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某案涉及法律問題探討研究

2020-09-18 法律工作者霍顏回

2020年9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通報了鮑毓明性侵案結果,現有證據不能證實鮑毓明的行為構成強姦罪。

習總書記說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公安機關也希望在每一個案件中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但每一個案件畢竟是經過案發後的調查,通過證據來還原案件事實。這樣我們就必須接受由於客觀原因,某些證據的流失,一些案件事實很難還原到最初的情形,而案件審判又必須依據現有的證據。

今天的通報結果反應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疑罪從無」理念的貫徹落實

疑罪從無實際上是無罪推定的體現,就是說現有證據無法證明有犯罪事實,就要從有利於嫌疑人的角度來認定嫌疑人不涉嫌犯罪。

疑罪從無後,公安機關已經立案的,應當撤銷刑事案件,解除強制措施。鮑毓明之前被公安機關取保候審,通報出來之後,就應當解除取保候審。

雖然鮑毓明與韓某某發生過性關係,但是現有證據無法證明是強姦。

(二)何為法律特殊保護的未成年人

通報指出韓某某不屬於法律特殊保護的未成年人,那些人是呢?根據有關司法解釋,不滿12周歲的幼女屬於絕對保護對象,哪怕幼女主動自願發生性關係,也構成強姦罪。12至14周歲的幼女需要從生理髮育,言談舉止,作息規律,衣著特徵來進行判斷。

韓某某與鮑毓明相見時已經滿18周歲,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無需法律特殊保護。

(三)強姦罪偵辦的困難

實務當中,傳統的對陌生人使用暴力脅迫強姦的犯罪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發生在熟人,情人,戀人之間。

強姦罪的特徵又決定了證據相對單薄,一般只有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必須有其它證據來佐證。比如女方身上的傷,抓痕,撕破的衣服等。

該案中,事後很久韓某才進行報警,很多關鍵證據都無法查找。

(四)韓某是否構成誣告陷害罪

韓某和其父親通過偽造相關證據來更改韓某的年齡,意圖使鮑毓明受到刑事追究,而事實上鮑毓明已經被公安機關刑事立案,並被採取強制措施。

韓某誣告陷害的客觀行為已經有,危害後果也有,是否立案偵查值得考慮。

(五)刑事犯罪涉及未成年人的注意事項

刑事犯罪涉及到未成人,尤其嫌疑人是未成年人,年齡特別關鍵。戶籍證明固然重要,但還需調取出生證明,走訪左鄰右舍進行調查,關鍵時刻還得做骨齡鑑定。

韓某某就是通過上述手段最終確定真實年齡的。

最後,鮑毓明雖然不涉及犯罪,但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吊銷中國律師證,驅逐出境,所以知法更應該守法,這樣路才能走的更遠。

