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燙傷拿鹽抹 孩子發燒用酒擦 身邊的育兒群淨是害人精

2020-12-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現在有這麼一種現象,當自己的孩子遇到各種健康狀況,許多家長總願意到各種育兒群、學習群去尋求幫助。雖然有時確能解決一些問題,可如果家長自身沒有主見,則易掉入重重誤區甚至危險之中。

專家建議,如遇到孩子健康問題,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對於網上紛雜的建議,要保持冷靜,認真辨別,避免被育兒道路上的各種「坑」所誤導蒙蔽。

問題

育兒群裡誤區多 成人食品被熱推

「有人知道這是缺啥不?剛發現娃的腳趾有幾個這樣了。」育兒群裡,一位媽媽曬出一張照片——胖腳丫上,小小指甲顯得有些粗糙。

「以前我們家孩子腳指甲上有白色紋路,最近喝鈣感覺好多了」「最近出門少,曬太陽不夠,要補補AD」「賣鈣的說,連吃三個月能達到最佳效果」「我們現在吃這個鈣片,搭配鱈魚油促進吸收」……一句詢問,引得諸多媽媽紛紛「進言」,並熱心曬出自家孩子服用的各種營養品。

一番推薦過後,群裡彈出某媽媽的疑問,「之前看有人說鈣吃多了容易骨縫提前閉合還是啥來著?」此語立刻得到另一撥響應——「我家也沒吃啊,專家不是說不用補鈣嗎?」「我問的醫生也說不用補」……

爭論無果,有人感慨,「這一天天都不知道聽誰的!」有人打趣,「嗨,隨便吃吧,咱小時候哪有這麼多東西!」

幾個月的宅家生活,讓孩子們缺乏足夠戶外鍛鍊,體質不同程度有所下降。長時間的照護,家長難免疲勞疏忽,居家意外也更易發生。加之前段時間又逢過敏季,以及疫情期間消毒劑的頻繁使用,都可能給幼兒健康帶來各種影響。這也讓育兒群裡的各種資訊越來越多,然而往往家長越問越糊塗,各種偏方、土法橫飛。

「我早就把以前加的孕媽群、新手群都退掉了,費勁科普不說,一不留神還生氣。」孩子已經兩歲半的果果媽媽告訴記者,未生產時就有媽媽發連結團購月子牙刷,自己說了句海綿紗布做的月子牙刷很難刷乾淨,但根本沒人搭理。還有一次一位媽媽問孩子發燒怎麼辦,有人支招蘸點白酒擦後背。「我說燒得不高沒事,不用特殊處理。那個媽媽反問,38攝氏度怎麼不高,大人都難受別說孩子了,我就再沒說啥。」

由於前段時間不方便出門購物,新手媽媽曉晴加了一些母嬰店顧客群。最近群裡推薦了某款乳鐵蛋白,宣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血紅素鐵結合蛋白」,能夠促進鐵吸收、提高免疫力,以及一大堆看上去很厲害的描述。而關於乳鐵蛋白,多家正規媒體均進行過「起底」——母嬰店產品多以乳清蛋白代替乳鐵蛋白,取得保健食品認證的乳鐵蛋白產品普遍在包裝上註明嬰幼兒為不適宜人群。

探究

燙傷患處險抹鹽 偏方土法易害人

不久前,三歲的陽陽在餐桌邊不慎碰倒了熱水壺,幸好水不太多,但隔著一層薄薄單褲還是將他的大腿表面燙出了泡。「我婆婆趕緊拿了鹽,說抹上能消毒,我攔著沒讓。」陽陽媽媽坦言,當時自己也不確定婆婆的「偏方」有沒有道理,只是直觀覺得抹鹽會很疼。「後來醫生說幸好沒有抹,否則可能造成進一步感染。」

