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利根絲綢公司產業扶貧效果凸顯

2020-12-14 保山新聞網

大力發展蠶桑產業 加快群眾增收步伐

——保山利根絲綢公司產業扶貧效果凸顯

保山利根絲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6月,是「浙桑入滇」「東桑西移」在保山投資開發蠶桑基地建設和絲綢加工的首家民營企業,公司總資產23608萬元、註冊資金2000萬元、固定資產1805萬元。

2017年上海市閔行區結對隆陽區以來,公司以隆陽區把蠶桑產業作為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培育的契機,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參與百企聯百村精準扶貧工程,重點聯繫幫扶瓦房、瓦馬、西邑和板橋西河、蒲縹馬街等貧困鄉村,強力推進蠶桑產業發展,帶動蠶農種桑養蠶脫貧致富。2018年,公司帶動農戶養蠶66746張,收購鮮繭2052餘噸,支付蠶農鮮繭收購款9569萬元,為隆陽區脫貧攻堅做出了貢獻。公司先後被認定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商務部東桑西移工程蠶桑基地建設單位」「雲南省繭絲綢協會會長單位」「2018年度雲南省100家優強民營企業」。

科學規劃 推進貧困地區蠶桑基地建設

蠶桑耐旱性強,對種植條件要求不高,哪裡貧困就哪裡生根。2015年以來,公司在隆陽區瓦房鄉、蒲縹鎮、板橋鎮、瓦渡鄉、水寨鄉等區域連片貧困地區實行百畝以上連片種植,整村推進,避免產業衝突和菸葉與桑葉之間的矛盾,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無償為農戶籌集種苗,新植桑園24500餘畝,帶動12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種桑養蠶,養蠶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

有了基地和原料的初步保障,公司及時進行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現已建成20組自動繅絲生產線絲綿生產線,實現了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形成了從種桑養蠶到絲綢生產的產業鏈,公司規模不斷擴大、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不斷加強,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了工業和農業的互補,保障了基地農戶的利益,幫助貧困地區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目前公司已成為雲南省繅絲規模最大的繭絲綢加工企業。

加大扶持 加快蠶桑產業發展

蠶桑規劃區內大部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較差,農民經濟薄弱,為了改善桑園基礎設施,扶持農民種桑養蠶脫貧致富,2015年以來,政府和公司共同加大對蠶桑產業的扶持,政府方面在桑苗補助、地膜補助、桑園水利設施建設、大蠶房補助、方格簇補助、肥料補助、繭價直接補助等;公司方面主要有小蠶共育補助、大蠶房補助,小水窖建造、基地道路建設、方格簇補助,農機具補助發放、技術培訓和技術資料發放等。公司先後籌集資金329萬元對蠶桑基地水利道路設施建設和農民自建蠶房實施補助,較快地改變了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設施條件,解決了農民不敢種桑、養不了蠶的後顧之憂,提高了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提高了桑園的畝效益,打造了瓦渡村、平場子村、永福村、長嶺崗村、左所村、徐掌村、大陷壩村、水源村、油房村、西河村等45個蠶桑重點村。帶動了隆陽、施甸兩縣區10000餘戶近30000餘人參與種桑養蠶。

蠶桑產業在精準扶貧中效果凸顯,正在成為產業扶貧的主導產業,尤其是上海市閔行區結對幫扶保山市以來,作為隆陽深度貧困地區的瓦房鄉經過幾年發展,交繭量已躍居全區第三,2018年交售優質原料繭263.83噸,全鄉726戶總計實現了交繭收入1231萬元,戶均實現售繭收入1.75萬元,有446戶貧困戶通過發展蠶桑實現了脫貧。連片貧困地區瓦馬鄉通過近兩年發展,2018年全鄉360戶實現了交繭收入348萬元,正在成為全鄉農民增收脫貧的重要產業。板橋鎮西河村從2014年發展蠶桑,累計種植蠶桑1800畝,2018年農戶賣繭收入達512萬元,戶均收入超6000元,2000畝桑園3年後進入盛產期,農民養蠶收入有望突破1000萬元,將真正成為「保山市蠶桑第一村」,許多蠶桑重點村依靠產業支撐實現了脫貧致富。

