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就是要「聞」到有錢味的地方
戰略就是要「嫌貧愛富」
戰略就是要迅速「聞」到錢的位置
2018年1月19-20日,由喬諾商學院組織的《以客戶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的戰略洞察、戰略規劃與戰略解碼》精品公開課在上海洲際酒店順利舉辦。
部分參與學習的主流企業:
立邦塗料、VIVO、新希望六和、康弘藥業、廣汽研究院、歌爾股份、脈鏈集團、亨通光電、光迅科技、華平信息、豪客來、康恆環境、雲谷科技……
前言
華為的整個戰略框架核心用兩句話來形容:一個是以客戶為中心,一個是以目標為導向。華為最後構建的是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化的運營與管理體系。
這張膠片可以說是華為整個戰略管理的核心框架圖,叫「五看三定」模型,它整個的流程包括了四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叫戰略洞察,通過「五看」的方式(看行業趨勢、看市場客戶、看競爭、看自己、看機會)最後輸出戰略機會點;
第二個部分叫戰略制定;
第三個部分叫戰略解碼;
最後一個部分是戰略執行與評估。
今天重點分享第一個部分:戰略洞察,它核心的輸出就是戰略機會點,通過「五看」的方式。
1看行業:價值轉移趨勢分析
商業模式、利潤模式的創新,帶來新的戰略機會點。
美國80年代有一個紙箱的生意,毛利潤很低。有一家做高端紙箱的供應商,它有兩類客戶:做藥品的客戶、做食品的客戶。這家企業最初的打法很簡單,就是賣箱子,等著箱子壞了再賣。
但是CEO發現商業邏輯有問題:我賣箱子給客戶,為什麼天天希望客戶的箱子要壞掉呢?後來一琢磨,發現食品公司、藥品公司在這些箱子的集散點都有箱子的庫存,當箱子壽命結束了,就趕緊換新箱子,以免食品、藥品損壞。這個CEO想,其實客戶買的不是箱子,客戶買的是裝箱的服務。
想清楚了之後,他就去和客戶談判:基於你現在的一年用的箱子成本,乘以80%,我跟你籤五年的合同。然後這個供應商在箱子產品開發上做了創新,用了新材料,將箱子的成本降低20%,而箱子的壽命提高了100%到200%,所有箱子的毛利率大幅度的提升。他用這個方法,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箱子供應商。
這裡面本質的邏輯,是利潤模式的創新。
再講一個案例,這家企業是做水處理的,超過600億人民幣。
它原來賣的就是一個過濾水的薄膜材料,後來接了很多的工程項目,以後連續很多年的運維也接下來了,生意大了很多。它過去是一個賣材料的,現在變成一個治理汙水的公司,業務範圍、商業模式、利潤模式發生了變化。
這在中國應該還有類似的很多機會點,但需要深度地設計和規劃。
識別利潤區域、發現利潤區
一個行業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為賺錢。但是,如果把整個產業鏈拉開,你會發現有些賺得多、有些賺得少。
比如豬肉產業鏈,我們把整個豬肉鏈行業打開。種豬,就是小豬進行飼養、防疫、管理等等。成豬,基本是屠宰、分割、加工,再到渠道、零售、消費者。
兩年之前,中國的豬肉產業很悲催,所有成本基本都是透明的,每個成本層層疊加,毛利率都很低。但是這個產業鏈有兩個部分很賺錢的,一部分是種豬,另一部分是渠道。
有兩家公司做了業務上的創新,一家是溫氏股份。
溫氏股份是主抓種豬。過去種豬都是進口,因為國外的種豬出欄率高、長得快。溫氏股份將國外的種豬引進,然後授權給養殖戶養,迅速長大後再收購,再賣給各地的渠道。通過這個方式,賺了很多錢,這個比較典型地把產業鏈延伸到了種豬。
另外一個是牧原股份,這個公司打了另一個套路,為中國提供高品質的豬肉。
他們去清華招生,希望他們跟他們去河南養豬,月薪2萬,還不包括獎金。過去幾年,中國環保政策要求養豬行業必須遠離汙染地區,所以散養戶迅速消失。消費者也不斷消費升級,希望可以吃到全程可追溯的豬肉,牧原股份就這麼做,整個過程都有攝像、跟蹤,豬肉都是低抗生素的。這種豬肉很暢銷,後來又加上自己的渠道建立,今年估計120億。
這兩家都是典型的產業鏈延生的案例,去發現產業鏈有哪些機會。當然也不要延生到不賺錢的地方去,要延生到賺錢的地方。所以我們說戰略就是要「聞」到有錢味的地方。
2看市場/客戶:市場交易地圖
在華為,每個銷售都需要講清楚自己的市場地圖,這是IBM推銷給華為的。所有銷售都需要清楚:客戶是誰?客戶買什麼?誰買?誰決定買?什麼渠道買?