微博上,乳腺科醫生呂鵬威轉發了一張嬰兒圖片,配文「剛處理完一個可憐的小不點女嬰,看到的親們一定科普周圍的人,新生兒不要擠乳頭。女嬰乳頭擠感染後乳芽腐爛掉,有可能導致一側乳房缺失不發育,長大後還得乳房再造!」

「給女嬰擠乳頭是典型流傳廣、存在時間長的誤區。局部擠壓容易造成皮膚和乳腺組織損傷,導致寶寶乳房紅腫脹痛乳腺炎,甚至是全身感染。」北京和睦家兒科醫生趙涓告訴記者,日常接診中,北京本地民眾醫學素養相對較高,用偏方造成嚴重後果的不太常見,但在網絡諮詢或求助中還是時而會看到。例如腳底敷蒜泥治感冒,導致出現刺激性大皰;用牙膏醬油等塗抹燙傷導致感染留疤,以及用酒或藿香正氣水給發燒寶寶擦浴,導致酒精中毒和皮膚過敏……

「家長都期待孩子健康成長,但如果方式不對則會適得其反。」三甲醫院兒科醫生胡亮擅長過敏、哮喘的治療。在他的領域中,常見認知誤區也有很多。「比如家長對激素有恐懼心理,認為霧化治療傷肺,中藥沒有副作用可以隨便用等等。」

最近他遇到的一起嚴重病例,患者是名8歲小姑娘,「來到我這時已經在當地醫院用了腎上腺素,做了霧化,但仍能聽到明顯喘息。」詢問之下胡亮發現,小姑娘確診哮喘之初,媽媽尚能按醫生要求給孩子進行規範化吸入激素治療,且效果不錯。但偶然間小姑娘的舅舅得知,外甥女正用吸入激素的方式治療哮喘,便勃然大怒,罵妹妹(小姑娘母親)「愚蠢」,還說了激素種種不好。舅舅讓小姑娘停止使用激素,改用藥酒給她「治病」。小姑娘憋著氣喝下藥酒,誘發了喘息發作,還差點因此喪命。

更離譜的「偏方」則屬家長的病急亂投醫,胡亮碰到不少哮喘小病人,起初治療都不太規範。由於缺乏對哮喘的認識,「家長誤認為孩子體質弱、總得病,會不會觸犯到了哪個神仙?有在民間找跳大神的,有給孩子在身上點點的,畫符的。當然沒有效果,還會延誤治療。」

建議

知識儲備不可少 「三個問題」促思考

寄希望於玄幻「跳大神」的畢竟還是少數;執迷「解鎖趴睡」,孩子嚎啕大哭卻不去查看導致窒息慘劇也屬極端。生活中更常見的磨牙、發燒、腹瀉……才是真正考驗家長的時候。

趙涓指出,對待幼兒各階段常見問題,家長最重要的是提前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儲備。例如新生兒時期出黃疸、乳房腫大都是常見生理現象,不能擠乳頭或給孩子用草藥煮水喝;對於痱子、溼疹等,要保持皮膚清潔涼爽或保溼,而不是自行口服藥物以及用廚房的各種作料煮水擦洗。如果高燒可以口服退熱藥,不建議用冰袋冷敷,以及用酒精和一些中藥擦浴。「如果面對常見問題,腦子裡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該怎麼辦,就很容易輕信各種各樣的說法。」

胡亮則建議家長最好在孕期就閱讀一些經典育兒書籍,孩子出生後遇到狀況,可將育兒書籍作為詞典去查閱。若已有了一定程度積累,卻遇到仍超出自身認知的問題,又不方便隨時去醫院就診,可以在線上搜索一些經過身份驗證的正規醫療機構的正規醫生。「很多醫生都會就同一個話題發表科普文章,家長可以看看都是怎麼說的,進行多方印證。若有需要則可線上諮詢醫生,建立聯繫。」

「若不能馬上判斷一種說法是不是科學有效,首先要保持冷靜,問問自己這個是真的嗎?第二個問題,它的作用原理是什麼?第三個問題,有什麼科學依據嗎?」趙涓認為,如果家長面對紛雜信息能提出這三個問題並去思考,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就不太容易被育兒道路上的各種「坑」所誤導蒙蔽。

