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德性,莫如美育

2020-12-22 人民日報

「童聲裡的中國」優秀歌謠展演。

《田夢兒》劇照。

近日,江蘇,一臺音樂兒童劇《青銅葵花》進入了最後排演階段,這部打磨了將近一年的兒童劇,預計在「六一」前夕登陸南京的舞臺。《青銅葵花》由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同名代表作改編而來,劇目突出孩子視角,生動塑造了富有童趣的藝術形象,傳遞了「苦難中的美麗、挫折中的成長」的內容主題。這讓人聯想到前兩年頗受歡迎的《田夢兒》——一部以江蘇省美德少年為原型創作的音樂兒童劇,自2015年首演以來,在江蘇、上海一帶巡演600多場,觀眾達60萬人次。這兩部劇有著相近的氣質,但主要共同點是:它們都是江蘇省「童聲裡的中國」這棵大樹上結下的果子。

「童聲裡的中國」是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文藝工作者於2006年倡議開展的一項新童謠創作推廣活動,旨在通過少兒藝術的創作推廣,引導青少年在藝術審美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這個活動從童謠起步,逐漸囊括童歌、童詩、兒童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在江蘇省文明委悉心培育下,如今,「童聲裡的中國」已成功舉辦8屆,積累了12年的經驗,發展成一個以江蘇為圓心、向全國輻射影響力的少年兒童思想教育與藝術培養品牌。

紮根時代,紮根兒童,紮根藝術

「童聲裡的中國」每一兩年舉辦一屆,每屆都有一個鮮明主題,其主題一方面緊扣時代脈搏,融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力求貼近兒童生活,獲得兒童共鳴。比如,第二屆的主題是「祖國獻您一首詩」,因為活動在2008—2009年舉辦,適逢新中國60華誕。最近一屆的主題則是「童心向黨,幸福成長」,是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獻禮。

圍繞這些主題,「童聲裡的中國」致力於作品的創作與推廣。據統計,8屆活動一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萬首童謠、童詩、童歌,其中不少作品充滿時代氣息,富含童真童趣,散發著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活動還推出了20多部各類題材的優秀之作,包括音樂兒童劇《田夢兒》《青銅葵花》,勵志兒童電影《鷹笛·雪蓮》《三袋米》,動漫影視《孔小如》《青蛙王子》等。此外,先後舉辦了8300多場優秀歌謠傳唱、高雅劇目進校園與傳統文化精品展等公益活動。

重視創作,追求精品,以創作帶動更多人參與活動,進而擴大影響,以精品傳遞思想,感染讀者,進而鍛造品牌,這是「童聲裡的中國」的成功之處。江蘇省《少年詩刊》主編、「童聲裡的中國」評委金本閱讀了大量參賽作品,他認為其中的優秀之作常常具備三個特點:一是紮根於時代,作品應時代而生,為時代留影,實現中國夢、走進「新時代」等時代強音在作品中都有藝術地展現;二是紮根於兒童,參賽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學生自己的作品,自己寫自己,情由己出,充滿生活的味道,另一部分作品雖由教師等成人作者寫成,但因為常常同少年兒童在一起,也寫得真實生動;三是紮根於藝術,由於活動堅持比較嚴苛的藝術標準,獲獎作品整體上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性,湧現了不少讓人過目難忘的精品佳作。

重視問題研究與建設創作基地

如何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下,把握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捕捉少年兒童的興趣點與注意力,為他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幫助他們遠離不良的社會風氣?這是創辦「童聲裡的中國」的出發點,也是其一直致力研究的根本問題。

相當長一個時期以來,兒歌的發展處於滯後狀態,真正適合孩子傳唱的好兒歌太少,經典的兒歌已經慢慢被成人化、流行化的歌曲所替代,校園裡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被篡改的灰色童謠。這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南通市通州區委書記陳永紅說,正是因為想改變這個狀況,他們嘗試著創辦了「童聲裡的中國」。

因為有問題導向,「童聲裡的中國」在重視創作之外,對研究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從第一屆至今,先後舉辦了《新童謠高端研討會》《國粹京劇藝術家黃孝慈主題講座》等10多場專題講座、研討會以及「童謠童詩的創作與傳播」實踐研究。每屆活動結束前,都會邀集兒童教育專家與學校老師,結合當屆活動的實際情況,總結與探索少年兒童的成長特點與教育規律。

2014年11月,「童聲裡的中國」少兒藝術創研活動基地宣告成立,5000多平方米的場館以及政府落實人員編制,為活動提供了支持與保障。基地由成果展覽館與音樂、文學、電影、少先隊四大創研活動中心組成,關乎少年兒童「育美德」「長才藝」的各種創作、研究、展演、培訓工作,很多就在基地裡完成。

「小地方辦了大事情」

「這是小地方辦了大事情。」兒童文學評論家樊發稼如是說。

「小地方」當然是指南通市通州區,在全國地圖上來看,那就是偏僻一隅;「大事情」則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與藝術培養,這確乎是一樁關乎民族未來的大事。

