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文學。從身邊的大大小小廣告語,到遠方的詩句,文字、文學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從小開始學漢字,不過那個時候我們接觸的都是最表層的東西。要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深層次的學習領悟,才能碰觸到其中的深意。
思想文化的獨特性
中國古代文學燦爛輝煌,詩詞歌賦流傳至今,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真正潛心研究過、深挖過的卻寥寥無幾。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學和國外的並不相同,它沒有清晰的脈絡,反而繁雜多變。
在思想開花的年代裡,他們深邃的思想,大多蘊含在他們的詩詞歌賦之中。然而時代的複雜性,又決定了他們想表達的東西,也許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一千個人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文學的分析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都是不同的,這決定了人們對文學的解析,具有獨特性。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歲月變遷的同時,我們卻並沒有放下對傳統文化的探究和復興。隨著《漢語聽寫大會》《詩詞大會》等節目的播出,我們能用更直觀更清晰的角度,去看待曾經歷史上的人和事,讓人受益良多。
在這些節目裡,通常會設置導師席位,他們大多作為講解人的角色,在選手答對或答錯時,他們會主動分析這道題。他們總能用最詼諧生動的語言,給我們普及這句詩詞背後的故事,讓我們在笑鬧中恍然,原來是這樣。
能力出眾的蒙曼女士
而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中,我們也記住了這樣一張面孔。她吐字清晰,說話總帶著三分笑意,她就是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的歷史文化學院的教授——蒙曼女士。
提到蒙曼女士,我們對她的初印象應該來自於《百家講壇》。百家講壇邀請的講師,都是在歷史文化領域,德高望重的專家教授。他們引經據典,由點到面,一步步將一個恢弘的時代展現給我們。
蒙曼作為其中的少見的女性講師,能力不容小覷。她於2007初次登上《百家講壇》,講述武則天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一代女皇的故事。她的敘事手段伏筆很多,懸念留的也恰到好處,給她積累了不小的人氣。
舞臺表現出色的她,後期又參與了《長恨歌》、《大隋風雲》包括《唐玄宗與楊貴妃》等幾期《百家講壇》的錄製,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就是這樣博學多識的一個歷史學教授,如今卻卷進了一場詩歌分析的漩渦。原來有教授指出,蒙曼女士在"舊時王謝堂前燕"理解錯了。在對於教授來講,是一個常識性錯誤。蒙曼女士的水平,因此也遭到了網友的質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真的高估了蒙曼女士的知識文化嗎?
蒙曼出生在1975年的河北承德。她從小便對我國的歷史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加上父母有意的引導,蒙曼小小年紀就會背很多古詩詞。
蒙曼並不滿足於對詩歌的背誦,她關注更多的是詩歌背後的故事。父母被小蒙曼纏的沒辦法,便給她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蒙曼如獲至寶,一頭扎進了中國詩詞文化的海洋。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在愛好的支使下,蒙曼不出意外考取了北京大學的歷史專業。在很多人覺得歷史專業枯燥無味的時候,蒙曼總能在其中找到興趣點,並一點點深挖,樂趣無窮。
蒙曼女士於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隋唐史專業,成功拿到歷史學博士學位。成績優異的她,被推薦到中央民族大學任教。她主要研究隋唐五代,包括中國古代女性這部分的歷史。她基礎紮實,授課時思路清晰,在學校廣受好評。
蒙曼的出色與博學,吸引了《百家講壇》節目組的眼光。他們認為蒙曼女士,無論是學識還是談吐,都非常契合他們的主講人標準,於是他們在2007年邀請蒙曼女士參加了《武則天》的錄製。
這期節目非常成功,蒙曼因此走進了諸多節目組導演的視線。同時也得到了更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節目邀請。在諸多節目中,蒙曼選擇了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檔節目《中國詩詞大會》。
合理解析"舊時王謝堂前燕"
也正是這檔節目,讓蒙曼女士的知識水平遭受了質疑。在解釋"舊時王謝堂前燕"時,蒙曼女士表示,這句詩寫的時,曾經盤旋在王謝權貴家燕子,在目睹權貴生活和百姓生活後,留戀於百姓生活的溫暖與幸福,不再返回權貴之家。
燕子自古就是吉鳥。燕子選擇百姓之家,表達的是一種對權貴世家的諷刺。縱使你王權富貴,也得不到百姓人家最樸實的快樂幸福。這樣理解其實也說的過去,畢竟誰也不知道劉禹錫當時真正的想法。
然而我們來看這首被寫進人教版課本的《烏衣巷》。我們都知道文人寫詩,通常都是有一定的寓意在的。迫於時代不能妄語,只能寫詩抒發自己的情感,吐槽時事,表達自己的觀點。於是後期我們在分析詩詞時,總會去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包括參考一些史料。
1960年畢業於北大中文系的孫紹振教授,稱得上是蒙曼的學長,而他對蒙曼解析的《烏衣巷》,卻有不同的看法。在文中指出蒙曼,分析錯誤的孫紹振教授,便是參考了劉禹錫的生平和其他詩作。在劉禹錫的資料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點,烏衣巷並不是兩個地方。原來,"王謝堂"與"百姓家"指的是不同時期的同一個地方。
得知了這個點,這句詩孰對孰錯,就不難得知。
劉禹錫更多的是想表達歲月變遷,世事無常。曾經的權貴之家,如今早已變成了普通百姓。說實話,孫紹振教授的分析有理有據,和我們大多數人理解的意思大致相同,更具有參考和分析的價值。
不過俗話說得好,文無第一,加上這首詩的作者本人並沒有發表意見,沒人知道他寫詩時內心真正的想法。經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看個人理解水平罷了。
孫紹振教授在寫《詩詞狂歡的背後》時,闡明了自己並無質疑之意,只做文化交流之用。他在文中指出錯誤的,也不止蒙曼女士一個人。不過他在文中提及蒙曼女士的篇幅可能過長,所以被有心人指出在針對蒙曼女士。可事實,並非如此。
傳統文化何去何從
詩詞文化的交流正是如此,交流過後,總有不一樣的思路。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人們的互通有無,讓傳統文化,可以更加平穩的進行發展。從古至今,無數的思想交流碰撞,方才形成了如今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
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我們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卻不會深入去思考了解。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的創新問題就很值得我們思考。不過好在如今我們也開始提倡教育創新、寓教於樂。未來的傳統文化傳承,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