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超、王明貴、王明亮】彝文文獻記載的雲南西部彝族譜系

2021-02-26 彝學

王繼超


彝文文獻記載的雲南西部彝族譜系

王繼超、王明貴、王明亮

 

本文載《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作者簡介:王繼超,貴州省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譯審、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王明貴,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王明亮,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研究人員)

 

[摘要]在雲南省的西部,從商周到秦漢時期,活動著一個起源於什勺氏,而彝文獻稱之為「蒙確舍」彝族先民的集團,稱作「格沓部」的哀牢九夷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什勺、米靡、武僰氏祖的加入,「六祖」系各支的匯入,使這一族群集團愈發壯大,為後來的南詔統一祖國的西南邊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蒙確舍;彝族先民;彝族譜系

[基金項目]2014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彝文譜牒整理翻譯與研究」階段性成果,批准號:14AMZ002。

 

一、蒙確舍集團的構成

蒙確舍集團起源於什勺氏,集團中有代表性的八部或稱「恆直」、當與「八詔」相關,往往和「六祖」並列,如《烏蒙芒布喪祭經·脫離病死神》載:「『六祖』繁如星,八詔茂似葉,實在是這樣。」蒙確舍集團的組成來源於多個方面,一是蒙確舍的命名及首先的和核心來源,據《彝族源流·確舍源流》(卷16)載:「史娥奢則,嫁啥靡格沓,生了蒙確舍。裡婭咪錄,嫁惹穎堵德,蒙叟知之母。妥勾諾法,住舍氏知氏。嫡長遷遠去,到啥靡格沓。於蒙確舍共處。十五支嫡長,遷朵魯打略。」《烏蒙芒布喪祭經·確舍織綢篇》載:「蒙確舍織綢史事:實娥奢則,嫁啥靡格沓,生了蒙確舍。裡婭咪洪,嫁諾濮益體,生了蒙尼直。在麻苦恆略,以女子搭橋,妥米吞叩,生了舍和直兩支。惹雅堵嘎地,是舍直家園。三部十五長子,居朵魯打略。」史娥奢則[1]是德施氏之女,嫁到啥靡格沓,啥靡格沓中的啥靡,是今雲南省大理州與保山地區一帶的古彝語泛指;格沓是以哀牢夷格沓其人所命的部名,亦地名。有關格沓的傳說,《彝族源流·閣家閣默那》(卷14)載:「在遠古時,僰阿益姆保,一天早起,策舉祖跟前,他來到了後,學賢文妙語,三兩章,如鳥棲樹梢,得到了滿足。很快返回家,在路途之中,遇阿妣俄索,問僰阿姆保:『在今天早晨,額留髮少年,頭戴金高冠,相貌如日月,這個人,舉祖至尊家,說話徵求他,那是誰人呢?』僰阿姆保說:『在那遠古時,倒會開親不開親,倒會婚配不婚配,畢待魯(按:即哀牢)阿買,嫁啥靡格沓。有一個日子,去啥靡格沓,到洗線塘邊,浣絲紗,洗綢線。還不到一會,像是一截木,卻並非木頭的一條小黑蛇,從海中出來,變化了一番,身披黑披氈,如此一青年,畢待魯阿買,她害怕,她驚慌失措,黑披氈青年,開口說道:別害怕,你別驚慌,我並不是蛇,我本是龍君,你我倆人,婚配姻緣,應該有一番!畢待魯阿買,與龍君結合,到了第二年,生下了九子。格(也作「閣」)氏的九子,八個居水中,幼子贍養父母,名叫格默那。格默那本人,長到兩三歲,生性行善道;長到六七歲,知識很充實,求功名士宦,八至九歲時,別人注意他,他關注地上;關心生靈,為策舉祖任用,在跟前,做伴君謀臣,這樣在天上。』」[2]在蒙確舍集團中,哀牢夷格沓部,即哀牢九夷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諾濮益體、朵魯打略、惹雅堵嘎、甸體魯覺、蒙格洛略等,均屬地名,都在今雲南省的大理州境內。蒙確舍又別稱「恆直」即八詔,南詔蒙舍氏即蒙確舍之一。以《彝族源流·羅紀源流》的羅紀即皮羅閣氏譜為:「什妥姆——什默採——默採諾——諾皤婁——皤婁阿武——阿武撮靄——撮靄諾舍——諾舍布——布啟杜——啟杜吾——武畢餘——畢餘紀——恆臥苦——苦篤倭——倭雅厄——厄雅棟——棟厄畢——畢厄阿假——阿假厄日——厄日那待——那待米日——米日叟妥——叟妥僰——僰厄厄——厄厄傯——傯雅導——導諾投——諾投阿加——阿加啟瑣——啟瑣科——科阿獨——獨羅蒙——羅蒙咪可——咪可碩——碩牟吉——牟吉哺——默德哺——德阿那——阿那古——古略阿度——阿度畢餘——畢餘厄厄——厄厄靡——靡雅餘——餘雅侯——侯德雅——德雅棟——棟阿婁——婁阿姆——姆赫哲——赫哲阿饒——阿饒妥俄(啥益垢姆,同蒙確舍結為聯盟,習蒙確舍之俗。在啥益垢姆,稱為蒙確舍,即稱詔,其姓之蒙,又當與竹相關)——妥俄資——資吉朵——吉朵獨——獨羅牟——牟羅獨(舍龐或舍龍)——獨細奴(龐伽獨或龍伽獨,在啥依格姆,同蒙確舍聯姻,娶蒙確舍氏的阿哈侯烏為妻)——細奴羅——阿羅卓——卓羅紀——羅紀賦——賦阿異——異恩撮——恩撮恩勸——恩勸仲玉——仲玉撮豐——撮豐撮仁——撮仁立裡——立裡爸佑——爸佑阿隆——阿隆倫赫——倫赫阿俄——阿俄阿里——阿里魯直——魯直散婁——散婁阿咪——阿咪魯於。」[3]羅紀、羅閣,皮羅閣,「閣」是古時彝語的西部方言的讀音,即彝語東部方言的「紀」,在古今之東西部方言間,有j、q、x和g、k、h的語音對應,紀與閣即j——g的對應所形成。以羅閣作部名,擴大至域名。

