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代表了你一生的劇本

2021-01-09 騰訊網

心理諮詢師通常都會問來訪者一個問題:

你人生中能想起來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這件事給你什麼感覺?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Eric Berne的心理治療體系,一個人記憶中的第一件事,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這個人一生的劇本。

比如,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是令人幸福、滿足的,那麼你的一生通常將活得快樂自由,如果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是匱乏、壓抑的,那麼你的人生將充斥著自卑。

全能自戀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嬰兒剛出生時,都是活在全能感(Omnipotenc)中的。所謂全能感,就是認為自己像「神」一樣,無所不能,只要自己發出念頭,世界就會給予回應,來滿足自己的要求。

心理學上將這種全能感稱之為「全能自戀」,這聽起來有點「吸引力法則」的意思。不過,吸引力法則強調不斷暗示自己,最後信以為真,而嬰兒的全能感與生俱來,不需要暗示,他們認為世界本該如此。

但是,嬰兒是沒有能力的,吸引力法則至少告訴人們要行動,但是嬰兒無法行動,他們的一切需求都需要父母的滿足。

當撫養者能及時回應,照料好他的一切,並能給予情感回應時,嬰兒會覺得自己像神一般偉大,覺得自己的聲音一發出,世界就能滿足自己。

當撫養者不能及時給予回應,忽視或拒絕了嬰兒的聲音時,嬰兒就會立即陷入到徹底無助的狀態,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戀性暴怒」。

當撫養者能及時回應時,他會覺得「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於是就有了「好孩子」和「好媽媽」;

當撫養者不能及時回應時,他產生了無助感和自戀性暴怒,這時他會覺得「我」是壞的,「你」也是壞的,於是就有了「壞孩子」和「壞媽媽」。

通常情況下,嬰兒是不能承受無助和暴怒這些「壞」東西的,於是會把這些「壞」投射出去。

投射

投射是心理學上的重要概念,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徵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然而,三個月前的嬰兒都不能把「壞」投射到媽媽身上,那麼,他會投射到哪兒呢?

他會投射到「鬼」身上,我們都怕「鬼」,在精神分析看來,所謂的「鬼」,就是「壞媽媽」與「壞孩子」的投射物,這是為了保護「好媽媽」與「好孩子」這種好的關係。

我們心中的「鬼」,雖然常是「壞媽媽」的投射,但並不是說你真實的媽媽會有這部分的「壞」。實際上,無論媽媽怎麼努力,只要不被及時回應,嬰兒都會產生徹底無助和自戀性暴怒,因為媽媽也是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在滿足孩子。

當父母大部分時刻給予嬰兒及時的回應,也就是滿足他的全能感,減少他無助的時刻,減少他暴怒的時刻,這樣一來,嬰兒的心中就會產生更多的」好孩子」和」好媽媽」,等小嬰兒長大一些,有了一些基本的能力後,就可以去整合心中的」好」與「壞」了。整合,必須建立在」好」足夠多的基礎上,」好」才不會被」壞」所淹沒甚至消滅。

前面提到的,所謂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代表了你一生的劇本,強調的是嬰兒階段的有效投射對未來一生的影響。

有一些錯誤的養育觀念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孩子三歲前是沒有記憶的,所以,怎麼對他都行。其實恰恰相反,孩子越小,越是需要精心呵護,儘可能減少他無助和暴怒的時候。

當嬰兒感知到他基本上是一個」好嬰兒」,他的媽媽基本上是一個」好媽媽」時,他就從全能自戀和自戀性暴怒中走出來了。

他會發現,自己雖然有無助和暴怒的,壞嬰兒的部分,媽媽也有照顧不足的壞媽媽部分,嬰兒和媽媽都是有好有壞,但基本上是「好」的,他的世界也基本上是可以控制的;他的一個個具體的意志經常會被挫敗,但基本上,他的重要意志是可以得以實現的。特別是,他是可以安全、舒適地存活的。

未被滿足的成年人

一個成年人如果還停留在全能自戀狀態,那會變得麻煩很多,因為他的需求和暴怒都和嬰兒不同了。

嬰兒的需求大不了就是吃、喝、拉、撒、睡、玩,以及情感需求,而成年人的需求則變成各種各樣的物質需求和情感需求,甚至真的想擁有整個世界,這時已經不可能找到一個媽媽來滿足自己。

並且,成年人的自戀性暴怒一旦變成攻擊性行為,很容易導致嚴重的破壞。這種極端的成年人很難在生活中有朋友,也很難幸福。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大家作為平等的人,沒有人有義務去滿足你所有的需求。

在乎「面子」的人與活成「裡子」的人

停留在全能自戀階段的成年人,都是極端在乎面子的人。

面子就是你的自我價值感來自外部世界,當金錢富足、容貌姣好、地位崇高時,你會充滿自信,舉手投足怡然自得。而一旦你失去這些,你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看你的笑話,你的自戀就會受到很大打擊。

如果一個人主要活在面子中,那麼他做事的動力和目標都是來自外在,很少會感受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也很少會有創造性的成就。

