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餐飲有四大名樓:杭州有樓外樓、蘇州有得月樓、廣州有蓮香樓、北京有東興樓。
中國餐飲四大名樓各有特色
四大名樓都很有歷史。樓外樓創建於1848年,得月樓創建於明代,蓮香樓創建於1889年,東興樓創建於1902年。
現在北京城講究「吃在東邊」,魯迅在京期間,東城也有很多美食,他的日記中記錄的,比較著名的館子就有東興樓。魯迅和胡適在東邊的飯局,都是在東興樓。一次是胡適請魯迅,另一次是鬱達夫請魯迅和胡適。魯迅1932年2月27日日記:「午後胡適之至部,晚同至東安市場一行,又往東興樓應鬱達夫招飲,酒半即歸。」
蘇州「得月樓」創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位於蘇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為盛蘋州太守所築,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明代戲曲作家張鳳翼贈詩「得月樓」云:「七裡長堤列畫屏,樓臺隱約柳條青,山公入座參差見,水調行歌斷續聽,隔岸飛花遊騎擁,到門沽酒客船停,我來常作山公醉,一臥壚頭未肯醒」。從張鳳翼的詩中,便可以想像早在四百多年前,得月樓就已經盛極一時,蜚聲吳中了。
"一樓風月當酣飲,十裡湖山豁醉眸",這副楹聯說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館樓外樓。「西湖醋魚何處美,獨數杭州樓外樓。」新中國成立前,俞曲園、吳昌碩、孫中山、宋慶齡、魯迅、竺可楨、馬寅初、馬一浮等名人都曾多次光臨。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陳毅、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和文化名人豐子愷、潘天壽、吳湖帆、蓋叫天、江寒汀、趙樸初、唐雲等也多次臨樓品嘗名菜佳餚、題詩作畫。
廣州的蓮香樓,今年恰逢其創建130周年。比較特殊的是蓮香樓自開業以來,從未有一天停止過營業,顯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蓮蓉第一家不經意誕生,成就廣式月餅傳奇
蓮香樓最著名的就是其獨創的蓮蓉餡料,用蓮蓉做餡料的餅食特別清香可口而聞名。關於蓮蓉的創製,有個故事:某一天做餅的師傅陳維清,在煲蓮子糖水不小心煮幹水,他覺得這個味道好香,於是就靈光一閃,經過反覆試驗,創造出了蓮蓉餡料,由此成就了廣式蓮蓉月餅的傳奇,被譽為蓮蓉第一家。
1910年,佛山的翰林學士陳如嶽品嘗過蓮蓉糕餅之後,覺得非常獨特,於是就親自書寫「蓮香樓」三個雄渾大字,現在蓮香樓的招牌就是按他所書仿製的。
蓮香樓發展史上的幾次波折
上世紀初中國風雲變幻,在廣州淪陷時期,整個廣州茶樓業也隨著戰爭陷入困境,蓮香樓都陷入低谷,只能說是勉強維持。
「文革」時期,蓮香樓都曾經歷過「滅頂」之災。首先是門口的黑漆金字招牌被認為是封建資產階級玩意,被人破毀了,將字號改成「東升樓」,而且不準賣茶,只供開水。當時為了達到「鬧市不鬧」的目的,一度還想將茶樓遷到海南島。
後來店領導為了保住蓮香樓,唯有將茶樓業務停止,除了鋪面賣餅,其他全部改成半製成品加工廠,以維持工人生活。到1973年才改回叫蓮香樓,1984年重新恢復茶樓業務。
雖然經歷過幾多波折,但蓮香樓都沒有停過業,一直堅持做著生意。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當時改革開放,而蓮香樓已經有一百年歷史,以前廣東華僑出去闖世界,從廣州港口出去,就將蓮香樓的食品帶出去,這些糕餅寄託了不少華僑的鄉思,蓮香樓名聲也逐漸傳遍全球。
在蓮香樓體驗廣式月餅 「非遺課堂」
2009年4月,蓮香樓廣式蓮蓉餅食成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2月,蓮香樓廣式月餅傳統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蓮蓉第一家」的蓮香樓實至名歸。
在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官方網頁上,關於「廣式蓮蓉餅食」是這樣描述的:廣式蓮蓉餅食,風味獨特、甘美香溢,是廣式餅食的優秀代表,其在秉承廣州傳統餅食製作技藝基礎上,經過歷代制餅師傅改進發展而來。
現在的蓮香樓,每年中秋前,都會舉辦好玩又長見識的廣州「周末非遺課堂」。活動都會吸引來自廣州的數十組市民家庭參與,由蓮香樓的大師傅教大家怎樣挑選好的蓮子,怎麼加工蓮子等知識,然後跟著師傅的演示、指導,大人小孩齊齊動手,製作月餅,包括制餅皮、制蓮蓉餡團、用餅模扣月餅、用烤箱烤月餅等,使市民家庭真正了解到廣式月餅的製作過程。製作好後由師傅現場進行烘焙,當親自製作的月餅新鮮出爐時,大家都會由衷地說一句:蓮香樓的蓮蓉月餅,真的名不虛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