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創博士」林昆範在大陸:我看「變」與「辨」

2020-12-17 臺海網

日本大學藝術學博士、臺灣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創建者、福建省引進高層次人才、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文旅設計研究院院長——這些身份,濃縮了臺灣「文創博士」林昆範在產學研領域的跨界與整合。

林昆範參加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兩岸青少年新媒體「辨」論壇 莊楊筱/攝

2018年8月,林昆範放下了在臺灣穩定的教職工作,選擇登陸創業,又在2019年12月選擇在福建漳州接下教鞭。他說,他想整合漳州本地年輕師生的設計能量,為他們爭取更廣闊的舞臺,更希望搭建兩岸的產學研合作平臺,讓臺灣的年輕學子、設計力量找到更多實現價值的可能。

「十年磨一變」:推力、拉力、驅動力

林昆範曾經擔任臺灣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所長和臺灣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主任,20年的教齡讓林昆範在產學研一體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林昆範接受海峽之聲記者專訪 周愛華/攝

臺灣面臨少子化問題以及產業發展趨於緩和的現實,對於林昆範而言,發展局限早已出現端倪。而在與大陸學界、業界往來超過十年之久的歷程中,他收穫了不少深厚友誼,朋友及成熟團隊伸出的橄欖枝,讓他思考「變」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推力與拉力之間,真正讓林昆範下定決心的驅動力,還是大陸在產學合作領域的前瞻性和潛能力,「大陸強調『雙師』,也就是學校教師同時也是業師,這樣就以制度化方式保障了產學合作發展的可能性。」

林昆範敏銳地捕捉到,在他所深耕的設計領域,大陸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大陸近年來大力推動鄉村振興以及文旅、農旅的發展,這讓我們在非一線城市的小城市,也能品嘗到創業耕耘的成果。」

都說「十年磨一劍」,那麼林昆範就是「十年磨一變」。「中生代思考轉換環境、轉換跑道確實是需要很大勇氣。」而入選福建省引進臺灣高層次人才,讓林昆範的登陸發展不止有衝勁,也多了安心,「不管是這個頭銜的肯定,還是實際的補助,都對我在這裡落地工作,產生了安定性的影響。」

「路不轉人轉」:變與不變

從一名臺灣高校的文創教授,到登陸漳州的創業者;從任職企業,助力漳浦的小漁村打造特色文創鄉村品牌,再到回歸教職,協助漳州科技職業學院建構產學研平臺,林昆範經歷著身份的轉變,事業重心的調轉。他堅信: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要轉。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我們的轉化受市場的引導。」林昆範深感,作為專注於文創領域的教師,不能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還必須與學生、與產業並肩作戰,「正所謂產教融合、學用合一,好的教育系統培養好的學生,供給好的產業,研發好的產品,為我們創造好的生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大陸市場的發展變化,也為林昆範提供了更多思考未來發展面向的可能性。他目前所任職的漳州科技職業學院,由臺企天福集團創立。登陸發展28年,天福慢慢地從一家茶企,將事業拓展至食品業、教育業,以及康養、服務等產業,「我相信企業發展也是隨著社會的轉變,必須面對各種挑戰。」

林昆範和團隊為天福設計的「茶爺爺」IP形象(林昆範供圖)

「天福茶爺爺」的手繪設計稿(林昆範供圖)

變化的是市場,不變的是對人才的開放態度。林昆範說,登陸發展這些年,親身感受到大陸對於人才的包容,「大陸對於人才引進的前瞻性非常好。」從「31條」到「26條」,包括各省市出臺的實施細則,都為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讓他們能夠享受到同等待遇,「我期待著這樣的趨勢不會改變,更期待看到更多優秀人才相聚大陸,為共同的理想打拼。」

