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你,每天上班沒動力、沒方向、沒目標,不知道自己的前進方向在哪裡嗎?
30多歲的你,每天公司與家2點一線,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天天加班,但卻不知道自己收穫了什麼嘛?
最近不少朋友說:「我今年三十多歲,沒有一技之長,對自己現在所從事的工作一點也不滿意,很迷茫,該怎麼辦?」
我認為:30多歲了,很迷茫,應該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要想太多,讓自己忙碌起來,給自己制定計劃,進行明確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在有目標的忙碌中度過迷茫期。
迷茫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樣的選擇,以及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可能的選擇的這樣一種狀態。不得不說,現在社會中年人的迷茫和焦慮普遍存在。我們經常會陷入沒「錢」途,沒前途,怎麼辦的困境。拿我自己來做例子吧!那時剛畢業3年,在公司工作業績一直不突出,升職加薪年年沒有我的份,很失落。且孤身一身在外漂泊,周圍朋友雖然很多,但沒有一個能掏心窩的,常常感覺孤獨與無助,對未來沒多少熱情和憧憬。慢慢的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許真的比不上別人,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是錯誤的,覺得自己像一艘小船在茫茫大海迷失了方向,每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奮鬥。後來,我通過讓自己忙碌起來,同時改變心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了明確的職業規劃,給自己制定了清晰的目標,找準了努力的方向,走出迷茫。
我相信像我曾經這樣的狀態的人肯定不少。想要努力奮鬥,卻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在哪裡;想要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但又不知道怎麼起步。想要努力掙脫現實的各種束縛,可又感覺自己迷失在了噩夢裡,找不到夢醒來的出口了。
一、迷茫的原因
人們之所以迷茫,是因為未來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人陷入了迷茫呢?
(1)想太多
其實,所謂的迷茫,大多數時候都是因為你想得太多。就那我自己來說吧,年年升職加薪沒有我,是因為我自己的經驗積累還不夠。是想我當時剛畢業工作三年,還沒有完全的熟悉本專業的工作技能,在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上都還有待提升。而公司的同事早已工作多年,工作經驗豐富,專業技能突出,業績也是拔尖的,在同一個部門難道升職加薪的不是優秀的同事,而是職場只想小白的我嗎?
而朋友少也不是我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行,而是大家都在外漂泊,更換工作頻繁,大家的時間很難聚在一起,聚少離多,且大家平時都忙工作,連網上聊天的時間都少,所以才顯得孤獨。因此,工作的日子過得平淡無奇,但其實每天都是不一樣的。仔細回想,雖然每天的工作內容差不多,但因為對接的是不同的客戶,不同的同事,工作中的樂趣與辛酸,學到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不是嗎?
其實迷茫就是因為自己想太多。我們總在剛接觸某項新技能,就力求做到極致;剛工作,就想著升職加薪,想儘快達到穩定的崗位。總而言之,在剛起步時,就想著終點在哪裡。總是在今天都沒過好時,就想著明天該怎麼辦。其實所謂的迷茫,很多時候都是源於我們想得太多了。我們要明白: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想得太多,就會感到迷茫。
(2)缺錢
當然,有相當一部分人迷茫是因為「錢」不夠。步入中年,如題主提到的33歲了,如果上有老,下有小,「錢」不夠,就會迷茫。
如果問中年人:「如果給你大量的錢,你會怎麼花」?相信除了創業、旅遊之外,不少人都會說:「給父母和子女買保險,給子女上最好的學校,買車買房....."但這些核心問題都需要「錢」。因為錢不夠,所以我們的生活捉襟見肘;因為錢不夠,我們不得不屈服於折磨人的上司、屈服於讓我們心受委屈的公司;因為錢不夠,我們不得不在豐滿的理想和骨感的現實中做選擇。
因此,我們要明白:錢成了我們能否快樂的一個瓶頸,無法迴避,也無法解決。我們要學會坦然接受。
(3)自制力不夠
自制力不夠,也是很多人迷茫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我是前面提到自己是做律師的,就想著要多積累一些相關類似官司案例的工作經驗,有利於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於是就計劃著利用下班時間,每星期研究一個案例。但是由於自己的自制力不夠,每天下班拿起手機看案例,沒看幾分鐘就被軟體的新消息推送吸引了,刷各類新聞去了,不知不覺一個晚上又過去了.......這樣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但我們沒有什麼進步。
我們都明白:僅憑頭腦發熱、心血來潮的決心,是很難實現目標的。但真正的做到自製,其實不簡單。自製是緩慢而漸進的過程,踏出任何一步都有足夠的耐心,而且態度謙虛,腳踏實地。正如,畢達哥拉斯曾說:「自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和財富。」它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欲望的控制。一個人如果不懂自製,就好比沒有韁繩的野馬,只會漫無目的地奔跑,毫無方向感與目的性,越走越迷茫。
二、迷茫的表現
相信現在的年輕人對迷茫這個詞並不陌生,說不定迷茫這個詞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那麼一個人,如果陷入迷茫,到底有哪些表現呢?
