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謊言重複了一千遍時,誰能保護我們的真實記憶?

2020-12-09 虎嗅APP


公投投票站前,實驗人員向議題的支持者講述了反對者陣營中的負面新聞,支持者們也紛紛主動報出更多細節,渾然不知這些新聞純屬虛構;法庭上,目擊證人發誓他們在驚惶中看到的就是被告,直到十年後新的證據浮出水面;審訊室裡,無辜的人聽完警方第五遍繪聲繪色的敘述後,開始相信自己真的犯下了這些罪行⋯⋯亞里斯多德認為記憶是「蠟板上的刻痕」,可比起硬邦邦的蠟板,橡皮泥之類的材料或許更適合這個比喻——畢竟,和橡皮泥一樣,記憶有著驚人的延展性(malleability)。在新的經驗和誤導性信息(misinformation)面前,已有的信息對各類暗示無比易感(suggestible),任其填補不存在的細節,乃至憑空創造整段事件。成為一名邪惡的「記憶篡改師」,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一方面,你需要了解長期記憶:提取情景記憶時,大腦皮層相應的感覺區域會被激活,進行所謂皮層上的復現(cortical reinstatement),如同觀看事件的回放一般。回憶過後,該段記憶將經歷再固化(reconsolidation),這一過程使其更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幹擾。有研究顯示,重溫一段經歷,在沒有幹擾的情況下往往可以鞏固這段記憶,但那些被提取的細節也更容易遭到誤導信息的篡改。戈培爾所謂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能成為真理」,大抵就是這一原理吧:反覆的宣傳,將錯誤的記憶和認知植入德國民眾腦中;同時,其他信息渠道的消亡,使得這些錯誤記憶難以被更正。



另一方面,「記憶篡改師」還需要明白「源記憶」(source memory)的概念,保證你的目標會將取自你這一方的「記憶」與來自自身感官體驗的記憶混淆:源監控框架(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SMF)認為,在記憶提取時,大腦會根據記憶的特點判斷其來源——是真實體驗,是想像,還是他人的敘述?舉例來說,更加清晰的記憶更有可能是真實的,而以第三人稱視角展開的記憶更有可能來自想像。另外,根據回憶時具體需求的不同,我們的「監控系統」也會採用不同的標準判斷記憶的真偽——證人往往會更加注重細節,而接受心理治療者就不一定了。因此,「記憶篡改師」需要讓被「植入」的記憶格外生動,同時也不能引發受害者的懷疑。回過頭來,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我們作為海量信息的受眾,又將如何保護自己的現實,形成準確的記憶呢?是否有一些簡單的小竅門,可以讓人對誤導性信息保持警惕?腦成像技術是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乃至區分真實和虛構的記憶?近日,來自費爾菲爾德大學和塔夫茨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探討這些問題,並特別關注預警的保護性作用。


圖一:Karanian et al.(2020)所使用的實驗方案


他們的行為學實驗如上圖所示:每名志願者都會觀看一段黑白默片,內容是一伙人搶劫珠寶店的過程,期間沒有任何對白。隨後,他們會接受一組記憶測試,考察再認記憶(recognition memory)。這一測試旨在促進記憶提取:那些被重複激活的記憶,將更容易被誤導信息影響。接下來,所有人都會收聽一段音頻,裡面講述了默片中發生的事。有些音頻會趁機引入誤導性信息,例如把「有人移動了那尊花瓶」說成「有人移動了那隻碗」。所謂「預警」,就是告知一部分志願者說,「這段音頻的來源不明,因此其準確性無法核實,請僅根據視頻內容而不是音頻內容回答(之後的記憶測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預警是在音頻播放前給出的,還有一些是聽完後才說明的。最後,志願者們又完成了一組記憶測試,其結果將體現誤導性信息和預警的作用。同時,另外一批志願者還在功能性核磁共振儀(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完成了這些實驗。放到實際情境中來,我們或許可以把志願者們看做法庭上的目擊證人:他們見證了這次犯罪,但同時也從新聞、他人的複述乃至公訴人對此事的描繪中得到了不同版本的「事實」。顯然,上述三種「後來居上」的信息,可能會篡改真實的記憶,並影響證詞的準確性。同時,在調查取證過程中乃至法庭上的反覆詢問,就類似於實驗中的第一遍記憶測試,讓特定的記憶變得更加不穩定。最後,預警就好像一段善意的提示,旨在提醒他們不要輕信其他來源,只報導自己所見。


圖二:行為學實驗結果,預警對誤導信息組的表現有顯著影響(Karanian et al., 2020)


