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所以從1939年9月1日算起,是因為這一天德國入侵了波蘭,英、法等國陸續宣戰,拉開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戰爭爆發前,圍繞著波蘭各國展開了激烈的外交攻勢,非但沒能遏制德國的野心,反而更有利於德軍的進攻。
換句話說,波蘭就是各大國戰略博弈的焦點,但沒有人真正關心其死活,「同盟」只不過是個好聽的說辭。可憐的波蘭,亡國了也沒有搞清楚其中的彎彎繞繞,不明白德國為什麼要急於進攻?更不明白,彼此防範的蘇聯和德國為什麼籤訂條約?
這還要從波蘭的歷史說起。
波蘭的歷史就是一部「亡國史」,在短短的100年間亡國了3次。一戰結束後,在協約國的幫扶下波蘭復國,距離上一次亡國已有123年之久,但好景不長,僅過20年再次亡國,人們在感嘆其可憐的同時,為什麼災難總是降臨在波蘭人的頭上?
首先,充當英、法等國的「擋箭牌」。俗話說得好「無利不起早」,協約國之所以幫其復國,並割讓大片土地給波蘭,目的就是為了削弱德國,防範蘇聯,甚至為了給其一個出海口,違背「民族自決」的原則,將但澤劃為自由市,生生將德國領土分開。
這引發了德意志人的憤怒,再加上又與蘇聯是宿敵,波蘭夾在兩個大國中間,形勢本就險惡,卻採取了「等距離」 政策,將自身安全完全寄託與法國的同盟,而法國還希望波蘭能夠在東線牽制德國。於是,德國想要攻佔法國,就必須先滅了波蘭。
其次,樹敵太多。作為一個剛剛復國的國家,不是與友鄰修好,反而擺出一副「大國」的風範,欺負「弱小」。德國入侵捷克,波蘭瓜分了該國特申地區,又逼迫立陶宛割讓土地,以致於德軍入侵波蘭時,周邊國家沒有一個反對,這就是犯了眾怒。
更重要的是,按照一戰後民族自決的原則,德國向波蘭提出了領土問題,波蘭不僅斷然拒絕,而且在但澤地區集結重兵,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儘管德國對此發出了嚴厲警告,但波蘭不想辦法斡旋,反而向德國挑釁,加快了德軍入侵的節奏。
按照德國的計劃,波蘭是首先要解決的目標,但其在外交上的短視,一味地採取敵視行動,與友鄰國家也相處不好,加速了波蘭的滅亡,也詮釋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的含義。當然,是戰還是和?也不是波蘭能當家的。
取決於英、法、蘇三國的態度。
1938年,如果說德國為民族統一吞併奧地利、蘇臺德,還算「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入侵捷克,讓英、法兩國徹底看清了德國的「真實面目」,也宣告了綏靖政策的徹底失敗。眼看著德國又將波蘭作為下一個目標,英、法兩國不再妥協了。
惱羞成怒的張伯倫對德國提出警告,並宣稱:一旦波蘭遭到入侵,英、法兩國將全力支持抵抗。同時,為了給德國施加壓力,還與其周邊國家,如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也籤訂了互助條約,試圖遏制德國的野心。
英、法兩國180度的態度大轉變,引起了歐洲各國的積極響應。作為英國,其實對歐洲大陸並沒有太多的野心,其更關注於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但為了自身安全,也絕不允許出現一個獨霸歐洲的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大陸均衡」政策。
一旦出現一個強國,英國一定會與另一個國家結盟去遏制,這就有了在巴黎和會上極力維護德國利益,並採取「扶德抑法」的政策,目的就是防止法國稱霸;如今的德國咄咄逼人,英國又表示願意援助法國,其目的就一個,保持歐洲大陸的均衡。
法國自一戰後,早已沒了稱霸歐洲的實力,如果不緊跟英國,法國必敗。當德國入侵捷克後,兩國都有了結盟的意願,試圖以此對德國形成壓力。可悲的是,為了討好英國,放棄盟友捷克的行為,讓許多國家對其不信任,包括波蘭。
德國東擴的舉動,更是牽動蘇聯的心,一旦波蘭滅亡,蘇聯將失去一塊緩衝地。所以,在防範德國的問題上,蘇聯比英、法兩國更積極,提出三國建立集體安全機制,並十分重視談判,派出了伏羅希洛夫元帥(相當於國防部長)參加會議。
但與蘇聯的重視相比,英、法兩國顯然沒有談判下去的誠意,只是派了不當家、說了不算的人參加會議。當英、法兩國代表願意出動16個師的兵力時,蘇方表示可以出136個師,足見雙方的誠意度,結果只能是久拖不決,蘇方很失望。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