從南詔蒙氏這一線索,又將蒙確舍的淵源與古老的什勺氏連在了一起,什勺氏發祥於點蒼山麓,《彝族喪祭經》載:「在尼米舉勾,尼能祖老死,尼能祖去世,當時的情形:去請尼畢摩奢哲,能畢摩洪額。畢摩尼奢哲,畢摩能洪額,行動快如風,身挎碩維庹,頭戴叩牢洪,手持臥通切,挎一角好酒,到尼能氏額車,破病魔死災,破司署之陣,把司署鎮壓,破病魔之陣,把病魔鎮壓。能遍天下,遍天下來繁衍,實在是這樣。尼能破死災之後,俗由什勺襲。在待吐博略,什勺祖老死,什勺祖去世,當時的情形,去請什畢奢烏圖,勺畢洪哲舍。[注釋]」喪祭經的這段記錄說明,什勺時期是在尼能時期之後,而待吐博略正是蒼山的古彝語名,到南詔蒙氏興起後改名為點蒼山,點蒼亦為彝語名。什勺時期的什勺氏有44代記錄於《彝族源流》和《喪祭大經》中,具體為:「什扎耿——扎耿啟——啟歐歐——歐歐補——補努度——努度素卡——素卡麻博——麻博歐保——歐保阿鋪——阿鋪阿武——阿武費克——仇訶阿以——阿以阿洪——阿洪阿作——阿作古舍——古舍阿佐——阿採俄哈——俄哈阿育——阿育阿古——努古阿哈——阿芝阿補-阿補阿靡——阿靡補默——補默阿紐——阿紐阿卡——阿卡阿奏——阿奏阿古——阿古阿覺——阿覺布篤——稻以洪——洪果餘——果餘尼則——尼則阿歐——阿歐施——祖楚阿吉——阿吉阿朵——阿朵布魯——布魯阿達——阿達阿姣——阿姣畢竇——畢竇阿魯——阿魯厄則——厄則阿助——阿助阿肯。」什勺的什扎耿一支有待仇叩部成為古滇國的王族,在彝語裡,「滇」和「待」,實為同一個詞在兩地的發音的差異,仇叩則是古彝語「王」或「君」的別稱詞,如「恆仇叩」、「道仇叩等。什勺氏的什默採一支卻是南詔蒙氏王室的源頭。蒙確舍的源頭之一是什勺氏,同是什勺時期,在什勺氏活動的區域還活動著與「六祖」之源相關的篤氏,如《那史紀透》、《物始紀略》稱之「天人不下地,篤勒策若下了地」的篤勒策若這人,是滇西一帶的古夷人著名酋長,為古四十七賢人之一,相傳他與篤慕(或作居姆、仲牟由)出自一個家族,即篤氏家族。彝文文獻中記錄的篤勒策若父子連名譜為:「恆彼餘——彼餘多——多垓歹——垓歹阿吞——阿吞篤勒——篤勒策若。」這裡所謂的天人實際上與所稱之「地人」的人們群體相對而言。《那史紀透》、《物始紀略》所記的「地人不出來,撮矮阿穎出地來」的「地人」,也可譯為「洞人」,即穴居之人,其代表是撮矮阿穎,亦是滇西一帶古夷人堵氏國君長,與篤勒策若同一族,其父子連名譜為:「篤阿古——古阿恆——恆阿度——度(投)畢德——畢德阿借——阿借楚叟——楚叟遏武——遏武撮矮——撮矮阿穎。」另,《彝族源流·九家堵畢德》載:「在那從前,撮氏傑出者,嫡長撮阿啟,撮阿啟一代,啟那那二代,那婁濮三代,婁濮借四代,借斯約五代,斯約萬六代,萬那拯七代,那拯堵八代,堵楚武九代,楚武撮十代。越過默那勾,經賴直益佐,住特帕諾谷。在東邊,撮遷堵國度,九家堵畢德,住在堵境內,聽說不得見。」[4]九家堵畢德,實際上代表了九部以洞穴為居的部落。無獨有偶,在滇西一帶,的確發現了與「烏蠻」彝族先民相關的孟獲洞早期人類活動遺址,根據2007年4月20日23點雲南衛視播出的《走遍雲南》稱:位於賓川縣城東北50公裡的平川鎮孟獲洞村周圍的孟獲洞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古代部落群居的洞穴,並認定是「烏蠻」群居的洞穴,大約1.5m到3.5m,同時介紹了原住民的「烏蠻」的生產生活習俗。這種說法印證了《彝族源流》、《物始紀略》、《那史紀透》、《畢餘畢德》等彝文文獻的記載。《畢餘畢德》上說:「天人不下地,篤勒策若卻下地;洞人不出來,撮矮阿穎出洞來。」又《益媽紀》記錄有支嘎阿魯為孝敬父母同篤勒策若的對話,對話的地點稱之為「啥靡」,「啥靡」是彝語對雲南西部一帶的泛指。撮矮阿穎被稱之為洞人,或可以理解為地人,都符合他和他的部族穴居的處境。