實驗的結果(圖二)顯示,這樣的預警是有效的:與沒有得到預警的人(no warning)相比,得到預警者更少受到誤導信息(misleading)的影響。至關重要的是,無論是在誤導信息播放前還是播放後,預警都起到了保護作用。從理論的角度看,這或許說明預警是在記憶提取期間發揮其功效的,在編碼誤導信息前就預警並沒有提升保護作用。從實際角度出發,我們或許可以猜測,即使目擊證人們從媒體或者公訴人處接觸到了誤導性信息,如果司法程序中能加入適當的提醒,也可以幫助他們對抗虛假記憶。推而廣之,人們在閱讀「假新聞」時不一定能立刻判斷出其真實性,但只要事後能明白這些來源有多麼不可靠,也依舊能形成正確的記憶。有了行為學的結果,大家自然就會想:真實的記憶和虛假的記憶在神經層面會有什麼區別呢?預警,又會對大腦造成怎樣的影響呢?這裡,研究人員們使用了一個繼承自以往研究的「小花招」:實驗中真實而準確的記憶應當只編碼自視覺信息,而既有準確信息、也有誤導性內容的訊息則通過聽覺進入志願者的大腦。這樣,根據現有理論,在皮層上的復現活動,發生在視覺皮層的就很大概率同真實記憶相關,而發生在聽覺皮層的則不然。誠然,要區分同一感覺內部的不同信息,對於功能成像來說是更加困難的,但在現實中,這樣的情況可能更為常見:例如,劫匪之間的對話(準確)和律師的陳詞(不一定準確)都是聽覺信息,而目擊到的面孔和證人需要指認的照片都是視覺信息。


圖三:功能成像結果,關注視覺和聽覺皮層(Karanian et al., 2020)


當然,簡化後的情形也理當可以揭示那些最基本的機理。果不其然,經歷了預警的人,視覺皮層(如左圖中所示的左側枕葉皮層)會更活躍,且對於那些考察誤導性信息的題目,這些志願者的表現也可以被該區域的激活程度預測。右圖中的聽覺皮層則顯現出相反的趨勢:沒有預警的人,聽覺皮層激活更多,而激活更多的人也更容易被誤導。因此,研究人員總結,他們所觀察到的就是預警所起到的保護作用——改變回憶時皮層的復現模式,激活擁有可靠來源的感覺皮層,減少不可靠來源的神經活動。但是,是什麼讓這些感覺區域的激活變得有所不同呢?從口頭傳達的預警到有選擇性的回憶之間,一定有不少有待明確的環節。研究人員認為,預警或許可以讓人們進入一個特殊的記憶提取模式,增加對各類信息來源的監控(source monitoring)。在源監控框架下,人們即使在回想時激活了一部分聽覺信息,也可以在源監控的過程中將這些信息定性為「假消息」;而那些沒有收到預警的人則不知道區分視覺和聽覺信息的重要性,並因此將二者都判定為真,造成了源記憶(source memory)方面的混淆。


圖四:探索性分析所發現的前額葉一區域的活動模式(Karanian et al., 2020)