而活成「裡子」的人,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於內部,外界的成敗得失不會影響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並且,他們都有一個「內聚性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了「內聚性自我」的概念——自我有一個向心力,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內聚性自我穩穩地在那裡。

當人們承受不住壓力的時候,通常都會說:「感覺自己要被壓垮了。」

而內聚性自我,就是當壓力來臨時,那個不動的精神核心。

心理學家武志紅對內聚性自我有一段論述:

在內聚性自我形成前,形成內聚性自我後,你仍然會對環境敏感,環境的變化會激發你的反應,但難以動搖你的根基。由此,你就有了從環境中跳出來觀察的能力。

而內聚性自我建立的基礎就是生命最初「我是好的」這種感覺。

從小家庭環境健康,倍受父母疼愛的人,長大後也是比較自信的人,對於他們來說,堅持自己,在社會中取得一定地位並不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童年艱苦的人就不能形成內聚性自我,也許我們的童年沒有得到好的照顧,但是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是那個需要被人撫養的嬰兒了,只要我們能走出心中的枷鎖,改變自然會發生。

如果從小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那麼該如何重新去認識自己呢?

心理學家弗蘭克說過:投入地去愛一個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會降臨。

朗達·拜恩曾說過:「如果一件事是我不喜歡做的,那我就不去做。「

所謂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代表了你一生的劇本,強調的是嬰兒階段的有效投射對未來一生的影響,你認可嗎?