滇西一帶的古人類活動當與彝族先民有關,一是當與滇西一帶的古夷人著名酋長篤勒策若所代表的部落有關;二是當與滇西一帶古夷人堵氏國君長撮矮阿穎所代表的部落有關。《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皆曲頭,木耳環,鐵裹結。無大侯王,如汶山、漢嘉夷也。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論議好譬喻物,謂之『夷經』。今南人言論,雖學者,亦半引(夷經)」。[5]什勺氏和篤勒策若所代表的部落與撮矮阿穎所代表的部落,即「大種曰昆、小種曰叟」的古夷人部落。什勺氏的分布主要在今雲南西部一帶,中心在蒼山洱海一帶,什勺氏的點仇叩一支很明顯地繁衍了古滇王族,如《西南彝志》(五)記載:佐阿採(或作佐阿且)是什勺氏的君長,佐阿採為「上天」(滇王室)徵討租賦,因私自加重人們的負擔,被認為不賢而受到徵伐,被武家的武堵阿育殺死在點吐山上,由於佐阿採被殺,慕氏與靡氏(「六祖」)交惡,開親的道路由此而斷。在慕靡氏的父子連名裡,希慕遮下傳第七代也叫佐阿採。什默採一支繁衍了後來的南詔王族。

到了慕靡時期,慕靡氏活動在今滇中、滇西、滇東北至四川盆地一帶,其活動範圍很大程度上超過了尼能氏和什勺氏,慕靡氏的發祥地稱「妥米紀抽,」別稱「密慕嘎婁」、「婁慕密尼」,根據《爨文叢刻·指路經》、《彝族指路叢書》、《彝族指路經集譯·貴州大方卷》載:「這婁姆密尼,如同姨媽親,又似姑表親,外民族稱它,叫蒙紀隴卷,彝家人稱它,叫點蒼實溢。」[6]尼米嘎婁即婁姆密尼,系雲南大理蒼山腳下大理壩子的統稱,是什勺和慕靡氏族的有文獻記錄的發祥地。尤其得到《貴州大方彝族指路經》指證。「妥米紀抽,」別稱「密慕嘎婁」、「婁慕密尼」,在滇西的今雲南省大理一帶。什勺氏族與尼能、舉偶、武僰、慕靡等氏族都同時起源於哎哺,並平行發展,在歷史舞臺佔據主導地位的時間同樣有先有後。什勺氏的發祥地是滇西的點蒼山麓,洱海周圍,並長時期分布在這一地域。根據《羅彝族源流·羅紀(閣)源流》的記載,什勺氏是南詔王蒙氏直接的祖先,從什默採一代分的支。什勺氏在滇西一帶繁衍分支出了格踏部(漢時的嶲唐部),畢待魯(哀牢夷、以沙壹為代表,參見彝文經書《祭奠幾錄經》、《物始紀略》等)。

 

二、加入蒙確舍集團的武僰氏族

方國瑜先生認為:「朱提郡在蜀漢以前的主要居民並不是叟人,而是僰人。但是從蜀漢以來,滇池地域的叟族人口增多,向鄰近的朱提郡遷徙,使朱提境內的叟族逐漸增多,自從西晉末年以後,朱提與建寧的地方勢力都結合在一起打成一片,叟人在朱提得勢,原住著的僰人被迫遷走。同時朱提自成區域不斷發展,並由此造成了東爨區域和西爨的差別(《滇東地區爨氏始末》)」。[7]方國瑜先生將朱提郡地的夷人群體歸納為「僰人」,將建寧地方的夷人群體歸納為「叟人」。「叟人」群體的東遷與「僰人」群體的西移符合彝文文獻的記錄,但這種東遷與西移的時間要比方先生說的更早,應當從秦漢時期就開始了的。關於「僰人」,彝文文獻記作「武僰」,音為「bu33」、「bou33」或「bao33」等,譯音作「補」或「哺」,在《彝族源流》中譯作「武僰」,稱之「武僰」,有著與東爨區域的「叟人」群體分支久遠的含義,或者說有在文化和習俗與「叟人」存在差異的含義「武僰」的命名是以其文化習俗特徵來進行的,彝文中的「bu33」是偶像的意思,「武僰」群體的祖宗崇拜的形式是塑制祖宗和各種神靈的偶像進行供奉,供奉神像因而成了這一群體名稱的代名詞;所謂的「叟人」群體即彝族「六祖」系統的各個分支,這個群體的祖宗崇拜的形式是以草、竹或木做象徵祖宗和各種神靈的依附載體來進行祭祀、供奉。「武僰」中,最早西移,見於彝文文獻《彝族源流》等記錄的有「傯氏有九子」和《阿魯的後裔》兩支。

 

1.西移的傯氏九子

傯氏的譜系和活動,根據《彝族源流》載:「次為僰叟額。一代僰叟額,二代陡額待,三代待邁克,四代克恆恆,五代苔恆恆,六代苔阿魯,到阿魯時代,同恆略侯聯姻。壽氏沃土上,傯氏有九子。在代默俄嘎,傯就九弟兄,分做三片住。」又「傯氏九支系,由武變成吐,稱武不供偶俑,稱『能』不祭祖。『吐』稱七勾則,七部互通婚。一代傯雅輸,二代輸雅育,三代育阿納,在啥靡錄畢,育氏有九子。先是三長子,到尼注大城。在武陀尼家,織綢坊織綢。再是三次子,到升麻舉垓,諾隴鄧地方,從事著農耕;末三個幼子,稱做德歹育。」所謂「武變成吐」就是成了彝族中的「白蠻」;「稱武不供偶俑,稱『能』不祭祖」,傯氏不既以「武僰」之俗供奉偶像,也不以「能」(或「尼」、「諾」)之俗祭祖。「在啥靡錄畢,育氏有九子。」啥靡錄畢,是彝語古地名,在今雲南大理喜洲一帶。由傯氏傳承為育氏,育氏是僰侯國的主體居民,是最早西移並與蒙確舍集團結合的「僰人」之一。

 

