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幼兒時的記憶很可能是虛構錯誤的,仔細回想下你最早的記憶

2020-10-27 老神仙百科

你還記得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嗎?我自己最早的記憶是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下班過來接我,那天,天氣好像有點刮黃土,媽媽給我買了個1毛錢的西瓜泡泡糖,和老師聊天。這就是我最早的記憶。

根據研究人員的統計,大概有 60%的人,對 2 歲以前發生的事沒有任何記憶,我最早的記憶應該也三四歲了(畢竟上幼兒園)人腦中負責處理長期記憶的海馬體,也要到差不多 2 歲時才具備基本的功能還有心理學家認為掌握語言 是形成完整記憶的先決條件,兒童大概要到 3 歲才有初步語言能力,所以要達到成人程度的記憶能力,平均而言得等到 5 至 6 歲之後,在這之前的記憶空白現象就被叫做嬰兒失憶


還有心理學家認為,掌握語言是形成完整記憶的先決條件,小孩子大概要到 3 歲才有初步語言能力,所以要達到成年人的記憶能力,平均要在五六歲之後,在這之前的記憶空白現象就被叫做嬰兒失憶。對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來說,想要完成某些記憶任務都會採用某些手段、方法來幫助記憶,這個也叫做「記憶策略」。

而一般來說,兒童5歲以前的記憶是沒有策略的,5~7歲處於過渡期,10歲以後記憶策略才會逐步穩定發展起來。

那為什麼還有將近 40% 的人會認為自己記得 2 歲以前的事呢?有科學家做了一場實驗,和被測試人的父母一起編出一個謊言,說他們小時候,在某個地方走失過,但是剛好有個好心人幫忙相救,然後就在幾個星期後,有將近25% 的被測試人,會對這些虛構出來的故事有比較清楚的記憶,有些人甚至還能補充發生時間等細節。


過去是你曾經擁有過的時光,無論是好是壞,幸福或者痛苦,你擁有過它,又失去了它。把過去的種種拼起來就是你的生命,誰不為自己逝去的生命而感慨呢。而有時候人為什麼喜歡回憶過去,可能是因為缺乏對現在和對未來的熱情與期待。如果目前你有熱愛的人或事,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與嚮往,那也就沒那麼喜歡回憶過去了吧,至少回憶起過去也不會有太大影響。(我本人是因為總覺得生活不夠滿意,想著有後悔藥,能帶著現在記憶穿越回去,那樣我也是馬雲了,哈哈哈,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生活的劇本,別去太為難自己,按著劇本活著就好,祝大家開心)