強化科技支撐 助推群眾脫貧致富

公司從浙江、安徽等地聘請種桑養蠶技術人員8名,同時在保山招聘蠶桑技術員90餘名,實現每村配備一名蠶桑專職技術員,通過發放技術資料和召開現場培訓會等形式,逐戶指導蠶農種桑養蠶,實現了每戶有一名種桑養蠶的技術「明白人」。

公司從外省引進了「農桑8號」「農桑14號」「強桑1號」等十餘個桑新品種累計5000餘萬株,發展優質高產桑園5萬多畝。引進「菁松×皓月」「秋豐×白玉」「勤豐×富春」「華康2號」等蠶新品種在保山進行飼養和全面推廣,通過引進省力化養蠶新技術,不僅降低了蠶農的勞動強度,而且大幅提升了蠶繭的質量和蠶農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引進蠶新品種「華康2號」和推行方格簇上繭新技術後,張產平均增產鮮繭8公斤、增收360元,中等桑園畝產達到4500元,高產桑園畝產達7500元以上,與種苞谷及甘蔗相比,畝均效益成倍增長。2018年保山蠶桑產業較2017年增加農民純收入1000餘萬元,蠶桑產業已成為保山農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產業的比較效益更加突顯,進一步提升了廣大連片貧困山區農民種桑養蠶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發揮龍頭作用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公司不斷加大投入,適時發展了繅絲加工和絲綢織造,延伸了繭絲綢產業鏈,增強企業競爭力,實現以工哺農。始終堅持和農戶訂立蠶桑生產收購合同,保證以不低於40元/公斤保護價全部收購蠶農所產鮮繭,給農民吃下「定心丸」。2018年度,在生絲價格從2017年底52萬元/噸下滑到現在的35萬元/噸的市場環境下,為穩定蠶桑生產,提高蠶農種桑養蠶的積極性,公司堅持實行鮮繭收購保護價政策,全年實際平均收購價達46.42元/公斤,較上年45.24元/公斤提高了1.18元/公斤,增長2.61%,在隆陽區農信社等部門的金融支持下,從未向農戶打過白條,2年增加原料成本694.2萬元。

隆陽區西山片是連片貧困山區的重點,該片區的瓦房鄉與保山利根絲綢有限公司緊密合作,充分利用利根絲綢公司作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的優勢,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實施整鄉推進,扶貧攻堅,通過近幾年努力,現已在徐掌村、大陷壩村、水源村、油房村等15個貧困村新植桑園15000餘畝,帶動726戶農民種桑養蠶,2018年全鄉養蠶6395張,實現全年平均張產鮮繭41.3公斤,平均每張收入1941元,農民交售蠶繭264噸,全鄉實現售繭收入1231萬元、戶均16956元,其中452戶貧困戶交繭收入達760萬元,通過發展蠶桑產業實現了脫貧。經統計,2018年瓦房鄉726戶養蠶戶中,單戶最高一批次售繭收入達到30000元,單批次售繭收入超過10000元的農戶有85戶,年售繭收入達7萬元以上的有5戶,5萬元以上的32戶,3萬元以上的75戶。

