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2020-12-20 陳根

文/陳根

當今社會,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和抑鬱症已經成為人們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新的關涉,同時,焦慮和抑鬱往往也是最難查明的問題之一。

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

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其中,腸道菌群能夠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且產生的這些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與人體細胞產生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完全匹配,並在人體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團隊開始探索是否有證據支持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改善焦慮症狀。他們共檢索到3334篇文章,其中包括21項研究,總共涉及1503個參與者。

在這21項研究中,有14項研究選擇益生菌作為調節腸道菌群的幹預措施(IRIF),另外7項研究選擇非益生菌的方式,如調整日常飲食。其中,21項研究中的11項顯示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對焦慮症狀有積極的影響,這意味著超過一半(52%)的研究表明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儘管一些使用這種方法的研究發現它沒有效果。

在14項使用益生菌作為幹預手段的研究中,超過三分之一(36%)的研究發現益生菌對減輕焦慮症狀是有效的,而其餘7項使用非益生菌作為幹預手段的研究中,有6項發現這些幹預措施是有效的,有效率達到86%。

此外,一些研究既使用了IRIF幹預方法,也採用了常規治療。在5項使用常規治療和IRIF的研究中,只有採用非益生菌方法的研究取得了積極的效果,表明焦慮症狀有所減輕。在僅使用IRIF的研究中,80%的非益生菌幹預研究是有效的,而45%使用益生菌補充的研究對焦慮症狀有積極作用

顯然,基於現有的研究,調節腸道菌群或將成為精神疾病的另一種治療思路。儘管科學已經證實腸道菌群對人體的大腦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但科學上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微生物和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具體應該如何調節腸道微生物群落以使其對人體有利。

同樣重要的是,儘管科學已證實微生物會影響人體的心理健康,但我們並不知道其影響程度。此外,心理狀態本身可以改變腸道細菌組成,因此其因果關係的確定也成為了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心理健康的又一障礙。