註:因為每個人發育情況、記憶力都不同,所以這個數字範圍其實很大,甚至有說法認為要到 8 歲。

相關焦點

  • 如何記憶回想?
    回想忘記的事,最重要的就是不必直接去回想,要先找回想的線索。認為已經記住的事,其本身並非孤立記住,而是和其他種種事物關聯,所以只要找出相關聯的一點,就有想起所忘記事物的可能。因為,心理學家已證實,記憶在醒著的時候和在睡眠的時候,其減少、消失的量有相當不同程度的差異。證明這項事實的心理學家傑思肯斯有一項著名的實驗。根據這項實驗,用功後立刻睡覺時,兩小時內有記憶的遞減,但此後則未見減少。相反,一直醒著時,用功後8小時仍有顯著的記憶之減少及消失。
  • 幼教科目二 | 幼兒認知的發展(記憶、想像)
    D選項「有意識記佔優勢,無意識記逐漸發展」表述錯誤,不屬於幼兒的記憶特點,所以選擇D。這一現象最早是由巴拉德在1913年發現的。國內的相關研究發現,這一特點在年幼的幼兒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2)幼兒容易把現實與想像混淆,有誇大與虛構的現象。材料中的小凱的行為體現了這個特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和小凱感知的分化發展不足,以及想像與記憶的混淆有關。感知的分化不足是指幼兒往往意識不到事物的異同,察覺不到事物的差別。
  • 植入錯誤記憶有多難?
    最後,30位受試者中有21位「想起」了自己的「罪行」,承認自己犯了盜竊案,或是手持武器或徒手進行了暴力攻擊。「要讓他們認罪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肖說,「真是令人吃驚。」        在其他實驗中,記憶研究者們也展示了,人類有多麼容易接受錯誤記憶。例
  • 幼兒記憶特點解析,教你鍛鍊幼兒記憶,贏在幼兒成長起跑線
    愛幼兒,愛生活,立志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我是你們的陽光俠,一名學前教育的大一新生。今天為大家帶來幼兒記憶鍛鍊方法。談到記憶,我們首先要談談記憶的概念。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提取。而幼兒時期是兒童發展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記憶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對幼兒的學會一些鍛鍊幼兒記憶的方法鍛鍊幼兒記憶。。對其一生發展都起著重要意義。
  • 牛津通識《記憶》:你就是你的記憶,我們需要記憶確定自己的身份
    你就是你的記憶這句話是點睛之筆,對於每一個正常思維的人來說,記憶在我們的生命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若是沒有記憶,可能我們就喪失了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你可能記得初戀時的感受,記得與初戀分手時的場景,但是讓你回憶和初戀在哪家飯店吃過一頓飯估計很難,吃過什麼說過什麼可能根本記不起來,但唯一記得的則是初戀時的感覺和分手時的痛苦。因為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正如我們對於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可能很容易就記下來,但是別人的身份證號碼哪怕記得一次又一次,我們的大腦依舊會選擇遺忘。
  • 評估你的經歷性與語義性記憶看長時記憶到什麼程度
    (13)你小時候做得最頑皮的一件事是什麼?(14)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15)你11歲時的同桌是誰?( 16)哪位老師你非常不喜歡?(17)你能否記起在學校用心學過的詩歌、演講或者文章?(18)第一個讓你心動的人是誰?(19)第一個約會的人是誰?(20)第一個傷你心的人是誰?(21)11歲時誰是你最好的朋友?(22)你記憶最深的第一個假期是什麼?
  • 你的多少記憶是假的,細思極恐
    但是,虛假的記憶一樣可以包含大量的細節,尤其是那些一遍遍回想過、咀嚼過的記憶,往往非常具體。可能你確信無疑,甚至十分動情,但你還是需要客觀的佐證。」* * *這個月,我採訪了弗蘭克·希利,詢問他是否記得兩年零九個月前到歐文分校參加測試的情景。談起當年,他的回憶基本準確,但也並非毫無差錯。他記得那天是2011年2月9日,星期三,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
  • 學習時會產生錯誤記憶?原因是這個!提升學習效果,腦科學專家支招!
    在這項研究中,學生們在聽覺學習——視覺測驗和視覺學習-視覺測驗兩種條件下,學習詞表並對其進行再認測試。結果發現,學生在聽覺學習-視覺測驗條件下會比在視覺學習-視覺測驗條件下產生更多的錯誤記憶。不論他說得多麼激情澎湃栩栩如生,都不足以證明他說的就是百分之百的事實,也許他也被自己的記憶欺騙了。另一方面,當你發現身邊有人總是不斷對你進行暗示誘導,你也應該提升警惕。在學習中,當你在學習一些相關性程度高的材料時,這個時候你也應該打起精神來,因為稍不留神,你就有可能在考試時張冠李戴,無中生有。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決定論,虛構你的童年毒記憶
    這個加工實際上是一種無害化的加工,或是對記憶的某些部分進行重新建構,重新組織自己的經驗系統。最終能使當事人把創傷作為一個獨立的記憶,合併入自己的整個經驗系統內。心理創傷,從動力學角度解釋,就是個體的經驗系統不能合併整個創傷的獨立記憶,導致創傷記憶獨立於個人的經驗系統之外。
  • 集體虛假記憶: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