2.西移的支嘎阿魯後裔

根據《彝族源流》、《彝族譜牒志》等載:「支嘎阿魯一支的譜係為:次為僰雅勒,一代僰雅勒,二代勒叟吾,三代叟吾爵,四代爵阿紂,五代紂阿直,六代直支嘎,七代支嘎阿魯,支嘎阿魯時代,天上策舉祖,訪地上天子。」又《彝族源流·阿魯的後裔》載:「一代支嘎阿魯,二代阿魯洪吐,三代洪吐洪那,四代洪那羿吾,五代羿吾阿歐,六代阿歐苦魯,七代苦魯輸立,八代輸立阿伍,九代阿伍葛魯,十代葛魯尼。葛魯尼時代,尼氏有九子,遍地分布著。」啥益臥甸,彝語指今南大理洱海之濱乃至祥雲一帶,支嘎阿魯的直系後裔也是最早西移並與蒙確舍集團結合的「僰人」之一,支嘎阿魯的長子阿魯洪吐分支後進入了什勺——蒙確舍的領地,還最早使用了「張」這一漢姓,作為勃弄臉的臉主出現在彝族歷史的政治舞臺上,其事跡還見記錄於彝文文獻《勃弄尼茲摩紀投》一書中。阿魯的後裔傳承了「武僰」的習俗,修支嘎阿魯的大廟,供祖先支嘎阿魯的塑像。

 

三、加入蒙確舍集團的「六祖」系各支

 

1.武支系

《彝族源流·九家堵畢德》(卷16)稱,「六祖」分支之初,武、乍、糯、侯、默五家各有六支長子,布家有五支長子分別遷到蒙確舍的周圍:「畢氏女咪丕,默家六嫡長之母,德亥和德直,德羅紀(羅閣)第三,默家的嫡長,數羅紀能幹,在東邊熬鹽,在西邊種稻,熬鹽得益,種稻不得益,這樣一來後,落伍的嫡長,卻不甘為庶。默家德羅紀,獨家創新制,補臥九千濮,三支十五嫡長,從益博能卓,遷朵魯打略;從朵魯打略,遷篤赫法凱。在篤赫法凱,聞朗朗蜂聲,庶遷此會合,蜂聲為嚮導,庶在此落伍。從篤赫法凱,遷啥依益那,在遷啥依益那,密覺如狗吠,水怪如松枝。那水中的怪,不與嫡長鬥,嫡長不怕它,馴水獺的人,在一旁送行,從啥依益那,遷啥依惹舍,住在大深山,聞陣陣鶯叫,庶遷來同住,鶯聲是嚮導。深山有虎,虎不犯嫡長,嫡長不怕虎。持兵器的人,熟悉地方後,從啥依惹舍,遷啥依法凱。在啥依法凱,懸崖峭壁多,要搭索梯上。巖中的蛇,不來擾嫡長,嫡長不怕蛇。啥依法凱又遷徙,從啥依法凱,遷直谷妥朵,蟬鳴聲嚷嚷,庶遷來同住,蟬聲是嚮導。嫡長好遷徙,遷或居莫測。嫡長的大山,博洪和法洪,益洪是第三,柴洪和魯洪,德洪是第六,孟洪和賴洪,賴洪是第九。三支十五家嫡長,住十三大山,立下了基業。」朵魯打略、篤赫法凱、啥依惹舍等及所提到的九或十三大山,都在蒙確舍集團活動的今雲南省大理州境內,其中「篤赫法凱」是彌渡紅崖的古彝語地名,有《彝族指路經》、《武濮所源流》和《勃弄尼茲摩紀投》的記載可為證,「啥依益那」指祥雲縣的雲南驛一帶,而「益那」也可譯作「雲南」,「啥依惹舍」是以原始森林來命名的,也在祥運與大理之間。

「六祖」分支後,武支系的人也陸續遷往滇西一帶,有代表性的如武家的長子多許散一支,《彝族源流·武嫡長之一》載:「糯嫡長揚名,武嫡長齊名,(武)嫡長多許散,多許散一代,許散默二代,默阿勾三代,勾阿縱四代,縱羅紀五代,紀阿魯六代,魯阿堵七代,堵阿孜八代,孜阿尼九代,尼阿垢十代。蘇僰蒙舍邑,武嫡長一支住處」。「蘇僰蒙舍」,或稱「蘇僰」,或作「蒙舍」,也叫「啥靡奮龍」,漢時置有邪龍縣,邪龍、當為彝語「奮龍」的借音。今雲南省的巍山縣巍山壩子一帶彝語古地名作「蘇僰珠舍」,在蘇僰蒙舍居住的武許散及其後裔稱之為「蘇僰武」。蘇僰武氏約在西漢時被「六祖」第六支系的默德施氏俄索畢餘所滅,《彝族源流·阿芋陡世系》、《消災經·求德施神威》等文獻都記載了默德施氏滅蘇僰武氏的經過默德施氏滅蘇僰武氏的時間約在西漢時,是根據德施氏譜推斷的,德施氏開基今貴州一帶的君長叫勿阿納,勿阿納生活在東漢光武年間,而俄索畢餘正是勿阿納的祖父。武支系遷到雲南巍山一帶的時間不會晚於秦代。

