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2020-12-23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

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

人和細菌是共生體。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益菌,也稱之為益生菌,主要是各種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維生素、胺基酸,參與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同時還能促進鐵、鎂、鋅等礦物元素的吸收。有害菌,數量一旦失控、大量繁殖,就會引發多種疾病。中性菌具有雙重作用,如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

說到腸道菌群,要說下腸道微生態的概念,就是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離開了腸道微生物的作用,人體無法單獨生成。人體的微生態包括口腔、皮膚、胃腸道、生殖器等多個系統,而腸道微生態是其中微生物數量最多、佔據最主要地位的微生態系統。

對腸道菌群來說,人體就是它們的「發酵罐」,它們以未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食物為食,人體脫落的一些上皮細胞等也是它們的營養物質;腸道菌群在生長過程中會代謝產生許多化學物質、激素和維生素,這對於維持人體代謝的穩態和提高免疫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食用的膳食纖維是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但卻是腸道菌群中有益菌的「糧食」。它們產生的代謝產物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液,進而被人體利用,其中還有一些是人自身不能合成的營養成分,例如維生素D、維生素K等。與此同時,有一些代謝產物可能會對人體有害,例如一些未被消化的蛋白質,或未被吸收的胺基酸,經腸道菌群的腐敗作用產生如胺類、吲哚類物質,這些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質。

科學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肥胖,有人抱怨自己「喝水都長胖」,現代研究則證明人體胖瘦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菌群還可以影響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如鼠李糖乳桿菌可減輕強迫症、脆弱擬桿菌能緩解孤獨症、瑞士乳桿菌有利於治療焦慮和抑鬱症。

現實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同一種藥物,對有些人有效,而對有些人卻不起作用,或延遲起效,更為嚴重的還可能產生副作用。為何會出現如此明顯的「個體藥物反應」?研究證明,也與腸道菌群有關。

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可危害人體健康。腸道菌群失調常見表現有腹瀉、腹脹、腹痛等,服用地衣芽孢桿菌或雙歧桿菌活菌等益生菌可緩解上述症狀。1700年前的東晉就有利用糞菌治病的實踐,葛洪《肘後備急方》記載:「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並飲糞汁一升,即活。」現代研究也證實,將健康人群的糞便菌群,移植到炎症性腸病或艱難梭菌感染患者腸道內,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中醫脾虛證和溼熱證臨床表現與腸道菌群失調類似,服用健脾和清熱化溼中藥可恢復腸道菌群結構、消除臨床症狀。

腸道微生態與中醫藥理論,兩者均強調整體觀和動態平衡。積極維護腸道微生態,有利於促進人體健康,我們應該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要平衡膳食,食物要多樣化,做到種類齊全,比例適當,並且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保持消化節律、心情愉快、適度運動;

其二,日常醫療保健中,要儘量避免大劑量、長時間使用抗菌素和糖皮質激素,以免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其三,一旦發生菌群失調性疾病,要在積極祛除病因的基礎上合理使用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菌等,促進腸道微生態恢復正常。

