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因管路折曲引發的急性溶血是威脅患者生命的併發症之一。儘管血液透析期間管路折曲的溶血發生率很低,但其危害極其嚴重,如果未能及時發現並採取有效措施,可能引發高血鉀症,急性胰腺炎等併發症,甚至引起死亡。
機械性溶血通常由血液迴路不同程度的阻塞引起,包括:針頭的開口貼近血管壁,或受到皮下血腫壓迫,使血流嚴重受阻;單針透析;血泵滾筒壓力過大,管路折曲,使血液受到剪力作用而發生的。管路折曲多發生於從泵後到透析器入口間這一段,尤其在固定或支撐管路夾子附近和接近透析器入口的那一段管路。
溶血的危害
溶血不但引起患者的不適症狀,還可引起貧血,加重血流動力學的不穩定性,發生溶血性血管收縮和高血壓,冠狀動脈和腦組織供血障礙,或透析中出現低血壓,血氧飽和度下降。如對引起溶血的原因未能及時查清,並給予正確處置,由於症狀得不到緩解,被迫停止血液透析,勢必降低透析效果。嚴重溶血可引起急性胰腺炎、高血鉀症、心律失常,甚至死亡。溶血對患者所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與患者自身因素有關。尿毒症患者的紅血球的生存期明顯縮短,氧化應激加重,抗氧化能力降低,都促使患者發生不同程度溶血。
血液透析溶血的診斷
透析過程中出現噁心,呼吸急促,腹部/背部疼痛,發冷和急性高血壓發作。嚴重溶血患者甚至出現皮膚顏色變為棕色。血液管路泵後段,尤其在靜脈壺處的血液顏色,呈現葡萄酒色;將取出的血液樣本離心後,上清液顯示粉紅色;血液化驗檢查可見血清結合珠蛋白明顯降低至消失,乳酸脫氫酶(LDH)顯著增高,紅細胞壓積減少。由於壓力報警裝置對程度不太嚴重的溶血不能有效報警,主要還需醫護人員和技師檢查管路的安裝狀況,包括管路有無折曲,以及有無異常明顯的搏動,管路內血液有無變色等,管路的壓力變化及趨勢,進行監視,如動靜脈壓力同時明顯降低(>25 mmHg),就可能發生管路折曲。
預防措施
首先,必須對患者、透析機、體外循環的壓力及血液管路本身進行全面監視,以預防或及時發現溶血的發生。根據文獻報導,提出具體措施如下:
1. 建議使用機器配套的專用管路,檢查有無因包裝所致的管路折曲。按透析機廠家的說明書要求安裝管路,避免因安裝的過松或過緊,而發生管路的折曲,特別檢查管路支撐架夾子和管路至透析器入口處。尤其在為患者上機,人員工作緊張,繁忙時,更要嚴格遵守查對制度,並認真記錄與籤名。
2. 治療中應(建議每30 min)檢查迴路有無折曲。注意管路有無強烈的跳動,此現象可能與管路阻力過大有關。
3. 於治療的最初幾分鐘內,啟動壓力報警系統,並且定期檢查迴路壓力有無持續的改變,判斷壓力變化的原因,特別在需要重新設定壓力限值後,更要監視壓力變化。血流阻力增高通常引起迴路壓力的增高,而在動脈和靜脈迴路壓力同時的降低,即提示泵後的透析管路發生堵塞。
4. 密切監視患者的變化。如果在治療中病人表現任何可能溶血的症狀(高血壓,噁心,嘔吐,痙攣,腹部,胸部或背部的疼痛,呼吸短促),應立即檢查管路迴路有無折曲,管路內血液有無變色(葡萄酒色)。通過對血樣離心後,對觀察血清是否變成粉紅色,以迅速確定溶血。
5. 要重視與肝素泵及轉輪血泵有關的報警。當連接肝素泵管路與血液管路連接處的下遊的管路發生折曲堵塞,而引起的壓力增高導致報警。這時肝素管中可出現返流的血液,或推注肝素時會感覺阻力增大,發現此現象後,應仔細檢查透析器及管路的通暢性。
6. 在患者治療記錄表單上,記錄當進行管路預衝時有無非典型的壓力問題,在透析前對患者血管通路的評估。
7. 使用壓力一時間圖時,判別壓力變化的趨勢是否正常,血液迴路動靜脈壓力是否同時降低,並且在相同的流量速率條件下,與患者前一次治療的壓力數值進行比較,分析管路平均壓力是否降低等。
8. 建議採用血液流速監測儀器,監視管路狹窄引起的血流速降低,或於血泵後安裝壓力監測系統,或對管路血液顏色變化的監測系統,並予報警和停止血泵運轉聯動,以保證患者安全。
緊急處理
懷疑溶血時應該立即停止透析。防止管路中的血液輸回體內,以免溶血釋放的鉀離子引起高鉀血症與急性胰腺炎等併發症。對患者進行進一步實驗室檢查,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LDH,澱粉酶和脂肪酶及肝功指標等,對貧血嚴重者需輸血治療,危重患者視情況決定轉送重症監護室搶救。如果有多名患者在同一個透析單位發生溶血,就應該懷疑透析液汙染,或同一批管路本身缺陷,或透析液滲透壓的問題。應對潛在原因進行系統評估,以避免在隨後的透析期間再次發生溶血。每次發生溶血以後都要進行根由分析,檢查透析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透析管和針頭應該保存下來以備調查。對管路折曲引起的溶血就需針對管路的安裝、管路的長短、設備以及配件等潛在的原因進行分析排查。
來源:血液透析中管路折曲引發的溶血及其防治.中國血液淨化.2018;17(2):133-13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