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英語改革引熱議 專家:英語教育誤區太大

2020-12-13 環球網

編者按:近日,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徵集意見引發熱議,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表示「很多人學了十年英語,仍然聽不懂外國人說話。此次北京對英語課進行調整和改造將取消課堂教授語法知識、背單詞的做法,將採取英語互動等方式,讓孩子們從小就會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溝通。」

早在2011年,著名教育專家、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兼校長胡敏教授就系統、全面解析了當代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誤區,指出了多年來國內應試教育下學習的弊病和一味追求短期衝刺高分的錯誤的英語學習理念,並提出了權威的中小學英語教學解決方案。

倘若將當代中國青少年英語學習現狀做一個描述,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1、高分低能;2、高分高能;3、高能高分。分,即英語考試成績;能,即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做個可能不太恰當的類比,能力就像我們常說的內功,而分數就像我們的招數,高分低能就像武術表演者,可能十八般武藝樣樣會耍,真正到了搏鬥的時候無法派上用場,這是應試教育的結果;而高分高能則是精通十八般武藝,經過多年的修煉而成,這是一種由外而內、被動式學習英語的結果;而高能高分才是由內而外,先修煉內功,再結合一定的招式就能夠瞬間制敵,這才是理想的英語學習境界。

這就是當代中國青少年所面臨的三種英語學習現狀,我們非常渴望把英語學好,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學習英語但是我們依然一片茫然。用一句話總結,中國人學英語絕大多數人是「活到老,學到老,英語就是學不好」。

一、青少年英語學習三大誤區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一書中提到「環境威力法則」,他在書中說:「孩子的行為和成長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巨大影響。」同樣,中小學生英語學習現狀不僅跟學習者對學習的認識有關,還與他們所接受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息息相關,長期以來中國青少年英語學習存在三大誤區:

1、中小學英語教學最大誤區:將英語知識當成英語技能

三年前,我帶領新航道團隊開始著手研究青少年英語學習,我們對北京和上海5000名中小學生進行調研,讓他們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三個詞,這三個詞必須高度概括他們眼中的中小學英語教學。最後歸納起來大約有十個詞出現頻率最高,其中統計到的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詞是:應試、啞巴、死板。恰是這樣的教學現狀導致當代中國青少年典型的英語盲區:不能學以致用,不會說英語。這種現象已不再是個別問題,而是成為了普遍性的事實。我經常跟北京一些著名中學校長交流、討論中學課堂情況,也做過一些調查,我發現英語教材本身並沒有問題,比如說現在的新課標、新教材,課本都不錯,但是老師講課的時候,習慣性地將課文裡的詞彙給學生順一下,把裡面的語法講解一遍,教學的重點落在了詞彙、語法等知識點的串講上,結果學生的學習習慣就是:1、死摳語法,鑽牛角尖;2、狂背單詞,不會運用。在整個傳統學校英語學習過程中,英語教學被當成一個對英語習題和試卷的教學工作,高中階段特別明顯,這是現今中小學英語教學非常突出的特點。

2、學生與家長最大誤區:看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

受國內應試教育影響,家長與學生習慣性地將學習的注意力集中於提高英語考試成績上,過度關注分數的提高。在分數的引導下很多學生和家長潛意識裡以為英語考試成績高就一定等同於英語技能強,於是整天做試題,找出「打勾」規律……結果學習上累得賊死,卻出不來效果,即便考到一定的分數,也不一定就具備英語能力,甚至根本無法用英語交流。

3、英語培訓機構最大誤區:缺乏系統性和服務品質。

英語培訓機構的服務品質集中體現於師資與教學管理,而培訓的系統性體現在教材與課程體系。以前我們常聽說「文化快餐」,當前,很多中小學生面臨的是「培訓快餐」。有的機構為了迎合廣大家長們追求高分的心理,取悅中小學生,推出「速戰」「秘笈」「突擊」班等,結果學生掌握的是應試策略、花拳繡腿,停留在形上學層面,最終儘管可能取得了成績上的進步,但是沒有得到英語技能的提升。