1、通過分解客戶購買行為分析客戶需求
用OPPO做個案例,假如一個五六線城市的居民想買個手機,然後在各個店鋪一看,都在說OPPO手機好,最後他就會決定買OPPO。這個整個過程就叫市場交易地圖。調查發現,客戶粘度排名OPPO僅次於蘋果。
用兩個角度描述,可以說OPPO算計了這個居民購買手機的整個過程,也可以說OPPO服務了這個居民購買手機的每一個環節。
汪瀛老師的家鄉也在五六線城市,汪老師曾問過他的家鄉人:覺得華為手機好,還是OPPO手機好?大部分回答:當然是OPPO好,華為一看就很差,OPPO還是進口,到處都是廣告。
這段對話很真實,反映了OPPO真正做好了五六線城市的服務。
第一個問題:客戶購買的是什麼,只是手機產品本身嗎?
不是,所以OPPO、VIVIO在第一個環節——廣告上做的很好,而且廣告做了很多年,灌輸了很多理念。
第二個問題:在哪裡買?
OPPO有很多店鋪,所以吸引了消費者去那些場所和渠道。
第三個問題:導購都推銷這手機,為什麼不推銷華為或小米?
因為提成相對高、激勵高。這些渠道相應的裝修也是OPPO和VIVO支持的,他們綁定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這些渠道都是和OPPO、VIVIO一起成長起來的。
所以OPPO和VIVO購買的整個過程都做的很好。
對於2B的企業,再比如你們來聽課程,你們最需要滿足的是什麼?你們的時間成本遠遠高於我們的這個學費,所以喬諾課程帶來的是我們最重要的是課程內容的價值。課程是最核心的關鍵,如果課程不行,喬諾的其它因素都是次要的了。
2、基於客戶的系統經濟學看客戶和需求,客戶和需求是變化中的
「看客戶」更適合2B類的企業。變化的客戶、變化的需求都是特別有價值的。
誰是你的客戶?客戶是誰?誰付錢、誰買單,誰是客戶,非常重要!
第二個邏輯,什麼是需求,需求是什麼?華為對於需求的理解非常深刻。
IBM教給我們需求的三個重要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requirements
第二個是wants
第三個是pens
舉個例子:小孩餓了要吃漢堡,結果媽媽帶他去吃披薩,結果也很開心。requirements是吃漢堡,真正的requirements是他餓了。客戶要的requirements,不是真正的requirements,需要深入理解requirements的背後,才能提供客戶需要,這後面有大量的戰略機會。
以數據中心為例。
數據中心就是賣存儲和伺服器的。誰是客戶?阿里和騰訊是他們的客戶,但更深入,其中負責採購的主管才是銷售數據中心的客戶。阿里是需求方,不是建設方,建設方是中國電信。但是阿里會確定一個品牌選擇名單。
中國電信會確定哪些名單是可以購買的,市場份額是由中國電信的採購主管所決定的。所以阿里、中國電信的採購主管都是銷售數據中心的客戶。但是中國電信的採購主管對於銷售數據中心更重要。
阿里運維主管有一個明確的wants:阿里數據中心三年的電費就等於整個阿里中心的成本。中國政府嚴格要求降低耗電,而且用電量越高,用電單價越高。所以阿里數據中心有強烈需求,就是希望降低電費。但怎麼降電費,阿里採購主管不知道。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單單賣伺服器,不能滿足客戶需求,需要銷售整個解決方案,解決客戶的wants,這就成為真正的戰略機會點。
在這點,華為就做的非常好。客戶是誰、客戶買什麼、需求是什麼,這需要深入了解研究,會發現很多戰略機會點。
針對購買者,就是要考慮產品;
針對運維者,考慮運維降低成本;
針對CFO,要考慮資金成本;
對於CEO,要產生更多的銷售。
你要去想誰是你的客戶,可能是採購主管,或者CFO。
再舉一個2B業務中,把客戶的消費行為打開的案例。
華為在北非開展無線設備業務的時候,當時不是想賣出去,而是想把產品送給客戶,但是都找不到客戶在哪裡。華為的銷售把客戶的所有採購行為打開,有CEO、CPO、CFO等等,沒有一個人願意理會華為的銷售,只有一個運維部門願意。
即使客戶已經購買了阿爾卡特或者愛立信設備,但是當這個設備不小心壞掉,當運維打電話找他們尋求售後維修時,他們回電卻是業務太忙,沒時間。華為對此的應對就是:我們也是做這個業務的,我們來維修,而且免費。
我們當時在中歐、北非,完全免費提供了2年。當時考核指標就是為客戶免費提供這些髒活、累活。當時我們覺得真的很傻,感覺不賺錢。我們幹了兩年免費的髒活,才把我們的產品送進去了。
華為的無線業務,真的是全世界的頂尖。這是通過華為很多年才構建的,同時,這個也是老外教給我們的豐富的打法。
3看競爭:全方位地分析對手競爭要素