「跨出的不止腳步」:思辨與分辨

林昆範相信親身感受的真實,也相信行動的力量。他希望,在臺灣的年輕人能有更加敏銳的思辨能力,「與其只聽各種說法,不如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透過真實的人事物,讓感受具體、確切、深刻。」林昆範說,為人師表,他在大陸的紮根發展,也為臺灣的年輕學子提供了「身教」,「我會先做給學生看,這也是後來很多臺灣年輕團隊信任我的原因。」

雖然並非為了辯個誰輸誰贏,但林昆範希望通過這樣的「身教」讓真相越「辨」越明,「突破局限,跨出來的,不止腳步,還有眼界、思維。」如今,林昆範在漳州的工作團隊中,就有3位臺灣年輕人,他們都是跟隨著老師來到大陸,尋找更寬廣的視野,更開闊的世界。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榮獲2018年德國iF設計大獎(林昆範供圖)

《佳慶東美糕閩南國寶系列》助推非遺糕點的文旅化應用(林昆範供圖)

林昆範(左二)帶領臺灣年輕設計師摘得2020中國包裝創意設計大賽三等獎(林昆範供圖)

今年,林昆範帶領著漳州科技職業學院的團隊拿下了兩個有關鄉村振興、非遺主題的設計獎項。林昆範說,雖然因為疫情,不少臺灣的團隊夥伴沒辦法來到大陸與他們並肩作戰,但透過網絡,他們與大陸團隊實現了合作無間,「網絡合作機制已經很成熟了,未來這樣一個小趨勢應該會越來越明確。」

「在疫情期間,我們能夠紮下馬步,好好重新整合。」先蓄力、再發力,林昆範相信且期待,一切都將水到渠成、轉危為機。(海峽之聲記者 莊楊筱)

