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魯西南一鄉鎮,菜農採收的豇豆賣給南方的收購商,每斤7毛錢,採收工錢每斤3毛錢,菜農實際收入4毛錢,每畝產量4千斤,種植成本1千元,算下來菜農賺不了多少錢,有時還會會面臨滯銷,虧本。
收購商僱傭本地豇豆經銷商收購,手續費是每斤2分錢,挑選整理費用每斤3分錢,挑選出的不合格豇豆損耗費用也要幾分錢,這樣下來一斤增加1毛錢的成本。
以某收購商為例,八噸的車子,除去降溫的冰塊實際裝載5噸左右,裝車費是每噸50元,3噸冰塊費用600元左右,運到南方某地運費3400元,加上損耗全部下來一斤豇豆總計要增加成本近6毛錢。
收購商運到南方市場,成本價就要每斤1.3元,批發價1元左右,每斤賠0.3元,加上裝卸費、攤位費,販賣一次豇豆要賠錢幾千元。如遇滯銷,多的時候要賠近萬元,批發價低主要是菜販之間競爭激烈,大家比著壓價,希望擠垮其他菜販,自己壟斷市場。
豇豆進入市場,據有經驗的菜販講:平均下來毛利率保持在50%才能保本,成本1元的蔬菜賣到1.5元基本保本,賣到2元有時也賺不到錢,因為夏季蔬菜高溫高熱,蔬菜很容易壞掉,時間長了賣不出去,只能降價銷售或扔掉。
經常見新聞報導:很多農產品如今年的蒜薹、洋蔥、土豆、西瓜等產地價格低、滯銷,菜農甚至扔掉的情況,我們卻在超市高價購買,其中緣由一目了然,希望農產品銷售能走出這個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