據《彝族源流·武氏源流》記載,同蒙確舍組合的還有武支系中的兩支,其一為輸拉偉氏:「輸拉偉居右,往右建基業。輸拉偉一代,拉偉舉莫二代,舉莫色姆三代,色姆餘羌四代,餘羌羿五代,羿雅古六代,阿古那吐七代,那吐婁米八代,婁米有九子,住啥益臥甸,婁米的九子,確拉拉善戰,龍阿武奇才,確革姆博學。阿細七十寨,房屋高而大,嫡長居,親善禮儀明,寨如繁星布。南方載魯旺,載拜赫魯旺,兩魯旺之間,開闢新的天,開闢新的地。」其所住的「啥益臥甸」即今天的雲南大理壩子一帶。其二為卓羅紀一支:「卓羅紀一代,克魯補二代,魯補覺三代,覺餘萬四代,餘萬奮五代,奮婁略六代,婁略尼七代,尼雅祝八代,雅祝武九代,武僰過十代,在艾魯甸索。」艾魯甸索即今雲南省的保山一帶。甸索的「艾魯」,也可譯作「哀牢」,足見彝族」六祖」中的武支系和蒙確舍的活動範圍在當時已到達保山一帶。

 

2.乍支系

乍支系在彝族「六祖」各支西遷的過程中,也是其中活躍的一支,《彝族源流·乍氏源流》載:「武乍不能開親,武乍拜『待巧』,拜『待巧』而婚,武穎武吐,乍六子之母。乍有高威勢,乍氏六支人,塑傭多如雲,偶像如人群。制鼓懸鐘,在點蒼雅臥,與羅紀一般。」「布色啻之女,叫啻阿嫩妮,生了乍六子。乍苦與乍克,乍僰與乍偉,乍卓與乍拜,乍氏遷往西,祭祖仿外族,祖廟多如雲,塑像如真人,如密布懸鐘,如整齊蕨葉,就是這樣的。」這六支乍氏,實際上代表著六個部落,他們所住的「點蒼雅臥」,就是大理一帶,所謂「與羅紀一般」,也就是融入了蒙確舍集團,羅紀是蒙確舍中勢力最為強大和最有影響力的一支,「塑傭多如雲,偶像如人群」和「祭祖仿外族」,是蒙確舍中羅紀部的宗教民俗,為六支乍氏所徹底接受,由文化民俗的認同而達到了族群的認同。

 

3.侯支系

彝族「六祖」分支後,第四支系慕雅臥氏有兩支後裔加入了蒙確舍集團。其一,第四支系的慕雅臥以「慕雅臥—臥雅苦—苦立婁—立婁哺—哺恆武—恆武恆」下傳六代到恆武恆,恆武恒生恆鬥婁、恆舉足(或作格佐)、恆雅侯三子。《彝族源流·啥卓洛姆氏》載:「在索索恆臥,恆氏有三子,長子恆鬥婁。恆鬥婁一代,鬥婁夠二代,夠氐氐三代,氐氐隉四代,尼雅武五代,武雅苦六代,遷到西邊去,越過穩穩魯則,經過諾兜谷弩,進入古雅堵楚。習外族之俗。無數的人馬,進入羅紀境,稱啥卓洛姆,就是這樣的。」進入羅紀境,羅紀境即蒙確舍活動的範圍,稱啥卓洛姆,是因「習外族之俗」給他下的定義名。其二,侯的另一支阿諾侯覺氏也西遷到了蒙確舍地,《彝族源流·阿諾侯覺氏譜》載:「額餘阿柔一代,阿柔額畢二代,額畢阿租三代,租阿主四代,阿主素耿五代,素耿阿諾六代,阿諾侯覺七代,……阿洪額苦九代,額苦畢措十代,畢措阿輸一代,阿輸咪立二代,咪立車篤三代。在益那勾紀,世襲舉侯臣,就是這樣的」。「在益那勾紀,世襲舉侯臣」,益那勾紀既為先時的勃弄斂部,又是後來的南詔國的彝名,說明加入蒙確舍集團的侯支系阿諾侯覺氏已進入勃弄斂與南詔國社會政治的上層。

