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2020-12-13 觀點

作者:張維 來源: 華夏基石e洞察

摘要

華為在講現在所謂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等新的創新,華為覺得自己的孩子自己要先抱,華為的人工智慧也要先應用於華為自己的體系內。華為已經服務於三分之一的人口,有一個巨大的網了,這個網絡的故障、維護和及時響應問題都需要用人工智慧解決,華為的人工智慧就要從這裡開始,而不是不著邊際的做智能駕駛和各種小創新,這都是不重要的。所以華為把這些問題,通過實踐,把這些市場上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定義和解答。與專業不相關的創新對組織是有害的,你不用,他辭職,帶走資源。

2017年10月21日~22日,第15期基石大家課堂在深圳大鵬新區舉辦,本次課堂主題是《華為之道》,邀請了「華為六君子」的黃衛偉教授、吳春波教授為我們進行了精彩講演,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進行了致辭。

以下是張維致辭和開篇節選:

一、 基石和華為及兩位老師的淵源

我們和這次大課堂的兩位主講黃衛偉、吳春波老師有很深的淵源,1995年的時候,我到北京找管理諮詢機構,想為當時服務的企業做諮詢,最終發現彭劍峰老師的團隊最好,就請這幾位人大教授到深圳做諮詢,期間幾位教授有機會在華為做交流和講課,被任正非任總發現,就有了「人民大學華為六君子」,他們在華為做了一個很著名的作品,那就是《華為基本法》。其中黃衛偉老師和吳春波老師在這之後繼續長期在華為做研究和諮詢,黃衛偉老師和吳春波老師在華為多次的組織變革調整中,都是最主要的參與者。

過去讀過很多黃衛偉老師的書,從最早的《走出混沌》到《不對稱競爭》,其中很多人都忽視了《不對稱競爭》這本書,它探討了中國的產業政策。現在很多人都會批評中國的各種政策,但實際上中國保持了這麼多年的高速增長,培育了這麼多產業,並形成了全球競爭力,倒過來講,無論是產業政策還是金融政策,其實大部分都走對了。市場派和非市場派經濟學家看這個問題都是偏頗的。所以早在2008年,黃衛偉老師就寫了《不對稱競爭》這本書,其中就探討了中國當時的一些產業政策,如果沒有這些政策,可能今天就很難出現像華為這樣的企業。也就是說信息產業部的政策是對的,對電信產業即開放又保護,否則華為當年的劣質產品無法賣出去。

二、深淘沙、低作堰--華為的長期投入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成果

我們對華為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大家課堂第一期講的就是華為。為什麼研究華為如此重要?因為我們認為華為的發展歷程代表了中國優秀大企業的一個非常常規的探索之道,我們認為它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成功模式是不一樣的,華為基本上是在一個大眾熟知的競爭領域,長期的精耕細作,用華為的話來講叫「深淘沙、低作堰」,在關鍵領域長期持續投入,不管是金融危機也好,還是公司收益效率下降也好,咬定青山不放鬆,培育核心競爭力,同時長期提高它的運營效率,控制它的運營成本。這樣的企業取得的成功和這些網際網路企業挾商業模式之威是不一樣的,像百度可以在模仿谷歌的道路上再前進十年,谷歌做地圖,百度也可以做地圖,谷歌做人工智慧,百度也可以做人工智慧,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企業有非常清晰的仿照目標,但是華為已經進入了所謂的無人區,華為走過的道路跟中國一些大企業的道路是非常不一樣的。

上個星期聽了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的課,他的觀點是華為的長期投入導致華為已經和愛立信、中興通訊等企業拉開了較大的差距。劉教授說一個優秀的企業,衡量重要指標叫投資資本收益率,就是ROIC(ReturnonInvestedCapital),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在這方面已經明顯領先。然後他把這項指標進行了分解,從稅前的盈利到經營資本比銷售收入,再一步一步分解,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層面上,華為和這些優秀企業,特別是與愛立信這樣的優秀企業相比,他們的發展態勢逐漸有了一個比較大的差別。華為至今成立30年,它在管理方面的投入持續了二十多年,這就是長期投入的一個結果。

三、戰略和組織的關係-華為長期的組織結構變革

很多人都知道戰略和組織的關係,黃衛偉老師在這方面寫的文章也非常多,這方面大的論點有兩個:一個是錢德勒的「戰略決定結構」,他有一本傑出的書叫《戰略與結構》,而《組織》的作者馬奇則認為組織應該是相對不變的,而戰略則是可以有變化的。華為從很早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諮詢,業內赫赫有名的諮詢公司幾乎都做過華為的諮詢顧問,比如IBM、BOOZ、BCG等公司。從九十年代開始IBM就做過華為的組織流程諮詢,後來博思、BCG等機構都做了相關諮詢,大部分的諮詢機構都認為像華為這麼大的企業,其組織應該是一個事業部制的結構,我們從管理家IB斯隆或是德魯克的觀念來看,也是支持這樣的核心觀點。

