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當今社會,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和抑鬱症已經成為人們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新的關涉,同時,焦慮和抑鬱往往也是最難查明的問題之一。
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
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其中,腸道菌群能夠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且產生的這些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與人體細胞產生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調節劑完全匹配,並在人體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團隊開始探索是否有證據支持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改善焦慮症狀。他們共檢索到3334篇文章,其中包括21項研究,總共涉及1503個參與者。
在這21項研究中,有14項研究選擇益生菌作為調節腸道菌群的幹預措施(IRIF),另外7項研究選擇非益生菌的方式,如調整日常飲食。其中,21項研究中的11項顯示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對焦慮症狀有積極的影響,這意味著超過一半(52%)的研究表明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儘管一些使用這種方法的研究發現它沒有效果。
在14項使用益生菌作為幹預手段的研究中,超過三分之一(36%)的研究發現益生菌對減輕焦慮症狀是有效的,而其餘7項使用非益生菌作為幹預手段的研究中,有6項發現這些幹預措施是有效的,有效率達到86%。
此外,一些研究既使用了IRIF幹預方法,也採用了常規治療。在5項使用常規治療和IRIF的研究中,只有採用非益生菌方法的研究取得了積極的效果,表明焦慮症狀有所減輕。在僅使用IRIF的研究中,80%的非益生菌幹預研究是有效的,而45%使用益生菌補充的研究對焦慮症狀有積極作用。
顯然,基於現有的研究,調節腸道菌群或將成為精神疾病的另一種治療思路。儘管科學已經證實腸道菌群對人體的大腦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但科學上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微生物和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具體應該如何調節腸道微生物群落以使其對人體有利。
同樣重要的是,儘管科學已證實微生物會影響人體的心理健康,但我們並不知道其影響程度。此外,心理狀態本身可以改變腸道細菌組成,因此其因果關係的確定也成為了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心理健康的又一障礙。
當然,儘管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還處於早期階段,但不可否認,腸道微生物在免疫功能、適應性應激反應,以及在大腦功能和行為中的都具有基礎作用。這也意味著,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可能以獨特的行為途徑影響人類健康,而這如何保護腸道健康也對每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