「大事情」的另一層意思應該是指,「童聲裡的中國」雖然從小地方起步,但是鍥而不捨,功不唐捐,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歷屆獲獎作品被彙編出版,不僅登上了江蘇省內學校的書桌,而且被送到全國多個老少邊窮地區,使那裡的孩子得以分享優質的精神食糧。

談到「童聲裡的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少兒頻道主持人鞠萍說:「立德樹人是少年兒童教育與培養的根本方向,立德樹人首先不是育知識,更不是『育分數』,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這一點正是『童聲裡的中國』的著力之處。」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小組專家、教材審查委員成尚榮認為,「童聲裡的中國」的一條重要經驗,是用孩子喜愛的活動與方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孩子在藝術審美中陶冶情操,涵養品行,健康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當前,少年兒童因年齡尚小,又處在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中,容易產生困惑與迷茫。因此,少年兒童的培養關鍵,首先在於幫助他們進行價值篩選和價值引領。而這一切需要以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才易於被接受認可,才能取得實際效果。這也正是「童聲裡的中國」的主旨所在,「童聲」裡有真善美,有家國情懷,有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少年力量,「童聲裡的中國」為教育與培養少年兒童做出了有益實踐。

引導孩子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

在「童聲裡的中國」的基礎上,江蘇省推廣經驗,近兩年又相繼創辦「童心裡的詩篇」 「童真裡的色彩」與「童話裡的世界」。「童心裡的詩篇」已舉辦兩屆,孩子們創作選送了8萬餘首詩篇;「童真裡的色彩」發揮繪畫藝術對孩子的滋養作用;「童話裡的世界」側重以故事感染孩子,傳播「愛家園、愛和平、愛自然,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的精神。

這些活動與「童聲裡的中國」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形成江蘇省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與文化藝術培養的「童」字系列美育活動。詩歌、童謠、戲劇等藝術是陪伴孩子們快樂成長的精神食糧,也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載體。那些充滿時代氣息、體現童真童趣、催人向上向善的優秀作品,往往能夠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甚至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精心建設『童』字品牌,就是想讓孩子從小在心中播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說。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涵養德性,則莫如提倡美育。」縱觀「童」字系列活動,其本質正是在孩子中廣泛開展美育實踐,在引導孩子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過程中,達到「以美育人、化美育德」的目的。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必將帶給人們啟發與思考。

