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手拉壺作為潮州工夫茶道的主角,長期以來是潮州人飲茶的必需品,也是潮州重要的工藝品。
一把小小的壺,穿過歷史長長的棧道,從明朝到今天,經歲月薰陶,潮州手拉壺已是工夫茶茶藝器具的黃金主角,其製作手拉壺的泥料及工藝水準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老的手拉方法
潮州手拉壺的塑造技藝是採用古老的手拉方法。成型時手指和手臂相對捏、壓、按、擠,促使坯體絞轉。從而塑造運動的快或慢、沿弧線止旋或沿直線上提、按壓或捏擠,使器物的形態或端莊、圓彈,或挺拔秀麗,或節奏鮮明,或韻律柔美,顯示出技藝美與形態美的融合。
製作工序繁多,全靠熟練的工藝師憑經驗手工完成,要經過拉、修、批、上水、上槳、燒等近六十道工序,燒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線條簡練,色澤豐潤,光滑度高等特點,技藝單絕。
因此,一把好壺來之不易,其作品深受藏家及用家的珍愛。
身形嬌小,柔中見剛
潮汕手拉壺一直以壺身嬌小著名,小小的一個,長的圓潤秀雅,一手即可掌控,非常適合把玩。就是這樣一個圓潤嬌甜的手拉壺,展現出了它嬌小玲瓏的魅力。
因手拉壺是用古老的轆轤手拉方法拉出來的,而轉盤只能做圓周運動,所以拉出來的手拉壺也都是圓的。但它雖圓卻並非只有一相,它的造型變化萬千,你能看到它圓中帶方,或柔中見剛,手拉壺的壺身、壺嘴、壺把協調統一,線條流暢。你可以從它身上看到大氣端莊、小家碧玉、圓潤飽滿、灑脫飄逸。
這種圓不僅體現在手拉壺的圓潤上,也貫穿在潮州人的生活,表達出一種圓融通達的處事方式。在與潮人的交往中,你能明顯感受到這種圓文化帶來的影響。
他們處事圓滑通達,萬事留一線,在潮汕當地你更能深刻體會到這種圓潤的氛圍。
手拉壺與工夫茶:天生絕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潮州手拉壺作為潮州工夫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總是形影不離的出現在潮州人的生活當中。這對最佳組合,構成了潮汕人生活的一部分。
可以說,在潮汕幾乎就找不出沒有喝過工夫茶的人,有工夫茶的地方就有手拉壺。手拉壺壺身小,壺體薄,受熱快,耐高溫,善發香,簡直就是為了工夫茶所量身打造。
小小壺身,大大智慧
在潮汕有一句不講不是潮汕人的話,那就是「茶薄人情厚」,意思是雖然用這小小的薄茶招待你,但是其中表達的卻是我們濃厚的情誼。這當然是潮汕人的自謙之語,但是也能從中體會出潮州人深厚的人情味和對茶的熱愛。
很難想像一個小小的手拉壺裡,承載的卻是潮汕人深厚的情誼和對生活淡然從容的態度。手拉壺多現於市井喧囂之中,一壺茶,三兩好友,閒話家常,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也沒有高談論闊的大論,有的只是平淡如常的市井人生。於熙攘的人群之中,也自有一份恬淡的安寧。
編輯:蔡怡敏、唐瑞聯
責編:林泓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