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聲裡的中國」優秀歌謠展演。
《田夢兒》劇照。
近日,江蘇,一臺音樂兒童劇《青銅葵花》進入了最後排演階段,這部打磨了將近一年的兒童劇,預計在「六一」前夕登陸南京的舞臺。《青銅葵花》由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同名代表作改編而來,劇目突出孩子視角,生動塑造了富有童趣的藝術形象,傳遞了「苦難中的美麗、挫折中的成長」的內容主題。這讓人聯想到前兩年頗受歡迎的《田夢兒》——一部以江蘇省美德少年為原型創作的音樂兒童劇,自2015年首演以來,在江蘇、上海一帶巡演600多場,觀眾達60萬人次。這兩部劇有著相近的氣質,但主要共同點是:它們都是江蘇省「童聲裡的中國」這棵大樹上結下的果子。
「童聲裡的中國」是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文藝工作者於2006年倡議開展的一項新童謠創作推廣活動,旨在通過少兒藝術的創作推廣,引導青少年在藝術審美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這個活動從童謠起步,逐漸囊括童歌、童詩、兒童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在江蘇省文明委悉心培育下,如今,「童聲裡的中國」已成功舉辦8屆,積累了12年的經驗,發展成一個以江蘇為圓心、向全國輻射影響力的少年兒童思想教育與藝術培養品牌。
紮根時代,紮根兒童,紮根藝術
「童聲裡的中國」每一兩年舉辦一屆,每屆都有一個鮮明主題,其主題一方面緊扣時代脈搏,融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力求貼近兒童生活,獲得兒童共鳴。比如,第二屆的主題是「祖國獻您一首詩」,因為活動在2008—2009年舉辦,適逢新中國60華誕。最近一屆的主題則是「童心向黨,幸福成長」,是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獻禮。
圍繞這些主題,「童聲裡的中國」致力於作品的創作與推廣。據統計,8屆活動一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萬首童謠、童詩、童歌,其中不少作品充滿時代氣息,富含童真童趣,散發著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活動還推出了20多部各類題材的優秀之作,包括音樂兒童劇《田夢兒》《青銅葵花》,勵志兒童電影《鷹笛·雪蓮》《三袋米》,動漫影視《孔小如》《青蛙王子》等。此外,先後舉辦了8300多場優秀歌謠傳唱、高雅劇目進校園與傳統文化精品展等公益活動。
重視創作,追求精品,以創作帶動更多人參與活動,進而擴大影響,以精品傳遞思想,感染讀者,進而鍛造品牌,這是「童聲裡的中國」的成功之處。江蘇省《少年詩刊》主編、「童聲裡的中國」評委金本閱讀了大量參賽作品,他認為其中的優秀之作常常具備三個特點:一是紮根於時代,作品應時代而生,為時代留影,實現中國夢、走進「新時代」等時代強音在作品中都有藝術地展現;二是紮根於兒童,參賽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學生自己的作品,自己寫自己,情由己出,充滿生活的味道,另一部分作品雖由教師等成人作者寫成,但因為常常同少年兒童在一起,也寫得真實生動;三是紮根於藝術,由於活動堅持比較嚴苛的藝術標準,獲獎作品整體上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性,湧現了不少讓人過目難忘的精品佳作。
重視問題研究與建設創作基地
如何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下,把握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捕捉少年兒童的興趣點與注意力,為他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幫助他們遠離不良的社會風氣?這是創辦「童聲裡的中國」的出發點,也是其一直致力研究的根本問題。
相當長一個時期以來,兒歌的發展處於滯後狀態,真正適合孩子傳唱的好兒歌太少,經典的兒歌已經慢慢被成人化、流行化的歌曲所替代,校園裡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被篡改的灰色童謠。這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南通市通州區委書記陳永紅說,正是因為想改變這個狀況,他們嘗試著創辦了「童聲裡的中國」。
因為有問題導向,「童聲裡的中國」在重視創作之外,對研究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從第一屆至今,先後舉辦了《新童謠高端研討會》《國粹京劇藝術家黃孝慈主題講座》等10多場專題講座、研討會以及「童謠童詩的創作與傳播」實踐研究。每屆活動結束前,都會邀集兒童教育專家與學校老師,結合當屆活動的實際情況,總結與探索少年兒童的成長特點與教育規律。
2014年11月,「童聲裡的中國」少兒藝術創研活動基地宣告成立,5000多平方米的場館以及政府落實人員編制,為活動提供了支持與保障。基地由成果展覽館與音樂、文學、電影、少先隊四大創研活動中心組成,關乎少年兒童「育美德」「長才藝」的各種創作、研究、展演、培訓工作,很多就在基地裡完成。
「小地方辦了大事情」
「這是小地方辦了大事情。」兒童文學評論家樊發稼如是說。
「小地方」當然是指南通市通州區,在全國地圖上來看,那就是偏僻一隅;「大事情」則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與藝術培養,這確乎是一樁關乎民族未來的大事。
「大事情」的另一層意思應該是指,「童聲裡的中國」雖然從小地方起步,但是鍥而不捨,功不唐捐,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歷屆獲獎作品被彙編出版,不僅登上了江蘇省內學校的書桌,而且被送到全國多個老少邊窮地區,使那裡的孩子得以分享優質的精神食糧。
談到「童聲裡的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少兒頻道主持人鞠萍說:「立德樹人是少年兒童教育與培養的根本方向,立德樹人首先不是育知識,更不是『育分數』,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這一點正是『童聲裡的中國』的著力之處。」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小組專家、教材審查委員成尚榮認為,「童聲裡的中國」的一條重要經驗,是用孩子喜愛的活動與方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孩子在藝術審美中陶冶情操,涵養品行,健康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當前,少年兒童因年齡尚小,又處在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中,容易產生困惑與迷茫。因此,少年兒童的培養關鍵,首先在於幫助他們進行價值篩選和價值引領。而這一切需要以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才易於被接受認可,才能取得實際效果。這也正是「童聲裡的中國」的主旨所在,「童聲」裡有真善美,有家國情懷,有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少年力量,「童聲裡的中國」為教育與培養少年兒童做出了有益實踐。
引導孩子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
在「童聲裡的中國」的基礎上,江蘇省推廣經驗,近兩年又相繼創辦「童心裡的詩篇」 「童真裡的色彩」與「童話裡的世界」。「童心裡的詩篇」已舉辦兩屆,孩子們創作選送了8萬餘首詩篇;「童真裡的色彩」發揮繪畫藝術對孩子的滋養作用;「童話裡的世界」側重以故事感染孩子,傳播「愛家園、愛和平、愛自然,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的精神。
這些活動與「童聲裡的中國」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形成江蘇省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與文化藝術培養的「童」字系列美育活動。詩歌、童謠、戲劇等藝術是陪伴孩子們快樂成長的精神食糧,也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載體。那些充滿時代氣息、體現童真童趣、催人向上向善的優秀作品,往往能夠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甚至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精心建設『童』字品牌,就是想讓孩子從小在心中播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說。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涵養德性,則莫如提倡美育。」縱觀「童」字系列活動,其本質正是在孩子中廣泛開展美育實踐,在引導孩子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過程中,達到「以美育人、化美育德」的目的。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必將帶給人們啟發與思考。
製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