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就學術造假「監督網」 部門聯動謹防次生輿情

2020-12-15 輿情頻道

背景概述

9月22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擬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為作為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有關部門顯示出「敢於讓不合格的學生畢不了業」的決心,引起廣泛輿論關注。近年來,有關學術造假的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從「翟天臨事件」開始,輿論一直對有關新聞保持較高關注。進一步梳理近年來的相關事件和輿論反饋,將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經歷從大到強的轉變積累民意資源。

在「百度指數」網頁以「學術造假」為關鍵詞搜索2019年起的相關新聞的結果如下圖。總體來看,在2019年2月爆發的「翟天臨事件」引起了極高的輿論關注,其熱度是排名第二事件的近兩倍。除此之外,2019年底的多起事件,包括曹雪濤院士論文遭質疑、「饒毅實名舉報3位學術界知名人物論文造假」等事件使輿情對學術造假的關注達次高峰。2020年來,輿論主要關注7月的多起「小學生學術論文造假」事件。

除了對具體涉事人員進行處理,涉及學術界整體的政策出臺也引起了廣泛輿論關注。比如,針對學生畢業審查,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將撥款800萬抽檢6000篇博士論文;2020年9月,三部門出臺意見規定學位論文造假將納入信用體系。針對高校教師,2019年9月人社部印發了《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學術造假將撤銷職稱,並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2020年8月,教育部表示將出臺《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正在研究制定。

百度指數「學術造假」檢索結果

圖來源:百度指數;事件系筆者標註。

針對最新的學位論文造假納入信用體系意見,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統計,2020年09月22至24日,全網信息超過3.6萬條。其中,網媒信息10364條,紙媒信息469條,論壇貼文733條,微信公眾號文章23659條,微博902條。從地域分布來看,對此事件討論最熱烈的地區分布在東部沿海。其中,此事件在江蘇和廣東熱度最高,山東、浙江和北京緊隨其後(如下圖)。

事件概述

主要「學術造假」事件的概述如下:

【翟天臨事件】

2019年2月8日,翟天臨因在直播中回答網友問題時不知「什麼是知網」,其博士學位真實性受到質疑。隨後,微博留言回應稱「只是開玩笑」。隨後,翟天臨被曝出論文被曝查重過高、高考成績存疑等問題。經過調查,10日,四川大學學術誠信與科學探索網將翟天臨列入「學術不端案例」公示欄 。15日,教育部回應表示對學術不端「零容忍」。16日,北京大學對其作出退站處理。19日,北京電影學院稱其博士學位撤銷,導師被取消博導資格。

圖片來源於網絡

【曹雪濤院士事件】

2019年11月,斯坦福博士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知名的學術真實性舉證網站PubPeer上的推文稱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實驗室用PS代替實驗的假論文問題,前後有涉及五十餘篇文章被質疑。11月15日,曹雪濤院士本人進行了回應稱將自查,如有問題則撤稿。17日,曹雪濤團隊稱已經糾正了4篇文章。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回應表示,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22日,教育部回應,密切關注,正在了解情況。目前,尚無後續發展通報。

【饒毅舉報三科學家學術造假】

2019年,11月29日中午,網傳署名為「饒毅」的舉報信在網絡傳播,信中實名舉報國內3位知名科學家學術造假。11月29日下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正在調查核實此事,目前尚未通報結果。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回應稱裴鋼院士正積極配合權威部門調查,目前尚未通報後續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回應稱耿美玉研究院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德仁稱長江學者李紅良教授文章有些疏漏但未造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多起小學生造假事件】

2020年7月,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的信息廣為傳播,引發諸多質疑。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正在對其父暨本所研究員調查。7月16日,大賽組委會對其撤銷獎項。同月,湖北武漢一項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作品《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由武漢市兩名小學生完成,獲三等獎,受到質疑。17日,武漢科協回應稱,老師演示教學後,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媒體發現,一名小學生的父親系曾被饒毅兩次舉報學術造假的李紅良。

