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佛講法儼然未散

2020-12-14 耀如樂園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佛陀講法儼然未散

【印光大師開示】

智者誦《法華》,至《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徹大悟、大開圓解。若雲證實相法,則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南嶽思大禪師,智者之得法師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乃曰:「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初住即能於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眾生。二住則千,三住則萬,位位增數十倍,豈小可哉),但以領眾太早,只證鐵輪而已。」(鐵輪,即第十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南嶽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證實相法。若破一品無明,即證初住位,方可雲證實相法耳。)智者大師,釋迦之化身也。臨終有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斷除。)

(摘自《印光大師全集》)

【耀如樂園略解】

修行佛法需要聞思修,需要戒定慧,需要長期修行,通過信解行證的次第,慢慢可以證得各種果位,這是佛法最讓人信服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只是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失在六道輪迴中,長期處在我執與法執當中,悟二空證果位是很難的,出家人尚不容易,我們在家修行人就更難。只有生死心切,不貪戀五欲六六塵,深入經藏,長期燻修,才能慢慢把染汙的心洗淨,真如之心慢慢顯現出來。

中國是大乘佛法最發達的地方,自兩千多年前佛法傳入中國,古師大德們結合中國人的實際情況創建了許多修行法門,大致有十三個宗派,如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涅槃宗、律宗、地論宗、淨土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等。現在是末法時代,也就是人們的善根遠不如古時候的時代,自進入工業革命以來貪嗔痴更加嚴重,十惡更加嚴重,已經很少有人修行十三宗的許多宗派了。但是淨土宗和禪宗一直是影響力很大的佛教宗派,使我們依然有機會修證佛法。

【每日寄語】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此人恆常毀謗正法,不生信受,因果不了。迷諸地獄,不生怖畏。起煩惱火,焚燒諸善。以此業因,墮琰魔界,受如是苦,最上火難,而無間斷。嗔恚冤家,愚痴黑暗,隨業而受,業盡方出。」

(摘自《妙法聖念處經》)

