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百家講壇》推出武則天系列歷史知識講座,主講人是32歲的蒙曼,她以清新獨特的授課方式,深入淺出,聲情並茂,用聲音向觀眾展示了武則天的一生。蒙曼從此一炮而紅,各種電視節目邀請接踵而至,她成為了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張文化面孔。
唐玄宗、楊貴妃、太平公主,系列講座,持續火爆;成語大會、詩詞大會、謎語大會,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蒙曼的事業青雲直上,頭銜也不斷增加:歷史學博士,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古代史碩導組長……
然而,言多必失,就在蒙曼老師在各大節目來回串臺時,不少觀眾卻發現了她的舛訛。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舞臺上,蒙曼對劉禹錫經典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解釋令人大跌眼鏡。
蒙曼是這樣理解詩意的:王、謝家族衰敗之後,燕子便不願意再回去了,因為「燕子不落愁人家」,它們選擇飛入尋常百姓,是因為如今尋常百姓家才是「和美之家」,體現出了「富貴之氣」。
當小解初次聽到這種解釋,腦袋上空頓時冒出三個問號,仿佛我就是那個有很多問號的小朋友,不知所措。《烏衣巷》的經典程度就不說了,最起碼它曾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是全國小朋友都耳熟能詳的作品,但恐怕沒有一個小朋友能夠認同蒙曼的說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禹錫於公元826年寫下這首詩的契機。由於期滿調任,劉禹錫由南往北途徑金陵,來到秦淮河畔,目睹曾經繁華一時的朱雀橋和烏衣巷如今已經殘敗不堪,頓時感慨萬千,於是懷古憑弔,有感而發催下此詩。
這很明顯是詩人對人生多變、滄海桑田的感慨之作,抒發的是悲涼寂寥的人生況味,怎麼會是蒙曼口中所說的一派和美大好的景象呢?好吧,我們假設蒙曼並不了解創作背景,那麼就通過字面意思理解,也不至如此吧?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野草花,是無人清理,說明朱雀橋早已荒蕪多年;夕陽斜,一抹斜暉,黃昏之色,將烏衣巷籠罩在了垂敗慘澹的氛圍之中。
下兩句的主角是燕子,而不是王謝或者尋常百姓,劉禹錫想要表達的是燕子挪窩這件事本身,而不是糾結燕子為什麼挪到百姓家,它也可以挪到另一座王侯之庭,只不過相比尋常百姓,這種人世無常的意味便淡了許多。
小解認為,蒙曼的解釋不僅是對這首唐詩的誤解,而且是亂解、謬解,完全脫離了詩作本身,而帶著一絲現代主義的氣息,似乎在偷偷歌頌如今百姓富足安康的世界。拍馬屁是可以的,但不能以破壞古詩之美為代價。
也有為蒙曼辯解的聲音:人有失策,馬有失蹄,僅憑藉一個錯誤就妄下蒙曼無水準的結論,是否太過武斷?是的,很武斷,然而蒙曼老師在詩詞大會犯下的低級錯誤遠遠不止這一個。
她把「鋤禾日當午」說成是農民在頂著酷暑種莊稼;她竟然從《春夜喜雨》之「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中嗅出了濃濃的火鍋味兒;就連在她的成名作《武則天》之中,以研究隋唐史和古代婦女為專業的蒙曼的講解,也存在著許多曲解之處。
當然,蒙曼本身過硬的文學功底也是不可否認的,在節目中她經常妙語解頤、出口成章,引經據典的本事也很強,這種能力若是沒有強大的知識儲備那也是支撐不起來的。不過,蒙曼是時候走下神壇了,她雖然厲害,但不是「聖賢」,並沒有網上吹捧得那麼仙,理性解讀,理性對待,才是賞讀文化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