 

4.布支系

布支系的融如蒙確舍集團,有諾隴鄧的後裔隴鄧妥一支,《彝族源流·六祖君長世襲譜》(第15卷)載:「隴鄧妥一代,妥阿姆二代,姆阿吉三代,吉諾洪四代,洪妥車五代,妥車阿濮六帶,濮畢德七代,舍阿武八代,乍莫德九代,莫德俄索十代,住勾篤俄略。畢(布)六度強盛。俄索阿租一代,阿租撮婁二代,撮婁拜勒三代,拜勒那恩四代,那恩阿姆五代,阿姆勒六代,勒拉卓七代,拉卓達八代,達阿氐九代,住畢待魯域,畢(布)七度強盛。」九隴鄧之一的隴鄧妥經過與畢待魯的結合,最後融入了蒙確舍。

源於什勺氏的蒙確舍氏,在其發展歷程中,經過與哀牢夷格沓結合,並不斷融入傯氏、支嘎阿魯後裔,篤氏族、堵(撮)氏族,「六祖」武、乍、糯、侯、布、默的各支長子後,形成了強大的蒙確舍集團,於「六祖」並稱為「恆直(八詔)」,或被稱之「昆明」、「叟」、「嶲」、「烏蠻」、「白蠻」等,在「雲南十斂」、「八詔」、或「六詔」的基礎上,建立了歷史上曾經輝煌的南詔國,為祖國的統一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責編:郎禹;責校:張永光) 

注釋:

[注釋]名布摩,彝文文獻手抄本,《彝族喪祭經》,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驗中心收藏。

參考文獻:

[1]王繼超,王子國譯.彝族源流·確舍源流卷16[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

[2]王繼超,王子國譯.彝族源流·閣家閣默那捲14[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

[3]王繼超,王子國譯.彝族源流·羅紀源流9-12[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

[4]王繼超,王子國譯.物始紀略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5](東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

[6]馬學良,羅國義.增訂爨文叢刻(上)[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7]方國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推文編輯:吉差小明)