華為在多次諮詢過程中,有多家諮詢機構也都反覆提出過這種觀點,但是華為經過反覆掂量,反覆調查,發現這件事並沒有那麼簡單,如何創造性的把研發體系和市場體系統一起來,而不是使其割裂開來,並不是幾句話就能解決的。有些管理諮詢公司的建議,華為採納了一部分,有的沒有採納,有的回過頭來又採納了一部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在組織結構上的歷練是非常長期的,現在華為的組織結構也是經過長期的動態調整演變而成的。

四、 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關於華為的戰略及組織,還有幾句著名的話。我曾在深圳機場,看到一個華為的廣告,上面寫了「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廣告放在人來人往的深圳機場,很多老百姓看不懂這句話,這句廣告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非洲的瓦格尼亞人在捕魚,場面非常驚人,他用樹枝編織的一個網,在一個驚濤駭浪中捕魚,他如果不是站在恰當的點,用恰當的角度和力量,他很快就被大浪捲走了。華為用這個圖片做了一個廣告,表達的東西是貫徹在華為的戰略實踐中的,就是集中戰略資源把握戰略機會。像海爾有2700個應用中心,因為海爾試圖採取一種自主的、阿米巴式的經營模式。但是黃老師認為這樣就無法在關鍵戰略點上進行核心資源投入,有一次有人送給黃老師一個手持式的洗衣機,是海爾的一個小發明。但是黃老師認為這種創新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給公司帶來負面的作用,為什麼?因為如果發明出來公司不用,工程師只有另外創業,這就會流失公司的核心資源。

基石投資過兩個重要的高科技企業,一個是深圳的柔宇,做柔性顯示屏。一個是商湯科技,是中國人工智慧的明星企業。柔宇的科學家主要是來自於斯坦福的博士,商湯科技的科學家主要是來自MIT的博士,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曾經是IBM的研究員,IBM有大量這樣的研究員,最後他沒辦法在IBM施展他們的抱負,就只有出來創業,從而使公司流失了其核心資源。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每個組織,每個人深思的,公司的核心資源必須消耗在自己的主業上,解決自己的核心問題,而不是不著邊際的去做一些所謂市場上的潮流式的創新。可能我們很多人都走偏了,在一些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了大量的戰略資源,做多了也沒用。所以我看了這幅圖有非常深的感受。這幅圖、這句話可以指導企業,也可以指導我們的人生,因為多數人的人生都是在不著邊際的「蝦球轉」,把精力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五、自己的降落傘要自己先跳

華為還有一句話也很有意思,叫「自己的降落傘要自己先跳」。二戰期間蘇聯的傘兵動不動就死了,不是因為德軍的火力猛,而是因為降落傘質量不好,根本沒打開,就摔死了。後來他們總結了一下,讓製造降落傘的廠長,造完就自己先跳一下,這樣降落傘的質量立刻提高了。那麼華為用它來講什麼案例呢?華為在講現在所謂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等新的創新,華為覺得自己的孩子自己要先抱,華為的人工智慧也要先應用於華為自己的體系內。華為已經服務於三分之一的人口,有一個巨大的網了,這個網絡的故障、維護和及時響應問題都需要用人工智慧解決,華為的人工智慧就要從這裡開始,而不是不著邊際的做智能駕駛和各種小創新,這都是不重要的。所以華為把這些問題,通過實踐,把這些市場上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定義和解答。與專業不相關的創新對組織是有害的,你不用,他辭職,帶走資源。

我過去持續學習黃衛偉老師和吳春波老師對華為一系列組織和戰略方向上的調整,也是拋磚引玉,提出我的一些小小的學習體會,如果沒有一兩天的時間,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其實不會有那麼深入,很多公司喜歡翻燒餅,不斷的折騰組織,是沒有用的,用黃衛偉老師的話來講是用組織調整來掩蓋管理能力的低下,這些東西都是黃衛偉老師千錘百鍊的一些總結,這些核心課程值得你放下時間來認真聽,對您的工作一定會有收穫。

六、研究企業戰略與結構可以指導投資行為

大家知道,基石資本與同行有不一樣的研究企業的方法,除了投資要看的產業競爭結構、企業核心能力、產品、財務外,我們研究企業的組織體系、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這些內容決定了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這些內容並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觀察評價的,我把企業家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的勤奮、執著人人都有,第二層面的顛覆規則、超越自我很少人有,第三層面的胸懷和抱負更少人有。胸懷是齊創共享,你說團隊精神重要,但是股權抓在一個人手裡,就是忽悠,像任正非只持有1.4%;抱負是指事業導向,非盈利目的,長期在產業鏈上堅定的投入。