來源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魏婧 插圖 宋溪

流程編輯 王夢瑩

相關焦點

  • 身邊的育兒群淨是害人精
    身邊的育兒群淨是害人精 2020-05-26 10:47:24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魏婧 | 字號:這也讓育兒群裡的各種資訊越來越多,然而往往家長越問越糊塗,各種偏方、土法橫飛。「我早就把以前加的孕媽群、新手群都退掉了,費勁科普不說,一不留神還生氣。」孩子已經兩歲半的果果媽媽告訴記者,未生產時就有媽媽發連結團購月子牙刷,自己說了句海綿紗布做的月子牙刷很難刷乾淨,但根本沒人搭理。還有一次一位媽媽問孩子發燒怎麼辦,有人支招蘸點白酒擦後背。「我說燒得不高沒事,不用特殊處理。
  • 燙傷怎麼辦?抹大醬抹鹽抹牙膏?都不對!
    燙傷怎麼辦?抹大醬抹鹽抹牙膏?都不對尤其是父母在碰到孩子燙傷的情況,慌亂中就更不知如何處理。燙傷怎麼辦?抹大醬抹鹽抹牙膏?人體被燒傷的皮膚積聚了大量的熱量,在局部不能釋放,會在一段時間內造成皮膚持續的燒傷。近日,福建泉州一女嬰不慎被打翻的熱水壺燙傷。而女嬰的媽媽聽信了女嬰外公的話,用「土方法」——即用高濃度的酒精敷在傷處。
  • 燙傷後抹醬油抹鹽抹牙膏?都不對!
    很多人遇到燙傷都不懂得如何處理,特別是父母遇到孩子燙傷了,就特別慌張。有的人會用民間流傳的一些燒傷處理方法,比如往傷口上塗抹醬油、抹鹽,甚至抹牙膏,或者往傷口上去塗酒精,甚至抹碘酊等消毒液消毒,對此,專家表示,這些處理方法都是錯誤的。
  • 孩子燙傷 你還在用擦麻油、塗牙膏的土方子?
    千萬不要小看燙傷,「由於兒童解剖和生理特點,兒童燒燙傷後往往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後果,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後期還可形成疤痕、肢體功能障礙甚至毀容、殘疾等。」梅醫生提醒,放假期間應該對孩子加強看管,將可能導致燙傷的物品如熱水瓶、電熨鬥等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如果孩子不慎被燙傷,家長該怎樣做呢?
  • 1歲男寶燙傷後死亡,只因家長這個決定…燒燙傷用這些偏方,就是坑娃
    不料,第二天,寶寶腿上起了幾個大水泡,媽媽用針把水泡一個個挑破,擠出裡面的液體。當天,明明就出現反覆哭鬧、發燒、精神不好等感染症狀。在當地醫院就診時,還抽搐了2次。據統計,全球每年約9.6萬兒童因燒燙傷致死。(來源: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而民間流傳的治療燙傷偏方,多如牛毛。除了常見的「調味料療傷」(塗醬油、塗菜油、抹鹽等),還有擦香灰、爐灰,塗牙膏、蘆薈膠、風油精等「日常用品療法」。
  • 燙傷後塗醬油、抹鹽、塗牙膏?都不對!多少人被「偏方」坑慘了!
    很多人一發生燙傷,就急著塗抹萬花油、康瑞保軟膏等外用藥,或者用牙膏塗抹創面,這些做法並不可取。如果燙傷面有破損,塗抹這些藥物反而可能加深創面,誘發感染,不利於傷面癒合。除了這些,日常老人孩子不小心燒傷燙傷,還有千奇百怪的「土方法」,這些土方法都是百害無一利的,那麼,面對燒燙傷,大家該如何正確處理?一、塗牙膏?NO!
  • 被一鍋熱湯燙傷後,撒鹽撒酒還用上洗潔精!結果……