【冰川凍土讚美師娘論文事件】

2020年1月12日,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導徐中民7年前在《冰川凍土》發表的論文引起關注。作者在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列舉了導師夫婦的事例,進而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12日,《冰川凍土》發布《撤稿聲明》。26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稱對《冰川凍土》進行停刊整頓,主編免職。2020年9月18日,國家自然基金科學委員會決定,撤銷涉事論文項目,追回資金。

輿情點評

網民或已成為主要的學術規範監督群體之一

由上表可知,網民在上述事件的曝光和傳播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涉及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的事件中,最初的消息源頭為海外社交平臺,但是也迅速在國內社交媒體上引爆。由此可知,網民或已成為主要的學術規範監督群體之一。在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下,我國擁有本科學歷及以上的網民呈現逐年增加趨勢,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日益嚴格,教育公平和學術規範已越來越成為和人們息息相關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對網民曝出的各類學術規範問題提高警惕,有關部門也應當疏通民意表達路徑,及時傾聽民眾的訴求,形成暢達而嚴密的「監督網」。

學術話題容易牽扯敏感性社會問題

上表的梳理顯示出,「學術不端」話題往往不是單獨受到關注,而是可能隱含了各類敏感的社會問題。比如,「翟天臨」事件中,博士學位的獲取難度和翟某的「不勞而獲」形成鮮明對比,引爆網民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冰川凍土刊登讚美師娘論文」 事件中,除了論文質量問題,輿論對於「師娘」身份的尤為關切反映此事背後隱含的「師徒關係」和學術環境純潔性問題。當學術不端類問題與已有的社會問題相結合時,輿論的關注度會或將高漲,網民情緒也有可能更加激烈。對此,有關部門切勿認為處理完涉事人員就「萬事大吉」,而是應該用排查類似案例、提高監管力度、制定規範性政策等方式處理好後續工作,謹防次生輿情出現。

官方響應宜部門聯動,形成合力

上述的事件對比反映出,學術造假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包括高校、研究所、期刊、賽事主辦方、基金委員會等。因此,當類似事件發生時,輿論也關注其是否隱含「利益鏈條」和「默契腐敗」。同時,雖然各涉事部門分工不同,但網民期待完整的回應。比如「多起小學生參賽論文涉嫌造假」事件中,大賽組委會根據其職權宣布撤回獎項,但網民繼續追問涉事人員處理情況。因此,在橫向層面,有關部門在回應時應注重部門聯動,形成合力,謹防由於事件回應不到位而引發次生輿情;在縱向層面,當事件涉及的範圍較廣、影響較嚴重時,也可提級應對以增強輿情處理的公信力。(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趙紫荊)

(責編:司遠(實習生)、李婭琦)

