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陽蠶桑產業煥發新生,綠葉子變成貧困群眾兜裡的「紅票子...

2020-12-16 上觀

「人均兩畝桑,脫貧不用慌;人均三畝桑,致富奔小康。」在雲南省保山市,流傳著這樣的新童謠。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助力下,保山隆陽區蠶桑產業發展迅猛,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品牌技術逐漸完善。上海援滇幹部立足隆陽區情、貧情、民情,精確瞄準蠶桑產業,堅持繪就產業藍圖,對種植、加工及產業配套設施等環節持續投入立體扶持,夯實了產業發展的基礎。

如今,蠶桑產業已經成為隆陽農民致富、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的綠色支柱產業。桑葉這片綠葉子,變成了貧困群眾兜裡的「紅票子」。

憑藉合理布局與科學管理,「永昌絲」煥發新生

栽桑養蠶對隆陽人來說,並不陌生。這裡曾是蜚聲海外的「永昌絲」產地,也是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有2000多年蠶桑養殖史。隆陽四季如春,坡耕地光照充足,水肥條件好,適合蠶桑產業發展。然而,隆陽區蠶桑產業一度因組織化程度較低而停滯不前。蠶繭質量參差不齊,絲綢公司不願意收購,農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

2017年至今,上海市閔行區結對幫扶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開展滬滇扶貧協作項目57個,投入蠶桑產業的資金主要用於建設小蠶共育中心、大蠶房、機耕道路、生產用水管道等配套設施,夯實蠶桑產業發展基礎。

滬滇協作項目建造的大蠶房

據村幹部介紹,以前桑園與烤菸園、果園等混雜,後者土壤裡的農藥化肥會嚴重影響桑樹生長,蠶吃了含藥桑葉也會得病甚至死亡。一張蠶苗上通常養28000隻蠶,一旦發生傳染,後果不堪設想。桑園連片管理,勢在必行。上海援滇幹部與當地幹部積極配合,合理布局蠶桑生產基地,重點圍繞貧困鄉,以「規模發展、連片規劃、整村推進」原則,助推產業發展。目前,桑園土地由合作社集中連片管理,農民則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

滬滇協作後,隆陽區西邑鄉桑園面積擴張到7萬多畝,比以前翻了一番。經過標準化整治,今年蠶桑產業產值約1億元。受疫情影響,今年蠶繭價格偏低,每公斤跌幅約20%,但桑園向規範化管理要效益,產值反而比較理想。

依託「一張桑」「一條蠶」,46個貧困村全數脫貧

小蠶共育中心建在半山腰,雖然養蠶旺季已過,但工作人員仍然每天進行維護。這是蠶寶寶的「育嬰室」,將嬌嫩的小蠶集中養育,避免病害交叉傳染風險,大幅提高蠶種孵化率。今年,共育中心引進了智能化的監控設備,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全天候監控蠶房的溫溼度,讓技術人員及時了解小蠶生長狀態。

小蠶共育中心

付光康家裡之前主要種烤菸,投入大收益小。聽說上海幫扶的蠶桑產業越辦越紅火,他便起了心思,承包小蠶共育中心。養蠶全過程都得到了技術人員的指導培訓,付光康學會後又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其他村民。現在,90後的付光康已成為村裡的「養蠶帶頭人」。問到年收入,付光康靦腆地笑了,「今年賺了三四十萬元。」

村子裡,一座座亮黃色的蠶房,在湛藍的天空下格外醒目。據當地幹部介紹,政府補貼修建的蠶房與農戶家靠在一起,既方便養蠶,也不耽誤日常農作。這些新修建的蠶房、蠶棚和桑園等優先供給貧困戶使用,並帶動其他農戶共同參與。養蠶周期短、見效快,24天左右就能結繭售賣,一年可以養四五批。當地養蠶專業戶曾算過一筆帳:「一畝桑樹養蠶收入超過2000元,如果家裡桑樹夠多、蠶房夠大,年收入能有幾萬元,甚至更多。」當地人笑稱蠶桑產業為「三八、六一、九九」產業,意思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均可參與,深受山區群眾的青睞。