我經常觀察身邊的學生,發現孩子們參加的課程培訓呈現出: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無法善始善終等現象。他們所參加的培訓課程魚龍混雜,而且很多課堂幾乎就是中學課堂的複製,有些培訓課堂為了幫助孩子們迅速通過某項考試於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課堂裡面講考題,做試卷,把孩子們分成初一班、初二班、初三班……「一鍋出」。在師資上,有些機構把教少兒英語的老師直接拉來教劍橋青少,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青少年英語學習解決方案

1、中小學英語教學確立一個重心:技能為王,高能高分

英語是一門用於交流的語言工具,學習英語要learn the language而不要learn about the language(即學習語言本身而不是語言知識),把重點放在語言知識而不是語言技能上就是learn about the language。而「學生怎麼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課堂上「老師怎麼教?」目前,中國中小學甚至包括大學的英語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依然把英語當作知識來學習,把英語看成一門學科在傳授,而不是當作一項技能來掌握。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及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手打造的《劍橋英語》(青少版)中也有語法、詞彙、語音這些基礎知識的培養,但這些基礎知識的鞏固是為了幫助同學們更有效地進行後面的聽說讀寫訓練,學生的學習重心在於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培養。

中小學英語教學應以技能為重心,通過培養學生在英語上的高能來實現高分成績。知識與技能有何差別?做個簡單類比,就像遊泳,傳統的課堂可能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將書中的遊泳知識向同學們傳授,讓同學們從書本上學到仰泳、蝶泳的知識,也會在課堂上告訴同學們不同的遊泳方式身體各個部位應該如何配合……但是關於遊泳的知識知道再多,也得到水裡才能知道你到底會不會遊,我們需要了解遊泳知識,更要下水去遊才能真正學會遊泳技能。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造一種親自下水去遊的條件。試想,如果國家遊泳運動員每天就是在課堂上聽教練講解,即便講得天花亂墜,到真正的賽場也無濟於事。相反,「不嗆水就學不會遊泳」運動員訓練期間基本上都是在遊泳池裡,而教練們需要做的可能就是觀察他們的動作是否標準,是否需要改進?學會後還要通過反覆不斷的練習才能在水中靈活自如。

英語技能的培養需要四項技能融會貫通,聽說並進,讀寫相通。課堂上的教學只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而真正要想掌握英語技能則需學生自身的努力。英國著名外語教學法家Palmer先生在1917年的時候提出一個英語學習「孵化」理論,他說:外語學習要經歷一個「孵化」階段,即語言的儲備。孵化期間蛋殼裡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我們肉眼可能根本看不到,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後小雞才能從蛋殼裡跳出來。英語學習也是這樣,需要一個「默聽」的階段,除了老師課堂上營造一種浸泡式的教學環境外,課後同學們應該主動浸泡在英語氛圍中。

我孩子申請美國大學時,美國大學校方代表對他進行面試,面試時校方代表說:小夥子你英語很不錯啊!是怎麼學會的呢?我孩子說:「高中期間我用一年時間把《老友記》看了6遍。」接著他回問了校方代表一個問題:您的漢語說的這麼標準又是怎麼學的呢?校方代表說:我跟你一樣,你把《老友記》看了很多遍,我把中國的《我愛我家》看了很多遍(《我愛我家》一共120集,每一集20分鐘左右,一遍看下來大概需要40個小時)。細算一下,《老友記》聽一遍需80個小時,6遍一共480個小時。如何平攤到每天?他每天在上學、放學的途中戴著播放器聽,中午休息時間再聽幾遍,放學回家吃飯前把電腦打開再看一集,這樣算下來,一天就可以看好幾集。時間是擠出來的,越擠越有。學習外語效果最好的時候不是說非得把燈光效果搞起來,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書房裡,然後鄭重其事地說:老爸、老媽,我現在開始學英語了……相反,學英語的時間往往是零星的撿起來效果最佳,英國萊斯特大學語言學家、雅思考試創始人Keith Taylor教授說:「學英語的最好地點是衛生間。」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要在衛生間學習英語,而是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下輕鬆學習往往能收到更佳的效果。不論是老外看中文電視劇還是我們看美劇,這個過程都是一個「默聽」的過程,都是一個浸泡式的英語習得環境。