    撒鹽、撒白酒,再用蔬果洗潔精清洗,最後梁女士竟然痛到休克,送到醫院急救才撿回一命!在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刻刻有預防小孩子燙傷的意識,比如說開水杯子、開水瓶等一定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預防小兒觸及打翻。吃飯時要預防小兒被熱湯、熱菜等燙傷,一定要防止小孩打翻開水壺、開水杯、湯碗及其他熱的東西。同時也要防止小孩被插座等電擊燒傷。」李升紅說。抹醬油抹鹽抹牙膏?
  • 孩子被燙傷別著急抹「藥」做對第一步很關鍵
    冬天就是燙傷的高發季,尤其以兒童居多。今年4歲的樂樂,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姑娘,又處在好奇心強的年紀。晚上洗澡時,媽媽給她放好水,調好水溫,把她放到浴盆裡,然後去拿浴巾。奶奶立馬在燙傷的地方抹滿了牙膏、醬油,並且用紗布包了起來!最終導致樂樂的傷口感染。這是老一輩的經驗,很多人都這樣做,但這是個錯誤的經驗。我來告訴你為什麼。首先說牙膏。
  • 孩子被燙傷別著急抹「藥」 做對第一步很關鍵
    冬天就是燙傷的高發季,尤其以兒童居多。今年4歲的樂樂,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姑娘,又處在好奇心強的年紀。晚上洗澡時,媽媽給她放好水,調好水溫,把她放到浴盆裡,然後去拿浴巾。就這短暫的一分鐘,樂樂把水龍頭調到最高溫,並且打開了水龍頭,儘管媽媽第一時間關掉了水龍頭,但是樂樂的小腿還是被燙傷了。
  • 孩子被燙傷別著急抹「藥」!做對第一步很關鍵
    奶奶立馬在燙傷的地方抹滿了牙膏、醬油,並且用紗布包了起來!最終導致樂樂的傷口感染。這是老一輩的經驗,很多人都這樣做,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兒外科主任醫師周小漁表示,這是個錯誤的經驗。首先說牙膏。牙膏抹上去瞬間,確實會有冰冰涼涼的感覺,但是它很快就會凝固,反而影響散熱。再有,牙膏裡面含有摩擦劑,會對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 孩子被燙傷別著急抹「藥」!做對第一步很關鍵!
    冬天就是燙傷的高發季,尤其以兒童居多。今年4歲的樂樂,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姑娘,又處在好奇心強的年紀。晚上洗澡時,媽媽給她放好水,調好水溫,把她放到浴盆裡,然後去拿浴巾。就這短暫的一分鐘,樂樂把水龍頭調到最高溫,並且打開了水龍頭,儘管媽媽第一時間關掉了水龍頭,但是樂樂的小腿還是被燙傷了。劇烈的疼痛感讓樂樂大哭起來,奶奶過來後,對著媽媽劈頭蓋臉一頓罵,然後做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情。奶奶立馬在燙傷的地方抹滿了牙膏、醬油,並且用紗布包了起來!
  • 孩子在幼兒園被開水燙傷,老師趕緊抹醬油,醫生:真無知!
    沒想到水那麼燙,不小心把涼水壺弄倒了,開水流到了胸前,燙到了一塊皮膚,兒子大哭了起來。老師們聽到後,趕緊跑了過來,看到這樣的場景也是非常緊張。其中有位老師說,趕緊給孩子抹醬油,網上有人說抹醬油能治燙傷。其中一位老師,就這樣糊裡糊塗的給兒子胸前塗抹了醬油,然後給小玲打電話,大家一起都趕到了醫院。到醫院後,醫生問老師,孩子身上塗抹的是什麼?
  • 皮膚燙傷拿鹽抹?身邊的育兒群淨是害人精
