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於丹」蒙曼為何風光不再?屢犯低級錯誤,國學素養遭人質疑
蒙曼在上《百家講壇》的時候,於丹的名氣已經是如日中天了。由於蒙曼是繼於丹之後,第二個走紅的女主講人,就被冠上了「小於丹」的名號。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的大火特火,蒙曼的事業迎來了「第二春」,再一次走到了人們的視野,各種溢美之詞不斷地撲向蒙曼。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蒙曼也被人們認為像於丹那樣走下了神壇。事實真的如此嗎?
蒙曼在詩詞解讀上屢犯低級錯誤,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憫農》和《烏衣巷》的解讀。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蒙曼是如何解讀《憫農》的。蒙曼在解讀「鋤禾日當午」的時候,解釋到這首詩講了農村種莊稼的整個過程。然而,義務教育階段的詩歌啟蒙告訴我們,鋤禾日當午講的是夏天的事情。因而,蒙曼的解讀也遭到了網友不理解。
至於《烏衣巷》的解讀,蒙曼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理解為燕子是不願意落入惆悵憂愁的人家,如王謝這般大家族業已衰敗,所以它們便不願意再飛到那個地方了,選擇了飛入尋常百姓人家。基於此,蒙曼進一步延伸出了燕子迎來的是富貴之氣。然而,這句詩的本意是通過一系列的意境堆砌,來展現歷史的滄桑感。這一觀點,正是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孫紹振提出的。
孫紹振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屬於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因而,孫教授的觀點很具代表性。由此,孫教授的觀點也不斷被自媒體放大延伸,發展成了蒙曼的國學素養遭人質疑,不應該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在自媒體時代,公眾人物一個小小的錯誤都可能被人為的放大,早年在於丹身上的問題,在蒙曼身上大有再度重演之勢。
其實,我們應該多給蒙曼一些「寬容」。畢竟,蒙曼是一個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中央民族大學讀本科、研究生,再到北京大學讀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她的史學素養也是有目共睹。史學家與文學家有所不同,批判詩歌會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很難從單一的文學角度去考慮問題。再者,蒙曼治學還是比較嚴謹的。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求學時期,為了能夠更好的研究隋唐史,特意多次前往洛陽實地研究。由此可見,蒙曼的治學精神確實是遵循「實踐出真知」。
退一萬步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是孔夫子再生,也不可能一點錯誤不犯。況且史學家的研究角度以及看待問題的方式,也是與普通人存在著很大差距的。此外,蒙曼在公眾媒體上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出於普及目的,對於問題不會進行深入的探究。否則,大部分人都是受不了專業角度下的「國學」。總而言之,網友所言「蒙曼走下神壇」的說法,還是有待商榷的。至大眾眼中蒙曼所犯的低級錯誤,進而質疑蒙曼的國學素養,時間是最好的答案。
(本文由神都網原創,謝絕轉載。圖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