沒動力一般人陷入迷茫的時候,做什麼都會覺得沒什麼動力、沒勁,給人一種提不起精神勁的樣子。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像讓你一樣頹廢墮落。
沒方向,瞎跟風很多人因為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自己適合做什麼,於是就模仿別人,隨波逐流。比如說,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看著地攤經濟興起,很多上班族都紛紛擺地攤,也開始學人家裸辭擺地攤,殊不知自己完全沒有做小本生意的經驗,說不定會虧本。
所以我個人認為:迷茫的人也許會因為找不到方向,會像猴子一樣模仿別人,看著身邊的人幹什麼,自己也跟著幹什麼。
沒目標,瞎忙另外還有一類朋友可能相信「天道酬勤」「笨鳥先飛」等說法,所以當他們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時,就只想著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於是就會出現「死努力」「瞎努力」、走彎路等現象,盲目的毫無目的的瞎忙。
三、如何度過迷茫期
當我們陷入迷茫時,又該如何走出迷茫呢?
(1)別想太多,讓自己忙碌起來
前面提到我們之所以迷茫,是因為想太多。而想問題是需要時間的,因此不難理解,我們會想太多,是因為自己太閒了。只要我們把自己的空閒時間都排滿工作,讓自己忙碌起來,就不會有時間胡思亂想。
怎樣讓自己忙碌起來呢?舉個例子,我剛參加工作那會,自己一個人在外面孤身在外漂泊,身邊的同學朋友都是大忙人,不是加班就是補覺,沒時間約。我一個人每天在公司按部就班,下班後除了玩手機就是胡思亂想。也正因為愛胡思亂想,所以情緒特別敏感,看到身邊的一個同事離職,自己又會想:同事離職了,是不是已經知道了公司不景氣了?如果公司真的不景氣,我又該怎麼辦……這樣想太多,讓我自己越來越迷茫。
因此,我決定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作,讓自己忙起來,於是參加一個培訓班。培訓班要求每星期交3篇2500字以上的文章,如果有一個星期內完成。後來,每天下班後,我都在研究文章怎麼寫,不會再關注身邊哪個同事為什麼離職了。慢慢的,因為忙碌,生活充實,我就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有太多的「杞人憂天」,也就不會迷茫了。
另外,很多人並不是迷茫,而是努力一段時間後沒看到成效,就開始想胡思亂想,懷疑自己的決定。其實,想那麼多幹什麼?成功不是立刻就能看到效果的,我們有時要考慮實際,甘於「平凡」,耐心等待,方能成功。
我們須懂得迷茫是人生常態。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迷茫。比如,題主說33歲感到迷茫,可能因為工作不順利,升職受阻,也可能是工資低、「錢」不夠。這時,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如果你能力平庸,就要「笨鳥先飛」,而不是奢望能比「聰明能幹」的人走得更快。
其實想像中的困難,遠比行動中產生的困難更讓人痛苦。當你感到前途未卜時,試著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你會發現迷茫不過就是你想太多而不去行動的緣故。
(2)給自己制訂清晰的計劃
如果你在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繼續走下去,那你應該在每個階段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有想法不行動,或者漫無目的地忙碌,都會會拖住你前行的腳步。我們只有人讓自己忙碌起來,過好了當下,才能真正走出迷茫期。比如,題主談到想沉澱自己,那怎麼沉澱呢?題主可以給自己一個具體的計劃。比如,離職後的一個月用來沉澱自己。制定月度計劃、周計劃和日計劃。每天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餐,幾點運動,幾點看書,幾點上網學習等,列出一個具體的日計劃來。然後根據日計劃,給自己制定周計劃和月計劃,讓自己按照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充實的、有目標地忙碌起來。
