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丨如行山陰道——讀《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

2021-03-01 浙大漢語史研究中心

東晉書法大家王獻之曾說:「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世說新語·言語》)近日捧讀由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方一新教授、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王雲路教授共同編著的《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精裝一冊,共474頁),感覺和王獻之行走在山陰道上的心境很相似。《中古漢語讀本》是一部介紹漢魏六朝時期通俗作品的文獻讀本,該書於1992年完稿,1993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2006年修訂後,與劉堅先生的《近代漢語讀本》作為一套書一併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8年,恰逢上海教育出版社建社60周年,考慮到市面上已無《中古漢語讀本》銷售,出版社為了紀念這部經典著作,重版了《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下簡稱《讀本》)。此次修訂雖然時間較為緊迫,但編著者仍然秉持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廣泛聽取學界的相關意見,對2006版的疏誤酌作訂正,包括訂正部分釋義、核對梵文字母、重新編排字詞索引等。在編著者和多位弟子、讀者的共同努力下,檢核訂正了2006版的多處失誤,提高了2018年修訂本的準確性。如p.3《修行本起經·試藝品》:「女言:『願父安意,此事易耳。我卻七日,自處出門。』」其中的「處」,2006版釋為自己處置,自己處理;2018版中將「處」釋為出嫁。p.7對「裘夷」的梵文翻譯,2006版作「Gotamī」,2018版改作Gopikā,等等。優質的專著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不僅在於能與時俱進吸納和接受新的觀點和看法,還在於能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並持續給學界提供新的啟發和創意,《中古漢語讀本》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之作。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界先後出版了南開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教研室編著的《古代漢語讀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劉堅先生編著的《近代漢語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這兩部古漢語作品選本出版以後廣受讀者歡迎,美中不足的是它們只分別選收了秦漢以前和唐宋以後的作品,對漢魏六朝時期的作品基本闕如。《中古漢語讀本》上承《古代漢語讀本》,下啟《近代漢語讀本》,較好地填補了中古漢語時期讀本編撰的空白,是編著者在中古漢語研究領域內琴瑟和鳴、精深研究的縮影。

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日臻成熟,漢語史的研究也是這樣。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漢語史的理解和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出現了「古代漢語」一統天下的局面。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隨著近代漢語受到關注,相關研究漸次展開,大家逐漸認同漢語史可以分為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這樣兩大階段。此後,隨著研究的日趨深入,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漢語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而不是陡變式的,在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之間應該還有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那就是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方、王兩位老師稱之為中古漢語時期。在這一階段內,漢語言文分離的痕跡日漸明顯,新興語言成分逐漸增多,開始出現了一些白話文獻,而對這些作品的選收、解題和注釋,有助於我們更細緻地觀察語言現象,更深入地探索漢語詞彙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點,進而能為更系統、周密地構建漢語詞彙史提供參考。《中古漢語讀本》正擔負著這個任務。

《讀本》是一部作品選,分為六個部分,即:(一)佛經、(二)小說、(三)史書、(四)詩歌、(五)雜著、(六)其他。全書不僅收錄漢魏六朝時期口語詞彙較多的文獻篇章,還對這些作品作了較為準確、詳備的詮釋,包括對原文的題解和難懂語詞的注釋。通讀全書,可以發現編著者幾乎對每個所釋語詞都能原原本本地溯源探流,舉一反三,這不僅體現了編著者對已有研究成果精準的融會貫通,還彰顯了他們在撰著此書時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底。

以彙編讀本形式呈現中古漢語時期作品的最大優點是:再現語境,在通篇閱讀中感受這一時期作品語言的內涵和特點。編著者在注釋時,對疑難詞語或字面普通而意義特殊的詞語都援引了大量的語例,讓人逐步體會、理解。在古籍還沒有數位化的年代,每一個語例,都是編著者在閱讀古籍時,長年堅持不懈地通過卡片摘錄的方式累積所得,凝聚了編著者的心血。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是學術前進的橋梁,推動了漢語史的發展,在此,我們向辛勤耕耘、嚴謹編撰的兩位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方一新、王雲路教授都是我國漢語史學界的知名學者,在中古漢語研究領域辛勤耕耘數十載,碩果纍纍。兩位教授的《中古漢語語詞例釋》《中古漢語詞彙史》《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等著作對漢語史的研究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中古漢語讀本》也是兩位先生研究的基礎和結晶,更是廣大語言研究者和學習者的必備教材,二十多年來發揮了重要作用,稱之為「經典」,當之無愧。

《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一書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中古漢語時期口語化程度較高的文獻篇章,並對所選篇目作了詳備而準確的詮釋,既雅俗共賞,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廣大語文愛好者了解漢魏六朝時期通俗作品的重要讀物,也是相關學者學習和研究中古漢語重要的參考書。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華讀書報》

