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感統這個話題,《你每天有沒有給孩子的大腦補充「營養餐」呢?》,關於感覺統合的重要性,今天就不重複了。
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是感統,或者你對於市場上遍地都是的「感統訓練班」非常感興趣,尤其對它描述的效果心動的話,那麼上面這篇舊文連結一定不要錯過。
那今天這篇是替大家省錢的文章,感統是重要,但感統訓練並不是非要去上這些動輒幾萬的早教班的,在家完全可以「玩」感統。
(當然,如果你家孩子確診是感統失調,注意是需要醫院確診,而不是早教機構做個測試的那種,是需要去專業機構進行感統訓練的)。
1
到底感統訓練班訓練的是什麼?
在談感統訓練班之前,肯定先要和大家重溫一下之前提到的概念。所謂「感覺統合」,包括了下面人體七大類感覺:
味覺
視覺
嗅覺
聽覺
觸覺
前庭覺(平衡能力)
本體覺(身體感知能力、對肌肉和關節的壓力)
其中最關鍵的是最後三項,也就是觸覺、平衡能力和身體感知能力。
為什麼知道這個概念很重要呢?因為真的可以幫大家省錢。
我舉幾個例子,下圖這個是某個感統訓練班的官網截圖,讓孩子們趴著,老師拿著一個帶「刺」的球,在孩子身上滾壓。
不往下看之前,大家可以先想想,這個訓練的是什麼?
對,就是觸覺和本體覺,老師的按壓就是讓孩子肌肉和關節感受到壓力,這個是有助於孩子更加平靜和專注,同時也能讓孩子身體協調性更好。
那在家替代方案是什麼呢?當然,你也可以完全買個一模一樣的大龍球進行。
但我們只要思考一下,需要給孩子的身體提供一定程度的壓力,那麼就能有很多替代方案。
比如,我和小D經常玩的就是「做個身體熱狗」,小D的身體就是熱狗的香腸,拿個毯子把她身體滾動著裹起來。而滾動的過程,又額外鍛鍊了她的平衡力。
等她裹得嚴嚴實實後,身體就能感受到壓力的刺激。而這時,我們可以把手假裝成「刀「,切熱狗的過程又是額外給了身體壓力。
而這個遊戲又是非常好的親子活動,小D每次都會「咯咯咯」笑個不停。
再來一張圖,還是機構官網的照片。
這個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吧,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
那麼替代方案有什麼呢?很多啊,比如蕩鞦韆、羊角球、走平衡木等等。
包括下面這個,是奶爸林志穎帶著他兒子在家玩感統呢,也是在鍛鍊平衡力。
而且大部分感統班都是側重於觸覺、平衡能力和身體感知能力,也就是我開頭就提到的最關鍵的三個。
像下面這兩張圖片,都是在鍛鍊本體覺。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再強調,大家要去看看我之前那篇文章《你每天有沒有給孩子的大腦補充「營養餐」呢?》。
早教這件事,要想省錢,那麼家長就要多學習;如果想省事,那麼多花錢也是可以的。但是必要知識還是需要儲備,不然容易被「忽悠」。
感統重要,但感統不是「包治百病」,它只是孩子早期啟蒙眾多基本功的一個。如果你真的是衝著下面這樣的宣傳口號而報班,多半是會失望的。
2
「感統飲食」
看到這裡,不少朋友肯定心裡在嘀咕了,七大類,每天都要訓練,怎麼做得到啊?
感覺統合訓練相當於給大腦吃營養餐,如果用這個概念進行類比,如何幫助孩子在家訓練的精髓,大家都能化繁為簡地掌握了。
大家想一想,我們平時給孩子準備三餐的時候,是不是都會考慮五大營養素,然後每一頓、每一天、每一周,都會隨機進行變化搭配,只要大體保證孩子攝入五大營養素就好了。
那麼感統訓練其實也一樣,其實用「訓練」並不恰當,它只是在提醒我們,有沒有每天、每周都滿足了孩子關於感統發展的七大需求。
因此,也可以叫做「感統飲食」。
我們作為父母的不會餓孩子一頓飯,但的確有不少家庭因為養育環境導致的,會剝奪了給孩子大腦提供「感統飲食「的機會。
那麼下面就提供大家一張感覺統合的「菜單「,大家可以在裡面」點菜「,每天每周搭配著做一些。
上面這個菜單針對的是學齡前的孩子(尤其是0~5歲的),大部分其實都是非常簡單可操作的。
關於「本體覺」那一部分,也許有的父母光讀文字不懂其中意思,那麼建議大家搭配這篇文章一起看《又好又貴的運動早教班,精髓在這裡,了解了在家也能做》。
那肯定有父母要問了,接近學齡包括學齡以後的感統怎麼做呢?
最好的就是發展一些運動愛好。這個之前也寫過文章《你真的給孩子選對運動項目了嗎 | 0~12歲指南》。
我從不否定送孩子去早教班的,相反小D從小到大我都一直花錢帶著小D嘗試各種興趣班。
但我非常不贊成的是,通過畫個很大的餅來讓家長掏錢,並且告訴我們,這是「不得不上」的早教班。
我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自由,讓我們發自內心有底氣,這個很熱門很「有用「的訓練班,不是非上不可。
只要我們每天給孩子準備三餐的時候,也能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給孩子準備了「感統飲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