分析競爭對手,如果只分析對手的產品,肯定不夠。
當年華為無線擴展到中國發3G牌照的時候,華為做了安徽移動的採購、運維、營銷主管等人的工作,想著可以打敗愛立信。
結果愛立信找到安徽總經理,說安徽移動在做人力資源諮詢,而愛立信擁有全球頂尖的人力資源諮詢團隊,愛立信可以幫安徽移動提供免費的服務。結果這些安徽移動的崗位說明書,全都是愛立信做的。可想而知,他們的無線業務做成了,華為被愛立信打的丟盔棄甲。他們通過諮詢做成了業務的一種營銷。
華為後來也學會了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在南非把競爭對手打敗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競爭對手真正的強大,不僅僅是產品強大,產品強大僅僅是結果,還有很多影響的因素。
很多人說微軟開發了系統,然後壟斷市場,賺了很多錢。
微軟開發出可視化作業系統的時候,在市場中排在第五名之後,根本沒有什麼競爭力。不過有一點,這些排名靠前的公司都很「拽」,他們只提供後端服務,而且很貴。微軟怎麼做?微軟選擇做了前端。所以你們很難想像微軟是通過低價傾銷的方式打敗對手的,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過渠道做了很多低價銷售工作,然後對盜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迅速打開了渠道。
微軟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搞壟斷,而是通過「臭不要臉」的方式做到了強大。
4看自己:商業模型畫布-分析自己
「看自己」就不細講了,主要是通過這個工具分析。判斷自己能力的時候,10個框框的能力如果非常強,那麼業務非常好。如果10個框中大部分都比較差,那就需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能力做了。
前面做戰略規劃、戰略洞察,需要發現很多機會點,這是加法;而這裡掂量掂量自己,是一種減法。當然,這裡就既有加法又有減法,很多業務不是你的菜。最後輸出的東西是很具化的戰略機會點。
5看機會:通過SPAN圖判斷機會的優先級
第一個叫做市場空間,第二個叫做增長速度。
比如說,傳統某個行業市場空間巨大無比,但是沒有增長速度,這對華為來說也不是很好的選擇。增長速度越快當然越好,越有可能有變化,華為總是找這種速度比較快的市場。
第三個就是利潤,或者毛利率。網際網路很多毛利率很低的情況,華為肯定沒法做。
如何描述戰略機會點?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市場吸引力,一個是公司競爭地位。競爭地位,主要通過市場氛圍、控制點、競爭優勢來描述。
基於這個SPAN圖,如果你處在「明星」位置,那說明你這個機會點非常好。在華為有好多機會點,但主要找問題區域、明星區域。
而在金牛區域,屬於老的業務,那就處於收割階段,以現金流為主,主要考核淨利潤率。
華為捕捉機會點,主要就是靠這個。
當年華為確定的手機業務,就是處於問題區域。市場吸引力是足夠的,國內智慧型手機領域出現了很多牛的產品、企業,而華為在當年沒有任何優勢,沒產品、沒營銷、沒渠道。
其實這張圖就是一家公司未來的格局。
把公司的業務放在這裡,如果所有業務都在金牛,那就比較危險,說明公司雖然很大,但是不強,而且沒有未來的規劃。在華為,要求70%的業務收入要來自明星區域。這是考核一個產品線總裁的主要考核指標。
華為做了4年手機戰略規劃,都沒有下定決心,為什麼這麼慢?就是因為還沒到這個明星區域。現在慢慢進入金牛區域,如果進入了金牛區域,那未來就需要新的增長性的業務了,比如智能汽車之類。
戰略機會點在SPAN上的表現,就是第一個階段的輸出。我說的機會點不是很寬泛的,一定要非常的量化和具體化,去證明是一個真正的機會點,讓投資委員會願意投資你。
結語
今天重點分享了華為發展進程中的戰略洞察,它核心的輸出就是戰略機會點,通過「五看」的方式。在整個戰略規划過程中,戰略洞察僅僅是一個開始。
華為在多年全球市場運作中,戰略管理、戰略規劃的工作是所有業務開展之前必須審慎做好的。同時,在戰略管理的各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困難。尤其是在戰略洞察之後戰略制定、戰略解碼、戰略評估與執行。
戰略洞察之後如何設計和構建戰略控制點?如何抓住戰略機會點?從戰略到運營逐層分解常見的問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