 不過,由於該實驗成像方式在時間解析度上的缺憾,他們並沒有發現特別強有力的證據來。上圖中展現的前側前額葉(anterior prefrontal cortex)表現出了和聽覺皮層類似的模式,似乎與預警的缺失和遭受更多誤導的影響有關,而前額葉的相關區域往往同源監控有關。對這一探索性的結果,研究者的猜測是,錯誤信息激活程度的降低,有效減少了前額葉的負擔;而那些無預警組志願者因為有聽覺信息的幹擾,才需要動用更多前額葉的判斷。這不禁讓人想到紐約大學的格什曼(Sam Gershman)關於大腦是一個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論述:分析外界輸入、完成皮層上復現的腦區可以充當「生成器」,構造我們的現實,而包括前額葉部分腦區的「判別器」將會執行源監控,確保這一重構出的現實能夠滿足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需求。當負責感覺與記憶的「生成器」因為預警而變得更加準確時,負責確定真假的「判別器」也就不用那麼辛苦了。看來,想要理解大腦確定現實、甄別虛構記憶的方法,並通過這些知識來消解人們對誤導信息的易感性,實在還是任重而道遠的。我們看到,神經科學能夠測量感覺皮層上與回憶相關的活動,而合適的預警可以改變這些活動,削弱那些誤導信息的影響,最終提取出原本的記憶。即便如此,影像學的結果也不能充當對抗謊言、捍衛真相的靈丹妙藥。認知層面的觀察與發現,反而更具實際意義:實驗中的反覆測試和司法程序中的反覆詢問會讓被提取的記憶更加脆弱,而合適的預警可以引導人們進行更為謹慎的源監控,關注事件發生時的感覺體驗,並阻斷事後二手信息的影響。總之,研究人性不是研究大腦如何運作: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有提高警惕,學會考量信息來源的可靠性,用這些行為與認知上的辦法增強「免疫力」吧。到頭來,屬於我們自己的記憶,還需我們自己好好照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
    為什麼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因為世界是由語言塑造的。 維根斯坦說,世界的界限就是語言的界限,而語言是什麼只能在語言遊戲中加以規定。 什麼意思呢? 世人耳熟能詳的名言——「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就出自他口。 這位哲學博士早在登上納粹黨高位之前的1924年,就意識到了「簡單語言」的魔力。 原本極度厭惡希特勒的戈培爾,在被前者邀請到慕尼黑髮表演說後,徹底倒向。
  • 外交部再回應蓬佩奧涉華言論:真理越辯越明 謊言重複一千遍依然是...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針對蓬佩奧近期一系列涉華言論,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2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表示,蓬佩奧這段時間不擇手段,不遺餘力地攻擊和抹黑中國,肆意對中方進行意識形態攻擊,渲染中國威脅,他的說辭充滿了謊言與欺騙,暴露了美方近來在對華政策上日益嚴重的戰略誤判
  • 梅江51億掛地:重複千遍的謊言終成真理
    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掛在口頭的一句話說:謊言重複千遍也將會成為真理。注意哦,這哥們是搞宣傳的。在戈培爾之前,《戰國策》裡面記載了一則故事說第一個人告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子殺人了,其母不信,第二個人告訴他說曾參殺人了,其母親放下織布的活計翻牆逃走了。我們稱之為三人成虎,戈培爾的言論被稱為戈培爾效應。
  • 2002年10大社會謊言盤點 謊言說一千遍成真理?
    火鍋湯並沒有營養  蒲紅果  儘管古人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爭而自來」,然而往往是「謊言說一千遍便成了『真理』」。  謊言三:「『液體保險套』能防愛滋」  11月份,國內媒體紛紛報導,一種可以殺滅愛滋病病毒和性病病原體的外用避孕藥(即所謂的「液體保險套」)研製成功,它不僅能快速殺傷人體精子,達到避孕的目的,而且能快速殺滅愛滋病病毒及淋病、梅毒和生殖器皰疹等多種性病的病原體。  性傳播已經成為愛滋病感染的第一大因素。
  • 戈培爾和他的宣傳機器:謊言說一千遍就是真理
    提起戈培爾,我們並不陌生,他是希特勒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擅長講演,被稱為「宣傳的天才」、「納粹喉舌」,以鐵腕捍衛希特勒政權和維持第三帝國的體制
  • 真實的謊言!
    最近讀了易中天先生的《鴉片的戰爭和戰爭的鴉片》,又對「官員的謊言」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公元1841年夏,英軍佔領廣州城,大清靖逆將軍奕山高舉降旗,按照英軍要求,率兵離城兩百裡,並湊齊六百萬元的「贖城費」,可謂一敗塗地。可奕山並不慌張。5月26日,他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稱清軍大勝,擊沉、焚毀英軍兵船。
  • 傳銷人眼中的「白色謊言」
    傳銷人眼中的「白色謊言」為了洗腦,傳銷組織編造大量的謊言,並且還有一套完整的洗腦程序,最後這些謊言講上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在全國各地,大江南北這些荒謬的理論和語言暴力被不斷重複、重複、再重複。於是一個傳銷人的悲劇就開始不斷的重複上演。
  • 【心理知識】在教育中,一句話重複一百遍不會成為真理,而真理重複一百遍卻可能就會成為一句廢話