煮繭車間女工正在整理抽出的蠶絲

大蠶房內的桑蠶

據悉,西邑鄉蠶桑基地推行「統一桑苗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用肥用藥」的「四統一」管理模式,先後引進、試驗桑樹新品種18個,發展新老桑園7.2萬畝,實現種桑「規模化」。隆陽區還制定了《標準化蠶桑生產技術》,按照「貧困村每批蠶培訓1次以上,每戶有1個技術明白人,蠶前、蠶中、蠶後1個全程技術指導」的要求,推進養蠶「標準化」。此外,當地發展了51個蠶桑專業合作社,合理布局8個鮮繭收烘站,建立「種、養、收」全程指導服務體系,實現產銷「組織化」。

西邑鄉的脫貧經驗在保山得以推廣,滬滇攜手堅持開發式幫扶,強化利益聯結和帶貧機制,激發出農戶種桑養蠶的熱情。隆陽區共養蠶16萬張,產繭660萬公斤,農戶繭款收入2.6億元,32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均增收1.2萬元,蠶桑副產物開發產值3300萬元。全區46個貧困村發展蠶桑產業,依託「一張桑」「一條蠶」全數脫貧。

引進龍頭企業供應鏈,保山絲綢走進英國王室

在絲綢生產工藝流程裡,從種桑養蠶、煮繭繅絲,到織造染整,再到各種絲綢製品,每一環都有著驚人的價值裂變,也有著宏闊的產業空間。為了提升隆陽區蠶桑產品多元化、加工標準化、質量精細化水平,滬滇攜手引進中國絲綢龍頭企業,助力保山絲綢產業提升產品品質和能級。2020年4月,浙江凱喜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米賽絲綢有限公司與保山利根絲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保山凱喜雅絲綢有限公司,在產業技術研發、生產加工、市場開拓等領域加強合作,積極培育桑、蠶新品種,做大做強保山蠶桑產業,打造中國「高端繭絲基地」,同時積極推進蠶桑產品的延伸開發和綜合利用,為布局未來做好長遠打算。據介紹,依託母公司供應鏈,保山凱喜雅出產的絲綢已成為多個歐洲奢侈品品牌的原料供應商,甚至進入了英國王室。