相關焦點

  • 保山隆陽蠶桑產業煥發新生,綠葉子變成貧困群眾兜裡的「紅票子...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助力下,保山隆陽區蠶桑產業發展迅猛,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品牌技術逐漸完善。上海援滇幹部立足隆陽區情、貧情、民情,精確瞄準蠶桑產業,堅持繪就產業藍圖,對種植、加工及產業配套設施等環節持續投入立體扶持,夯實了產業發展的基礎。如今,蠶桑產業已經成為隆陽農民致富、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的綠色支柱產業。桑葉這片綠葉子,變成了貧困群眾兜裡的「紅票子」。
  • 幸福保山:蠶桑產業鋪就脫貧致富路,裝點出「醉美板橋」!
    後來村裡面讓我們開始種桑養蠶,原本還是擔心我們既沒有資金技術又沒有場地的根本養不了,但沒想到國家和保山利根絲綢有限公司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桑苗補助、地苗補助、蠶房補助和技術培訓等,最重要的是到了年底還給我們分紅,在他們的幫助下,我種植了兩畝桑樹、養蠶四張,到了年末家裡的收入已經是以前的好幾倍,日子總算是越過越好了,我也一定會更加努力,好好養蠶養孩子,我想我媳婦在天上看著我們過得好她也會開心的。」
  • 大道通衢踏歌行——2018年保山交通發展回眸
    地處雲南西部的保山,古稱永昌,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67.78公裡,是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在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從這裡源源不斷地抵達沿途各國,一度商賈雲集、貿易興盛。時光流轉,歲月變換,舊時要道已成懷古羊腸。
  • 雅者善助,產業扶貧先行者雅居樂在路上
    積極踐行產業扶貧「雅者善助」與雲南同行雅居樂首次入滇是在2011年。經過八年深耕,雅居樂集團的產業在雲南多地相繼開花結果,促推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極大地帶動了當地就業和社區建設。2018年,雅居樂地產雲南區域公司正式成立,雅居樂集團正式啟動「雅者善助,攜手樂活」脫貧攻堅公益行動。
  • 廣西河池獲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絲綢新都」
    記者28日從中國絲綢交易會上獲悉,河池市被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絲綢新都」稱號。河池市宜州區人民政府還與中國絲綢協會、廣西城市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分別籤署相關協議,共同探索繭絲綢產業產學研發展新路。與會各方結合廣西桑蠶絲產業結構等,圍繞《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國蠶桑絲綢文化傳承、蠶絲蛋白在現代生物科技領域的應用等議題,通過主題報告、嘉賓訪談等形式展開研討。政策研究者、行業從業者還圍繞「中國絲綢行業如何構建發展新格局」等話題展開交流。
  • 保山隆陽西邑「羊肚菌」喜獲豐收
    隆陽區西邑鄉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種植羊肚菌,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路。這兩天羊肚菌收穫上市,全鄉疫情防控工作科學有序,實現了防疫扶貧兩不誤、兩促進。 村民趙國峰承包了50畝土地種植羊肚菌,在公司的指導下他很快掌握了種植管理技術,看到羊肚菌長勢好,產量高,他打心底裡高興,可想到疫情又開始忐忑不安。
  • 保山打造新「矽谷」 建設全球世界級矽產業基地
    名字中之所以有個「矽」字,是因為他所寫的企業大多研究和生產以矽為基礎的半導體晶片,或從事與之相關的產業活動,而這些企業都聚集在一個「山谷」裡——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都會舊金山灣區南面的聖塔克拉拉谷。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全球著名的高科技產業區。保山矽基產業園,在不久的將來,將首先形成聚集效應,可能成為「保山矽谷」。如此,保山成為「滇西工業重鎮」,就指日可待了。
  • 模式研究|再造新集體經濟:從「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的路徑...
    [①]」之後,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要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0%以上要用於產業扶貧[②],政府對於產業扶貧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一方面,作為專項扶貧的重要措施之一,產業扶貧發揮了巨大的減貧作用。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產業扶貧作為「五個一批」的重要內容,承擔了使3000萬人脫貧的任務。但是另一方面,隨著產業扶貧政策在各地的開展與實踐,產業扶貧的各種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
  • 產業扶貧需要因地施策
    當地的做法是,公司負責回收領養牛,實行「保底收購、下浮不跌、上浮再加」的政策,預計一頭牛一年純利潤可達5000元左右。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調研時強調,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 上海市持續加大幫扶雲南元陽力度 扶貧協作新成效不斷凸顯
    上海市持續加大幫扶雲南元陽力度 扶貧協作新成效不斷凸顯上海市持續加大幫扶雲南元陽力度 扶貧協作新成效不斷凸顯2020年,在上海市徐匯區的真誠幫扶下,雲南元陽縣結合實際,搭建合作平臺,打造扶貧亮點,創新扶貧模式
