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中的一種優美又樸實的藝術形式。剪紙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現,並且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南京紙主要流行於江蘇省南京市及其周邊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據清代道光年間甘熙所撰的《白下瑣言》等史料記載,南京剪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
「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舊時新年,人們會用大紅紙剪一些寓意吉祥納福的圖案貼在門沿、窗戶上,表達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除了春節剪紙圖樣,還有各種場合的剪紙圖樣,如婚慶用「蓮生貴子」「龍鳳呈祥」等紋樣;祝壽用「八仙祝壽、松鶴長壽」;中秋節會剪出傳說中的玉兔、桂花紋樣;重陽節則選擇「二十四賢孝圖」等吉祥圖案,蘊含著深厚的民俗文化。

南京剪紙脫胎於民間的剪鞋樣與描肚兜花,最初的經營模式是走街串戶。比如南京剪紙代表人物——被稱為「金陵神剪張」的張吉根老人,在他10歲時就跟隨安徽蕪湖的舅舅學習剪紙,後一直挑著貨擔根據顧客需要售賣剪紙、喜花或鞋樣等。足跡遍布南京、安徽、上海,直到1949年才定居南京,穩定在夫子廟一帶,仍以剪紙技藝謀生。
由於流動性和顧客需求的多樣性,南京剪紙具有動手性強,易於現場表演的特點。在張吉根老人和武老太等老輩南京民間剪紙藝人的共同努力下,開創了「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南京剪紙藝術風格。再經過幾代張家人的努力,風格獨具的「金陵神剪張」剪紙,已蜚聲海內外。20世紀50年代,南京民間剪紙生產合作社和民間工藝廠先後成立,製作剪紙並出口外銷。

從風格上,南京剪紙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用彩色紙張剪成的「喜花」,過年過節、婚嫁日子都要在室內貼「喜花」,以增喜氣。另一類是用白紙或宣紙剪的刺繡底稿,即「花樣」,種類有兩三百種,有些是從「喜花」中繼承的。南京剪紙多取吉祥語句的諧音,如「同偕(鞋)到老」、「吉慶有餘(魚)」、「福(蝠)壽雙全」等,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鬥香花」式剪紙,是南京剪紙所特有的一種樣式。「鬥香」是中秋拜月祭祀時所燒的一種呈塔形的香,在「鬥香」外面批掛作為裝飾的剪紙即為「鬥香花」,鬥香花有金色、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色彩,顏色豐富,效果強烈。鬥香花是集中了南京人民的願望、智慧與趣味的藝術,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

南京剪紙人在嫻熟運用傳統剪紙的基礎上,還能與時俱進,結合現代生活實際,積極創作出符合時代思想的新剪紙藝術作品。金陵神剪張第三代傳承人張吉根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創作了《小民兵》、《百鳥迎春》、《魚米之鄉》、《慶豐收》、《顆粒歸倉》等大量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金陵神剪張第四代傳承人張方林也根據南京青奧會推出「青奧系列」等作品。
2007年,南京剪紙被列為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6月南京剪紙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然而,南京剪紙仍然存在困境——一些南京剪紙藝人在生活壓力下被迫改行,南京剪紙的從業人數遞減,傳承人年齡偏大、後繼乏人,剪紙技藝傳承困難,瀕危狀況日益嚴重,急需搶救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