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如今的鍋底河村充分利用各級扶貧資金、發展特色產業等項目,帶領村民脫貧,走上致富道路。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新圖景正在該村徐徐展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中國黔西南訊(記者 楊朝敏 通訊員 刁明軍)興義市鍋底河村位於坪東街道西南部,下轄8個村民組900戶4616人,群眾收入主要靠種養業和外出務工為主,村級經濟薄弱。2016年以來,興義市坪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及鍋底河村兩委緊扣「村集體有收入,老百姓得實惠」的目標,立足村情大膽探索、匯聚產業活力,走出了一條「支部引領、資源盤活、產業推動、共同富裕」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規劃引領 融入「城市」生活
「我們原來那裡因受地質災害影響,大部分人家的住房都有裂縫,雨季來臨,大家都很擔心。搬到這裡來大家都安心了,政府又給我們補貼建房子,群眾都高興。」鍋底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段開益激動地說。
長期以來,由於受自然、人力等各種因素制約,鍋底河村農戶分散居住,發展較為緩慢。
為使興西湖庫區群眾儘早擺脫貧困,按照省、州、市避險解困項目政策,坪東街道按照「政策引導、群眾自願、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原則,投入資金約1.2億元,規劃面積約164畝,在鍋底河村毛慄坡組新建避險解困移民居住區,共安置興西湖庫區搬遷人口282戶1288人。
「搬遷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針對搬遷居民入住後的生產生活,坪東街道高度重視後續產業的發展,積極整合退耕還林、危房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專項資金,加強搬遷居住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做到了新村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考慮、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在充分考慮到移民新村的資源條件、產業環境和移民群眾的生產習慣、產業意願的基礎上,進行新村選址和劃分產業集群,為移民生存、發展做好充足的前期規劃,確保廣大移民群眾搬得放心、住得舒心、過得安心,真正融入新生活中。
強基固本 夯實戰鬥堡壘
「大家有什麼想法都說一下,工作一定要每家每戶落實到位。」8月24日,在鍋底河村會議室,村兩委及駐村幹部正在召開脫貧攻堅研判會,村黨總支書記劉家海就當前脫貧攻堅「四逐四準」「八個一」工作進行詳細安排。
像這樣的工作會議,鍋底河村每天都要召開,而在過去,由於部分黨員意識不強等,村裡的事務推進困難。為改變這一現狀,該村通過外出學習和開展先鋒黨員評比活動等方式,充分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
「現在大家的態度比以往改變了很多,思想覺悟大大提升。」村黨總支部築起了堅固的戰鬥堡壘,使村裡形成一股人人爭先的好風氣,鄉村振興的步伐越走越有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組織保障。坪東街道針對村級活動陣地運行不規範,黨員先鋒意識淡化等弱點,從強化組織振興入手。投入資金20餘萬元,積極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向4個村(社區)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黨建指導員,指導村級抓好黨建工作。加強對黨員和黨務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建立支部(流動黨員)QQ群、微信群,經常推送黨的政策法規、支部近期動態等,便於黨員隨時隨地自主學習。進一步規範發展黨員和黨費收繳等工作,切實增強黨員的組織意識和黨性觀念。認真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同時,推行「主題黨日」制度化,把傳達上級精神、組織上好黨課、聽取黨員意見、開展志願服務、推進黨組織建設工作作為活動的主要內容,讓黨員固定活動成為廣大黨員的行動自覺,打造黨組織黨內生活新常態。建強黨員志願服務者隊伍,深化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提高黨員的能力素質和榮譽感、歸屬感。
築巢引鳳 產業興百姓富
為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讓群眾持續過上好日子,鍋底河村以黨建統領脫貧、以脫貧帶動發展、以發展夯實基礎,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深入分析自身優勢和短板,把幫助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的視線聚焦在土地資源上,試點開展承包地流轉、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等,下活了農民增收、村集體資產實力增強、閒置零散土地規模化利用的「一盤棋」。
該村以「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平臺,激活發展要素,引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努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引進興義市順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該村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500畝土地發展300畝魔芋種植,在鞏固脫貧成效的同時,帶動了農戶和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為壯大該村集體經濟,坪東街道還組織鍋底河村兩委幹部外出雲南等地參觀學習,邀請興義市農業農村局專家到村裡進行業務指導,先後投入資金50餘萬元,在鍋底河村的9個重點圖斑及其餘地點發展林下種植苦丁茶300畝、洋荷種植650畝、葵花種植200畝、蔬菜500畝,帶動農戶301戶,其中貧困戶126戶,帶動就業325人,廣大群眾走上了轉型升級致富新路。
(責任編輯 鄧忠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