相關焦點

  • 必備衝刺名解05 | 宣傳、輿論、輿情、輿論引導、輿論監督
    ➤ 次生輿情、搭車輿情:同時,延申出次生輿情和搭車輿情兩個概念,次生輿情是指輿情事件在網際網路中因某一因素出發的再生或演化的新輿情。搭車輿情往往先於原生輿情而存在,次生輿情則由原生輿情直接衍生而來。➤ 網絡輿情:網絡輿情,主要是指使用網絡者或網民的社會政治態度。
  • 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
    原標題: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輿情背景近期,多個涉及教育事件的社會輿情事件頻頻刷屏,並佔據熱搜排行榜引發網民熱議。5月31日,「被約談」「退網」等消息一方面刺激鍾美美模仿老師視頻合集被大量轉發傳播;另一方面,「鍾美美本人帳號模仿老師的視頻全部刪除,發生了什麼事」在知乎平臺上線,同時,多篇網絡自媒體以「鍾美美」被學校逼退網,教育容不下一個孩子今後的路還能走多遠為噱頭的網文引爆網絡,讓「鍾美美」系列話題頻頻登上熱搜榜首。
  • 「後疫情時代融媒體生態視閾下的輿情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外國...
    天津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殷奇致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石剛講話。南開大學陳鵬教授圍繞融媒體生態下的輿情治理策略,緊密結合本次公共衛生危機中的自媒體議程、突發應急、次生輿情、輿論場分化等現象,通過聯繫新聞輿論工作的應急能力建設,提出輿情工作應該把握周期、甄別信源、差別管理、順勢而為,注重聯動宣傳與強化「四力」。
  • 樂思輿情監控:北大副校長詹啟敏被疑造假 高校輿情怎麼管?
    7月24日,樂思輿情監測到,有媒體報導,近日,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25篇論文涉嫌「造假」。詹啟敏院士24日通過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進行回應,稱「沒有發現數據造假和學術不端情況,核實的實驗結果具有可靠性和可重複性
  • 人民輿情: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質疑論文造假之輿情觀察
    原標題:人民輿情: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質疑論文造假之輿情觀察 閱讀背景:近日,美國女子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指出,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一時間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
    在2020年民主與法制網輿情觀察分析報告中,囊括了各行各業,如涉及教育行業的有《西安六十六中學「殺師案」輿情觀察》《涉教育熱點事件輿情觀察:個案背後謹防群體危機》《監督疲軟,信息通道被人為堵塞 ——貴州大方拖欠教師工資案輿情觀察》《陝西鎮安7.1億豪華中學輿情觀察》等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有《「直播帶貨」助力扶貧輿情觀察》《南方暴雨「車輪戰」輿情觀察:防汛進入戰時狀態洪災無情人有情》
  • 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行為 嚴厲打擊學術造假——科技部、教育部、衛生...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介紹學術期刊集中撤稿事件調查處理工作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此次論文集中撤稿事件雖是個別案例,但影響十分惡劣,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學術環境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體系和力度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始終堅持眼睛向內,從自身查找原因,正在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將按照統一尺度、甄別責任、嚴肅處理,向社會公開,形成「零容忍」的態勢,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勢頭。
  • 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教育輿情應對處置策略研究
    社交媒體的大規模普及形成了巨型的多功能信息網絡,使得公眾自身的傳播能力和監督意識大為加強,帶動了民間輿論場域勢能大增。值得關注的是,海外社交媒體也是不可忽視的信息平臺。按照教育階段劃分,網際網路環境中的高等教育輿情主要涉及到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質量、學術誠信、師德師風等方面;義務教育階段則安全類輿情事件相對多發,校園霸凌、校園安全事件等層出不窮;學前教育階段涉及虐童等危及幼兒身心安全的輿情事件最為公眾關心。
  • 漣水縣精準再監督織密返貧「防範網」
    原標題:漣水縣精準再監督織密返貧「防範網」   「我們一定要緊盯教育資助方面存在的問題,切實加強整改,確保教育扶貧也實現『四個不摘』。」
  • 輿情風向標|科技部查處科研違規案件引關注;貨車側翻致人死傷警示準確通報防輿論失焦