相關焦點

  • 歡迎臺灣同胞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以及文創文藝展演展示
    在12月25日國臺辦「26條措施」專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我們注意到,「26條措施」中的第19條提出,臺灣文創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可參加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請具體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和參與方式。
  • 通訊:臺灣商家逐鹿大陸文創產品市場
    通訊:臺灣商家逐鹿大陸文創產品市場 2015-09-10 19:38:58胡健 攝   中新網太原9月10日電 題:臺灣商家逐鹿大陸文創產品市場  作者胡健  來山西之後,困擾巫達誠多年的「為什麼愛吃醋」,得以解答。族譜記載巫達誠的第27代祖先是平陽人,他指向展位對面的臨汾展區說到,「那就是古時候的平陽,我原來是山西人。」
  • 臺灣文創產品進軍大陸市場
    臺灣藝術博物館展位(大公網記者楊傑英攝)  大公網8月24日訊(記者楊奇霖、楊傑英)「這是我第二次來山西參加文博會,上次來是在2015年,山西的文化氛圍比較濃,我們的文創產品銷量也很不錯巫達誠是第三屆山西文博會的臺灣展商之一。  「其實我的祖籍是山西平陽,這也才解釋了為什麼我從小就那麼愛吃麵,愛吃醋。」巫達誠告訴記者,小時候去掃墓時,發現墓碑上有山西平陽的字樣,後來翻閱資料得知,「古時的平陽,就是現在的山西臨汾,才知道我原來是山西人。」族譜記載巫達誠的第27代祖先是平陽人,那時候祖先從平陽遷移到廈門,後至臺灣。
  • 臺灣青年看兩岸文創:「和而不同」中追尋速度與溫度
    紹興文創產品。 項菁 攝中新網紹興11月18日電(記者 項菁)「臺灣有溫度,大陸有速度;臺灣有深度,大陸有廣度。」海峽兩岸公共事務協會文創部部長王俊評深耕兩岸文創事業多年,其暢想,「兩岸攜手將臺灣的溫度與大陸的速度結合,一定能讓兩岸文創走向世界舞臺。」「浙東唐詩之路」一影。 項菁 攝從手工藝人到文創品牌,臺灣文創起步早、業態豐富、產業鏈完整,稱其為「文創界翹楚」不為過。
  • 臺灣樹德科技大學陳月英博士到花都進行文創交流
    9月1日,為加強和促進花都區與臺灣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交流,在猴賽雷兩岸青創空間的積極協助下,花都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邀請臺灣文創專家陳月英博士到花都海豚俱樂部作「在地特色生活轉換成為文化創意設計」主題演講。花都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會員、花都臺資企業協會青年會以及文創產業的臺資企業代表等100多人參加。
  • 臺灣文創園區的管理模式
    我在臺灣主要看了三個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景美人權文創園區。    華山文創園區名氣比較大,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臺灣每年都要在這裡搞「華山藝術節」,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藝術家都曾經來到臺灣參加華山藝術節活動,大陸也有許多劇團都去臺灣參加過這個藝術節。其實,世界各國的利用城市舊建築改造的藝術園區,過程都差不多。大陸北京的七九八藝術園區,也是這樣開始的。北京朝陽區也有個酒廠藝術園區,裡邊的二鍋頭標誌至今醒目地屹立在廠區,非常的藝術氣質和歷史內涵。
  • 他山之石 臺灣:文創產品生活化
    所以中國大陸遇到的問題是寶藏金礦就在我們歷史文化五千年的傳承,但是如何趕快做一個時光機,在二十一世紀可以成功推廣,而且超越語言文化隔閡障礙,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臺灣經驗。我今天分享的角度就來跟大家談說政府投入到底要投入哪一個環節?哪一個環節是政府做,哪一個環節是民間做?  首先,大家很熟悉的文創園區環節,成都也做得很好,臺北也很好。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我特別是給大家看的是周杰倫的餐廳,還有五月天的咖啡廳。這是嵩山文創園區,裡面是以設計產業為主題的,是世界設計大展。
  • 在大陸的臺灣人看「26條措施」
    在臺灣青年蔡曜謙看來,大陸最新公布的「惠臺」舉措給他創業逐夢打了一針強心劑。  2010年,26歲的蔡曜謙來到崑山打拼,成立了蘇州東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專注於文化創意產業。「當初選擇這個領域,主要是覺得臺灣的文創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希望能與崑山乃至大陸各地的人文故事、地方歷史名片等優質內容形成優勢互補。」蔡曜謙說。
  • 乾貨 大陸學生申請臺灣社會工作博士指南
    去國外或香港,要過語言關,且學費較高,當然,能申請到獎學金就不一樣了;在中國境內,要參加入學考試,而且,按目前還沒有社工博士的情況來看,還要轉戰到其它相關專業,這也是個不小的挑戰。對於我這樣一個英語基礎不好、因為帶娃和工作沒時間複習考試又想要繼續深造給自己充電的「青椒」來說,來臺灣讀博士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到臺灣讀博士是怎樣的狀況呢?接下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
  • 最近大陸這些事兒,臺灣青年怎麼看?
    他們還呼籲更多臺灣青年來大陸求學、就業、創業。民革中央聯絡部副部長章仲華指出,民革作為參政黨,把促進國家統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為重要任務和工作目標。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改革之年,希望臺灣青年能就相關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獻計出力。當天下午,參加座談會的臺灣青年代表還參觀了北京航天城,了解航天工業知識,感受大陸航天事業的發展進步。