保山凱喜雅絲綢與村合作社以及農戶籤訂了蠶桑生產與蠶繭收購合同,承諾確保全額收購,不打「白條」,建立企業與蠶農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政府則鼓勵村集體通過與合作社、龍頭企業市場合作,獲得分紅收益。隆陽區蠶、桑、絲全產業鏈不斷延伸,目前已開發桑葉茶、桑葚酒、桑葚酵素等產品,正探索拓展絲素、絲蛋白、絲膠等生物醫藥行業,未來還將涉足鄉村旅遊產業。保山變「寶山」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保山利根絲綢公司產業扶貧效果凸顯
    大力發展蠶桑產業 加快群眾增收步伐——保山利根絲綢公司產業扶貧效果凸顯 保山利根絲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6月,是「浙桑入滇」「東桑西移」在保山投資開發蠶桑基地建設和絲綢加工的首家民營企業,公司總資產
  • 幸福保山:蠶桑產業鋪就脫貧致富路,裝點出「醉美板橋」!
    氣溫回暖,春回大地,在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西河村的蠶桑種植基地,一排排新栽種的桑苗長勢良好,綠意濃濃,呈現出一片「綠色農業助力百姓脫貧」的美好景象,農業產業化的逐步發展,如同一幅幅美麗圖畫裝點出「醉美板橋」。
  • 保山隆陽文明花開幸福來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近年來,保山市隆陽區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這一陣地和載體,挖掘自身特色,調動多方力量,創新方式方法,著力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將文明實踐與基層社會治理融合,推進志願活動開展制度化、常態化。
  • 隆陽:金融幫扶造血,窮窩變金窩
    本網訊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隆陽區加大扶貧貸款力度,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通過做實做細金融服務,讓金融扶貧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金鑰匙,而貧困戶藉助扶貧貸款,走上了致富路。由於山高坡陡,土地貧瘠,過去該村僅僅依靠包穀、小麥等傳統種植業為生,生活十分貧困,打朗村成為大家都不願涉足的窮山溝。2014年以前,村民根本沒有發展的勁頭。「打郎村離芒寬集鎮比較遠,而且原來不通橋,路也不通,從打郎到芒寬,差不多要半天的時間,交通很不方便。同時,打郎村的老百姓沒有貸款意識,個個怕貸款,怕欠貸款,主要還是沒有支柱產業,收入比較低。」
  • 東西部協作助力貴州遵義扶貧:湄潭香蔥進上海,永和蠶桑獲新生
    2013年上海楊浦區對口幫扶湄潭縣以來,發展特色產業、推進產業扶貧成為幫扶工作重點。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官堰居區被選為香蔥產業發展基地,實施規模化、規範化種植。2018年,湄潭縣通過國務院第三方評估考核,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末,實現建檔立卡人口全部脫貧目標,貧困發生率下降為零。
  • 貧困家庭有了穩定收入!東西部扶貧協作這樣為隆陽「舒筋活絡」
    把先進理念引進來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2017年以來,上海閔行區先後選派2名處級幹部任區委常委、副區長,分管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選派1名科級幹部專職負責滬滇扶貧協作工作,每年選派2名教師、1名醫生紮根一線;先後選派3名幹部赴上海掛職鍛鍊,選派教育、醫療、農業等27名專業技術人才赴上海相關行業掛職進修;先後組織黨政幹部134人、骨幹教師29人、醫療技術骨幹28人、農業技術人員55人到上海培訓;動員組織300名隆陽籍貧困學生,到上海信息技術學校、上海船廠技工學校、上海市環境學校等23所職業院校就讀;閔行專家到隆陽就近就地培訓幹部和技術人員
  • 2020年秋季學期隆陽城區公辦小學招生公告
    根據《雲南省教育廳關於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雲教發〔2020〕14號)、《隆陽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隆陽城區小學劃片招生方案的通知》(隆政辦發〔2010〕79號)文件要求,經隆陽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2020年隆陽城區公辦小學招生工作公告如下。
  • 積極打造隆陽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 大力弘揚隆陽革命歷史文化傳統(一)
    無數保山優秀兒女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保山歷史傳奇已經匯入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硝煙散盡、英雄長眠,精神永存,信念不朽。作為後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革命歷史文物、弘揚保山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講好保山故事、讓歷史點亮現實、照亮未來,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保山人圍繞保山的發展進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在前列、幹在實處。近年來,隆陽區多點打造,串點連線,構建隆陽黨員幹部教育新基地。
  • 國慶雙節隆陽邀您這樣玩系列(一):歷史文化名城一日遊線路推薦
    今天就跟著文旅君用一天的時光,一起走進隆陽,了解隆陽,感受不一樣的隆陽歷史文化。(建議徒步登山)  來到隆陽,太保山森林公園是一定要逛逛的。太保山森林公園坐落在城區西部,面向城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且多百年古樹,數公裡外便可看到太保山的蔥鬱蒼翠,市民習慣簡稱「太保山」。太保山從明代便一直見證著隆陽的發展與繁榮;在市民眼裡,太保山就是隆陽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
  • 保山打造新「矽谷」 建設全球世界級矽產業基地
