人之死在艾森巴赫的詮釋下生動萬分。
  • 豪華陣容帶來馬勒「復活交響曲」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張銳)記者獲悉,12月25日20:00,深圳交響樂團將在深圳音樂廳帶來音樂季年終鉅獻「進擊的巨人」音樂會,音樂總監林大葉執棒深交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樂曲的聲樂部分,深圳交響樂團邀請了旅奧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旅歐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和深圳歌劇舞劇院合唱團、深圳交響樂團合唱團共同演繹。
  • 馬勒在創作這部英雄主義作品時,原來早已充滿痛苦與掙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12月4日20:00,指揮家張藝將執棒深圳交響樂團在深圳音樂廳演奏馬勒《第六交響曲「悲劇」》。馬勒的作品在藝術風格上繼承了後期浪漫派音樂的傳統,並極力擴展交響樂的表現力。他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特點,形成了色彩無比絢麗的配器效果,從極其纖細、清柔的輕奏到濃重而震撼人心的強奏,瞬息萬變、色彩繽紛。馬勒《第六交響曲》是自貝多芬以來真正偉大的英雄主義作品,它的誕生距貝多芬的《英雄》恰好100年。
  • 指揮大師尤裡·特米爾卡諾夫「馬勒之旅」波折多
    《第三交響曲》的俄羅斯指揮大師尤裡·特米爾卡諾夫,因突發疾病被迫缺席本場演出,改由音樂節藝術總監餘隆救場。   馬勒《第三交響曲》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扣人心弦、最具歌唱性的一部,這部通常耗時100分鐘左右的作品,被認為是「史上時間最長的交響曲」。這也是馬勒所有作品中最難演繹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在技術和表現上極具挑戰性,對指揮以及樂隊的駕馭功力可謂不小的挑戰。因此,在確認尤裡·特米爾卡諾夫因病缺席之後,音樂節組委會第一時間全球「尋指」,落實能駕馭此作的理想人選。
  • Mahler Symphony No.5-瓦圖/莫耶爾自由舞|馬勒第五交響曲 瓦圖/...
    瓦圖/莫耶爾本賽季自由舞音樂來自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第五交響曲。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作曲家、指揮家。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亞卡裡什特。馬勒從小就表現出音樂才能。
  • 大劇院十部交響曲紀念馬勒百年 7月拉開大幕
    京華時報訊 (記者楊楊)昨天,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馬勒系列音樂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大劇院音樂總監陳佐湟宣布,國家大劇院將從7月9日至12月2日推出馬勒的十部交響曲,以紀念馬勒逝世百年。  馬勒的十部交響曲以編制龐大和演奏難度高而著稱。
  • 誰的交響曲能與貝多芬一較高下?答案竟是他
    如此豐富的內涵綜合到一起,引發了當代聽眾的狂迷,人們的激動愈演愈烈,某些極端的情況甚至被稱為「馬勒症候群」。某次,指揮家海廷克收到一位女樂迷的信。其中提到,她聆聽馬勒的音樂實在太激動,聽海廷克指揮某部交響曲時,她幾乎從頭至尾都在慟哭。指揮家卻表示,他讀完信之後最直接的想法是:你該去看心理醫生了。
  •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你真的了解嗎?|新京報x國家大劇院
    新京報X國家大劇院第八期線上演出主題展映,我們挑選了貝多芬的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八號交響曲的演出,它們由艾森巴赫、提勒曼等名家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等名團演奏,我們也為你整理了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的「前世今生」,在這些演出的旋律裡再次重溫這九大經典。
  • 杭州愛樂十場「瘋狂馬勒」交響樂開演
    演奏古斯塔夫·馬勒的作品無疑是衡量一個交響樂團水準的標杆,談「馬」色變毫不誇張,在樂隊演奏水準逐漸成熟到第十年,杭州愛樂決定要做一件瘋狂的事:推出「瘋狂馬勒」系列,把馬勒全套十部交響曲完整地呈現一次,這也會讓杭州愛樂成為國內首個在一個音樂季內演出完全套馬勒交響曲的樂團。
  • 國家大劇院10部馬勒怎麼啃?編制超常 四處借人
    有一回,指揮大師祖賓·梅塔因故無法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他當即邀請卡普蘭從美國飛到慕尼黑救急。很多人納悶,歐洲有那麼多指揮大家,梅塔為何捨近求遠「搬」來卡普蘭這個金融出版家?他自有道理:「卡普蘭是唯一一個不需要排練就能上場指揮『馬勒二』的人。」
  • 柏林愛樂演奏名作向大師致敬 杜達梅爾指揮馬勒五引爆全場
    當晚,著名指揮家古斯塔沃·杜達梅爾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上演了伯恩斯坦《嬉遊曲》以及馬勒《第五交響曲》,不論音樂廳內還是進行現場直播的新聞發布廳和藝術資料中心均座無虛席,近2500名觀眾成為這場「超級」音樂盛會的親歷者、見證者。
  •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
    但是,音樂史卻將他置於與馬勒對比的單元,歸入後期浪漫主義。其實,他比馬勒大36歲,他去世時,馬勒剛完成他的《第三交響曲》。「馬勒的音樂是世俗的,布魯克納的音樂是宗教的。」這是因為,馬勒嚮往與歌頌上帝,都是為了在痛苦掙扎中尋找充滿誘惑的「超現實」,本質上,他是一個浪漫的感傷主義者。
  • 慕尼黑愛樂樂團在中國奏響布魯克納的交響曲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錢一攝11月24日,慕尼黑愛樂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第一場音樂會演出了由馬祖耶夫獨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第四鋼琴協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組成的俄羅斯音樂專場,印象深刻是他們對俄羅斯音樂認真深入詮釋的態度
  • 2020「貝多芬年」與2021「馬勒年」慶典在申城高潮迭起
    因而,上海對於「樂聖」貝多芬的熱愛與欣賞,也早已不是停留在「歡樂頌」 或是「命運」 的旋律哼唱。1985年,為紀念貝多芬誕辰215周年,上交特別策劃系列音樂會,使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第一次完整地呈現於上海舞臺,黃貽鈞、曹鵬、陳燮陽的接力指揮,讓不少樂迷通宵在上海音樂廳等候售票,隊伍繞了上海音樂廳好幾圈。
  • 馬勒「大地之歌」古典樂與唐詩的不解之緣
    馬勒「大地之歌」古典樂與唐詩的不解之緣   時間:3月12日19:30  地點:杭州大劇院 歌劇院  指揮:呂紹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