研究企業戰略與結構、企業家行為、公司治理,不僅可以指導一級市場投資,也可以指導二級市場投資,我們的二級市場投資也是長線持有、重點投資、不做組合、追求絕對回報的思路。理論上,我們不看宏觀經濟,不看資本市場大勢,只看企業基本面,基於一個基本面,長期持有。比如說,你要投資家電企業的話,你看到三大家電企業美的、格力、海爾的收購兼併戰略、公司治理是不一樣的,這些動作和結構影響著企業長期績效,它們已經分出了高低。長線來看,美的勝出。

相關焦點

  • 任正非: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五看是指看行業(包含看技術)、看市場、看客戶、看競爭,看自己。看完後,基本上就可制定未來三年的機會。三定是指定未來的目標、定未來的策略、定戰略控制點,其中戰略控制點是確認未來的核心競爭優勢。最核心的,是華為戰略制定的好、分解的到位。在華為,有一個16字的Slogan:絕不在非戰略市場消耗戰略競爭力量。這句話是任正非的告誡,提醒大家要做到戰略聚焦,堅持在主航道上發力。華為曾經做過一個巨幅廣告,圖片很具衝擊力:在剛果河邊生活的少數民族,非常落後,為了生存他們把命都賭上了,稍有閃失,他們就會葬身剛果河。
  • 戰略洞察:如何通過「五看」的方式,輸出戰略機會點
    按照這些戰略行動活動的領域,戰略層級可劃分為「市場層次」「技術層次」「資源層次」三個維度。為什麼企業要制定戰略呢?因為市場是變化的,今天推出的某款產品或者商業模式在市場上有優勢,但明天不一定有優勢,在競爭環境殘酷的當下,使得企業不得不做各種的考慮。
  • 華為前產品線總裁解讀戰略管理框架DSTE——從戰略到執行
    華為公司開始重視戰略,實際上從2002年才開始的。因為那個時候華為在小靈通的機會點上沒有抓住,差點給了競爭對手機會把華為公司搞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華為當時流失了大批能力非常出色的高管。所以要從市場洞察入手,市場洞察是從外部來著手進行分析,看看我們的機會,看看我們的威脅,識別誰是我們的對手,誰是我們的目標客戶。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創新焦點。創新焦點就是結合我們自身優勢,匹配前面的機會,把我們的資源投在我們的關鍵創新點上。
  • 4個故事,揭秘華為如何抓住4次重大的戰略機會
    *科學創業派,體系化連載多模塊創業乾貨高維君說:與機會失之交臂,可能會走向衰落甚至破產之路。機會對一家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華為如何認知戰略機會的意義?在抓住機會之路上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雅虎公司成立後,網景多多少看到了雅虎的價值,為其提供了伺服器,但卻沒有收購它,或者乾脆自己搞一個……與機會失之交臂的網景,終難避免走上破產被收購之路。(來自:《浪潮之巔》)前車之鑑,可為後事之師。機會對一家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華為如何認知戰略機會的意義?在抓住機會之路上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華為戰略管理「五看三定」中的「五看」究竟是什麼?
    但怎麼降電費,阿里採購主管不知道。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單單賣伺服器,不能滿足客戶需求,需要銷售整個解決方案,解決客戶的wants,這就成為真正的戰略機會點。客戶是誰、客戶買什麼、需求是什麼,這需要深入了解研究,會發現很多戰略機會點。
  • 宮玉振+謝絢麗:如何理解中西方競爭戰略的異同
    但雙元戰略理論認為兩者是可以協調的,就像人可以左右手同時做事,一個企業為什麼不可以呢?這方面特別有代表性例子的是華為的灰度理論,能反映出典型的陰陽調和、二元兼容的思維。 宮玉振:對。中國人的辨證法,核心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不完全是對立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相互推動的關係。
  • 任正非:實施飽和攻擊,抓住戰略機會點
    我們一定要促使千軍萬馬上戰場。我們要加強戰略後備隊的建設,為轉型作好骨幹的準備。無論是作出卓越貢獻的高、中級幹部、專家,以及優秀的年青苗子,都可以同讀一本書,同讀一本理解是不一樣。戰例都是公開的,為什麼有人讀了,會成為將軍呢?
  • 戰略管理會計:競爭策略的博弈分析
    可見,現行的以企業內部管理為主導的封閉式管理會計已越來越不適應外部環境發展的需要,一種基於分析競爭對手策略的開放式的戰略管理會計應運而生。如果是暫時的困難,應苦練內功等待機會;如果是遇到致命的、無法挽救的困難,應考慮產品轉型或資產重組以獲得新生。   3.ST型   企業內部競爭力很強但外界環境不佳,即所謂「生不逢時」。企業這時應改變進攻戰略,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對目標市場重新定位,設計與開發新產品,努力開拓新的市場空間。
  • 競爭戰略與差別化戰略