    名字中之所以有個「矽」字,是因為他所寫的企業大多研究和生產以矽為基礎的半導體晶片,或從事與之相關的產業活動,而這些企業都聚集在一個「山谷」裡——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都會舊金山灣區南面的聖塔克拉拉谷。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全球著名的高科技產業區。保山矽基產業園,在不久的將來,將首先形成聚集效應,可能成為「保山矽谷」。如此,保山成為「滇西工業重鎮」,就指日可待了。
  • 重慶梁平:發展茶產業,將「綠葉子」變成鄉村振興「金葉子」
    「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去年,我們村在雲霧山下流轉了400餘畝撂荒地種植茶樹,希望通過發展茶產業,帶動村民增收。」梁平區新盛鎮永興村黨總支書記羅慶斌介紹,當前正是茶樹生長的的關鍵時期,他們便請周邊村民前來除草、施肥。3月16日,梁平區新盛鎮永興村茶葉種植基地,村民正在除草。
  • 隆陽法院交通案件一體化辦案中心開啟交通案件處理新篇章
    如何方便群眾訴訟,節約司法資源?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保山首家交通案件一體化辦案中心成立9月1日上午,保山市首家交通案件一體化辦案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長、交警支隊支隊長丁自生,隆陽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夏潤光,隆陽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趙加衛,隆陽區司法局王雲芳、保險行業等同志出席了揭牌儀式。
  • 滬滇扶貧協作讓官岑貧困群眾搭上致富「快車」
    官岑村將人居環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強誠信感恩等內容寫進《村規民約》,並建立《官岑村人居環境公約》,形成環境衛生整治的長效制度,切實將工作「抓常、抓長、抓細」,以黨員日、志願服務、扶貧幫困等活動為載體,黨員幹部帶頭作表率,村寨群眾齊動手共建乾淨、整潔、美麗的新家園,有效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切實提振了貧困群眾的精氣神。
  • 隆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市民遊客網紅「打卡」地
    伴隨著隆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成,隆陽歷史文化重新「活」了起來,成為廣大百姓的「鄉愁家園」,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新形象樹立起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品牌!永昌文化走廊,以照片的形式濃縮了保山的前世今生,讓人感受保山的滄桑巨變。室內建成有文明大講堂、好人館、老電影博物館、黨史館、非遺陳列室、永昌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功能室。走進非遺陳列室,裡面展示的是隆陽區省、市、縣(區)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傳承人的珍貴實物、圖片、文字、視頻資料,其中有20餘件(套)是隆陽區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實物。
  • 石泉:講「鎏金銅蠶」故事 謀蠶桑產業發展
    3月29日,石泉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韓燕明給記者介紹全縣蠶桑產業發展情況時說。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這個被譽為「金蠶之鄉」的山區貧困縣——石泉。「鎏金銅蠶」成為「陝西網紅」,也激活了石泉縣的蠶桑產業、蠶桑文化、蠶桑旅遊。
  • 美麗保山:隆陽千餘座洗手臺啟用,施甸五千萬改造老舊小區
    隆陽:1283座洗手臺投入使用自「勤洗手」專項行動開展以來,隆陽區各大街道、公共場所洗手臺陸續「上崗」,在方便市民的同時,文明衛生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楊麗娟、楊米)編審:李賽航責任編輯:楊冬燕冉懦琿 施媛媛【來源:保山日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雲南元陽縣:引進新技術發展壯大蠶桑產業
    雲南元陽縣:引進新技術發展壯大蠶桑產業 2012-05-28 13:13:29 來源:網上輕紡城 雲南省元陽縣緊緊抓住國家「東桑西移」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大好機遇
  • 霑益區盤江鎮:老蠶桑 大產業
    五月的初夏,正是桑樹生長的關鍵期,在盤江鎮方城社區千畝的桑田裡,蠶桑技術人員正在查看桑葉長勢,調查桑園病蟲害,進行春季桑園管理工作。「近10多年,盤江鎮蠶桑產業取得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現有高產桑園46800畝,是我省第五大優質蠶繭基地,生產蠶繭暢銷江浙一帶,2019年實現蠶桑綜合產值1.2億元,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良好的前景,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穩產、高產、優質蠶桑產業的信心」,正在桑田裡進行技術指導的盤江鎮蠶桑站站長盧曉斌說。
  • 保山萬畝溼地公園建設項目百分百復工
    保山中心城市萬畝溼地公園建設項目是保山在建的重大項目之一,通過精心組織、科學規劃,目前該項目45個地塊5個區域的復工生產率達100%。 施工現場彩旗飄揚、機器轟鳴,挖掘機、渣土車不停穿梭在工地上。
  • 構建「蠶桑+N」一主多輔產業格局 立體農業增效增收
    香菇培植項目的成功引入,不僅實現了桑枝加工成優質的香菇種植原料,香菇菌棒廢料也可加工為蠶桑種植有機肥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還實現了蠶棚「夏、秋季養蠶,春、冬季種菇」的「一棚兩用」循環種養,提高了蠶棚經濟效益。據悉,該項目的試點,將有望在全鎮利用10萬平米冬季閒置蠶棚種植香菇200萬棒,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產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