相關焦點

  • 你幼兒時的記憶很可能是虛構錯誤的,仔細回想下你最早的記憶
    你還記得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嗎?根據研究人員的統計,大概有 60%的人,對 2 歲以前發生的事沒有任何記憶,我最早的記憶應該也三四歲了(畢竟上幼兒園)人腦中負責處理長期記憶的海馬體,也要到差不多 2 歲時才具備基本的功能。
  • 給第14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代表們的一封信
    各位親愛的代表:寫這封信是想告訴您——本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將對所有參會代表實行免費參會。大會將與中央電視臺融媒體「央視頻」等官方媒體合作,對大會進行全程、全網直播。為防範疫情風險,除河南省代表外,本屆大會將不再接待外地代表現場參會。
  • 心理測:你在圖中看到的第一件事,揭示了你最近的心態
    心理測:你在圖中看到的第一件事,揭示了你最近的心態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
  • 孩子3歲前有記憶嗎?心理學家給的答案,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說:&34;如果要你打開手機,你會輕車熟路。但如果要你回憶第一次使用手機的場景,你可能得好好思索一番。玩手機這個不假思索的動作,就是你的內隱記憶。而第一次使用手機,那個也許你都無法想起來的場景,就是你的外顯記憶,也被稱作意識中過去的體驗。
  • 如何解讀自己的人生劇本?你真的不需要看一下嗎
    「人生腳本」這個詞,是加拿大心理學家埃裡克 伯恩提出的,他認為,人生腳本就是我們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對自己一生的規劃。有時這個規劃是意識層面的,我們能記得;但更多時候是潛意識層面的,我們並不能明確感知到。
  • 孩子3歲前有記憶嗎?心理學家給的答案,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而這種聯繫產生的原因,是基於大腦中的神經元(或腦細胞)是相互連接的,共同形成了聯想機制。所以,當我們經歷某一件事時,神經元就會被激活並與其他神經元連接,共同製造聯想。比如你一想到檸檬,嘴裡就會冒酸水。這就是記憶的聯想。但由於3歲前的孩子大腦發育不夠完善,思想還處於混沌狀態,無法激活神經元連接進行聯想。他可能記住了當下的事物,但隔一段時間,那些記憶就像被抹去了般蕩然無存。
  • 你的記憶都是正確的麼?
    許多心理學家提出的另一個觀點是,人們錯誤地認為,當他們對一段記憶有信心時,這意味著記憶更有可能是正確的--而一些研究表明,信心和準確性充其量只是適度相關。但這些結論主要來自對目擊者在排隊時正確或錯誤地識別嫌疑犯的信心的舊研究。更新和更複雜的方法發現,在15個實驗中,有較高可信度的可疑識別的準確率平均為97%。
  • 你認真做一件事,會解釋所有的事|QingYaNote
    QingYaNote | 第68期1.釋懷就是對過去的事不再懷念,對離開的人不再糾結,對做不到的事不再自責,對得不到的不再留念。釋懷是對自己負責,是對他人尊重,是對萬事看透。2.委屈感是所有的情緒感裡最容易把人擊垮的,在你立場上的所有表達,相信你的人就會相信你,不相信你的人,你拿出所有的證據,依舊不會相信你。——楊天真3.人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疊加,在這樣寶貴的光陰裡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三毛4.
  • 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系列報導——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朱光亞,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1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 放學後第一件事不是寫作業?李玫瑾:做好這事,孩子進步肉眼可見
    因此,許多家長都會要求自己的孩子,放學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等他們下班回來檢查。其實,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讓孩子放學後第一時間寫作業,對學習的幫助效果不大。孩子放學後第一件事不是寫作業?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這樣孩子沒時間寫作業了,成績會不會很差,實際上這位虎爸的孩子,成績在班級排中上等,雖然不頂尖但也中規中矩。虎爸認為,讓孩子玩才是推動學習最好的動力。孩子玩夠了,身心放鬆了學習效率才高。而讓孩子一放學就寫作業,反而沒那麼好的效果。關於這點,我國著名的未成年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也曾經提到過類似的觀點。
  • 一生只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野心」
    那麼多有成就的名人都說:一個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你說呢文/芨芨草如果我問你,中國目前最值錢的人是誰?你的腦子中,一定會蹦出馬雲等商業精英的名字。很遺憾,你答錯了。正確答案是:袁隆平。你就不幹這行了?」任鳴一想,發了狠,把「十年不回頭」改成「一生不回頭」,立志「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想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當好話劇導演。現在任鳴已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院長,在人藝工作了30年,執導了80多部話劇,他的目標是執導100部話劇。他說:「我覺得,一生就做一件事,此生我就是排戲,只要有戲排,有戲看,就可以了。」
  • 「戀愛裡有沒有一件事,讓你記憶很深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戀愛日常事,ID:lairc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屋頂周杰倫;温嵐 - K情歌10是小小的事情,但是我覺得細節很打動我其實不只一件事,男朋友有點憨,看著漫不經心的,但是出校門和兄弟吃飯的時候會拎個保溫盒給我帶回來好吃的,還會吵架的時候給我煮紅糖水,夏天的校服我不喜歡系第一顆扣子他會給我系上還會把我衣服扒拉好之類的,哦哦對了,記憶深刻的還有 高中時候的男朋友真是巨能生氣簡直比我還小公主我說他從未主動過,只是說一說的多,從未有過行動表達,在那一晚分別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童年的創傷記憶是假象
    第2, 源於青春期後經歷的某些記憶。第3, 源於成年之後經歷的某些事件,觸發了早年事件的記憶,這個早年事件包括童年,也包括青春期後的這些東西。很多人都以為記憶代表真相,不是的。記憶是可以創造出來,可以是假的,可以是從外邊植入進去的,是你原來沒有的。記憶可以是虛構的,人們每天會對自己的記憶進行修改。怎麼修改的?
  • 什麼樣的人才能一生堅持辦好一件事?
    記得《金星秀》節目有一次邀請了著名地產商人潘石屹做嘉賓,一向心直口快又熱心腸的金星在節目裡問潘石屹:「為什麼要把錢捐給美國人,咱們國內有這麼多的好大學為什麼不捐呢?」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的魅力也正在於此,在一波三折的劇情中,不禁令觀眾產生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堅持一件並不容易的事,堅持一生?
  • 心理學:有2種方法可以幫你,從記憶中徹底刪除一個男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會變化的,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會遇見一些人,同時也會有一些人不知不覺的離開了我們。案例:鍾離喜歡王東輝很久了,在他單身的時候,他就一直喜歡他,總是在他有困難的時候默默的幫助他。愛而不得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對於一些女人來說,一旦這個男人已經走進了她的內心深處,那麼她便難以忘懷。在這9年的時間裡,雖然鍾離和王東輝沒有真正地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中,但是她卻不知不覺的投入了自己很多精力和時間。愛上一個人也許只要一瞬間,但是忘掉一個人卻需要很久很久。
  • 我到家了,第一件事要做什麼呢?
    我到家了,第一件事要做什麼呢?
  • 「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你大腦的空靈感
    我們放東西,例如一杯子水,就是因為杯子中有空間它才能裝水嘛!杯中沒有空間,怎麼能盛下水呢?我們的屋子是因為空的,所以我們才能坐在裡面學習。任何一個東西,如果沒有中間的空靈,你怎麼能裝東西呢?我們大腦記憶東西也是這樣的。
  • 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產生虛假記憶?
    一種產生虛假記憶的有趣方式是,如果你僅僅假想自己做了某一件,到後來你可能真的以為自己已經做過這件事了。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嗎?但這樣的事情總是在發生:你記憶中自己邀請過某個朋友參加活動,但實際上你只是設想過這件事而已。
  • 梅貽琦: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就了一所世界頂級學府
    中國有兩大最高學府,一個清華,一個北大,其中清華大學又以世界排名第十六的成績位列大陸高校排行榜的首位,成為一所世界頂級學府。在清華的歷史上,共有21任校長,這些校長不僅自身德高望重,更是在清華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AI時代,我們依然應該重視「記憶」這件事
    我們都特別討厭一件事:死記硬背。然而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卻又不得不逼著孩子「死記硬背」,基本上都是被孩子的學業壓力和升學考試逼的,所以基本上對培養孩子記憶力這件事都是「不得不做」。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腦能儲存的東西可以供300萬套電視節目同時播放,這個量級的空間足以儲存一個人從出生到走向墳墓這漫長一生中每一秒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