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血液透析服務領域已成為中外企業競相爭奪的市場。8月31日,全球領先的腎臟保健服務提供商DaVita Kidney Care宣布將與山東舜井腎病醫院合作,組建合資腎臟保健專業連鎖醫院。這個國際腎臟保健業巨頭進入中國市場並在山東創辦連鎖醫院,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此舉被看做是外資企業對中國血液透析領域帶來了衝擊,行業相關企業跑馬圈地式的爭奪戰也將更加激烈。
然而,這個看似僅僅是國際巨頭入主華東地區的大行動,卻被業內人士「嚼」出了另一番滋味:DaVita的終極目標是在中國建立連鎖腎臟透析中心,此次在山東組建腎臟保健醫院僅僅是曲線救國的第一步。
中國1.2億腎病患者透析需求將釋放
此次DaVita與山東本地醫院合作,組建合資腎臟保健專業連鎖醫院,是跨國保健公司與中國私營部門組建的同類首家腎臟透析合資企業,同時也是山東省唯一獲批提供透析服務的私立醫院。DaVita亞太區總裁Atul Mathur表示,DaVita將通過擴大服務,幫助眾多患者提高生活質量。舜井腎病醫院總裁張小藝提到,該院將把DaVita在健康管理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技術與本地市場經營醫院方面的經驗相結合,二者將在濟南市組建中美合資旗艦醫院,並會發展至整個山東省。此前,DaVita Kidney Care在中國就已經經營者兩個門診透析中心。
血液透析服務是一個令「股神」巴菲特都另眼相看的市場。巴菲特近年來不斷加大對DaVita公司的投資,曾多次攜重金增持DaVita公司股票。而中國龐大的慢性腎病患者數量也正是DaVita看中中國市場的重要原因。
中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為成年人群的10.8%,患者人數為1.2億。數據顯示,按理論發病率計算,目前中國中末期腎病患者數量約200萬人,血液透析規模則逾千億元。目前,由於醫療資源欠缺和患者支付能力不高,我國規律透析的患者僅有30萬人左右,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療率尚不足15%,尚低於37%的全球平均治療率,由此可見,我國血液透析市場增值放量空間巨大。
政策阻力致資本進入透析市場腳步放緩
儘管透析需求市場釋放出了強大的增量信號,但這並不意味著資本可以馬上順勢湧入。北京睿諾醫院管理有限公司CEO唐從容曾供職於全球最大的血透服務連鎖機構費森尤斯,負責開拓中國血透服務市場準入。在他看來,此次DaVita入駐山東辦醫院,真正用意是在希望中國血液透析市場中站穩腳跟,建立腎病醫院只是其曲線救國的一步。而這麼做的真正原因是我國血液透析中心建設受政策阻力。
2014年3月,國家衛計委醫管局發布《關於徵求獨立血液透析中心管理規範和基本標準意見的函》,在3個方面有政策傾斜:建立透析中心不再要求必須為擁有腎內科的二級以上醫院,只要10公裡範圍內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並籤訂透析急性併發症服務協議就可建立透析中心;其次,獨立透析中心的其他輔助科室均可外包;三是允許腎內科高級醫師在獨立透析中心多點執業等。
不過,這僅僅是一個意見函,並不是正式下發的規定,這意味著,獨立於大醫院之外的血液透析中心尚未完全放開,也沒有國家層面上的血液透析中心建設標準,有的僅是各省自己出臺的試行辦法。
比如山西今年印發《山西省獨立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標準(試行)》的通知,其中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的獨立血液透析中心,省轄市城區每10萬常住人口可設置1所開展血液透析技術的醫療機構。縣及縣級市每10-15萬常住人口可設置1所開展血液透析技術的醫療機構。新設置獨立血液透析中心,原則上與已準入開展血液透析技術醫療機構間的直線距離大於5公裡。此外,湖北和山東等地也陸續出臺了血液透析室建設的標準,對透析機數量和操作人員資質等進行了規範。
2011年,衛計委給山東威高發放了第一張民營血透服務中心牌照,後來,給白求恩基金會也發放了一張牌照,之後又有一些「幸運」資本獲得了透析中心的建設資格。然而,我國大部分地區仍沒有血液透析中心的建設標準,因此,常常發生的事情是,企業拿著大把的資金去辦透析中心「準生證」,但當地政府卻因為「沒有先例」,無法發證。
獨立透析中心是未來透析服務發展趨勢
面對持續增長的「剛需」,目前我國透析治療服務主要仍集中在大醫院,血液透析服務供給不足,缺口較大。建立社區化、獨立的透析中心,是國外成熟的運營模式,也是未來中國透析服務的必然發展趨勢。唐從容告訴健康界,企業搶佔獨立血液透析服務中心領域,現階段可行的方法是與現有醫院合作,DaVita也正是以此為模式,即由企業與合作醫院聯合開合資腎病專科醫院,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能夠獲得資質許可,以及醫生和患者資源,為將來開展獨立化、專門化、規模化的透析連鎖中心「趟路」。
一個透析中心的投資和運營成本主要包括:場地租賃和裝修費用、設備、耗材、醫護人員費用,這其中購置血透機的開銷是「大頭」。進口血透機公開報價為近20萬元,如果連鎖化經營、批量採購血透機的話,成本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一個20—30臺血透機的透析中心,初期投入在1000萬元左右,通過專門化和連鎖化經營,能夠加快收回成本。事實上在唐從容看來,血液透析,這種對綜合醫院來說性價比並不太高的科室業務,如果實行專門化和連鎖化發展,未來能夠成為綜合醫院以外的一個獨立發展的醫療服務提供模式,幾年之內中國一定會誕生自己的全產業鏈巨頭,並且這樣的行業巨頭終究會來自於本地企業,這源於醫療服務業本地化的特殊屬性。」
沒有醫保資格 民營透析中心只能是「空殼」
儘管血液透析服務前景被看好,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社會資本進入仍需冷靜。對於血透產業,早在2012年衛生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將血透納入大病保險補償政策,實際支付比例不低於50%。2013年,大病醫保進一步擴容,提出對於符合相關條件的貧困人群還將額外得到15%的民政醫療救助基金,合計報銷比例不低於90%。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主治醫師陳罡告訴健康界,腎病患者每次透析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按照北京市醫保報銷標準,每次收費480元,每周3次,由於報銷比例較高,患者自付費用其實很少。因此如果沒有獲得醫保定點資格,民辦透析中心環境再好,也無法吸引患者。
「兩點原因導致了需要透析的患者很大比例是中低收入人群,一是有錢人會選擇腎臟移植而不是透析,二是中低收入人群不重視體檢,腎病發現時已經到了必須要透析的地步。」陳罡說,沒有醫保定點資格的民辦透析中心,恐怕短期內只能是個「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