    父母只要能恰當地利用禁果效應,那麼在處理某些事情時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碰到孩子不聽話,別急著「上火」,這樣很容易犯先人為主和以偏概全的錯誤。父母應儘量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和不聽話的行為,熟練運用禁果效應。
  • 有效記憶英語單詞原則:短時記憶 多次重複
    通常大部分人背誦詞彙的方法就是拿一本詞彙書,從頭到尾的一個一個開始記,看一下字形,讀一下發音,遇到太生疏或複雜的詞為了加深記憶在紙上寫一寫。但是大多人發現自己背單詞過程總是很枯燥,花費的時間不少到最後發現記住的單詞卻不多,考試時能想起來的就更少。  首先,推薦大家知道背單詞要掌握的兩個原則:短時記憶原則、多次重複原則。
  • 心理學:有意識的謊言和無意識的謊言,終歸其意就是謊言
    我們在很多時候,都說一些有意識的謊話,其宗旨只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甚至是保護別人,這樣的謊話,雖然有很大的不實成分,但是他確實可以平衡我們內在的心情,並且可以使我們振奮精神,促進成長,因為這些有意識的謊話,是我們由於虛榮心作怪而說出來的,目的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在別人眼中顯得更加光鮮明亮。
  • 雖有違三觀,卻倍感溫暖:最難忘講臺上的那些謊言
    而最為難忘的,是那些我們共同編織的「真實的謊言」,雖有違「初心」,卻倍感溫暖。,說了一千遍自然就成了真話2006年元旦剛過,我接到外地一所國重的電話,通知我春節過後立即去報到,當班主任,接手兩個高二班的語文課。
  • 比簡單重複更有效的記憶方法
    一組科學家最近發現重複記憶信息的方式是一種很糟的記憶方式,新的記憶方式強調從策略上找出更好的記憶方式。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發表在《學習和記憶》雜誌上,簡單的重複性記憶方式幹擾學習新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記憶一組類似熟悉的事實。通過反覆重複的方式記住的東西可能會干擾對同一問題的更加具體版本的記憶能力。In study, subjects said a list of objects either one or three times.
  • 單詞是基礎 記憶要堅持 鞏固多重複
    跨考教育英語考研室從各種題型的角度分析了考研英語試卷各個部分對於單詞的考查方式,現在我們來綜述一下單詞的記憶方法。第一遍背單詞的時候只需記住這個單詞的基本含義(也就是每個單詞的前兩個釋義)即可,這樣可以減少單詞記憶過程中的挫折感,使考生更有信心,以幫助考生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完成第一遍的單詞記憶。第一遍背過之後,考生對多數單詞的意義都不再陌生,這時立即開始第二遍記憶,這時候就會感覺更為輕鬆。以至在第三遍、第四遍時候就會感到負擔越來越輕,這樣背的次數越多就越輕鬆。
  • 重複記憶效率低,引導孩子多感官記憶
    很多同學記不住東西,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任何能有效提高記憶效率的方法。或者說他們壓根就沒有思考過,應該怎麼去記東西。總是機械的記憶,死記硬背,但背的東西根本就沒能入腦.所以啊,效果非常差。比如說很多同學背英語單詞的時候,完全就是端起書,一個一個往下背。背到一個詞,就用嘴巴重複幾遍。背了一遍好像記住了,然後他就覺得大功告成了。
  • 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靳遠真實身份是什麼 結局如何
    電視劇《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由羅晉扮演的靳遠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一會警察,一會販毒者的,兩重身份,靳遠能權衡嗎?人狠話不多,社會我靳哥,一起來揭秘靳遠的真實身份吧!    電視劇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靳遠真實身份是什麼?很多人都是奔著羅晉去的,羅晉飾演的是男主角靳遠,表面是他是一名販毒者,實際上他是一名臥底,靳遠的真實身份是警方劉局派遣打入販毒集團蔡炳坤(坤叔)內部的臥底。
  • 菲媒:菲華報人陳華嶽新著《一千個意見》出版喚起共同記憶
    中新社馬尼拉10月21日電 題:菲華報人陳華嶽新著《一千個意見》出版喚起共同記憶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10月20日,馬尼拉OASIS酒店會議廳,86歲的菲律賓《世界日報》社社長、菲華著名評論家陳華嶽,在菲律賓僑中學院老同學
  • 重複!重複!重複!
    有句英語諺語"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skills",就是說重複是技能之母。 想想我們是如何學會說漢語的,在嬰幼兒時期,我們學會的每一個詞語背後,都是周圍環境裡成千上萬次的重複換來的。 母語是這樣,英語更是這樣。
  • 一個漢字罰寫一千遍,過於情緒化的老師,只會讓孩子厭學
    媽媽後來知道了這件事,雖然很生氣,但是束手無策,有一次實在太過分了,老師居然讓小紅把「道」這個字寫一千遍!媽媽覺得小紅犯錯確實應該受到懲罰,但是罰寫這麼多似乎並不合適。後來小紅一度厭學,每次上學都很害怕,上課根本聽不進去,學習成績更差了。其實老師懲罰學生多寫作業並不是壞事,但是懲罰畢竟是懲罰,要有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