2、家長及學生應樹立一種觀念:以提升英語技能為目標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學有所成,但有時我們急功近利而忽略了學習的基本規律。作為一門語言工具,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將提升英語能力作為英語學習目標!儘管目前有些機構也在使用《劍橋英語》(青少版),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領會這套教材的教育理念、教學體系卻不得而知,有的儘管在使用這套教材,但是教學上依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把一套經典的教材講成了詞彙、語法、考題等知識點的串講。

我孩子是通過託福、SAT考試後去美國留學的,有一次我想讓他去參加雅思考試,目的不是為了去拿高分,而是將最新的雅思考題收集出來,幫助教學。我建議他用半個月的時間做一些雅思真題,熟悉一下雅思考試。結果,考試之前他連一套題都沒有練習過,基本上是「裸考」,成績出來:總分7.5。他此前從未接觸過雅思,直接去參加考試就能考高分,這意味著英語語感在發揮作用,自身英語技能、英語功底在發揮作用,具備了紮實的英語能力不論參加何種英語水平考試都能獲取高分。

英語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取決於學習過程,英語學習過程應注重「許三多」。許,就是許諾,就是孩子對自己的許諾,對父母的許諾、對老師的許諾;三多,就是多接觸,多模仿,多練習。如今很多機構喜歡玩概念,喜歡標新立異,其實學習的道理很簡單就是要把這些簡單的事情做紮實。清華大學有個學生在大一時「裸考」託福,取得滿分,同學們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她的視頻看看,看她的託福滿分成績是怎麼煉成的。她的名字叫於雪崴,是北京新航道的一名託福老師。她的滿分絕非天天做試題就能考出來的,而是多年踐行的「三多」鑄就的。

目前中學英語總課時大約1000小時左右,根據「10000小時成功理論」這個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有位著名青少英語教育專家曾說過:學相當長的時間,才可以考某個級別。北京新航道劍橋青少英語學習中心使用的《劍橋英語》(青少版)共6個級別,每個級別學習兩個學期,每個學期48個課時,僅課堂教學就需要總共576個課時。同時,劍橋青少中學習的內容大多是學員在中學課堂學不到的,是中學英語課堂的有效補充更是一種提升。比如,在北京新航道劍橋青少英語教學課堂上也會有習題練習、劍橋考級試題的講解,但是試題不是課堂的主體。

「給你高分,更給你能力!」英語學習重結果更應該重過程,這也是我在新航道劍橋青少英語學習中心所要求的。高分可能只考一次,此後分數就成為你永恆的過去,但是英語能力將陪伴你走向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英語學好了,分數就上去了。從創建新航道至今,我始終堅信,「事情做好了,錢就掙到了」。倘若一個人每天都想著賺錢那是很累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新航道04年開第一個班的時候,只有7個學員,現在每年新航道要培訓十幾萬人次,做事、學習等等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捷徑,新航道給學生提供的不是捷徑,而是一個平臺,一個學習交流的場所,一個成長的地方!英語學習應該關注學習過程,讓高分成為一種自然的結果。

