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軍隊在抗擊疫情的總體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我們軍隊的軍事訓練也沒有放鬆。日前,央視播出專題報導,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最新演練畫面曝光。航母山東艦在紮實抓好正常訓練試驗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做到疫情防控和訓練試驗兩手抓、兩不誤。
在播出的視頻中,有一個短暫的鏡頭引發了外界的熱議。山東艦進行海試訓練時,用浪花在蔚藍的海面上勾勒出了美麗的圓圈。網友大呼:不愧是山東艦,這大煎餅攤得太圓了!這漂移技術不服不行!這並不是第一次展示山東艦海上機動訓練的畫滿。在山東艦服役兩周以後的去年年末,央視就曾播放過這個訓練片段。
有人認為山東艦這個動作的轉彎半徑很小,應該是緊急機動,也就是滿舵,躲魚雷防空襲緊急調整迎風角都要用得到。入列不久就進行了測試,說明我們航母戰鬥力不是擺設,是為時刻戰鬥而準備的。其實這是航母海上試航的規定動作,中外海軍都是如此。例如在去年4月,美國最新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福特號進行首次海上試航。剛一出海,這艘10萬噸的巨艦就來了一個急轉彎大漂移,盡顯超級航母的霸氣。福特號在大海上全速前進,更不時急速左轉或右轉,導致船身傾斜,就像跑車在公路飄移一樣。從直升機高空望下去,福特號在海面以「S」型高速航行,場面壯觀震撼,展示出海上龐然大物的超級航母,也擁有非凡的機動性。
那麼,為什麼航空母艦這樣的龐然大物,也需要做類似「攤煎餅」的劇烈機動呢?
這與海軍戰術的發展有關。軍艦的航行性能,除了續航力,高速和穩定性,還有機動性能,其中最小半徑的轉彎能力,是水面艦艇機動性的重要指標。從二戰時期開始,為了防禦空襲的炸彈和水下的直航魚雷,戰艦需要做劇烈的小半徑S型的加速轉彎,這是軍艦對付俯衝轟炸的有效方法。
這是二戰時太平洋戰場,美軍轟炸機在高空拍攝的日本大和號戰列艦,1945年4月7日凌晨 ,大和號戰列艦遭到美軍艦載機攻擊,沉沒於日本九州島南西。當時美國海軍第58特混編隊出動了近千架次的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大和艦被命中魚雷10枚,炸彈24枚。大和號戰列艦在受到美軍俯衝轟炸機攻擊時,採取了複雜的機動防空動作,也就是不斷的畫圈「攤煎餅」。
近些年,反艦手段開始以反艦飛彈和制導魚雷為主,軍艦的機動性,相對於導引頭敏感性和飛彈或魚雷的機動性,都可以忽略不計。但軍艦的高度性和機動性,仍然可以作為最後的保命手段,所以各海軍強國還依然重視大型軍艦玩漂移畫圈「攤煎餅」的能力。
到目前為止,艦艇防空機動仍然是日常訓練的基本課。上圖是英國45型驅逐艦鄧肯號正在做劇烈的防空機動。迄今為止,除了反艦飛彈,攻擊機的俯衝轟炸仍然是最準的投彈方式,僅次於雷射制導和電視制導,嗯,還有衛星制導,對,衛星制導的炸彈也能攻擊活動目標,例如軍艦。
航空母艦急轉彎玩漂移的壯觀情景,我們海軍也早就有了。早在2013年,中國海軍就公布過遼寧艦海試期間展示的高超機動能力,在海上玩漂移的動作,一點也不遜色美國海軍。由圖中可見,遼寧艦的轉彎半徑非常小,只有半個艦身長度,這對於海上防空和反魚雷作戰很有利。
這個畫圈動作並不是為了好看,而是有著實際戰術意義。首先是在戰鬥開始以後,能夠最快的將航母的艦身駛向迎風戰位,我們知道航母起飛艦載機,非常依賴甲板風,需要迎風起飛,這樣艦載機能夠裝載更多的燃油和武器,取得最大的作戰打擊半徑。航母以最小轉彎半徑機動,能夠最短的時間內轉入迎風狀態,讓艦載機儘快起飛。
其次可以用於海上防空作戰。劇烈的最小半徑轉彎機動,除了傳統上的防禦俯衝轟炸,更多的是為了將艦尾朝向來襲飛彈的方向。遼寧艦和山東艦的防空武器,艦尾方向最為強大,艦尾兩側布置有兩座1130炮,兩座海紅旗10近防飛彈,所以軍艦需要嚮導彈來襲的相反方向做劇烈的急轉彎,把雷達反射面積最小的艦尾對著飛彈來襲方向,這個姿態最有利於軟硬結合的反導作戰。
最後,劇烈的最小半徑轉彎,對於反魚雷作戰很有利。劇烈轉彎可以很輕鬆的甩掉大部分直航魚雷。也能夠幹擾自導魚雷,尤其是尾流自導魚雷。尾流自導魚雷是利用敵艦產生的尾流來測定跟蹤的魚雷。抗幹擾能力較強,但需要不斷地來回切割尾流航跡來追蹤目標,速度和射程損失較多,對潛艇發射魚雷的陣位和目標航跡測定精度要求很高。目前地球上還沒有能打潛艇的尾流魚雷,該雷只能攻擊水面艦艇。有人說,尾流自導的魚雷無法被幹擾,因而防不勝防。其實,這都不是事。當發現有尾流自導魚雷來襲的時候,航母沿著本艦航跡畫一個圓圈,像山東艦那樣「攤個大煎餅」,基本就能把尾流魚雷搞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