    戰略名言企業的發展要取得戰略上的成功,其發展的途逕往往有多種選擇。這種多選擇性決定了企業是走上捷徑還是迷途。現代企業的發展,使企業的價值觀發生了扭轉。因此企業的發展路徑選擇,成為落實戰略發展的關鍵部分和重要的實踐內容。
  • 互補品戰略競爭優勢分析
    從戰略的角度看,互補品不但涉及企業競爭範圍的廣度問題,還涉及在特定的產業中企業如何展開競爭的問題。大多數產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互補產品的影響,互補品戰略也影響著這些產業的競爭格局。   綜上所述,互補品這個概念從經濟學中而來,為企業管理所用。企業通過互補品戰略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有很多時候都是跨行業的。而互補品定價可以作為一種互補品的重要戰略實踐。
  • 七寸競爭戰略——第一部分、競爭論
    縱觀三國,也只有曹操和司馬懿遵從天道,不急一時,三國英雄雖多,最終也只有司馬懿在競爭戰略上有資格一統天下。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是一個過程,有著必然的趨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有著相應的節奏。《鬼谷子·持樞》中說:「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掌握節奏,抓住「樞紐」,利用趨勢和規律。
  • 兒童餐具企業迅猛發展的競爭戰略分析
    兒童餐具作為餐具品類的細分市場,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以及購買者經濟能力的提升,我國的兒童餐具市場已一片繁華,兒童餐具企業為了能夠為品牌培養更多的忠實購買者,就需通過定位來挖掘用戶更多的痛點,通過有別於競爭對手的競爭戰略找到市場的突破口,為自己兒童餐具品牌進入市場打好「前鋒站」。
  • 學點孫子兵法 提升戰略思維
    在《火攻篇》中進一步強調:「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孫子的慎戰思維貫穿孫子兵法各篇之中,企業經營中競爭戰略行為,也應參照孫子思想看是否符合企業的利益為準則。
  • 華為戰略管理的秘密武器BLM模型與戰略管理大咖講師重裝旅
    BLM模型與戰略管理大咖講師重裝旅 為了有助於企業戰略理解和執行,華思華諮詢為大家分享華為戰略管理的秘密武器BLM模型與戰略管理大咖講師重裝旅  戰略與執行 一直是企業的痛點,一起來看看華為的戰略武器,BLM模型什麼是
  • 華為的執行絕學,原華為產品部長宋軍深度解讀戰略執行體系DSTE
    有了共識,才會產生內生動力,去保證執行和戰略落地。 在華為內部,有兩句話非常經典。第一句是「言者無罪,不言者有罪」。在事前討論的時候,你說什麼,說錯了,都沒有關係,就怕你不說話,但是在執行的時候卻不認同,有牴觸心理,這是有問題的。另外一句是「共識比結論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 玄學化的戰略如何回到實用主義?
    但是,這給創業者帶來了認知誤導——戰略是宏大敘事,只有華為、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才能談戰略,傳統企業、小企業或個人不需要戰略。 低水平的複雜化,把簡單的問題描述得複雜,只要對方聽不懂,你就贏了一半。因此,戰略學往往變成了語言學、修辭學,戰略也淪為賣弄知識、炫耀地位的談資。
  • 原創 | 美國整華為是一個戰略陷阱
    臺積電那點損失與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經濟損失相比簡直無足輕重。然而,美國偏偏就要給120天的緩衝期,這個緩衝期讓華為至少可以囤積2年的晶片,然後活蹦亂跳的活兩年!要整死華為就應該一不做二不休,手起刀落,一刀斃命,這麼瞻前顧後,拖拖拉拉算什麼?
  • 戰略管理新生代:競爭戰略研究
    競爭戰略研究:組織經濟學的深化與拓展 組織經濟學的模型應用也在模仿戰略的研究中進一步顯現
  • 職業經理學戰略,怎樣理解戰略的本質,戰略定位開思路
    華為在當前中美貿易戰中的亮眼表現,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由於華為超前的戰略眼光和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提前布局,早在20年前,華為就啟動了「備胎計劃」,其中就包括「鴻蒙」作業系統和海思麒麟晶片。美國傾舉國之力對華為打壓,欲將華為置於死地。而華為立馬實施「備胎計劃」以四兩撥千斤之式迅速化解了矛盾。
  • 華為轉移戰略投資,斥資上億開拓5G市場
    大家都知道華為在5G技術上的領先和成就,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華為由於晶片斷供給5G技術上也帶來了影響和波動。 前段時間,華為在5G訂單方面被愛立信超越,奪得第一。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阻擋不住華為在5G戰略上的戰略部署,只不過從原本的投資對象換成了現在的俄羅斯,可以說是華為在戰略投資上的一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