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孩進入青春期後,父母要在精神上富養孩子,把她培養成一個智慧女孩。電影「怦然心動」中的朱莉很幸運,她的自信、善良、寬容和責任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的家庭教育。
一、精神上富養女兒
朱莉不明白,爸爸媽媽努力工作為什麼家裡還是不富裕,哥哥們要求買東西總被媽媽拒絕,理由是買不起。因為修理院子的事情,父母告訴了她房子是租來的,為照顧住在療養院的殘疾叔叔,他們需要省吃儉用。
父母傾盡所能照顧叔叔,家人對叔叔的愛,為朱莉傳遞出一個信念:一家人要相愛樂觀的生活,不能因經濟原因割捨這份愛。
懂事的朱莉沒有因為家庭的拮据而自卑,而是為有這樣的家庭而自豪,她變得樂觀、知足、獨立、勤勞。騎著生鏽的自行車上學,並自己整修了院子。
二、父母恩愛的家庭氛圍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父母相愛,孩子會充滿幸福感。 」
朱莉的媽媽在貧困的生活中,努力堅強,兼職做文秘工作貼補家用,積極樂觀的生活著,沒有成為一個抱怨丈夫的怨婦。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僅有一次,父母當著朱莉的的面吵了起來,爸爸媽媽向她道歉,並告訴她,不是她的錯,大人會解決好。媽媽談起她多麼愛爸爸,愛他的堅強與善良。爸爸懊悔沒有控制住情緒,訴說自己深愛著媽媽。
他們給女兒傳遞了尊重,傳遞了愛,傳遞了家庭的凝聚力。
三、細微的關懷、包容和尊重
對朱莉的行為,父母從來不指責,耐心的傾聽和引導,讓她幸福的成長著。
朱莉為阻止工人砍去心愛的無花果樹,坐在樹上不肯下來,引來大家的圍觀,爸爸說「什麼樣的景色都沒我女兒的安全重要!」。後來,給她畫了一幅無花果樹的畫,幫她留住美好的回憶,鼓勵她重新振作。「每次你看到這幅畫,就能把你在樹上看到的旖旎風光盡收眼底,就能讓彼時的美好永存心底」。
朱莉為布魯斯扔掉她送去的雞蛋而傷心時,爸爸關切問候,媽媽握住女兒的手,真切地說道「沒事,寶貝,你可以和我們說說」。
在這樣細微的生活中,體貼和關懷著孩子的心理變化,有助於孩子性格的塑造。
四、愛情教育
在孩子情感的萌芽階段,愛情教育不是鼓勵或禁止孩子的愛情,父母要按照孩子生命成長的節律進行引導。
當父親發現女兒對布魯斯有好感,沒有責備她,而是引導她看問題要客觀,「對於一幅畫來說,絕非簡單拼湊就能完成的,大多數時候,整體勝於細節」。
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並非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它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過程。
當朱莉差點被布魯斯當眾親吻,而尷尬地逃回家時,媽媽沒有指責布魯斯。她認為女兒對布魯斯的了解不夠深,鼓勵女兒和布魯斯談談。這是給女兒創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與異性交往的能力。
尹建莉曾說「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利,而這種權利的下放,必將喚起孩子內心的自尊感與責任感」。
在父母的引導下,朱莉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觀察,在理解了「整體大於部分」後,開始理性看待自己的情感,不斷的去思考,從最初的怦然心動到大膽追逐,再到失望迷惑,直至看清釋然。
五、生命教育
朱莉為「小雞的誕生過程」這個課題而發愁,父母陪著她一起做孵化箱,教她用手電筒看雞蛋的胚胎,教給她孵化小雞的方法。朱莉給每個雞蛋起了名字,每天精心呵護著,科技展覽上,6隻小雞成功孵化,她獲得了科技展第一名,體會到了生命的真實感。
朱莉為了給小雞一個歸宿,給它們做了雞舍,每天飼養它們。
這是父母給予的一次生動的生命教育課程,朱莉為真實的生命感動。她在照顧小雞的過程中,有了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感悟,培養出了溫暖友善、積極向上的品質。
總結
青春期的女孩在情感發展和心智方面有很大發展,內心變得很敏感。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給予理解和關注。不要只注重物質上的養育,要在精神上給予她力量。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細心觀察孩子,把握教育的時機,才能發掘出孩子無限的潛力,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
我是,歡迎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