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不同的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例如在某個階段,TA只愛媽媽抱,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媽媽;又或者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寶寶愛上了吃手,無論如何都阻止不了。
其實,這些都是寶寶處在某個「敏感期」的表現。受敏感期的驅動,寶寶在一段時間內,會不斷重複這種行為,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後,寶寶的心智水平便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0-12個月的寶寶,將會經歷5大成長敏感期,家長千萬要重視,一旦利用好了,寶寶將更聰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分別有哪些敏感期。
一、口欲期
一般寶寶在2個月左右開始進入口欲期,他們通過吮吸手指,讓自己在「口欲期」得到滿足,進行自我安慰。
除了吃手,此時寶寶不管拿到什麼東西,都喜歡放到嘴巴裡面嘗一嘗。很多媽媽把寶寶「吃手」、「啃玩具」的行為看成是寶寶的壞習慣,整天想著該如何糾正寶寶的行為。
其實吃手是有好處的,寶寶能夠靈活的吃到手指,需要運用到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協調配合才能完成,吃手時口腔獲得的刺激還能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而且,吮吸手指獲得的安全感,可以幫助寶寶更快的進入睡眠。
如果是處在出牙期的寶寶,啃手指還能夠起到磨牙齦,緩解牙癢的作用。吃手是寶寶生長發育的正常生理反應,家長不用焦慮。
這個階段的寶寶是用口腔來探索世界的,媽媽強行糾正,反而不利於寶寶的成長。蒙氏理論認為,如果寶寶在口腔探索期得到足夠的滿足了,這個敏感期持續的時間相對會更短;如果父母阻止寶寶的這種探索行為,寶寶的口腔敏感期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還可能會反覆出現。
因此,媽媽們要做的不是整天守著寶寶,不讓他吃這吃那,而是把有危險的物品收藏起來,給寶寶提供乾淨衛生的磨牙玩具、洗乾淨寶寶的小手,讓他盡情地咬。寶寶的口腔探索欲望得到滿足了,自然會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成長階段。
如果寶寶吃手比較嚴重,如長期多頻次的吃手而引起手指變形、破皮;超過5歲還吮吸手指,對口腔上壁(上顎)以及牙齒的排列產生影響等過度吃手,家長則需要幹預引導。
家長可以在每次餵養後給予寶寶更多的安撫;多和寶寶進行動手的遊戲;幫助寶寶經常洗手,清潔手指;小月齡的寶寶如果願意接受安撫奶嘴,可以用來滿足寶寶的吃手需求等。
二、情感發育期
(1)1~3個月
寶寶在沒有滿月的時候,就會露出反射性微笑或擠弄五官。但在2個月以後的微笑,才真正的表示開心和友好。
寶寶和家長的互動越多,大腦的發育程度就會越高,而且可以將寶寶的注意力從本能需求(飢餓、脹氣、疲勞)上轉移開,削弱本能需求原本對寶寶行為的強烈影響力。
3個月時,寶寶會主動的用燦爛的笑臉和人「聊天」,同時發出一些聲音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這一時期的寶寶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開始豐富,溝通能力增強,可以模仿一些動作和面部表情。
(2)4~7個月
4~7個月的寶寶由只顧著吃飽、睡足變得衝動,開始關注外面的世界。喜歡和人玩耍,開始對鏡子產生興趣,關注其他人的情感並且會作出反應,經常表現得很快樂。
性格特質也會極大的表現出來,家長要包容寶寶的性格而不是改變。通過辨別和了解寶寶的性格,減少撫養寶寶的壓力。
(3)8~1歲
8個月~1歲的寶寶,開始會區分熟悉和不熟悉兩種情況的不同。接觸陌生人時會緊張是寶寶情感發育的第一個裡程碑。
這一時期,寶寶也會變得更「黏」著家長,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分離焦慮症通常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然後在1歲半~2歲逐漸消失。
這一時期寶寶開始對陌生人表現出害羞和不安,在家長離開的時候哭泣,喜歡在遊戲中模仿他人,開始試探家長對自己行為的反應,還會重複一些動作來吸引注意力,在穿衣服的時候主動伸手和伸腳等。
三、大動作發育期
關於寶寶的大動作發育,民間有句廣為流傳的話——「二抬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周會走」。這句話大體上總結了寶寶大動作發育的一般規律,但寶寶的大動作發育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寶寶發育早一點,有的寶寶發育晚一些,這都是正常的。
然而,很多爸媽為了促進寶寶的大動作發育,會經常性人為地訓練寶寶。例如,寶寶剛學會邁一兩步,大人就常常扶著寶寶的腋下,讓寶寶多走路。實際上寶寶的大動作發育,是以身體發育為基礎的,過多的人為訓練,可能會給寶寶的脊椎、骨骼、肌肉等,帶來更多壓力。
想要促進寶寶的大動作發育,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讓寶寶盡情地探索、遊戲,是促進他大動作發育的最佳法寶!