圖書信息

作者:方一新、王雲路編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11月 

頁數:477 

定價:106.00元 

裝幀:精裝 

叢書:語言學經典文叢 

ISBN: 978-7-5444-8424-4

圖書簡介:

在漢語史上,中古是指東漢-隋時期。這是從上古漢語向近代漢語發展演變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無論是語法,詞彙還是語音,都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早期白話文獻十分豐富,《中古漢語讀本》選取了這一時期的重要文獻80餘篇,內容涉及佛經、史書、詩歌、雜著、書信、契約等,仔細閱讀這些文獻,對研究這一時期的語法詞彙演變十分重要,同時也能為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情況提供重要的幫助。 

相關焦點

  • 《新資料與中古文史論稿(修訂本)》簡介
    《新資料與中古文史論稿(修訂本)》一書,除充分利用敦煌吐魯番文書外,還注意挖掘簡帛、碑刻、地券、族譜以及部分域外文獻等新資料,並與傳世文獻有機結合、相互印證,對中古時期若干重要學術問題展開不同程度的探討,取得不少新進展。
  • 上古漢語 中古漢語 現代標準漢語 究竟有多大差別?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上古漢語、中古漢語以及現代標準漢語的異同。上古漢語指的是從商到西晉時期的漢語。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上從中古漢語(《切韻》音系)倒導上古音 。在中古音的基礎上,可以用《詩經》的韻部和諧聲系列來推測古代的發音,還可以用漢語方言的存古特徵和一些外部證據(漢藏語系、壯侗語系、苗瑤語系等語言中的漢語同源詞和借詞)。
  • 潮汕話與早期中古漢語的淵源
    形容詞         形容到達極致:   絕正要(去幹嘛):正欲累、沒精神:   抑不要:   勿沒有:   無豐盛:滂沛美麗:   雅詛咒:   咒動詞         食:口腔飲食動作,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洗浴:洗澡    燒臺:戰爭(
  • 瑞典人高本漢:重構中國中古漢語語音系統
    高本漢以畢生精力研治中國文化,尤其致力於漢語音韻訓話的探究。他花費數十年時間,根據古代韻書、韻圖和現代漢語方言,以及日本、越南、朝鮮諸國語言中漢語借詞的譯音,重新構擬了以唐代長安方言為基礎的中古漢語語音系統。他的科學方法和思想觀念對同時代中國學者的學術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根據馬悅然的考證,高本漢於1910年2月來到中國,先後在北京、太原等地學習兩年。
  • 電子書丨《先秦至中古漢語語法演變研究》
    作 者 :朱冠明著出版發行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6.05ISBN號 :7-5161-6271-2頁 數 :228原書定價 : 55.00主題詞 : 古漢語-語法-研究-先秦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圖法分類號 : H141 ( 語言、文字->漢語->語法->古代語法(
  • 學術人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古近代漢語同形字考釋與研究」獲結...
    本項目的研究對象為中古近代漢語中的同形字,主要從理論構建和個案考釋兩個方面入手。 項目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上編《中古近代漢語同形字研究》、下編《中古近代漢語同形字考釋》和附錄《疑難字叢考》。 上編《中古近代漢語同形字研究》,主要是結合實例,首次全面探討同形字的定義和範圍、同形字的研究材料和內容、同形字的產生途徑、同形字的特點和影響以及同形字的研究意義等理論問題。
  • 【新書快報】|《佛典與中古漢語代詞研究》
    前言  朱慶之從漢譯佛經看中古漢語代詞「之」的發展    魏培泉中古漢語的第三身代詞和旁指代詞    汪維輝上古—中古漢語「其S」結構的演變 ——兼論第三身代詞「其」的產生過程    龔波東漢譯經中做單句或根句主語及各類賓語的三稱代詞「其」    朱慶之「你」字前夜的「爾」與「汝」    真大成
  • 中古漢語的聲母有哪些?
    漢語普通話的聲母是:幾乎人人都可以說出來,那末,中古漢語(南北朝-北宋時期)的聲母有哪些呢?
  • 《Jessy 老師漢語讀本系列》出爐了!
    我們都是教育園丁,讓我們努力耕耘《Jessy 老師漢語讀本》系列 Jessy Tu Teacher's Chinese Readers
  • 音韻學:研究漢語方言的神器
    但是不幸《切韻》原書已失傳,目前最流行的是其在北宋的官方修訂本《廣韻》,共206韻(宋代實際語音相比隋朝已變了許多,但是《廣韻》的語音體系跟隋朝《切韻》基本保持一致)。於是許敬宗等人上奏在《切韻》基礎上規定某些韻可同用(如「冬鍾」同用,「脂之」同用),而某些韻只能獨用,作為科舉考試的詩賦用韻標準。這個「同用獨用」規定經後人調整,演變為今日的《平水韻》。總之,這一系列韻書反映的都是隋唐時期的古漢語字音,稱為「中古音」。