製圖:蔡華偉

相關焦點

  • 小天鵝胡雪:用美育涵養真善美的心靈
    人們容易將美育和美術混淆,以為美育就是指美術教育,胡雪表示,美育不是單純的美術教育,也不等同於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雖然現在對美育的定義比較廣泛,但是從教育從業者的角度來講,推廣踐行的意義遠比定義更加的重要。無論是國家精神還是個人素養,美育在當下來講都是非常的重要。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人的內心,是使每個人都發現自我,從而成為自我。
  • 春風化雨 南財美育涵養「美麗心靈」
    多年來,南京財經大學堅持把美育作為培根鑄魂的重要工作、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著力實施「文體增色」特色工程,構建「大美育」工作格局,主動實踐文化傳承與創新,春風化雨,育心育氣育能,涵養「美麗心靈」,提升育人效果。
  • 從審美到涵養 以美育到美德
    中國古代聖賢崇尚美育,認為美育可以感化人的心靈,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蔡培源先生也曾說:「以美育代宗教!」,他在教育中強調學生對「美」的重視,要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也就是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人體工程學認為人類對美的感受是超然的,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脫離自我和大眾的,美好的感受是具有普遍性的,美的體悟是碰觸靈魂的,美仿佛可以在瞬間打動人內心深處的沙田。
  • 涵養人性:兒童審美教育的永恆魅力
    審美教育承載著涵養人性完整與和諧的重要使命。兒童審美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格塑造和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指出:「一個成人不能再變成兒童,否則就變得稚氣了。但是,兒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嗎?他自己不該努力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兒童的真實再現出來嗎?」
  • 申論真題範文:「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與德性
    「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與德性  綜觀歷史,歷代為政者都重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將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至今舉世稱道;唐太宗虛心納諫,以文治天下,開創了貞觀盛世的輝煌局面;康熙皇帝注重編修文化典籍、吸納西方文化科技,教化人民德行。
  •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動,亞里斯多德說的就一定對?
    如果說倫理德性或中道是一種「應當」,那麼就意味著,德性或中道與選擇活動相關,因為「應當」就意味著存在於面臨多種可能性的選擇處境之中。所以,亞里斯多德進一步解釋說:「德性是選擇活動的一種品質(習慣),它是依據我們而被測度的一種中間狀態(中道),並且是由理性規定的,就如一個明智的人去做的規定。中道就是在過度和不及兩種過錯之間的品質。
  • 美育的作用與任務
    科學家認為:「美育是使人大腦健全發展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生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人的大腦左右兩邊功能各不相同,左腦偏重於語言、邏輯,右腦偏重於形象、情感、空間感。
  • 美育,從一件校服開始
    9月2日至25日,伊頓紀德「美的第一課」禮儀培訓走進廣州、常州、鄭州、成都、嘉興、麗水等地,為24所中小學校的孩子們開啟「一路向美」的美育禮儀和文化體驗。 中國自古注重服飾禮儀和文化,《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 陳雅文 丨 公民德性與倫理德性:關懷倫理學的一種啟示
    而自由主義的批評者認為,從德性之構成上看,公民德性是建基在倫理德性之上的,它不能獨立存在;並且從實踐層面講,公民德性的維持依賴於倫理德性的增援,是公民德性得以在現實中付諸實踐的知性源泉。自由主義的困難在於,它難以回應公民德性如何在行為者的心靈中以一種區分於倫理德性的方式被踐行。而自由主義的批評者的困難在於,它難以回應在多元現狀下特殊的倫理德性如何被辯護,以及這種倫理德性如何不會蛻變為強制。
  • ...丨杜衛:中國美育傳統論綱 —— 當代中國美育基礎理論問題研究...
    ……我以為如其能夠將這種愛美之心因勢而利導之,小之可以怡性悅情,進德修身,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人我之別、利害之念既已泯滅,我們還不能講德麼?人人如此,家家如此,還不能治國平天下麼?[15]這裡,蔡元培是把美育同《禮記·大學》裡面的「八條目」直接關聯,明確了美育的「修身」屬性。
  • 從理性啟蒙到德性啟蒙
    禮法習俗作為倫常的具體形式,本身就是對基本情慾的疏導;傳世經典涵養著對美好生活的希求,承載著倫常生活的理想維度;內向實踐恰恰是個體情志得以抒發的場域,其結果傳承與開展著倫常實踐生活。    由此看來,倫常實踐領域並不需要一種外在的理性強行進入而為其立法,因為實踐生活本身就具有自己獨特的理智形式——明智。
  • 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原標題: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後提出的第四個自信。這樣一種反思和解釋,又特別強調對與價值觀、人生觀相關問題的探討,如「理想人格」「道德理性」等。當然,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等,亦非常重視對「人」的問題的探究,其所謂正義、美、善、理想國、公平、道德等,皆屬於「人」的問題。
  • 以美育人:以美育培養時代新人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這要求我們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推動美育工作同步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
  • 春風化雨潤桃李 川大附小分校用美育涵養「美麗心靈」
    美育是教育孩子發現美、理解美、追求美,讓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讓中華美育為文化自信築基。6月30日,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分校開展了美育主題活動,學校二五中隊的學生率先發起了探討模式,與爸爸媽媽一起探討什麼是「美」的人。
  • 陳來:德行與德性在中國是統一的
    除了這種思想上的對羅爾斯的回應以外,德性倫理也成為學術上大家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我很早也有關注,我認為中國的德性倫理,跟西方還是有所不同的,不同在什麼地方?Virtue這個詞翻譯成德性(品質品格),但是中國古代不是直接這麼講,它是從兩個方面講的,一個概念是德行,另一個是德性,德性就是virtue的翻譯。德性是人的內在狀態,是品質、品格;可是德行是行為,廣義地來講可以叫道德行為。所以在中國來講,在早期,孟子以前主要流行的是德行的觀念,《儒行》篇也主要是落實德行,不是德性。
  • 德性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之爭及其影響
    又如,為了讓一個恐怖分子供出埋藏炸彈的地點,是否可以折磨他?按照德性倫理學框架下關於關懷、仁慈或殘忍概念的分析,人們會得出「折磨恐怖分子是錯誤的」結論,因為這是殘忍的;但不試圖拯救那些可能被炸傷的無辜居民,又會顯示出明顯缺乏關愛的德性。可見,德性倫理學在面臨這種兩難抉擇時,無法提供相應的行動標準。
  • 德性與理性何者為要?
    歷來中國人講究德性,而歐洲人講究理性,這是兩種文明的不同發展路徑。因此,這其實是一個很嚴肅的重大問題。
  • 德性與規範:道德教育哲學本質的世紀論爭
    規範倫理學「以道德的準則和規範如正義、良心和義務等為研究對象」,如康德的「善良意志」和約翰·密爾可以進行加減法的「最大幸福」作為一種絕對普遍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其目的主要是「建構有關行為規範的基本原則,以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在面臨道德問題時的行為指導」。
  • 看,那朵荷在開——人美美育學堂給河南孩子的第一課
    美育是人格養育範疇,是人文涵養,是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與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作為美術專業出版的「國家隊」,人民美術出版社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創辦了面向3-12歲少兒的校外美術培訓機構——「人美美育學堂」,文化路一小的這堂課,是它在河南的第一課。
  • 康德的至善觀念:德性與幸福的統一
    眾所周知,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把「至善」——人類道德奮鬥的終極目的——解釋為德性與幸福的統一,這預設了它們的分離。而且,康德把德性單獨地看作「至上的善」,並把更多的研究精力貢獻給了德性——這是至善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正因如此,至善的第二個方面即幸福,卻時常要麼遭到忽視,要麼遭到曲解,儘管它對於道德奮鬥來說同樣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