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Autism),是一個小朋友可能或多或少會出現的問題,所以關於自閉症在兒童心智方面的診斷,大家或許都耳熟能詳;另有一個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問題,是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
所謂的亞斯伯格症候群,它其實是屬於高功能的自閉症,主要表現在人際關係當中的一個障礙。「高功能」的說法,是指這些小朋友他在智力方面是正常的,甚至可能智商還比一般小朋友高;而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問題,是他和別人相處時無法有很好的同理式反應、經常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在學校裡的人際關係不好,沒有辦法跟老師及同學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
許多家長都是在小朋友可能已經八九個月大了,甚至一歲左右,才發現他有自閉症。到底是怎麼發現的呢?第一,就是「No Eye Contact」──自閉症的小朋友,他沒有辦法跟你四目交接或有眼神的互相接觸,他會經常逃避你的眼神、講話不看人,他也不跟別人玩、看起來好像是自己在跟自己玩;第二,他會特別對某一類的聲音有很執著的興趣(比如電影裡聽到恐龍的叫聲,可能他會要聽一兩百遍),或者他特別喜歡玩會滾動的東西(像輪子之類的)。當小朋友慢慢長大,父母發現他怎麼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時,大概可能要懷疑他是所謂的自閉症了。
自閉症的成因,生理上跟小朋友的體質和遺傳都有關係,而從整體身心健康的角度來看,解釋的成因如下:假設外面的世界是危險的──比如當一個人害怕談戀愛會受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談戀愛,如果不談戀愛就不會受傷了。所以,當一個小朋友他的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跟外界互動,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於是這個小朋友就會有自閉的問題出現,經常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跟外界互動。
此時,可以用幾個方法來幫助他。
首先,小朋友一定有他喜歡的東西,比如在飲食方面他喜歡喝橙汁,那麼你平常就只拿白開水給他喝,記得!一定要等他自己說「媽媽我要橙汁」你再拿給他。這麼一來,才可以令小朋友學習主動說出他的需求,例如「我想要玩棒球」「我想要吃煎蛋」,藉由食物和一個比較好的物質上的對待,引導小朋友從主動提出一個要求的過程當中,慢慢走出他封閉的世界。
其次,在自閉症的訓練上,要常常跟小朋友說:「來,看著我的眼睛。」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也發現有些人跟你說話時是不看你的眼睛的,尤其若是這個人他剛做了陷害你的事情,因為他覺得既對不起你又怕你發現而沒有安全感。當一個人內心很恐懼,又怕別人知道他內心的不安全感時,或者怕別人發現他的缺點,這時你跟他說話,他就會逃避你的眼神了。或者也可能這個人是因為特別膽小、特別敏感,所以在人際關係上比較不敢面對。
所以,接下來一個幫助這一類小朋友的方式,就是要加強他的安全感,引導他去結交到好朋友,從而建立起他的人際互動和內在安全感。在這方面,有一個問題很重要,比如遇到自閉症的小朋友,我一定會問他的父母:「你們自己本身是不是有安全感的大人?是否在生活當中能夠自在去表達?會不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危險?」因為,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沒有安全感的大人,那麼,孩子跟外面的世界打交道時他當然會感到害怕。此時,如何面對自閉症的孩子,反而要回到父母本身去探討這些重要的學習了。
此外,我常跟父母講,雖然自閉症的小朋友對父母而言有時好像是個折磨,可是真的也是個訓練!因為,他也仿佛是要你用心去了解他的想法。
舉例而言,曾經有個自閉症的小朋友,有一次他要出門時,媽媽幫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結果他開始尖叫,一叫叫了好幾分鐘還不停止,然後媽媽就開始抓狂、緊張了,問他:「是不是哪裡不對、哪兒不舒服?」可是小朋友什麼都不講,最後媽媽才發現,原來是帽子戴歪了;等媽媽把帽子一拉正,他馬上就不叫了。還有另一個也是自閉症的小朋友,他在學校裡面去大便時,他一走進那一間廁所,發現裡面有人上過而排洩物還沒有衝掉,這時小朋友就開始在廁所門口打滾,所有的大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到後來老師發現:原來他想進去大便,可是廁所裡面有人上過卻沒有衝水,他因此就在外面打滾。所以,只要你能夠了解他的想法,問題其實就簡單了。
當我們遇到自閉症的小朋友時,不要完全往負面的方向想,反倒是一定要開始面對自己是否沒有安全感?我們有沒有給他安全感?能不能引導他很快樂地去跟這個世界互動?等等的重要問題。並且,要去了解小朋友內心的感受,然後一步一步引導他走出來,小朋友就會又快樂又健康,慢慢地也可以自在地跟外界的人交往了。
☺ 問:孩子一天到晚生病,經常感冒咳嗽,怎麼辦?
☺ 答:很多小孩一天到晚看醫生,吃了一大堆的藥物,包含抗生素,反而導致體質虛弱,抵抗力不足,更容易生病。此時,一個關於健康的正面信念及對身體的正面暗示非常重要。因為孩子是單純的,當我們用正面的信念來暗示他的時候,會非常有效。告訴孩子:「你天生是健康的,你的身體很強壯,會一下子就把病毒、細菌趕跑了,等你好了,爸媽再帶你去玩好玩的!吃好吃的!」如果善用暗示,孩子很快就會恢復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