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兩畝桑,脫貧不用慌;人均三畝桑,致富奔小康。」在雲南省保山市,流傳著這樣的新童謠。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助力下,保山隆陽區蠶桑產業發展迅猛,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品牌技術逐漸完善。上海援滇幹部立足隆陽區情、貧情、民情,精確瞄準蠶桑產業,堅持繪就產業藍圖,對種植、加工及產業配套設施等環節持續投入立體扶持,夯實了產業發展的基礎。
如今,蠶桑產業已經成為隆陽農民致富、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的綠色支柱產業。桑葉這片綠葉子,變成了貧困群眾兜裡的「紅票子」。
憑藉合理布局與科學管理,「永昌絲」煥發新生
栽桑養蠶對隆陽人來說,並不陌生。這裡曾是蜚聲海外的「永昌絲」產地,也是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有2000多年蠶桑養殖史。隆陽四季如春,坡耕地光照充足,水肥條件好,適合蠶桑產業發展。然而,隆陽區蠶桑產業一度因組織化程度較低而停滯不前。蠶繭質量參差不齊,絲綢公司不願意收購,農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
2017年至今,上海市閔行區結對幫扶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開展滬滇扶貧協作項目57個,投入蠶桑產業的資金主要用於建設小蠶共育中心、大蠶房、機耕道路、生產用水管道等配套設施,夯實蠶桑產業發展基礎。
滬滇協作項目建造的大蠶房
據村幹部介紹,以前桑園與烤菸園、果園等混雜,後者土壤裡的農藥化肥會嚴重影響桑樹生長,蠶吃了含藥桑葉也會得病甚至死亡。一張蠶苗上通常養28000隻蠶,一旦發生傳染,後果不堪設想。桑園連片管理,勢在必行。上海援滇幹部與當地幹部積極配合,合理布局蠶桑生產基地,重點圍繞貧困鄉,以「規模發展、連片規劃、整村推進」原則,助推產業發展。目前,桑園土地由合作社集中連片管理,農民則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
滬滇協作後,隆陽區西邑鄉桑園面積擴張到7萬多畝,比以前翻了一番。經過標準化整治,今年蠶桑產業產值約1億元。受疫情影響,今年蠶繭價格偏低,每公斤跌幅約20%,但桑園向規範化管理要效益,產值反而比較理想。
依託「一張桑」「一條蠶」,46個貧困村全數脫貧
小蠶共育中心建在半山腰,雖然養蠶旺季已過,但工作人員仍然每天進行維護。這是蠶寶寶的「育嬰室」,將嬌嫩的小蠶集中養育,避免病害交叉傳染風險,大幅提高蠶種孵化率。今年,共育中心引進了智能化的監控設備,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全天候監控蠶房的溫溼度,讓技術人員及時了解小蠶生長狀態。
小蠶共育中心
付光康家裡之前主要種烤菸,投入大收益小。聽說上海幫扶的蠶桑產業越辦越紅火,他便起了心思,承包小蠶共育中心。養蠶全過程都得到了技術人員的指導培訓,付光康學會後又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其他村民。現在,90後的付光康已成為村裡的「養蠶帶頭人」。問到年收入,付光康靦腆地笑了,「今年賺了三四十萬元。」
村子裡,一座座亮黃色的蠶房,在湛藍的天空下格外醒目。據當地幹部介紹,政府補貼修建的蠶房與農戶家靠在一起,既方便養蠶,也不耽誤日常農作。這些新修建的蠶房、蠶棚和桑園等優先供給貧困戶使用,並帶動其他農戶共同參與。養蠶周期短、見效快,24天左右就能結繭售賣,一年可以養四五批。當地養蠶專業戶曾算過一筆帳:「一畝桑樹養蠶收入超過2000元,如果家裡桑樹夠多、蠶房夠大,年收入能有幾萬元,甚至更多。」當地人笑稱蠶桑產業為「三八、六一、九九」產業,意思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均可參與,深受山區群眾的青睞。
煮繭車間女工正在整理抽出的蠶絲
大蠶房內的桑蠶
據悉,西邑鄉蠶桑基地推行「統一桑苗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用肥用藥」的「四統一」管理模式,先後引進、試驗桑樹新品種18個,發展新老桑園7.2萬畝,實現種桑「規模化」。隆陽區還制定了《標準化蠶桑生產技術》,按照「貧困村每批蠶培訓1次以上,每戶有1個技術明白人,蠶前、蠶中、蠶後1個全程技術指導」的要求,推進養蠶「標準化」。此外,當地發展了51個蠶桑專業合作社,合理布局8個鮮繭收烘站,建立「種、養、收」全程指導服務體系,實現產銷「組織化」。
西邑鄉的脫貧經驗在保山得以推廣,滬滇攜手堅持開發式幫扶,強化利益聯結和帶貧機制,激發出農戶種桑養蠶的熱情。隆陽區共養蠶16萬張,產繭660萬公斤,農戶繭款收入2.6億元,32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均增收1.2萬元,蠶桑副產物開發產值3300萬元。全區46個貧困村發展蠶桑產業,依託「一張桑」「一條蠶」全數脫貧。
引進龍頭企業供應鏈,保山絲綢走進英國王室
在絲綢生產工藝流程裡,從種桑養蠶、煮繭繅絲,到織造染整,再到各種絲綢製品,每一環都有著驚人的價值裂變,也有著宏闊的產業空間。為了提升隆陽區蠶桑產品多元化、加工標準化、質量精細化水平,滬滇攜手引進中國絲綢龍頭企業,助力保山絲綢產業提升產品品質和能級。2020年4月,浙江凱喜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米賽絲綢有限公司與保山利根絲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保山凱喜雅絲綢有限公司,在產業技術研發、生產加工、市場開拓等領域加強合作,積極培育桑、蠶新品種,做大做強保山蠶桑產業,打造中國「高端繭絲基地」,同時積極推進蠶桑產品的延伸開發和綜合利用,為布局未來做好長遠打算。據介紹,依託母公司供應鏈,保山凱喜雅出產的絲綢已成為多個歐洲奢侈品品牌的原料供應商,甚至進入了英國王室。
保山凱喜雅絲綢與村合作社以及農戶籤訂了蠶桑生產與蠶繭收購合同,承諾確保全額收購,不打「白條」,建立企業與蠶農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政府則鼓勵村集體通過與合作社、龍頭企業市場合作,獲得分紅收益。隆陽區蠶、桑、絲全產業鏈不斷延伸,目前已開發桑葉茶、桑葚酒、桑葚酵素等產品,正探索拓展絲素、絲蛋白、絲膠等生物醫藥行業,未來還將涉足鄉村旅遊產業。保山變「寶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