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蓮香樓,是一個僅存的水滾茶靚的「香港四大茶樓」,守著傳統的茶盅燉盅在華洋混雜的港島穩佔一席之地。
與廣州蓮香樓一直在老西關發展一樣,三易其址的香港蓮香樓始終守在中環的皇后大道中一帶,前前後後搬了也就是數百米的範圍,為的就是常年幫襯它的老街坊。有一位名叫麥老伯的老食客從小在中環當鐘錶維修學徒,那時到蓮香樓吃飯是個奢侈,後來他自己當上師傅了,就每天必來蓮香樓喝早茶。現在麥老伯從港島的薄扶林搬到了大嶼山東湧居住,每天光是來回車費就要40元,但他還是風雨不改地來蓮香樓喝早茶,一籠點心一壺茶,花費也就是20元。「這裡的茶特別好喝,茶葉的質量是別的地方沒法比的。」麥老伯說,為了與衝茶的老哥搞好關係,他每年過年都會封紅包給他們。
香港蓮香樓的餅食堅持使用純正蓮蓉。據師傅說,純正蓮蓉必須保證100%不摻雜質,現在有些廠家為了省錢就在蓮蓉裡面摻如豆蓉,要知道蓮子的價格可是豆子的3倍。
禮餅是蓮香樓的另一項秘密武器,蓮香樓的「嫁女餅」可是老廣州辦喜事講派頭的必然選擇。以前,嫁女餅都是男方在過禮時一擔擔地送去女家,1擔=100斤,而1斤又分為四頭或八頭。四頭表示1斤4個大餅,八頭表示1斤8個小餅。在派發的時候,一定要雙數,寓意好事成雙,一般派4個至6個,分別是黃、白、紅、橙綾酥。綾酥的酥皮是最講究的地方,揉面的功夫和配料的搭配都有規定,這樣才能做出皮酥鬆化的嫁女餅。廣州蓮香樓的嫁女餅1元多就有交易,香港蓮香樓的則要8.9元一個,身價相差數倍。
「懷舊小菜」是香港蓮香樓的主打,煎釀鯪魚也是很花時間準備的菜式,廚師先將鯪魚肉全部刮出,加上香菇、薑絲等配料剁成魚蓉,再塞回魚皮裡過油炸成金黃色,上桌的時候仿佛還是一條完整的鯪魚,吃下去卻像魚糕,口口都是香甜的鯪魚肉,讓怕刺的老人孩子都能大口品嘗。
說到飲茶,香港蓮香樓當仁不讓,曾與得雲、高升、第一樓合稱「香港四大茶樓」。
到香港蓮香樓必吃的是傳統點心,好像荔芋火鴨扎,這個名字很多人聽都沒聽過,其實是廣東的一款老點心,但因為比較肥膩現在做的人已經不多了。在香港蓮香樓卻能找到它的蹤影,就是把芋頭切塊,與肥美的臘鴨肉一起蒸,為了增加鮮味,還加了塊豬肉。芋頭是最好吃的部分,因為吸收了臘鴨和豬肉的肉汁。
時至今日,在香港要尋找懷舊的茶樓,不二的推薦就是中環威靈頓街蓮香樓。
香港蓮香樓能夠維持至今的秘訣竟然是老闆夠低調,堅持不開分店,現在掌門人傳到了第三代,老闆顏尊輝也是廣州市的榮譽市民,但他經常居於加拿大。香港蓮香樓原來的位置是在皇后大道中友聯銀行現址,1980年,遷往中環威靈頓街117至121號一幢3層高的戰前舊樓。1996年6月1日遷到對面160號(即渣打銀行舊址)繼續營業,茶樓的營業範圍也由以前的三層縮減至現時的兩層。下層是廚房和售賣燒味、餅點的地方,上層則供人飲茶品茗之用。
為什麼飲茶要上二樓呢?因為以前香港人的茶樓都有「地廳」和「高樓」的區別,地廳是適合勞苦大眾消費的,茶價略低,而「高樓」就是比較高級的,所以說別人「上茶樓」是一句恭維的話,說明他有消費能力。現在香港人生活普遍提高,所以茶樓也不設地廳,想喝好茶就得更上一層樓了。
沿著樓梯拾級而上,一路見到牆上懸著「蓮室香溢」、「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等字畫,加上木頭的圓桌餐凳,最特別的還有掛鳥籠的位置,一幅嶺南舊茶樓的景象已經展現眼前。
今天,香港蓮香樓生意十分興隆。它有當年總店的味道,在香港中環的位置,可謂十分「老土」,卻一年到頭人頭湧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