3、英語培訓機構制定科學方案:系統課程+優質服務

知識及學習的系統性是基礎。不管參加哪個課程的學習,英語學習都應該循序漸進,就如新航道劍橋青少英語學習中心推出的課程,學員從入門級開始學習,既培養了孩子的學習毅力,又保證了學習的系統性。因為《劍橋英語》(青少版)每套教材本身有其內在聯繫和銜接,學習這套劍橋青少教材可以應對多種考試。劍橋青少1-6級分別對應著中考、高考、出國考試等英語測試。儘管教材中也有語法知識,然而英語語法知識在國外教材中不像在中國教材裡那麼密集,中國教材裡面語法體系是非常優秀的,但《劍橋英語》(青少版)裡的語法體系強調語法點的頻繁出現,是因為教材的目的是希望讓學生真正掌握並靈活使用,劍橋青少英語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交際的過程,所以教材的系統性,課程體系的邏輯性顯得很重要。

目前,在課程選擇上,國內很多培訓機構依然採取傳統的根據學生的年齡或年級進行班級劃分,而事實上,學生的英語能力並非與年齡和年級直接關聯,有的孩子年齡小,但是英語能力依然能夠達到高年級水平。科學的做法應該是根據學生能力來劃分,而不是根據學生上學的生理年齡或學校年級來劃分。每一個進入新航道劍橋青少學習中心學習的同學,入學時都要經過權威科學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確定孩子應該參加哪一階段學習。

優質的教學管理與服務是保證。劍橋少兒中國總考官任真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講到:家長應該考察的重要一條,就是師資。她對新航道的師資水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事實上,優質的師資一直是新航道的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個老師要想走上新航道的講壇,第一輪面試是英語作文,然後再口試,只有確定了老師具備了相當的英語能力後,才能進入第三輪面試:試講,而這最後一關面試無一例外都是我在把關。具備了相當的英語技能經過系統的培訓才可以進行相應的教學。如果一個老師只能教雅思、或只能教託福,那我們是不會錄用這樣的老師的,因為一個人的英語能力一定是同時具備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同樣,在新航道教授劍橋青少的老師都具備非常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在班級設置上,有的培訓機構採取大班制,30人、70人,甚至100人以上,老師上課一言堂,難以通過互動來讓學生操練各項語言技能。事實上,在我們以往的教學經驗中15人左右的小班或6人甚至3人精品小班學習效果較佳,學生彼此之間能相互追趕、齊頭並進,課堂上相互交流互動討論、共同學習更利於教學。孩子們可以在同齡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這是比較理想的學習方式。這樣才可以關注到孩子怎麼學,現在很多培訓方式都只注重如何教的過程,而忽略了孩子學的過程,老師在上面講的很高興,同學們也聽得很High,但是課後發現什麼都沒有學到。新航道劍橋青少學習中心不僅要關注孩子怎麼教,更要關注孩子怎麼學,學得怎麼樣?教學管理上為每個學員建立個性化學習檔案,跟蹤孩子整個學習過程,從中看到他的問題,看到他的成長,真心實意地幫助每一位學生。

三種現狀,三大誤區,一套方案,三種解決策略。

新航道劍橋青少英語學習中心之由來正是基於我們對中國青少年英語學習現狀的研究與探索,「學習中心」,學是一個方面,習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習是不斷的練習、鞏固和強化,它不僅是學的目的,也是學的手段。作為教育機構,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幫助家長和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與廣大家長朋友們一起培養一種讓孩子終身受益的英語能力。

作者簡介:胡敏教授,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雅思之父、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兼校長、留英學者。

(2011年9月12日 中秋節完稿,於北京)