  • 西進大陸的臺灣博士們(二)黃老師的故事
    如比較兩岸大學間的學術氛圍,重點還是要看專業領域,就黃老師教授的政治學領域來說,大陸學界相關的學術活動非常的多,但比起質量還是臺灣更為優質點。對於臺灣部分媒體報導說大陸各地一波波要招收臺灣博士至大陸高校任教的新聞,黃老師卻有著不同的解讀和看法。
  • 臺灣文創產業全解讀
    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其文化源泉主要來自於大陸自明清以來遷臺的閩南人、客家人,將中原文化帶到臺灣落地生根,1895年後,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本對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遺留了大量的文化資源與生活習慣,1945年後,國民政府收回臺灣,來自於大陸各省的文化逐步佔據主流,特別是1949年後,國民政府敗退大陸,給臺灣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英文化
  • 臺灣「民心在變」!臺籍代表:生於臺灣 願歸於大陸
    「這個生日蛋糕要做成什麼樣,我想要我的生日蛋糕上有多少奶油,有多少巧克力,我不擔心臺灣同胞表述自己的意見,我比較擔心大家不敢於表達意見。」而陳雲英連續四屆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使命,就是「表達意見」。陳雲英曾在接受央視新聞頻道訪談節目《面對面》採訪時說,「我有中國情懷,我也是有民族大義的一個知性女性,所以這是為什麼我會跟我先生結婚的原因,因為我們兩個有共同的祖國振興的夢想,所以我回到大陸。」
  • 大陸學霸為何不願去臺灣讀博士?
    錢和尊嚴難兼得據臺媒報導,在「高學歷高失業率」的陰影中,老字號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班,2014年新學年出現大陸新生人數超過臺生的情況,成為為數不多的亮色之一。但這僅是個例。更多的大陸學霸,其實不願來臺灣念博士。
  • 臺灣社造經驗助力大陸鄉村發展
    由於臺灣社區營造、地方文史工作經驗豐富,大陸相關單位頻頻向臺灣人才招手。例如,進駐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景區的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前進福建嵩口古鎮的打開聯合文創舵手劉國滄,以及燻衣草森林集團、意核設計等團隊,紛紛為兩岸社造合作搭建橋梁。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共同主辦的臺胞青年大陸創業就業研討會時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談及臺胞青年來大陸就業等相關問題,郭雪筠一開始幽默的說道「我來大陸工作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行測題太恐怖,我不會考而已。」
  • 西進大陸的臺灣博士們(一)鍾老師的故事
    但是當下在臺灣,不管在臺灣還是國外等地就讀博士,當博士畢業時想在臺灣謀求一份穩定的大學教師崗位時,卻會發現一位難求, 供給需求嚴重不平衡,花了四五年乃至更久苦讀完博士,又得面臨麵包的現實問題。截至2016年,臺灣平均每年約有4,000名博士畢業生,但在大學退休教師僅約700人,企業所需之博士也約1,300人,再加上少子化嚴重的影響,臺灣的大學自身已面臨生存危機,在未來,臺灣的本土博士加上海外博士畢業後,若是要回到臺灣競爭臺灣的大學專任教職窄門,可謂是難上加難了。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西進大陸進入大學教書是為一股風潮。
  • 臺灣文創禮品館落戶千島湖
    9月12日,浙江省首個臺灣文創禮品館落戶淳安縣。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產業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召集人呂祖善,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產業推進小組臺灣方面召集人陳立恆,臺灣手工藝推廣中心董事長唐國泰等共同出席開館儀式並致辭。    呂祖善指出,臺灣文創禮品館不僅僅是一家商店,更是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的結晶。
  • 臺灣文創產業全解讀 ​
    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其文化源泉主要來自於大陸自明清以來遷臺的閩南人、客家人,將中原文化帶到臺灣落地生根,1895年後,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本對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遺留了大量的文化資源與生活習慣,1945年後,國民政府收回臺灣,來自於大陸各省的文化逐步佔據主流,特別是1949年後,國民政府敗退大陸,給臺灣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英文化
  • 臺灣承認大陸學歷 碩、博士優先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2月13日報導:承認大陸學歷列車暫停三年以後,終於再度激活了。臺灣「教育部」12日證實,日前已與「陸委會」等相關部門進行首次協商,決定將組團親赴大陸實地考察大陸高等學校現狀,初步以三年前曾公布擬承認的七十三所重點高校或其合併後的學校為首要承認目標,並採取漸進方式,先承認碩、博士學歷,再逐步開放採認大學及高中以下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