    (一)科技部查處科研違規案件引發輿論關注9月16日,科技部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有網民對嚴查學術造假表示讚賞,支持有關部門加大查處力度。也有網民發現,此次披露的多起違規案件涉及醫學領域,呼籲反思與改進醫學職稱評審制度。
  • 輿情報告|湛江考生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事件輿情研究
    網絡標籤:警方回應;媒體評論;全網刷屏;網民狂歡;輿情長尾;次生輿情圖源網絡研究概述:本報告以&34;一事的網絡輿情為分析重點,以蟻坊軟體全網輿情監測數據為分析基礎,從傳播態勢、傳播地域、情感呈現三方面對此次網絡輿情演化以及特點進行全面研究。
  • ...事故應急救援聯動機制(試行)》和《泰安市消防救援工作職能部門...
    泰政辦字〔2019〕40號 關於印發《泰安市自然災害應急救援聯動機制(試行)》《泰安市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聯動機制(試行)》和《泰安市消防救援工作職能部門聯防聯動機制》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直屬單位,省屬以上駐泰各單位
  • 科技部、基金委集中公示論文造假,業內人士:該拿造假的學術權威...
    他認為:「中國儘管出臺了很多政策和文件,儘管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也有對應的學術風氣建設部門,但是中國沒有一個專職部門監督學術誠信行為,大部分學術委員會都是某個副所長、所長來兼職。但他們和造假的人其實是利益共同體。這就導致很多舉報石沉大海。」
  • 次生政治輿情對公民道德養成有何影響
    【摘要】次生政治輿情深刻影響社會輿情的性質和方向、公民道德教育環境和公眾道德共識的生成,如果處置不當,會帶來不可預料的「二次危機」。應當辯證分析次生政治輿情的發展演變和內在規律,以制度建設、輿論引導等方式加強次生政治輿情建設,促進次生政治輿情與原生政治輿情良性互動,並使其真正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
  • 網紅景點為何頻頻「翻船」——四川九峰山垃圾圍山輿情觀察
    輿情觀察 1、輿情溯源於社交平臺發酵於新聞網站 九峰山以前是風景名勝區,5.12汶川地震後,山體塌方比較嚴重,後期沒有開放。這裡雲霧繚繞,高入雲天,冬天以雪景為主。近年來,吸引了不少戶外愛好者前往登山,特別是每到冬季大雪來臨,被網紅們稱為寶藏的賞雪耍雪之地。
  • 西秀:合力織密民生監督網
    「張哥,您反映的問題我們已經登記在冊,會督促有關部門為您解決問題。」    「王伯,上次您說的高齡補貼沒有領到的問題,我們已經向民政部門反饋,您收到補發的補助了嗎?」    ……    在西秀區舊州鎮,鎮民生監督員們深入田間地頭、村社院壩、農戶家中,收集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並對前期發現問題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
  • 輿情引導處置46式——輿情風險研判需背景意識
    由於輿論對高校開學的關注度本身已較高,輿情風險不斷升高。因此,在處理該事件時需要線上線下雙管齊下。9月21日下午,西安外國語大學對此事公開回應,表示會簡化學生外出報備程序,提高後勤保障能力,輿情風險才得以控制。因此,在研判輿情風險時,尤其需考查輿情事件出現的時間背景,需要重視特殊時間節點的輿情風險,才能準確預判輿論發展態勢和處置難度。
  • 湛江考生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鬧劇事件下的輿情演化及輿論呈現
    網絡標籤:警方回應;媒體評論;全網刷屏;網民狂歡;輿情長尾;次生輿情 研究發現,從圍繞教育的輿情信息傳播過程來看,一方面,政府回應在其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主導作用,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報導和網民評論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媒體和網民的主動參與性同樣不容忽視,熱點事件輿情生成主體越來越多元化,媒體、網民、當事人等都有可能成為輿情演變的推動者。從情感維度分析來看,輿情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焦點偏離和後續風險往往並擊發生,一個重要因素即在於出現了次生輿情。
  • 清華情侶竟學術造假私生活混亂?
    馬藝妮黑料不斷:學術造假,辱罵威脅前男友現任,言辭不堪入耳,敗光了清華的名聲。網上傳言馬藝妮宋思睿被取消相關資格,究竟怎麼一回事?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吃這個瓜吧! 宋思睿 馬藝妮宋思睿學術造假 也許是參加完一站到底成名之後馬藝妮就開始膨脹了,口放狂言毫無遮攔,各種黑料也被扒了出來。
  • 學術造假:誰是幕後推手?
    上海大學的教授陳湛勻因為兩項學術成果認定為抄襲,近日被全國通報,隨後免去了博士生導師等職務,陳湛勻不是第一個因為學術造假倒下的學者,他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近年來,學術造假事件頻頻曝光,造假者前赴後繼,學術造假現象,究竟有多嚴重,在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利益驅動呢?央視經濟頻道主持人王小丫與著名財經評論員何帆和劉戈共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