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健康優先、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公平公正的原則,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這是把國民的身心健康問題,提高到國家戰略的位置。
如今,大家越來越注重健康,腸道健康也不容忽視。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在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00萬億個細菌,他們能影響人體的體重和消化能力,並能抵禦感染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
在2017年「世界腸道日」來臨之際,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研究中心、清華海峽研究院醫學營養研究中心主辦,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關注營養、腸道菌群與代謝,助力全民健康----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研討會」於5月25日在清華大學舉行。
本次活動聚焦腸道菌群與代謝對人類免疫系統的影響,以及如何把這些健康科學的創新概念運用到人體大健康的層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蓬教授在演講中提到,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研究中心成立於2014年,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與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致力於推動我國在「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領域的研究水平。初衷之一個是把研究代謝與系統生物學相結合。第二個初衷就是真正把我們研究的代謝腸道菌群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腸道菌群是代謝和疾病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不僅是基礎研究,而且跟我們的生活健康密切相關。」這項研究工作的最大意義是把腸道菌群這個科學的概念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讓公眾獲取正確的健康知識。是一項長期任務。
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航空總醫院腫瘤中心的石漢平主任 官方供圖
腸道菌群代謝也與營養治療密切相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航空總醫院腫瘤中心的石漢平主任則從臨床的角度做了題為《臨床營養發展思考》的發言。「還有一個創新建設與研究,我希望成立更多的營養學的腫瘤,繼續推動腫瘤營養治療,我們未來將成立更多的營養相關的學術組織,推動腫瘤營養治療內容納入國家統編教材。」石漢平主任說。目前,國內對腫瘤患者的營養認識存在誤區,但實驗表明腫瘤患者中的營養不良患者日常飲食之外的營養補充可以明顯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和疾病死亡率。
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武留信教授,從我國健康管理與大健康產業發展角度出發進行了分享。武留信教授認為,健康管理和大健康產業是朝陽產業,一方面國家利好政策不斷,2013年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健康管理與促進服務作為健康服務新業態正式列入國家發展規劃目標。另一方面,我國居民慢病負擔加重,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老齡人口腸道問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市場對健康產業需求量大。
研究表明,高熱量、脂肪餐、腸道菌群紊亂可能是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發病的重要機制,認為幹預腸道菌群可能是今後糖尿病防治領域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本次研討會上,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鄒愛標教授從腸道健康與糖尿病的關係出發發表了主題報告。鄒愛標教授表示,腸道菌群就像茂密的森林一樣,調節好腸道菌群,不讓其生態遭到破壞,可以解決人體很多的健康問題,我們應該立足於腸道菌群的健康來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糖尿病和慢性病。同時,鄒愛標教授表示,英紐林公司的相關產品在經過探索性臨床試驗後,還將與北京協和醫院等機構合作,研究公司產品在糖尿病營養幹預中所發揮的作用。
醫學營養治療(MNT)是臨床上對特定疾病(主要是慢性病)的營養障礙採取特定營養幹預措施,包括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營養評估、制定相應的營養幹預計劃並在一定時期內實施監測。在MNT方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也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從不同鏈長菊粉出發,對宿主代謝調控進行了分析研究。
「菊粉在兩個多世紀前被認識,具有改善腸道菌群,減輕腸炎和便秘,調節脂代謝,減緩高脂誘導的肥胖和血脂升高,降低膽固醇及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俐博士說到,「菊粉的添加能夠改善脂代謝以及促進能量代謝,改善腸道微生物,並促進短鏈脂肪酸的合成」。
此外,多名專家教授也在研討會上熱烈的參與了討論,大家都非常認可此次關注腸道健康關注全民健康研討會舉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