我個人認為:當你行動起來後,發現自己的迷茫其實已經在身體力行中逐漸消失了,雖然前路依然坎坷,但我們堅信自己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所謂的迷茫,就是想得太多,讓我們失去了行動的勇氣。成功不是靠想就能想出來的,同時也不是靠想就能走出迷茫的。我們必須有目標的行動,才能更快得到自己想要的。
(3)找準職業定位,做好職業規劃
如開篇談到今年30多歲了,已經過了前面剛畢業作為職場小白那會的職場適應定位期和職業適應期迷茫,進入了職業發展期的迷茫。
職業發展期(25—35歲)指的是一個人如果完成職業適應,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得很好,這時他需要激活自己的動力,在職場中持續發展。
在這個階段,職場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我這樣做對不對?這麼累值不值?因此,容易情緒波動。我個人認為題主是遇到了自己的職業「瓶頸」,不知道怎麼突破,在跳槽、轉行、進修間不知道怎麼選擇,所以迷茫。
那麼職業發展迷茫該怎麼辦呢?
第一:思考一下生活中你花大量時間在做的事情是什麼。然後總結出在這個過程中你積累的核心能力。比如說,你的業餘時間大部分都花在了看小說上,那麼你看小說是單純的消遣,還是通過看小說研究了小說的劇情發展、場景描述、環境描寫、小說的文體結構呢?我是後者,那麼對小說文體的了解就可以作為你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第二:工作中你花大量時間在做什麼,並總結在此過程中你積累的核心能力。比如,你做了三年的銷售,在工作中你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開發客戶,維護客戶,還是跟進客戶上呢?因此我個人認為:題主已經33歲,相信已經也已經工作多年了。那麼在工作的這麼多年裡,你工作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哪些?先梳理一下你做的最多的工作,然後思考這些做的最多的工作是不是你最擅長的?通過此方法來總結出你的核心能力以及優勢部分。
第三:說自己在生活中以及工作中花最多的時間在哪方面,然後把這些方面進行整合,就是你的優勢,也就是最適合你的職業定位。比如,我在過去的時間裡,生活中最多的時間花在看小說上,通過看小說,我對寫作感興趣,也提高了我的寫作能力。在工作上,我最多的時間花在後期客戶跟進上。那麼結合工作與生活你花時間最多的內容來分析,我最擅長的部分是文案寫作和客戶跟進。也就是說,在職業定位時,文案寫作和客戶跟進可以是我的核心競爭力,與這2項相關的工作,相信我們都可以很好勝任。最後,結合自己的興趣、專業背景工作經歷,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企業以及崗位,再進行明確的職業規劃。怎樣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呢?我個人認為:需要我們找到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以及在自己心儀的崗位工作幾年,體會職業的樂趣與艱辛,掌握深入的職業技能,然後再給自己訂目標。比如,規劃3年內升為小組長,5年內升為部門經理等。我相信只要有了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你就不會陷入迷茫了。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迷茫是正常的,但不應該埋怨或者逃避迷茫。我們應該正確認識迷茫並學會理性面對迷茫。
首先,凡事不要想太多,讓自己變得適當「佛系」一些,同時哪個自己忙碌起來。
其次,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給自己制定清晰的計劃,讓自己朝著明確的目標前進。
最後,結合自己工作多年以來,花最多的時間在哪方面,以及生活中自己最多的時間花在哪方面,找出自己優勢擅長的部分,然後制定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所以,迷茫不可怕,因為它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你當下最要緊的就是,承認迷茫,然後克服迷茫,最後與迷茫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