相關焦點

  • 鮑某案。你能聽到一億個聲音在徹夜廝殺
    9.17日由最好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督導組聯合發布通告鮑某案的調查結果。案件塵埃落定。事實如下。鮑某與韓某是同居戀愛關係。而對美國籍鮑某的最終處理結果是驅逐出境,但驅逐他的原因是他違反律師職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他也因此被北京市司法局吊銷律師執照。所以,在「鮑某韓某性侵案中」,鮑某隻存在了嚴重的道德問題,而沒有性侵犯罪事實。更所以,網上炸鍋了。僅僅在通告發布的一小時以內,你就可以在各種網絡平臺,被參與其中。
  • 法學界探討中國法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為中國法治建設尋找素材,提供理論方案;第二,法學研究應當從單一學科的理論研究向多學科共同探討轉變,以解決中國問題為目標;第三,要提煉學術問題,將法律研究引向精細化和體系化思考。  急躁是沒有自信的表現  □ 馬小紅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 行政審判中法律適用問題的探討
    【關鍵詞】  行政審判  法律適用  探討   法官的使命是適用法律,裁決糾紛,實現社會正義,其職業實質是通過法律手段,居間對法律和事實進行溝通,使共性的法律與個性的案件相結合,作出個案裁決,實現司法所追求的公正目標1。因此,法官的裁決活動的內容主要是法律適用活動。
  • 養老項目採用「會員制」涉及到的法律問題研究
    2養老會員制的法律風險(一)預付費型會員制的法律風險依據購卡協議和會員卡載明事項,老年人享有按照約定的價格、質量、期限等,享受相應養老服務的權利。(二)入會費加服務費型、物業型會員制的法律風險兩者共同的特點在於合同訂立時老年人需要繳納高額資金,在沒有完善的資金監管制度情形下,當經營者出現經營困難,或者惡意抽逃轉移會員費情形下,因老年人對實際居住的居室只享有債權,而無法獲得充分的法律保護。
  • 公司股東瑕疵出資法律問題研究
    筆者在學習、工作的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較為典型的股東瑕疵出資糾紛案件,因此,從實務工作的角度出發我學習和研究了一些這方面的案例和理論,發現要對這方面的案件做出較為完善的處理,我們還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
  • 優先購買權若干法律問題研究
    這樣設計的理由在於:首先,我國通說認為,法定先買權為物權,並且幾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都對先買權作了規定,將先買權的一般性規則規定在物權法中具有普遍的認同性;其次,有利於立法體系內部的協調一致,避免法律內容的重複衝突,浪費立法成本和資源;最後,將先買權一般規則規定於物權法,既不否認當事人之間可以約定先買權,又不排除法律根據特殊需要規定哪些法律關係產生先買權,這可能涉及到債權法和特別法。
  • 涉黑案件中涉及的期待可能性問題之探討
    ——此文寫於2019年7月10日本文筆者試圖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中期待可能性問題進行探討。討論之前我們首先把「期待可能性」的概念簡單概述一下,何為「期待可能性」?即期待行為人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只有在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況下,才能對行為人進行歸責。
  • 多用途商業預付卡金融法律問題探討
    但近年預付卡交易投訴頻發,除商家違約外,也暴露出相關法律制度和監管不到位問題。本文從預付卡金融法律性質入手,分析了目前市場上預付卡種類,闡述了預付卡的法律風險,通過分析域內外相關立法,在完善我國預付卡制度的法律框架方面提出了建議。預付卡由商事主體發行的、具有一定的價值,可以購買相關產品或接受服務的憑證,包括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各種購物卡、購物券、提貨券等。
  • 基因編輯嬰兒涉及哪些法律問題?法學專家全面解讀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法律問題全面解讀涉及哪些違法問題是否需要完善立法本報記者  趙 麗本報實習生 李文靜 崔磊磊《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圍繞首例人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事件涉及的法律問題,《法制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法學專家。未經倫理審查屬違法行為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的前一天,風暴已經開始在會場外蔓延。
  • 學術前沿 | 郭棟:法律社會科學的研究範式、問題與出路
    進一步深究,行動的理由(Reasons)與原因(Causes)應當區分開來,這是理解和解釋所要分別處理的問題。理由與行動之間存在一種規範性關係,這種規範性的意義深埋於法律主體的實踐中,而原因與行動之間存在的是因果性關係,客觀因果律不涉及主觀意義。
  • 即食食品現制現售相關法律問題的思考與探討
    即食食品現制現售是食品生產經營中一種非常常見的形式,但法律法規對此規範並不明確。本文擬從監管實踐的角度探討幾個相關法律問題。為避免概念上爭議,先明確本文中「即食食品」是指保存時間短、即時食用的食品。另外,非「即食食品」現制現售也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 我國運動員商業活動中的法律問題研究
    其所涉及的職業範圍排除了勞動關係;也排除了運動員作為商事主體直接參與企業、公司的經營與管理,從事經營性的商業活動。2 我國運動員商業活動的發展進程2.1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運動員商業活動初顯端倪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運動員的商業價值凸顯,運動員的商業活動初顯端倪。
  • 學術探討與對話:中英文法律論文的比較
    在加入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前,範教授曾在包括富而德(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在內的全球知名律師事務所中從事與中國相關的法律實務工作,還曾從事法律編輯工作並短暫從事證券監管工作,這一過程長達二十年。下文是本次學術談話的記錄:(聲明: 此次對話為一次學術探討,對話內容僅代表個人的觀點。)
  • #短跑名將張培萌被曝家暴出軌#事件中涉及的幾個法律問題
    孰是孰非在公安機關調查出結果前任何人無權認定,但是事實真相大白前,本事件中可能涉及的幾個法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探討。1、報假警、虛假報案的法律後果如果,張培萌並未存在家庭暴力,那麼張培萌的妻子會涉及報假警、虛假報案。報警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法律是保護的。但是如果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惡意報假警、虛構事實報案,不僅擾亂社會公共秩序,造成警務資源的浪費,對被報案人可能造成嚴重的侵權。
  • 營業信託糾紛案件審理中的法律問題研究開題論證會在北京三中院舉行
    本課題將從營業信託糾紛案件的總體情況分析入手,探討營業信託關係的成立與生效要件、營業信託合同效力認定及法律後果、信託受託人義務及責任、委託人及受益人的權利義務、營業信託業務類型化、增信措施、營業信託的變更、終止與清算的全流程主要問題,最終形成營業信託糾紛的司法觀點及立法、監管建議。
  • 創新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範式
    研究範式的整合與創新,是中國法律社會學在借鑑西方經驗基礎上實現學科發展的重要前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馮仕政指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代,法律研究不僅要關注法律秩序應該怎麼樣,更要關注實際怎麼樣。因此,這就迫切需要從教義法學向社會法學、從規範法學向經驗法學轉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星華強調,法律社會學要加強對法治視野下美好生活的探討,即應當聚焦實踐中的法治問題。
  • 法學院與韓國首爾大學法律與技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技術創新與...
    10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智慧財產權學院、韓國首爾大學法律與技術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技術創新與專利保護」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如期舉行。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智慧財產權學院院長劉春田等出席了此次會議。
  • 性別與法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在引入社會性別理論和女性法學主義理論的過程中,研究者們譯介了不同女性主義法學流派的核心思想,引進了社會性別分析方法;藉助這些理論,研究者們努力揭示法律與社會性別的內在關聯,重新闡釋法律中性別平等的涵義,探討實現性別平等的法律上的途徑等,為對法律進行社會性別分析建立起了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 翻譯研究的格局與問題
    《翻譯與現代中國》,雖說過於宏闊,卻點明了新世紀以來他思考與研究的一個面向,其專著《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都是他在這一面向的探討中所取得的優秀成果。而文化學派翻譯理論所開拓的新的研究路子,被學界稱作是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是從歷史的翻譯現象出發,看到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問題,尤其是更為複雜的文學翻譯更多涉及譯語社會、文化、意識形態、詩學、譯者、贊助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 徐磊:民辦高校學生權利法律問題研究
    近年來,關於民辦高校分類選擇及管理、教師或學生權利糾紛與權益保障機制等問題屢屢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司法作為權利保護的最後一道屏障,相關判決書對於行政和一般法律主體的行為均具有一定的導向性意義。對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涉及民辦高校學生權利糾紛的案例數量並不多,但相關案例顯示了民辦高校管理的相對不規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