    孩子已經兩歲半的果果媽媽告訴記者,未生產時就有媽媽發鏈接團購月子牙刷,自己說了句海綿紗布做的月子牙刷很難刷幹淨,但根本沒人搭理。還有一次一位媽媽問孩子發燒怎麼辦,有人支招蘸點白酒擦後背。「我說燒得不高沒事,不用特殊處理。那個媽媽反問,38攝氏度怎麼不高,大人都難受別說孩子了,我就再沒說啥。」   由於前段時間不方便出門購物,新手媽媽曉晴加了一些母嬰店顧客群。
  • 幼童燙傷家人用土法抹油 傷口感染高燒39.5℃
    幼童燙傷家人用土法抹油 傷口感染高燒39.5℃   男孩被排骨湯燙傷,家人用土方法往傷口上抹了油狀物體,結果傷口感染,孩子高燒到39.5℃。
  • 寶寶發燒了,還敢用酒精擦浴?專家:退熱貼都不靠譜
    一旦發燒,家長們都很著急,經過長時間科普教育,大多數家長都會首選物理方法降溫,什麼洗溫水澡,酒精擦浴、冰敷、退熱貼這些都是常用的,但有些物理降溫方法,不僅不會讓孩子退燒,可能還會引起反效果。寶寶發燒,用酒精擦浴小心中毒!
  • 燙傷女嬰被泡白酒桶致酒精中毒,這些治燙傷的偏方,你還在用嗎
    醫生介紹,女嬰嚴重燙傷,家長用高粱酒對患兒進行全身的浸泡達20分鐘,進一步加重了病情,除了引起創面疼痛以外,也有部分酒精吸收,導致酒精中毒,另外熱量的散失也進一步加重了休克,經治療,女嬰已脫離生命危險,順利出院。在這裡我們就不過多贅述為什麼母親能留自己這麼小的孩子一個人待在熱水瓶旁邊,單單來談一談她們處理燙傷的方式,用無知愚昧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 4歲男孩意外燙傷,爸爸用二鍋頭給他消毒,結果……
    前段時間,糕媽看到一則新聞:4歲的小男孩意外燙傷後,爸爸往娃身上澆了好幾瓶二鍋頭,導致男孩兒酒精中毒住進了ICU。圖源:新民網新聞中介紹,孩子在媽媽做飯時不小心打翻了剛出鍋的米線,湯水飛濺到孩子手上和胸前,半個巴掌大小面積的皮膚都被燙紅了。
  • 燙傷後竟然撒鹽、撒酒、用洗潔精清洗,最後結果……
    在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刻刻有預防小孩子燙傷的意識,比如說開水杯子、開水瓶等一定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預防小兒觸及打翻。吃飯時要預防小兒被熱湯、熱菜等燙傷,一定要防止小孩打翻開水壺、開水杯、湯碗及其他熱的東西。同時也要防止小孩被插座等電擊燒傷。」李升紅說。 抹醬油抹鹽抹牙膏?
  • 寶寶被開水燙傷後撒鹽消毒?醫生:家長此舉加重了病情
    當時,醫生發現他的前胸部、右側肢體都有燙傷的痕跡——皮膚發紅,起了不少水皰。讓醫生吃驚的是,孩子被燙傷的部位還有不少白色顆粒。一問得知,這些顆粒是家裡的食鹽,是小奇的父母用來給孩子消毒用的,說是防止感染。父母說,一把鹽撒下去,小奇哭聲更大了,一直叫著痛。  溫醫大附二院燒傷科主任張文振說,家長有時候就是這樣「病急亂投醫」。
  • 寶寶發燒物理降溫法你用對了嗎?這些錯誤的方法,很多家長還在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燒可能是令寶媽最著急的一件事情了。說實在的,寶寶發燒之後,媽媽可能整夜整夜的都會睡不著覺,不停地用手去擦試他額頭的溫度,這時就會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來幫寶寶。但是對於物理降溫的方法,家長們真的用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