其四,中醫藥療法有其特色,腹瀉、便秘以及其他慢病的調理離不開腸道微生態這個環節,而中藥有一些成分是大分子物質,是不能被腸道吸收的,那為什麼還有效?就是腸道菌群的因素。中醫臨床叫「調理脾胃」,但不是千人一方,講究辨證論治、因人而異。譬如,很多人大便稀溏,老百姓常曰「脾虛」「脾溼」,此情況可以長期服用中成藥參苓白朮丸,健脾化溼,調整腸道的「土壤」。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腸道菌群失衡該如何增加有益菌?
    網絡配圖前幾天的時候,我在關於腸道健康的一篇文章裡提到過:一個年輕而又健康的腸道是和腸道菌群密不可分的。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正常情況下,在這個龐大細菌王國裡,這些細菌都會和平共處,共同維持這腸道的微生態平衡。腸道菌群的分類:三種腸道細菌的平衡世界1、有益菌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寶貝腸道菌群健康——不生病的秘訣
    ,孩子也絕不是幾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益生菌拼拼湊湊組合成的營養素積木,一切撇開寶寶腸道健康談營養素補充都是耍流氓,切記!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腸道功能的正常源於菌群能夠保證腸道吸收和抵禦外敵入侵。腸道菌群依據數量分為優勢菌群和次要菌群,優勢菌群就是我們熟悉的益生菌,保證腸道吸收功能的正常進行,但是優勢菌群均屬於厭氧菌,而次要菌群的生長過程需要氧氣,我們在吞咽食物的過程中,空氣也會隨之進入腸道,次要菌群能夠消耗腸道中的氧氣,從而保證優勢菌群的正常生長。
  • 腸道菌群失調隱患多,呵護腸道健康要從寶寶做起
    (原標題:腸道菌群失調隱患多,呵護腸道健康要從寶寶做起) 你可能知道腸道是主管我們人體消化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通過調控體內菌群來促進健康、消除疾病,也成為了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
  • 清華大學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研討會在京舉行
    在2017年「世界腸道日」來臨之際,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研究中心、清華海峽研究院醫學營養研究中心主辦,武漢英紐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關注營養、腸道菌群與代謝,助力全民健康----清華大學醫研院-英紐林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研討會」於5月25日在清華大學舉行。
  • 腸道菌群能影響肺部健康?
    人體腸道微生物組是一個高度動態、深受環境因素並與人體自身的生理狀態互動的微生態系統。 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雖然腸道菌群分布在腸道中,但對遠端器官如大腦、肺、肝等都有著重要影響,其中「腸-肺軸」日益受到關注。腸道微生態的穩定,即腸道菌群的健康和完整性對於維持肺部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尹軍霞 (紹興文理學院生物學系 浙江紹興312000)林德榮 (紹興第二醫院腫瘤科浙江紹興312000)摘要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體和外部環境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健康嬰兒中,雙歧桿菌佔腸道菌群數量的98%,主要為嬰兒雙歧桿菌;健康成年中,雙歧桿菌數量減少,種類也轉變為青春雙歧桿菌;進入老年後,雙歧桿菌數量進一步減少,甚至檢測不到,而梭菌、芽孢桿菌類增多,生成硫化氫和吲哚,腸道腐敗過程加快,有害物質被吸收後又加速老化過程。
  • 維護寶寶腸道菌群平衡,腸道健康小管家媽咪愛作用大
    嬰幼兒時期的腸道菌群具有多樣性較低、菌群結構不穩定、處於高度動態化等特點,容易受到感染、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影響,發生腸道菌群紊亂,導致多種腹瀉、便秘等腸道疾病發生。在早期腸道菌群建立與成熟的過程中,影響因素眾多,主要包括:基因、孕期、胎齡、分娩方式、餵養方式、輔食添加、抗生素等。而想要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的相關問題,家長要懂得如何幫助嬰幼兒建立良好的腸道菌群環境。
  • 修正餐前伴侶,調節您的腸道菌群,為健康加持!
    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高,益生菌已然成為當下的「網紅產品」,便秘、睡眠質量差、食欲不振,我們都會考慮補充益生菌。但是,要想吃下去的益生菌能發揮作用,幫助平衡腸道菌群結構,還要滿足 3 個條件:1、數量足:相對於10萬個億的腸道細菌數目,補充少量益生菌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 水產動物腸道功能介紹及腸道菌群的作用
    水產動物腸道菌群主要由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好氧菌共同組成,可分為3部分:1)最裡層緊貼腸壁的專性厭氧菌為腸道優勢菌群,與宿主是共生關係,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等,具有營養和免疫調節作用;2)中間層的兼性厭氧菌,多為條件致病菌,與宿主共棲,為腸道非優勢菌群,如:大腸桿菌和腸球菌等。
  • 腸道菌群失衡危害大,身體出現什麼表現,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
    而在我們的腸道中,有一個菌群,這個菌群是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的,因為菌群的存在,腸道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樣身體才會健康。但是由於現在人飲食習慣和食物等諸多原因,很多人出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而一旦菌群失衡,會引發肥胖、免疫下降等諸多問題,後果是比較重的。所以一旦發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要及時的調理。那麼,腸道菌群失衡了,身體會出現什麼表現呢?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無論疾病與否,規模宏大而複雜的細菌庫——腸道菌群都直接參與人體多種代 謝過程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與人類共同變化應對外界因素,人體代謝平衡狀況與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變化密不可分。研究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的相關性,對於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 。
  • 日常用藥會嚴重影響腸道菌群與身體健康
    服用藥物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組 近日,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和馬斯垂克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許多普通藥物,例如抗生素以及抗抑鬱藥等,對腸道微生物組都有重要影響。它們可以破壞細菌種群的微妙平衡。 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會增加人患腸道感染和其他健康問題(包括肥胖症和抗生素耐藥性)的風險。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是影響代謝症候群的致病因素之一。 200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Jeffrey Gordon團隊首次報導了在無菌小鼠和傳統飼養的擁有正常菌群的小鼠之間觀察到的身體脂肪含量的顯著差異,後者的身體脂肪含量要高出40%。此後,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探索腸道菌群在代謝健康中的作用。
  •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關係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神秘關聯孤獨症的孩子出現便秘等其他胃腸道症狀真的不需要特別注意嗎?其他正常的孩子也都有便秘等情況難道都需要做腸道菌群檢測嗎?孤獨症兒童的消化道症狀也許就是由特定的腸道微生物引起的,而腸道早期定植的微生物出現異常很有可能會干擾大腦發育,引起或促進出現孤獨症症狀。孤獨症兒童大多數發病都是在3歲以內,這與嬰兒腸道菌群發育過程的時間節點具有相似性,可能嬰兒的大腦發育需要伴隨腸道微生物的發育而完成。
  • 守好寶寶腸道菌群健康,小衛士益生菌作用大
    隨著腸道菌群的重要性被普遍認知,家長們逐漸了解寶寶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腸道要從調理腸道菌群平衡入手,眾多研究結果也表明腸道菌群失衡與許多常見病的發生都脫不了干係。從開始就守護好寶寶們的腸道菌群,就顯得格外重要。
  • Reader's Digest:10條改變生活飲食方式保持腸道菌群健康的建議
    但是為了長期保持腸道菌群健康,就需要堅持良好的生活飲食健康的習慣。以下是科普網站Reader's Digest總結的10條關於如何通過改變你的生活飲食方式,保持腸道菌群健康的專家建議。健康飲食多樣化大多數患有腸道相關疾病或者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和過敏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腸道菌群缺乏多樣性。
  • 陳根: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