——————————

相關焦點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這就是父子連名制,在雲貴川一帶的彝族名字普遍是四個音節,因而就這樣代代連下來,家支內部輕易就能找到祖先是誰,這種譜系形成了對家支的集體認同。這種家支譜系在整個彝族文化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譜系能區分你是茲、莫、畢、革、卓中的哪個等級。這五個字代表了古代彝族森嚴的等級。
  • 彝文拼音與部首
    中國的彝語,分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 6個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即東部方言又分滇黔次方言、滇東北次方言和盤縣次方言;北部方言又分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還分25個土語。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大、小涼山地區,東部方言分布在貴州和雲南東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雲南和廣西,其餘3個方言都分布在雲南。
  • 試論彝文與819
    彝族先民在久遠的年代就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彝文,漢史志稱之為""爨文」、「韙書」、「夷字」、「倮文」或「羅文」。關於彝文的起源,彝族民間廣泛流傳有眾多的傳說。彝、漢文古籍,史志《西南彝志》、《滇系.雜載》、《開化府志》、《大定府志》亦有一些記載。但彝文創製的確切時間,迄今無明文可考。過去學術界曾有「漢創唐成說」、「唐創明成說」、「明代說」等。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和乃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文章作者經數年潛心搜集,收集到一些有關西南少數民族特別是以清代彝族為主的民俗圖像資料,力圖通過以圖像學為主,輔以歷史學、方志學、文物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乃蘇支系服飾進行初步研究。
  • 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追求光明的象徵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彝族的節日大體有信仰性節日,如祭龍節;物候性節日,如插花節、馬櫻花節等;時令性節日,如火把節、彝族年等。前兩類規模有限,涉及面較小,而後一類則已近形成全民性的盛大節日。今天跟大家講一講彝族的火把節。
  • 「彝文規範」40年 涼山這樣推廣使用彝語文
    記者從涼山州語言文字服務中心獲悉,方案實施四十周年來,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語文推廣使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據悉,四十年來,彝語文推廣使用工作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出臺了《涼山州關於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等強有力的政策法規。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一、認識彝族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國外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和美國、英國、法國還有一些分布在,雲南周邊國家,緬甸、越南、寮國。
  • 《從零開始學彝文》用「拼音+彝文+漢字」的方式幫你快速學會彝文
    有人就會問:市面上已經有這麼多的基礎彝文學習資料,包括小學的彝文課本都還不錯,我們為何還要「多此一舉」編寫這些資料呢?原因還是為了便於培訓和教學,目前這些參加彝文學習班的人當中,具有「短期學會基礎知識」的需求,然而語言文字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積累和摸索過程,而我們編寫的資料恰好解決了沒有彝文基礎的學生的這個需求。這本資料最大的特點在於全書都採用「拼音+彝文+漢字」的方式,有效的幫助大家快速學會彝文。
  • 彝族畢摩文化紀錄片《畢摩世家》
    《畢摩世家》騰訊連結:https://v.qq.com/x/page/o08134hrh0u.html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 英語和甲骨文都很可能起源於中國古彝族刻符,圖畫字母帶您走進英語文字的源頭
    該課題組選取了全球公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文字進行比對參照,如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國甲骨文、古瑪雅文字、腓尼基文字、哈拉般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魯裡亞字母等;選取了香港發現的貴州畢節地區《彝文字典》(1978年手抄油印版)作為彝族文字樣本,與選取的世界古文字、國內4個考古區的遠古文字文化符號進行對比;從上百篇專家學者論文中精選了14篇國內外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資料作為參照佐證。