(1)首先,媽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放手」,不要整天把寶寶抱在懷裡,多讓他在床上、或乾淨的地毯上趴(或者坐、爬)。
(2)此外媽媽要多在旁邊陪著寶寶,跟他說話、做遊戲、拿玩具在前面吸引寶寶。這時寶寶為了跟你更好地互動,會不斷地練習自己學會的小本領。
(3)探索的過程中,如果寶寶需要你的幫助,例如翻身到一半翻不過來了,或者走了兩步突然停了下來、顫顫巍巍的不敢邁出下一步,這時媽媽就要果斷出手,給予寶寶幫助了。
聰明的媽媽會把大動作發育的主動權交給寶寶,而不是幹預太多,揠苗助長!
四、精細動作發育敏感期
寶寶的精細動作,主要指寶寶手指或足部的動作,1歲前是寶寶精細動作發育的關鍵期,媽媽做到以下幾點,能讓寶寶的精細動作發育得更好:
(1)少給寶寶帶手套,多讓寶寶去抓質地不同、大小不同的玩具。
(2)媽媽常把自己的手放到寶寶的掌心,讓寶寶抓握,刺激寶寶的抓握反射。
(3)媽媽有意識地向寶寶的某隻手傳遞玩具、食物,或者在寶寶面前示範,如何將玩具從一隻手傳到另一隻手,讓寶寶反覆練習,學會「換手」。
(4)和寶寶玩撕紙的遊戲。
(5)也可以把寶寶的輔食切成小條小塊,讓寶寶抓著吃,如蒸熟的土豆條、南瓜小塊、蘋果條等。
(6)不過早給寶寶穿鞋子,如果天氣不冷,儘量讓寶寶的足底接觸地面,有利於鍛鍊寶寶足底的靈敏性。
五、語言發育期
寶寶說話早晚各有差異,但典型的語言發育時間,家長還是有必要參考一下。
很多寶寶在9-12個月開始咿咿呀呀學說話,但是千萬不要等到這個時候才多跟寶寶說話,實際上從寶寶一出生開始,他就開始對媽媽的聲音產生興趣了。這時媽媽對著寶寶輕聲說話,能讓寶寶很快樂;在寶寶哭鬧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能帶給寶寶很多安慰。
例如,你正在洗手不能馬上抱寶寶,此時寶寶哭了,你告訴他「寶寶乖,媽媽在洗手,馬上就來抱你了,等媽媽一下。」這時大部分的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了,都會停止哭鬧,乖乖地等待媽媽。這個階段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小小的腦袋,時時刻刻都在嘗試著理解大人的話。此時媽媽應該做的是:
(1)多在寶寶面前說話,當寶寶在嘰嘰咕咕、嗯嗯啊啊地「演講」時,媽媽要認真地聽,寶寶一停下來,就馬上回應他,重複他的發音,或者用你的話跟他交流,主動與寶寶「對話」。
(2)回應寶寶時,表情要豐富,語調要稍微升高,這樣更能激發寶寶對語言的興趣。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看完這篇文章,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踴躍討論!您的每一次點讚、評論、分享都是對小編莫大的支持。更多嬰幼兒育兒知識,敬請期待!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