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12-25 中國網

    我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健康優先、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公平公正的原則,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這是把國民的身心健康問題,提高到國家戰略的位置。

   如今,大家越來越注重健康,腸道健康也不容忽視。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在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00萬億個細菌,他們能影響人體的體重和消化能力,並能抵禦感染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

    在2017年「世界腸道日」來臨之際,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研究中心、清華海峽研究院醫學營養研究中心主辦,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關注營養、腸道菌群與代謝,助力全民健康----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研討會」於5月25日在清華大學舉行。

本次活動聚焦腸道菌群與代謝對人類免疫系統的影響,以及如何把這些健康科學的創新概念運用到人體大健康的層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蓬教授    官方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蓬教授在演講中提到,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研究中心成立於2014年,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與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致力於推動我國在「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領域的研究水平。初衷之一個是把研究代謝與系統生物學相結合。第二個初衷就是真正把我們研究的代謝腸道菌群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腸道菌群是代謝和疾病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不僅是基礎研究,而且跟我們的生活健康密切相關。」這項研究工作的最大意義是把腸道菌群這個科學的概念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讓公眾獲取正確的健康知識。是一項長期任務。

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航空總醫院腫瘤中心的石漢平主任    官方供圖

    腸道菌群代謝也與營養治療密切相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航空總醫院腫瘤中心的石漢平主任則從臨床的角度做了題為《臨床營養發展思考》的發言。「還有一個創新建設與研究,我希望成立更多的營養學的腫瘤,繼續推動腫瘤營養治療,我們未來將成立更多的營養相關的學術組織,推動腫瘤營養治療內容納入國家統編教材。」石漢平主任說。目前,國內對腫瘤患者的營養認識存在誤區,但實驗表明腫瘤患者中的營養不良患者日常飲食之外的營養補充可以明顯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和疾病死亡率。

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武留信教授    官方供圖

    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武留信教授,從我國健康管理與大健康產業發展角度出發進行了分享。武留信教授認為,健康管理和大健康產業是朝陽產業,一方面國家利好政策不斷,2013年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健康管理與促進服務作為健康服務新業態正式列入國家發展規劃目標。另一方面,我國居民慢病負擔加重,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老齡人口腸道問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市場對健康產業需求量大。

    研究表明,高熱量、脂肪餐、腸道菌群紊亂可能是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發病的重要機制,認為幹預腸道菌群可能是今後糖尿病防治領域重要的手段之一。

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鄒愛標教授    官方供圖

    在本次研討會上,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鄒愛標教授從腸道健康與糖尿病的關係出發發表了主題報告。鄒愛標教授表示,腸道菌群就像茂密的森林一樣,調節好腸道菌群,不讓其生態遭到破壞,可以解決人體很多的健康問題,我們應該立足於腸道菌群的健康來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糖尿病和慢性病。同時,鄒愛標教授表示,英紐林公司的相關產品在經過探索性臨床試驗後,還將與北京協和醫院等機構合作,研究公司產品在糖尿病營養幹預中所發揮的作用。

    醫學營養治療(MNT)是臨床上對特定疾病(主要是慢性病)的營養障礙採取特定營養幹預措施,包括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營養評估、制定相應的營養幹預計劃並在一定時期內實施監測。在MNT方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也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從不同鏈長菊粉出發,對宿主代謝調控進行了分析研究。  

「菊粉在兩個多世紀前被認識,具有改善腸道菌群,減輕腸炎和便秘,調節脂代謝,減緩高脂誘導的肥胖和血脂升高,降低膽固醇及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俐博士說到,「菊粉的添加能夠改善脂代謝以及促進能量代謝,改善腸道微生物,並促進短鏈脂肪酸的合成」。