  • 橫縣:扶貧桑蠶產業助戰脫貧攻堅
    扶貧桑蠶產業園正忙蠶「上樹」。韋豔 攝 廣西新聞網橫縣6月15日訊(通訊員 韋豔 韋增欽)「這已經是產業園裡的第八批蠶。近日,橫縣南鄉鎮大沙村委扶貧桑蠶產業園裡,一片忙碌,大沙村第一書記劉富平在一旁指導村民養蠶。橫縣南鄉鎮大沙村是個山多地少的貧困村,全村貧困人口近1600人。該村一直有種桑養蠶的傳統,但都是散戶種養的小農經營,產量低,農民收益也得不到保障。
  • 星巴克再次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 啟動咖啡產業扶貧二期普洱項目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侯雋)4月16日,星巴克宣布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12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16萬元), 啟動「共享價值」咖啡產業扶貧計劃二期項目,助力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的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咖啡產業扶貧戰略,以期幫助當地咖農種出「好咖啡」過上「好生活」,同時,通過持續的努力推動高品質的中國雲南咖啡走向國際市場。
  • ...雲南268家民營小巨人、成長型中小企業名單公布 看看有你們公司...
    59.雲南貓哆哩集團食品有限責任公司60.力高(雲南)箱包有限公司61.雲南滇雪糧油有限公司保山市62.騰衝樹明玉雕有限責任公司63.雲南保山利根絲綢有限公司64.路華能源科技(保山)有限公司55.雲南愛上網絡有限責任公司56.雲南航信空港網絡有限公司57.雲南聖周偉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58.昆明軒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9.雲南雲陶文化產業有限公司60.雲南烏銅走銀文化產業有限公司61.雲南漢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基地(農場主) +扶貧機構+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
    近年來,蒼梧縣與溫氏股份廣東養雞公司政企合作共建精準扶貧產業項目,以「公司+基地(農場主) +扶貧機構+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廣大養殖戶參與公司合作經營,利用溫氏公司在現代農業上的先進技術優勢,大力發展肉雞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養殖。
  • 榕江縣積極發展蔬菜產業效益凸顯
    榕江縣積極發展蔬菜產業效益凸顯 發布時間:2018-12-07 10:56:04      來源:黔東南新聞網  ?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工作掠影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貴港市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謀劃,摸索並創新推廣五大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實現了扶貧產業持續提升、帶貧成效逐步凸顯、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 趙德光:以現代化大城市建設推動保山高質量跨越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四小」產業,按照「六能六不」原則搭建就業鏈條,協調推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生態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社會兜底保障等各項工作,全面築牢貧困群眾脫貧退出的堅實基礎。全市預計脫貧退出165個村、11.34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從2017年末的16.5萬人減少到5.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7.57%下降到2.41%,昌寧縣、龍陵縣有望摘帽退出。
  • 大康農業擬更名為鵬都農牧 肉牛產業戰略布局更加凸顯
    12月10日,大康農業(002505.SZ)公告稱,擬變更公司全稱、英文名稱、證券簡稱、英文簡稱,並變更公司註冊地址。大康農業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變更公司名稱和註冊地址是為了進一步體現公司的戰略布局,更好地推進公司主營業務發展。
  • ...報業集團全媒體尋走雲南之保山篇】像做紅酒一樣做咖啡 莊園...
    從深圳來的劉海龍因為喜歡雲南的氣候和慢節奏的生活,發現雲南小粒咖啡的產業基礎後,便來到保山新寨村,打造咖啡莊園和咖啡體驗館。他說:「保山雖然咖啡種植歷史久,但咖啡體驗的氛圍不夠,在種植地開設咖啡體驗館和莊園,從外地來的遊客能夠對雲南小粒咖啡有更直觀、全面的感受,對於當地人來說,也能讓他們了解整個咖啡產業鏈。
  • 文脈悠悠魅力永昌、盛世保山活力煌煌
    千年歷史長河中,這裡發生過哀牢歸漢、永昌建郡、滇西抗戰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留下了「桐華布」「永子」、不韋城遺址、呂凱故裡華表、蘭津古渡、霽虹橋及南方絲綢古道等歷史文物和遺址;養育了「九隆傳人」柳貌、蜀漢名將呂凱、清代三部尚書王宏祚、民國元老李根源、愛國僑領梁金山、抗日縣長張問德、一代英哲艾思奇、新時期共產黨員楷模楊善洲等著名人物;異彩紛呈的哀牢文化、中原文化、抗戰文化、僑鄉文化、翡翠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