相關焦點

  • 釋迦牟尼佛化身,一生留下傳奇故事
    他是第一個中國化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實際開創者;誦《法華經》,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點化關公成就佛緣,皈依佛門化身伽藍菩薩師徒二人初會面時,慧思禪師即嘆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在慧思禪師的指點下修習「法華三昧」,經十四天的用功,當讀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智者大師將定中所證之悟境向慧思禪師報告。思即嘆:「非爾弗證,非吾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
  •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釋智顗,即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俗家姓陳,是穎川人。母親徐氏夢到五彩香菸縈繞在懷。她想揮手把香菸趕散,聽到有人說話:「我因為過去世的因緣與你成為母子,寄托在你這裡。」到出生那天,靈瑞的景象很多。他七歲誦普門品,其餘的內容無師自通。十八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 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庚子年佛學班師父休學式
    眼下年終歲末,這學期也即將結束,在結束前,全體師生在教室裡誦三天《妙法蓮華經》,在莊嚴的壇場下,所有師生們搭衣,結跏趺坐,虔誠讀誦經文。法華經《囑累品》中,釋迦牟尼佛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
  • 《歷朝法華持驗紀》共二卷(卷上)
    遍學眾經。遊刃三藏。尤精法華。豫章守範寧。嘗請師講法華經。阿毗曇論。四方雲聚。隆安三年。辭兄入蜀。遠留之。師曰。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至成都。居龍淵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號登龍門。至宋致和三年四月。嘉州奏風折大樹。有僧在定。敕送至京師。八月入內譯經院。鳴金磬出其定。僧曰。我東林遠公弟慧持也。西遊峨眉。因入定於此。問欲何歸。曰陳留。即復入定。徽宗令繪像頒行。仍制贊雲。七百年前老古錐。
  • 南哲思享|于洋洋:天台智者三諦說的思想依據
    「十年常誦」指的是慧思曾專誦《法華經》以及其他大乘經,「七載方等」指的是慧思所修習各種大乘三昧,「九旬常坐,一時圓證」指的就是慧思禪師證悟法華三昧的經歷。而慧思禪師證悟的「法華三昧」,其實是將《法華經》中所講的圓頓義理與「一心三觀」的觀心實踐相結合後的圓悟,圓悟的內容即是諸法之究竟實相。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
  • 《法華經顯應錄》共二卷(卷下)終
    晝夜塔下誦持。使香菸不斷。法音無窮。眾樂從之。每至春秋集同行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尋奉聖旨許為常式。道場之內所獲舍利尤多。一日圖普賢像。感舍利一十九顆出於筆鋒。復刺指血寫法華行法等經。並以黃金書此妙經三十六部。以鎮寶塔。又寫千部散眾受持。化緣周畢。以乾元二年七夕右脅安然而逝。春秋六十二。天子慟焉。中使吊焉。塔於城西法華蘭若。師自髫年便甘淡薄。衣不繒纊。寒足艾絮。一食中餐。三冬苦學。德行繁多未易具錄。
  • 經疏部——法華玄義釋籤
    又嘉祥皎法師所集《高僧傳》十三卷,開為十科,終無不聽自解如天台大師,此不聽自解即是今文十德中之一也。及從「縱令」已下九德並在大師《別傳》,章安撮之用序師德。初德之中「詎」者正雲無也。下之九德,德德之中皆雲「縱」者,謂與而言之。縱有第一終無第二乃至第十,故下結雲「唯我智者具諸功德」。  「發悟」者,謂於大蘇法華道場三昧開發悟解一乘,代受法師,講金字《大品》。「陀羅尼」者,此雲總持。
  •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10集
    在中國史傳裡面,記載著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誦《法華經》,誦到「藥王品」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他忽然入定,在定中他見到靈鷲山,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參加了這一會,聽了這一段。出定之後,他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有散。」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法華經》上所說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現在科學家也說,如果我們有能力超過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過去。
  • 中佛協會長學誠法師:法華經中王,人法俱殊勝
    ,不在一個層面的,但理都是一個理,特別是在有為法的層面和站在我們尚未成佛、未證空性的凡夫的角度和立場上看。經中所言:「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我們引用經文的目的是在說明《法華經》的殊勝和重要性,而不是說毀謗和毀罵佛陀就罪過很小,我們都知道,如果對的善知識觀過,尚墮入地獄無數劫,何況犯毀謗佛陀呢?
  • 尋訪智者大師故裡——略談監利天竺山北洲寺與兩聖僧
    朱異見而嘆曰:『若非經國之才,孰為英王之所重乎?』孝元即位,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由此可知,智者大師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人,晉代隨朝廷自洛陽遷都建康(今南京)而遷居荊州華容縣。古華容縣即今監利縣(今湖南之華容縣是隋開皇十八年(598)由安南縣改置),古華容縣治所在古容城即今周老嘴鎮天竺村。至智者大師出生時,陳氏人家已遷居這裡近200年。
  • 六即佛(由凡夫修行至佛果的位次);一切法皆是化;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處,或由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點頭會意,豁爾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這是圓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進一步依教修觀,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故名觀行即佛。
  • 六祖惠能大師指示心要!​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簡問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 微講堂 | 「十二部經」指哪十二種類?經題「佛、華、嚴、經」的含義如何闡釋?
    「大方廣」是表示性德,是眾生乃至是諸佛都具備的心性之體;而「佛華嚴」這三個字是表示從修開始,一直到結果的當下,因為有修而獲得的東西。所以佛是果,華是因,借著這一個無限美好的華的因,最後自然而然就感召妙明之果。從莊嚴的層面來說,佛成就了之後會具備哪些莊嚴?
  • 讀誦抄寫法華經的功德利益
    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更是《法華經》的倡導者。  1。「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法華經·法師品》  2。「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一切聲聞闢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 心如皎月淨無瑕 定水澄清慧日朗|讀誦受持《法華經》的功德
    明代藕益大師說:「此一部經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可見《法華經》在我國佛教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法華經》夙有諸經之首之說,祖師大德開悟的情況各有不同,其中以誦經開悟為多。而誦經開悟中,又以誦《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三部經開悟為多。《金剛經》和《楞嚴經》都屬於般若部,可以令人開悟。
  • 聽人念法華經而入世,後開悟老師卻說不夠透徹,直到三年後才明白
    鼓山元賢禪師,無明慧經禪師之法嗣,俗姓蔡,字永覺,福建建陽人,大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出生。元賢禪師為諸生時,嗜好周程張朱之學。二十五歲時,曾讀書於山寺。一日,偶然聽見有人讀誦《法華經》之偈語:「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忽然覺得周孔之外,當別有妙道,於是便前往禮謁本邑學人趙豫齋居士,並從他學習《楞嚴》、《法華》、《圓覺》三年。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學習
    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
  • 《法華經臺宗會義》7:東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
    若觀佛色身。得見法身。卽本跡釋。又約體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動非不動之法身。跡示諸教機動繞佛。供養者。通論。則三業皆是供養。別論。則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心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讚嘆。施以依報名供養。此中文略。廣說應如無量義經。天廚。天香。天缽器等。是供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大士。合掌叉手。是恭敬。一心瞻仰。是尊重。說七言偈。是讚嘆。彼經眾集說法竟。儼然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