相關焦點

  • 高考降英語比重引熱議 能否撬動高考改革是關鍵
    高考降英語比重引熱議 能否撬動高考改革是關鍵 其中,北京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提出:2016年起語文學科分值將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語學科分數由150分減為100分,並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  除北京外,山東從明年起也將取消英語聽力測試。江蘇英語將「退出」高考,不再計入總分,而是以等級計形式計入高考成績,高校在錄取時將對英語等級提出要求。
  • 高考改革 英文教育不能少
    中新社上海1月20日電 (記者 許婧 李佳佳)在中國教育部宣稱完成高考改革總體方案,探索外語考試社會化、一年多考後,北京、江蘇等多地傳出的改革消息,紛紛以英語為突破口。由於上海高考改革具體方案還未對外公布,上海高考改革怎麼改?是否減少統考科目?等問題在政協上海市十二屆二次會議上,成為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農工黨界別的李照國委員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不諱,語文學不好與外語教育沒有關係,梁漱溟、季羨林等都是精通外文的國學大師。
  • 各地高考英語改革最新動向—外語頻道—中國教育在線
    省考試院昨天答覆:2014年浙江高考政策一般在2014年的2月或3月發布,英語考試目前沒有聽說有新變化。對北京高考英語新政,杭州第二中學校長葉翠微分析,高考改革是大勢所趨,英語改革是第一步,把英語的實用性考試加強,考試性減弱。未來高考改 革,不僅要在高考科目上作文章。
  • 多地高考改革拿英語開刀 轉變「唯分數論」迫在眉睫
    【導讀】北京市高考英語分值將下調,多地高考改革都拿英語開刀引熱議。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最近多地密集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紛紛拿英語開刀,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熱議。先是江蘇,英語將「退出」高考;然後是山東從明年起將取消英語聽力測試。今天的重磅消息是,北京的英語高考分值將降低。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負責人透露,即將出臺的北京市2014年高考方案中,北京高考英語科目分值將下調,並逐步向一年兩次社會化考試過渡。
  • 江蘇高考英語或不計入總分引熱議 方案尚未形成
    上個月,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也公開倡議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這個話題引起了社會的熱議。10日,王旭明接受記者獨家專訪表示,如果江蘇高考英語改革真能實施,那麼「高考指揮棒」的效應將有望削弱。
  • 河南省兩會代表委員熱議高考改革 英語奧賽怎麼學
    閱讀提示|歲末年初,高考改革未停歇。2013年末,多地傳出高考改革消息,拿英語「開刀」;2014年,「瘦身」後的高考加分新政將首次執行,取消奧賽生保送資格……指揮棒方向有變,學生該如何學習、怎樣迎接高考?這些,也成為省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 專家談高考英語改革:一次性壓力變持續性折騰
    原標題:專家談高考英語改革:一次性壓力變持續性折騰  前段時間,北京市考試院就高考改革方案徵求意見。其中一個提法,英語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語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一降一升,引爆議題。
  • 今日輿情解讀:高考英語改革在質疑中前行
    五、英語社會化考試引各方關注 根據教育部網站此前披露,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實施意見將於今年上半年出臺;配套實施意見先行試點,2017年正式推廣實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試招生制度。其中,高考改革將探索外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而進行社會化一年多考。
  • 北京高考降低英語分值引熱議 南都調查稱網友一邊倒贊成
    近日,北京高考調整英語分值再次引發人們對英語教育的熱議。除了北京以外,全國多省市高考改革中都嘗試拿英語科目「開刀」。江蘇、山東、上海、北京等省市也在近期透露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將英語考試作為改革重點。在江蘇,英語可能將「退出」高考,以等級形式計入高考成績;在山東,從明年起將取消英語聽力測試。
  • 雙語閱讀:高考英語改革 英語將退出大學統考