  • 彝族「支嘎阿魯」史詩母題探析
    在四川,「支嘎阿魯」的偉大功勳是著名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的主要內容,此外,還有彝文版史詩《支格阿魯》[1]和漢文版史詩《支格阿龍》[2];在雲南,不僅彝族創世史詩《查姆》、《萬物的起源》[3]中有著英雄「支嘎阿魯」神聖事業的敘述,還有史詩《阿魯舉熱》[4];在貴州,除了眾多彝文古籍記載外,專門翻譯出版有兩部史詩《支嘎阿魯王》[5]和《支嘎阿魯傳》[6]。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摘要:雲南省武定縣是彝族的重要聚居區,彝族支系眾多,服飾類型多樣,特點突出。密切支系是武定彝族重要支系之一。本文以圖像學為主,輔以方志學、文物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清代雲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進行初步研究,力求還原清代雲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飾的概貌。
  • 遲中華:做彝族語言文字傳承發揚的先行者
    遲中華對「專家授課+彝文研讀+展示和總結提升」相結合展現出的新變化給予高度評價。彝文是世界上六大古文字之一,是活化的文字遺產,要把彝族的文化統統展現出來,與各民族乃至全世界一起分享,就要不斷提升彝族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 火把燃燒異彩紛呈——盤縣彝族火把節
    盤縣彝族發展淵源據《彝族史稿》記載, 古代洪水泛濫時期,彝族人慕騎著馬,趕著羊,遷到樂宜山,經祿勸、會澤、四川會理和金沙江畔的雪落山,娶了3個妻子,生下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熱、慕雅臥、慕克克、慕齊齊6個兒子(史稱六祖),形成武、乍、糯、恆、布、前6個部落。
  • 「彝文新史詩」呈現文朝榮故事|《海雀青松譜》出版發行
    日前,描寫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赫章縣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朝榮的首部「彝文新史詩」《海雀青松譜》,由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經過3年多的調查研究與創作,借鑑彝族傳統英雄史詩的抒寫方式,從彝族歷史文化對文朝榮產生影響的新角度,以「新史詩」的要求抒寫了文朝榮與海雀村黨支部的英雄業績。
  • 【滇西北藏語地名之奧秘】文獻中的「茶畦隴」在西藏察隅與雲南...
    藏語地名是「活化石」,凝聚著古往今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大地滄桑的密碼,承載了滇西北藏族、納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各族人民開發邊疆、保衛邊防、生存繁衍、創造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的信息,積蓄了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的奧秘。  研究藏語地名,可以糾正以往文獻記載的訛誤。
  • 「十三五」雲南民族工作亮點點擊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搶救保護成果豐碩
    記者從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省民語委辦)獲悉,「十三五」期間,省民語委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典籍翻譯出版成效顯著。其中,搶救保護和翻譯出版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內涵的《漢族題材雲南少數民族古籍譯註叢書》9部800萬字,編纂完成《雲南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文獻典藏》10卷1200萬字,產生積極反響。
  • 彝族的雕塑藝術: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歷史悠久工藝不凡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彝族的雕塑。彝族先民生活的滇中地區,出土了大量流行於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的銅鼓及其他青銅器,有的鑄塑有祭祀、納貢、戰爭等場面,有的鏤刻著描繪放牧、泛舟、出行等情景的圖像及各種紋飾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