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工作時,同事小黃低頭從標本架上拿出一管血,看了一下,然後說道:「唉,又是溶血,這管血做不了了。」
我接過採血管一看,血清顏色都變成了暗紅色,不用檢測也能看出明顯溶血了。於是我撥通了相應科室電話,詢問抽血護士在採血過程中是否有什麼異樣。
採血護士想了一下說:「當時患者是有反映說止血帶扎得過緊了,說有點疼。我當時也沒多想,還以為是患者嬌氣,採完血就送過來了。」
我頓時心裡有數了,又是一起因為採血導致的溶血。
好在,在護士的解釋和道歉下,患者答應重新抽血做了檢查。
一、什麼是標本溶血?
溶血是指在採集、運送、分離血液標本的過程中,紅細胞膜發生破裂,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成分向血清或血漿中釋放的現象。它是臨床實驗室最常見的誤差來源,是標本拒收的主要原因。
溶血有體外溶血和體內溶血兩種。
1.體內溶血主要有瘧疾、心臟或血管手術、配型不合的輸血、藥物等。
2.體外溶血主要有:①物理因素:如機械性破環、冰凍;②遺傳因素:紅細胞脆性增加;③化學因素:活化劑汙染等。
二、溶血的危害
溶血後,由於紅細胞破壞,紅細胞內的成分進入血清或血漿,導致血標本的組成成分發生變化,使檢驗結果假性升高或降低,不能準確客觀地反映患者當時的身體狀況。結果異常致使醫生不能對檢驗結果作出正確判斷,可能會延誤病情或造成誤診。又因標本溶血,患者不得不重新採血,增加了患者痛苦,延長了報告周期,造成了人力、物力和經濟損失。
常見的標本溶血造成結果改變有:
1.檢測結果升高:K(鉀)、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LDH(乳酸脫氫酶)、HBDH(α-羥基丁酸脫氫酶)、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PHOS(磷酸酯酶)、CHOL(膽固醇)、TG(甘油三酯)、Fe(鐵)、TP(總蛋白質)、PALB(前白蛋白)、SOD(超氧化物歧化酶)、HCY(同型半胱氨酸)。
2.檢測結果下降:CO2(二氧化碳)、GGT(γ-穀氨醯轉肽酶)、ALP(鹼性磷酸酶)、DBIL(直接膽紅素)。
三、如何判斷溶血
臨床中,判斷溶血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儀器法,一種是目測法。
1.儀器法
首選。自動化儀器法檢測標本溶血,測定標本血紅蛋白特定波長吸光度值法檢測血紅蛋白濃度,結果快速準確,可避免目測法個體差異大、結果重複性差等缺陷,對檢驗工作效率無明顯影響,還能避免增加科室成本。
2.目測法
目測法觀察標本溶血程度簡單易行,當儀器法不可用時,可利用標本溶血比色卡目測溶血程度。
輕度溶血:血紅蛋白濃度<1 g/L,肉眼可見紅色較輕微;
中度溶血:血紅蛋白濃度在 1 -3 g/L 之間,肉眼可見紅色較深;
重度溶血:血紅蛋白濃度>3 g/L,肉眼可見深紅或暗紅色。
四、工作中如何避免標本溶血?
在臨床工作中,標本溶血大部分為體外溶血,常發生在血液的採集、轉運、保存及分離等過程中。如何避免標本溶血呢?
1.採血管應保持清潔和乾淨,避免使用質量欠佳,管壁粗糙的採血管。
2.採血過程中避免止血帶扎得太緊或時間過長,抽血的速度不宜過快,以免造成紅細胞破裂發生溶血。
3.採血後避免用力震蕩,運送過程也要注意防震,避免造成紅細胞破裂。
4.避免使用乙醇消毒,因為乙醇會導致紅細胞發生溶血。
5.避免重複進針和採血時空氣進入標本並產生氣泡。
6.及時分離血清或血漿,離心時應控制好離心機轉速。
7.防止其他物質以及消毒液進入血液標本中,以免影響標本的檢驗結果。
最後,檢驗科還要與臨床加強溝通聯繫,分析、查找標本溶血原因,解釋標本溶血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並建立標本採集、運輸、保存標準操作程序,並加強相關方面培訓。
五、溶血的標本還能要嗎?
標本溶血後檢測結果可能會發生改變,那麼標本還能用嗎?是否需要重新採集標本?
如果是輕、中度溶血且僅檢測不受溶血影響的項目時,可不重新採血而通過Hb(血紅蛋白)濃度調節進行校正,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減輕病人痛苦。
如果是重度溶血,則應及時重新留取。對於不能再次採集的,可通過設置樣本空白等措施加以糾正。
雖然 Hb 濃度校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血液標本的檢驗中還是要儘量避免發生溶血,減少檢驗診斷中的誤差。
1.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中醫檢驗專業委員會 北京中醫藥學會中醫檢驗專業委員會 臨床標本溶血檢測與檢驗結果報告專家共識[J].實用檢驗醫師雜誌,2019,11(1):1-3
2.李 佳,吳宗勇,陳鋒,等. 不同程度溶血標本對臨床化學檢測結果的影響[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7,24(2):214-217
3.謝曉婷,毛凌哲. 溶血對11項生化檢驗結果的幹擾和影響及對策分析[J].檢驗醫學,2015,30(10):1002-1003
4.隆維東,劉萬彬,李堅. 標本溶血對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影響分析[J]. 國際檢驗醫學雜誌, 2012,33(9):112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