    關於高考改革實施的計劃與建議將在明年上半年公布。高考改革將在選定省市進行試點改革,並於2017年在全國範圍推廣。同時,中國教育部也稱其將在2020年建立新的考試和招生制度。   教育部的這一決定在上海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中引起了熱議。他們認為改革並不會減輕學習英語的負擔;對於取代高考英語的考試是否能反映出學生的英語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他們也表示懷疑。
  • 專家:北京成高考改革風向標 四川或也將改革
    而日前江蘇、山東等地相繼傳出醞釀高考改革的消息,都把英語考試作為改革的重點。一時間,高考英語改革引起廣泛關注,關於「高考英語該不該取消,該怎麼改」等熱點引起了廣大網友熱議。  教育專家、四川省教育學會研究員紀大海認為,高考英語的改革勢在必行,北京的改革是國內高考英語改革的一個風向標,具有標誌意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包括我省在內的各個省市,都會在高考英語改革上根據本省情況進行深度改革。」
  • 多地醞釀高考英語改革引震蕩 「英語熱」難退
    多地醞釀高考英語改革引震蕩 「英語熱」難退 在北京、上海、江蘇、山東等省市相繼傳出醞高考改革的消息,部分省市削減英語教育比重後,敏感的成都家長開始焦慮。  在中國內地,許多人的命運曾因英語不好被改寫。而近日多項正在進行的改革釋放著一個信號——英語多年以來的強勢地位被削弱,教育部門試圖讓它回歸語言教育的本質。而另一方面,業內人士認為,內地「英語熱」現象在國際化大背景下並不會減弱。
  • 教育專家: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高考應取消英語
    南都訊 記者陽廣霞 實習生覃雯 近日有消息稱江蘇省2016年高考英語或將不計入總分,而這一說法被官方否定。不過,一場高考是否應改革的討論由此展開。昨日,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專家稱英語權重太大,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 高考改革熱議:降低英語分數真的能減負嗎
    高考改革熱議:降低英語分數真的能減負嗎 2013-11-01 16:09:26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年終盤點:教育改革大浪潮下的高考英語改革之路
    多地醞釀高考改革新政 均拿英語考試「開刀」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北京、江蘇、上海、山東等省市日前相繼傳來醞釀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都將英語考試作為改革的重點。一時間,關於「英語考試到底該如何改」引起廣泛關注。
  • 多地高考改革先拿英語」開刀」 看英語改革利與弊
    其中最讓人關注的是英語的分值從150分下調到100分,而語文則從150分上調到180分。這一方案的披露在全國引起了震動。新的方案能否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教育問題,牽動著考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而英語科目分值下調更是成為熱議的焦點。
  • 專家:高考改革終結"啞巴英語" 解開教育"死結"
    高考改革,對基礎教育領域來說,意味著「指揮棒」變了,高中教育也必須順勢而變。不少教育界專家認為,改革為高中教育轉型落下重子,很多過去被視為在應試背景下難以解決的瓶頸、困難,現在有了新出路。  新改革解開教育界「死結」  長久以來,有一個重要問題一直躲在高考「指揮棒」背後,即高中的定位。
  • "高考英語分級"引熱議 廣東高考英語不搞等級制
    有讀者因此擔心廣東高考制度是否會跟風改變。昨日,記者採訪了廣東省教育考試院有關人士,據他表示,廣東高考將保持穩定。廣東高考方案不變日前,江蘇有媒體報導,江蘇新高考方案正在醞釀改革,目前最有可能的模式是高考英語將實行一年兩考,不再計入總分,而是以等級制形式計入高考成績,高校在錄取時將對英語等級提出要求。
  • 高考試題撬動教育改革 但教學誤區依然存在
    畢竟,浙江和上海經過3年的試點,已於今年正式迎來了新高考的考試和錄取,同時,北京、天津、山東、江西、海南5地也將從今年的新高一開始實施高考改革,因此有人把今年稱為高考改革的元年。同時,今年也是恢復高考40周年的大日子,各類媒體都在集體懷舊。當紀念和改革元年相加時,懷舊當然需要,而比這更重要的是對幾十年高考歷史和如今的改革進行分析和反思。
  • 北京高考改革引熱議 專家老師學生網友「唇槍舌劍」【3】
    高中生反應不一 支持者:英語學習費錢費力費時間 北京市一零九中學高一年級的小崔從幼兒園開始學習英語,從小學到中考前「年年都在上補習班」:一年級讀劍橋英語到五年級,接著學習新概念補習班到初二。每周花費1260元的英語補習費。「但是我的中考成績才比二次模擬考高了1分。」她對新政策很支持:「這是符合國家減壓政策的」,她說,「英語學習就是費錢費力費時間」。 反對者:英語改革對我打擊太大 從幼兒園開始,北京市一零九中學高一年級的小郭已學習英語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