此外,多名專家教授也在研討會上熱烈的參與了討論,大家都非常認可此次關注腸道健康關注全民健康研討會舉行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腸道菌群失衡該如何增加有益菌?
    網絡配圖前幾天的時候,我在關於腸道健康的一篇文章裡提到過:一個年輕而又健康的腸道是和腸道菌群密不可分的。雙歧桿菌有益菌,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益生菌,主要包含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麴黴菌、酵母菌等,是細菌王國裡數量最多的菌群,也是保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無論疾病與否,規模宏大而複雜的細菌庫——腸道菌群都直接參與人體多種代 謝過程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與人類共同變化應對外界因素,人體代謝平衡狀況與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變化密不可分。研究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的相關性,對於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 。
  • 聚焦行業未來發展,益生菌、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國際研討會召開
    近日,由江南大學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二屆益生菌、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國際研討會在無錫召開。開幕式由大會組委會主席、江南大學副校長陳衛教授主持,江南大學副校長吳正國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總監胡彩平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全球學者匯聚養樂多研討會 聚焦腸道菌群研究及多樣化益生菌的價值
    2018年10月25-26日,由株式會社養樂多本社主辦的「第9屆養樂多代田研討會」及由日本養樂多生命科學基金會主辦的「第27屆腸內菌群國際研討會」在東京成功召開,數百名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比利時、泰國等國的專業學者齊聚東京養樂多本社。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中性菌具有雙重作用,如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說到腸道菌群,要說下腸道微生態的概念,就是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離開了腸道微生物的作用,人體無法單獨生成。
  • 調理好腸道菌群隨時可「瘦身」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 2013年《科學》雜誌評選出的科學領域年度十大突破中,「微生物與健康」榜上有名,圍繞微生物群與人體健康的研究已成為學界熱點。9月18日,上海市科協第十二屆學術年會綜合學術研討會——腸道微生物群與健康專場在科學會堂召開,來自臨床研究、基礎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探討關於腸胃的那點事兒。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健康成人腸道內的微生物總量大約1-1.5kg,有1000多種,數量高達1014個,相比於正常人體自身細胞數量1013個,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類細胞數的10倍,而且編碼基因數目超過人體自身基因數目的100倍,是控制人類健康的「第二基因組」。人體每天排出糞便乾重的1/3由細菌組成,大多數為腸道細菌。
  • 寶貝腸道菌群健康——不生病的秘訣
    寶寶的胃腸道功能也絕不僅限於吸收營養素,胃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只有胃腸道功能正常,寶貝才能少生病。寶貝體弱多病、溼疹等過敏問題其實都和飲食結構不合理以及過度餵養所導致的胃腸功能紊亂有關,那麼如何幫助寶貝建立健康的腸道呢?
  • 森下仁丹Bifina晶球益生菌|平衡腸道菌群,保護人體健康
    喜愛益生菌食品的小夥伴不難發現,最近一款來自日本的晶球益生菌正在中國悄悄火了起來,許多因為便秘等腸胃健康問題而深深困擾的人群也一眼看到了福音。這是一款來自日本森下仁丹生產的Bifina晶球益生菌,自1996到2018年,Bifina晶球益生菌已連續23年蟬聯日本益生菌市場佔有率及銷量雙料冠軍。
  • 腸道菌群失調隱患多,呵護腸道健康要從寶寶做起
    (原標題:腸道菌群失調隱患多,呵護腸道健康要從寶寶做起) 你可能知道腸道是主管我們人體消化
  • 腸道菌群能影響肺部健康?
    人體腸道微生物組是一個高度動態、深受環境因素並與人體自身的生理狀態互動的微生態系統。 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雖然腸道菌群分布在腸道中,但對遠端器官如大腦、肺、肝等都有著重要影響,其中「腸-肺軸」日益受到關注。腸道微生態的穩定,即腸道菌群的健康和完整性對於維持肺部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尹軍霞 (紹興文理學院生物學系 浙江紹興312000)林德榮 (紹興第二醫院腫瘤科浙江紹興312000)摘要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體和外部環境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是一個由人體和共生菌群的多元複合體。更重要的是,共生菌群並非一成不變,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不同的環境,遇到了不同的人,我們體內的共生菌群也隨之不斷變化,大量的腸道微生物組學研究表明人體共生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體質、性格甚至思維。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陳根: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
  • 維護寶寶腸道菌群平衡,腸道健康小管家媽咪愛作用大
    嬰幼兒時期的腸道菌群具有多樣性較低、菌群結構不穩定、處於高度動態化等特點,容易受到感染、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影響,發生腸道菌群紊亂,導致多種腹瀉、便秘等腸道疾病發生。在早期腸道菌群建立與成熟的過程中,影響因素眾多,主要包括:基因、孕期、胎齡、分娩方式、餵養方式、輔食添加、抗生素等。而想要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的相關問題,家長要懂得如何幫助嬰幼兒建立良好的腸道菌群環境。
  • 養樂多「活菌」守護腸道健康
    資料圖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辨野義己博士指出,有益菌有助腸道健康12月5日,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圖靈文化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學術支持的「2018中日文化交流演講」在京舉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辨野義己博士在會上指出,保持腸道健康的關鍵就在於維持腸內菌群平衡。一旦腸道內的有益菌數量減少,就容易引起菌群紊亂、抵禦力下降等問題。
  • 腸道菌群失衡危害大,身體出現什麼表現,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
    腸道對於人體的作用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人提到腸道,想到的就是排便,其實腸道的作用有很多,除了排便,它還有吸收營養、為人體提供營養、維持自愈力和免疫力等諸多的作用。而在我們的腸道中,有一個菌群,這個菌群是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的,因為菌群的存在,腸道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樣身體才會健康。但是由於現在人飲食習慣和食物等諸多原因,很多人出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而一旦菌群失衡,會引發肥胖、免疫下降等諸多問題,後果是比較重的。所以一旦發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要及時的調理。那麼,腸道菌群失衡了,身體會出現什麼表現呢?
  • 修正餐前伴侶,調節您的腸道菌群,為健康加持!
    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高,益生菌已然成為當下的「網紅產品」,便秘、睡眠質量差、食欲不振,我們都會考慮補充益生菌。但是,要想吃下去的益生菌能發揮作用,幫助平衡腸道菌群結構,還要滿足 3 個條件:1、數量足:相對於10萬個億的腸道細菌數目,補充少量益生菌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 業界權威齊聚首,修益升承辦第二屆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高峰論壇...
    2018年3月31日,第二屆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學術高峰論壇在杭州蕭山劇院隆重召開。人體微生物組的研究和應用已成為精準醫療大潮下的一股重要洪流。在專家論壇第一環節,由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郭曉奎教授帶來的《微生物組與健康》報告,他講道,既然我們已經掌握了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健康及疾病有密切關係,就可以通過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幹預實現疾病預防和治療,臨床常用的幹預手段包括加法幹預、置換幹預和減法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