當然,儘管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還處於早期階段,但不可否認,腸道微生物在免疫功能、適應性應激反應,以及在大腦功能和行為中的都具有基礎作用。也意味著,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可能以獨特的行為途徑影響人類健康,而這如何保護腸道健康也對每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失衡危害大,身體出現什麼表現,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
    而在我們的腸道中,有一個菌群,這個菌群是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的,因為菌群的存在,腸道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樣身體才會健康。但是由於現在人飲食習慣和食物等諸多原因,很多人出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而一旦菌群失衡,會引發肥胖、免疫下降等諸多問題,後果是比較重的。所以一旦發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要及時的調理。那麼,腸道菌群失衡了,身體會出現什麼表現呢?
  • Reader's Digest:10條改變生活飲食方式保持腸道菌群健康的建議
    節假日胡吃海喝後,可能會引發腸道菌群紊亂,進而身體的免疫力降低,還可能引發其他疾病,因此維護腸道菌群平衡穩定很重要。腸道菌群非常活躍,如果你開始養成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菌群就會做出反應,並很快甚至在48小時內改變。
  • 上海交大團隊: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緩解焦慮
    在當今面臨的所有問題中,焦慮和抑鬱是最難查明的問題之一。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 去年發表在《General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中,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患有焦慮症的人可以通過益生菌及其補充劑和非益生菌食物來調節腸道菌群,以緩解其焦慮症狀。
  • 腸道菌群會影響男性生育能力嗎?
    1、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我們的飲食和運動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腸道菌群的組成。高脂高糖低纖維的高度加工的飲食餵養了我們腸道中的那些有害細菌,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有益細菌的減少甚至消失。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
    根據相關研究,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至少包括:遺傳因素如線粒體狀態、染色體穩定性、端粒長短、疾病、幹細胞活性;環境因素如腸道微生物、飲食、運動、空氣品質以及生活環境;其他因素如情緒壓力、社交愛情、目標成就、投入預防等等。
  • 寶貝腸道菌群健康——不生病的秘訣
    寶貝體弱多病、溼疹等過敏問題其實都和飲食結構不合理以及過度餵養所導致的胃腸功能紊亂有關,那麼如何幫助寶貝建立健康的腸道呢?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腸道功能的正常源於菌群能夠保證腸道吸收和抵禦外敵入侵。腸道菌群依據數量分為優勢菌群和次要菌群,優勢菌群就是我們熟悉的益生菌,保證腸道吸收功能的正常進行,但是優勢菌群均屬於厭氧菌,而次要菌群的生長過程需要氧氣,我們在吞咽食物的過程中,空氣也會隨之進入腸道,次要菌群能夠消耗腸道中的氧氣,從而保證優勢菌群的正常生長。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清華大學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研討會在京舉行
    ,顯著改善健康公平。    在2017年「世界腸道日」來臨之際,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研究中心、清華海峽研究院醫學營養研究中心主辦,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關注營養、腸道菌群與代謝,助力全民健康----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研討會」於5月25日在清華大學舉行。
  •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關係
    也許各位家長也會發現孤獨症的孩子通常存在多種飲食問題,他們對味道、質地和氣味等感官刺激極端敏感,並對吃的東西極其挑剔。與此同時,腸道症狀也很明顯。61%的孤獨症兒童同時伴有至少一種胃腸道症狀,並且所有伴有消化道症狀的兒童,情感問題都比較嚴重。
  • 腸道菌群與疾病
    細菌迅速從口及肛門侵入,2 h左右,其腸道內很快有腸球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後隨著飲食,腸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進駐,3 d後細菌數量接近高峰[1]。而一個健康成人胃腸道細菌大約有1014個,由30屬、500種組成,包括需氧、兼性厭氧菌和厭氧菌。從來源上看,有常住菌和過路菌兩種,前者是並非由El攝入,在腸道內保持穩定的群體:而後者則由口攝人並經胃腸道。
  • 感覺焦慮怎麼辦?試著喝一杯益生菌吧,取悅腸道才能更開心
    特別是一些研究中指出,如果可以有效地調整腸道菌群,那麼就可以有效地緩解焦慮症狀。對1503名參與者進行了數據分析,發現了問題。調節腸道微生物菌群之後,可以有效地改善焦慮症狀。當然,調整腸道菌群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調整飲食習慣,補充食纖維等。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腸道菌群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腸道菌群失衡該如何增加有益菌?
    網絡配圖前幾天的時候,我在關於腸道健康的一篇文章裡提到過:一個年輕而又健康的腸道是和腸道菌群密不可分的。有益菌能保持腸道內的酸性環境,參與著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的工作,如:合成各種維生素、食物消化、抑制致病菌生長、促進腸道蠕動、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等。可以這麼說,腸道內有益菌的數量是機體健康與否的關鍵因素。2、有害菌
  • 兩種常見藥物可以改善腸道菌群
    其實它還有一種鮮為人知的特異功能-改善腸道菌群!而且有這種特異功能的除了既神奇又平凡的二甲雙胍以外還有它的一位好兄弟-另一種常見藥物也有這樣的功能,我們再了解下吧。先說說腸道菌群,我們在《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微生物組計劃》中已經簡單科普過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微生態系統,這些腸道微生物編碼基因的總數超過330 萬,約為人類編碼基因總數的100倍,因此腸道微生物又被認為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腸道微生物基因組與人體基因組一起,通過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通過不同方式影響我們的健康。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腸道菌群參與宿主的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某些營養物質和藥物化合物的代謝、宿主免疫的發育、腸道炎症狀態等等。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人類代謝性疾病有關,比如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那麼,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調節脂質代謝呢?
  • 治療腸道或可改善抑鬱症:微生物菌群如何影響大腦
    如果針對腸道進行治療,是否能緩解憂鬱症呢?於是他調整了患者的食譜,去除了除魚肉之外的所有肉類。他還讓患者們飲用含有乳酸菌的牛奶發酵飲料,藉助這種益生菌改善消化功能。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方法真的奏效了。在菲利普斯測試的18名病人中,有11名病人的憂鬱症得到完全治癒,還有兩人的症狀顯著改善。這首次提供了腸道菌群可以大大影響精神健康的證據。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飲  食   除其他因素外,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群有重要影響,這一點已在各種疾病和條件下得到研究。一項針對國際肝硬化人群的研究報告稱,咖啡、茶、蔬菜和酸奶的攝入都與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增加和住院率的降低有關,這為調節腸道微生物群落以促進肝臟健康提供了前景廣闊的途徑。
  • 改善腸道健康的10種方法
    腸道健康指的是生活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的平衡。照顧腸道的健康和保持這些微生物的正確平衡對於身心健康、免疫等等都至關重要。 這些細菌、酵母菌和病毒--其中有 數萬億 -又稱「腸道微生物群」或「腸道菌群」。
  • 刻不容緩:改善腸道菌群養生預防90%的疾病(實操篇上)
    21世紀醫學關鍵新發現:腸道菌群影響90%的疾病!發布後,收到很多朋友對腸道菌群如何改善的詢問,有的朋友則說不就是吃點益生菌就好了!腸道菌群的改善雖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棘手,也斷不是吃個益生菌那麼簡單,不了解清楚腸道菌群整體的防養機制,吃了也達不到效果。話不多說,下面就如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做好對腸道菌群健康、多樣化的改善,分享給大家腸道菌群的「五個預防、六個養護」的綜合改善建議。其中「五個預防」是指摧垮腸道菌群的五個主要因素。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那麼,「彈性菌群」可用作健康菌群的替代物。此外,腸道菌群是最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和損害的「器官」。在個人的一生中,面臨著不健康飲食,藥物和感染等狀況。恢復到出狀況之前基線的能力受損可能導致菌群失調。因此,有理由假設,維持有彈性力的微生物群對健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