  • 讀《漢語史稿》|幾千年來,漢語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們之所以讀不懂古文主要原因在於詞彙的改變,一些詞彙已經不用了,另一些則被其他詞語替代;另外,我們讀古詩的時候偶爾會遇到不押韻的情況,這是語音改變的結果。語言的改變不是一時一地發生的,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上古漢語演變成現代漢語是分階段的,這就涉及到給漢語分期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找到漢語改變比較大的節點。麻煩的是,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擁有不同方言,每個方言的演變都不一樣。
  • 中華書局《漢語方言大詞典》(修訂本) 全十冊(精)
    -方言詞典 《漢語方言大詞典》(修訂本)共10卷,1500餘萬字,收列詞目21萬餘條,引用口語例和文獻書證數十萬個,涉及古今語言文字類文獻資料一千餘種,其他各類文獻資料近三千種,可謂是我國漢語方言詞彙調查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是對通語類詞典乃至整個漢語詞彙庫的重大補充。
  • 普通話讀b、p、f的字在日語中原來是這樣讀的,你知道嗎?
    現代漢語中聲母拼音為b、p、f的漢字,日語一般讀作は行音或者ば行音;例如吳音:帆(ぼん)福(ふく)、報(ほう)、半(はん)、分(ふん)。首先我們得先了解幾個小知識。,吳音傳入日本為中古漢語的前期,漢音傳入日本為中古漢語的中期。
  • 古今書卷漢語語音歧異問題調查研究
    例 如「壻」字,今 為xù音,古 有 蘇(思)及切和「胥去聲」二讀,前 者 見於《廣韻》(《集韻》),後者見於明代字書《正字通》。xù音不合於蘇(思)及切而合於「胥去聲」之讀。  這個「胥去聲」之 讀,不見於《切韻》系 音切文獻,可見它不是共時性異讀,而是後來發生的異變現象。
  • 《漢語語音》_漢語注音符號
    ,讀「ㄐ丨ㄡ」 取其「ㄐ」聲。ㄑ ㄑ:水小流。同「畎」、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犬) 取其「ㄑ」聲。ㄒ 古之「下」字,讀「ㄒ丨ㄚˋ」 取其「ㄒ」聲。ㄓ 古之「之」字,讀「ㄓ」 取其「ㄓ」聲。ㄔ 明.張自烈.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
  • 《文言文啟蒙讀本(修訂本)》同步語音版配套解讀(一)(1-7)主講人:九一居士
    20世紀80年代初編寫的《中學文言文助讀》至今發行逾210萬冊。隨後出版的《新編高中文言文助讀》及《新編初中文言文助讀》發行亦已近70萬冊。《文言文啟蒙讀本》原由上海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希望出版社出版,發行逾23萬冊,現經過修訂改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它集修身、處世於一冊,熔知識、能力於一爐,是中學生文言文閱讀的啟蒙教材,是教師、家長引導青少年學好語文的輔助材料。
  • 全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考研科目
    民俗學5文學基礎作文   文藝學3文學基礎作文   中國古代文學11文學基礎作文   漢語言文字學9漢語基礎作文   文學基礎:《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錢理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陳思和,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國文學史》遊國恩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 尷尬確實讀「jiān jiè」,「gān gà」才是錯的
    書中對「尲」的解釋為「尲尬行不正也」,而對「尬」的解釋是「尲尬行不正尲音緘」。通過《說文解字》、《大宋重修廣韻》,可以獲知無論對於漢朝人還是宋朝人來說,「尲尬」這兩個字和現代的尷尬一樣,只有拼合在一起才有意義,無法拆開使用。此外,「尲」這個字較為少見,讀音不為人所熟悉,因此《大宋重修廣韻》給「尬」解釋時需要另外給「尲」注音。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概述
    如:〔日〕秋谷裕幸《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史研究》(商務印書館)、吳波《江淮官話音韻研究》(商務印書館)、支建剛《豫北晉語語音研究》(中西書局、上海辭書出版社)、夏俐萍《漢語方言全濁聲母演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語音演變研究範圍很廣,主要涉及:古濁塞音聲母、幫精影疑喻雲以日母的今讀、古泥娘母的分立和從邪崇船禪母的異讀。
  • 古人的漢語發音是怎樣的?
    古代的漢語發音,其實每個朝代都有所不同。可以明確的是,從周朝開始就存在著一種官方的語言——雅言。商朝據說也是使用雅言的,待考。再之前的太久遠,就難以考究了。  從大的方向上,古漢語可以分為三個分類。現代的語言學者把周秦漢時期的漢語稱為上古漢語,把南北朝至宋朝的漢語稱為中古漢語。魏晉是上古與中古漢語的分界線,有些人把魏晉歸入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