    就此有一個證據來自2016年關於人類語義記憶的一個研究①,即有關想法和概念的長期記憶會缺乏個人細節。為了剖析這一地帶,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揭示出相似詞彙被儲存在大腦的相鄰區域,甚至在人類的大腦皮質層上繪製出一幅「語義地圖」。另有一項新近研究證實②,與他人共有的記憶痕跡也是以這種相似方式從一個個體傳遞到另一個的。雖然我們可能知道每當回想時相關的記憶就會被強化,但事實更為複雜。
  • 幼兒的記憶發展特點
    對於幼兒來說,形象和語詞會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繫,這不但促進了其語義記憶的迅速發展(語義記憶的發展會逐漸超過形象記憶的發展).也使幼兒形象記憶和語義記憶之間的差別逐漸減小。5.記憶混淆現象明顯記憶混淆現象表現為幼兒把記憶中的材料當作現實的材料表達出來,這種現象在一些幼兒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尤其是3-4歲以前的幼兒最為明顯、幼兒的記憶發展趨勢。
  • 我們生活在錯誤記憶中
    無論你對這個世界、對自我有什麼看法,都建立在你記得自己是誰的基礎上,正是記憶使你的生活具有連續性。但是,如果記憶會騙人呢?普遍的錯誤記憶實際上,錯誤記憶是很普遍的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錯誤記憶可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事情,比如記錯重要的電話號碼、聚會的時間地點等。
  • 《錯誤記憶》:人類的記憶並非想像中那樣可靠
    錯誤記憶是一種常見的在記憶信息的編碼、保持及提取過程中發生的扭曲現象,反映了人類記憶的建構性本質,對錯誤記憶機制的深入挖掘既是我們研究錯誤記憶現象的最初目的,也必將引領我們達到深入理解記憶過程的本質的最終目標。記憶是指隨著時間推移,存儲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 心理學解讀:「錯誤記憶」,原來,我們的記憶並不可靠
    洛夫特斯的觀點是:人的記憶,會受到暗示性問題、錯誤信息、個人經歷、當下情緒的影響,是不可靠的。三、「商場走失」實驗之後,洛夫特斯又設計了一個「植入錯誤記憶」的實驗,也就是「商場走失」實驗,來證明人的記憶不可靠。
  • 每天5分鐘記憶回想練出聰明頭腦
    除了人名、電話等單純的記憶之外,我們還得熟記那些代替自己記憶事物的方便機器究竟該怎麼使用,更要熟知工作如何進行。別忘了我們總要記得住簡單的事,才能學得會複雜的作業。2、理解力:大腦不僅要逐一背下所有事物,更要確實理解記住的每件事之後,才有餘力思考,應用能力也才能隨之提升。與其機械式地硬記,不如先理解內涵之後,再將各種事物串聯起來一併記住,更能增強記憶力。
  • 記憶會騙人麼(二)?|錯誤記憶
    在之前的推文裡,我們介紹了錯誤記憶是什麼以及錯誤記憶有哪些表現。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我們的記憶系統不能像錄像機一樣準確地記錄和存儲我們所經歷的事件?錯誤記憶究竟為何產生?    在相關研究領域中,針對不同的記憶種類(來源記憶或是項目記憶),不同的記憶內容(學習記憶某些單詞、某些物體的樣子或是對整個場景的記憶)以及不同的錯誤記憶表現有很多著眼點不同,彼此互為補充的理論觀點,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個: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理論是在發展心理學的教材裡,書裡有一面半是在講這個理論,當時就覺得很有意思。
  • 當謊言重複了一千遍時,誰能保護我們的真實記憶?
    成為一名邪惡的「記憶篡改師」,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一方面,你需要了解長期記憶:提取情景記憶時,大腦皮層相應的感覺區域會被激活,進行所謂皮層上的復現(cortical reinstatement),如同觀看事件的回放一般。回憶過後,該段記憶將經歷再固化(reconsolidation),這一過程使其更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幹擾。
  • 續篇丨趙小明:原生家庭決定論,虛構你的童年毒記憶
    一般我們認為出現PTSD的症狀可能有三個原因:一個是創傷性事件嚴重破壞了當時人的大腦的信息認知加工過程,導致當事人產生一種注意偏差以及對於自己記憶的提取的一種失衡狀態。但是這些原生家庭文章不斷地在強化你產生注意偏差,讓你只看到僅有的50%的要素。
  • 普通心理學:從你的記憶中去尋求心理(下)
    在上篇「從你的記憶中尋求心理(上)」中,我簡單講述了一下有關記憶的概念、程序以及目前主要的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及長時記憶的記憶分類模式。今天,我們依舊繼續在我們的記憶中尋求心理,走進這神秘又有趣的大腦痕跡!前面我們講的有關記憶的都是它的存儲、正向部分。
  • 你還記得6歲之前的事嗎?童年記憶原來是這樣消失的,太神奇了
    他們沒有說謊,但是他們的記憶確實像這樣-有些消失了,有些與其他事物有錯誤的聯繫。有時,為了完成一個事件,他們在自己的記憶中添加了其他人的記憶或諺語,並出現了一些虛構的圖片,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真實記憶。警察很可能在問時使用一些引導性的話語,這扭曲了她的記憶。 「學齡前教育研究所的創始人蘇珊·斯達(Susan Star)說:「父母如何利用孩子的早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