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是兒童繪本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繪本《創造自己的世界》裡,藝術家教小朋友們用畫筆放飛自己的想像力,臭屁鬧鐘,麵條工廠,香蕉車……每個小朋友奇奇怪怪的腦洞都能構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在繪本《腳魚》裡,主人公多多把臥室想像成海底,吊燈變成魚鉤,梳子變成海膽,大晚上多多和腳魚在海底暢遊。
和《創造自己的世界》的藝術性、《腳魚》的故事性不同,《瘋狂的想像》這本繪本更直白,它呈現了兒童想像力最初的狀態,非邏輯、非故事性,靈感來了,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了,迅速翻篇兒。
《瘋狂的想像》把場景設定為地鐵,主人公小姑娘觀察地鐵上每一個人,幻想他們的喜好、生活。想像力的基礎是現實,地鐵上形形色色的人剛好是培養兒童想像力的最佳材料。
家長和小朋友們共讀這本書時,會意識到,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無緣無故的發呆和幻想並不是一無是處的,相反,那是想像力最自然的迸發和流露。而這種個性化的、童真的想像力,正是我們需要呵護的東西。
想像力的觸發有個過程。
比如這幅「他,在什麼地方生活?」老人穿得條紋襯衫像海魂衫,令人聯想到大海。
比如這幅「他,最喜歡什麼顏色?」頭髮染成紅色的青年可能超級喜歡紅色,家裡的沙發也要買成紅色的。
這本書裡,在我們觀察每個人物時,捕捉他們身上最有趣的、和別人不一樣的特徵,做一個最簡單的聯想,就是一個想像力的發散。
但是,假如你掌握了這個想像力公式,這就不是自由的想像,而是一種做任務式的推理。
假如你引導孩子用這個想像力公式,來給每一頁的問題編造答案,那就剛好和想像力背道而馳。
蒙臺梭利認為,某些特定的「想像力訓練遊戲」其實是錯誤的。比如,給孩子一塊積木,讓孩子假裝那是一匹馬,把積木排列起來,假裝是馬廄,把積木堆積起來,想像成塔。在這種遊戲中,孩子不是自發地想像,而是被動地記憶一些老師和家長指定的意向。
所以,你不能去引導孩子說,你看這個條紋,像不像波浪?這個人穿這種條紋,是不是喜歡大海?
也許有的孩子覺得條紋像鋼琴黑白鍵,或者像斑馬,像「隨便」雪糕,甚至有的孩子會覺得,大家都會穿條紋衣服,這根本沒啥特別的、沒啥好聯想的。
再來看這幅「她,長大後想要做什麼?」
她身上好多彩色的小圓點,她會不會成為一個糖果師傅?或者是一個賣花的?
書中主人公可不這麼想,她注意到的是這個人戴的帽子像個碗,所以這個人長大可能是個表演雜技的!
無釐頭,卻有道理,令人預測不到。這才是兒童想像力的真實表現。
這本書最好的閱讀方式其實是各想各的,然後一起分享答案。——你的答案,孩子的答案,書裡主人公的答案。
比如這幅「他,平時怎麼打發時間?」
你的答案可能是,他頭髮梳的服帖,眉毛畫得挺濃,平時說不定在家做造型。
你娃的答案可能是,這人鼻涕流出來啦,他在家說不定整天擤鼻涕。
而主人公注意到了他的毛衣很有意思,覺得他是個喜歡織毛衣的人。
沒有靈感也沒關係,直接翻到答案頁,看看主人公小腦袋瓜裡想了啥,也很好玩。
別擔心你的孩子沒有想像力,不願意想像。
把被子想像成隧道、把玩具想像成星球大戰、外星人入侵,幾個玩具就能呼呼啦啦玩上大半天,這都是孩子的天性。
共讀《瘋狂的想像》這本繪本是一次輕鬆愉快的旅行,放飛想像亦如是。
把大腦中的條條框框都拆掉,一起來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