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招密技讓父母不再嘮叨

2021-02-15 翼朵家有小學生

微信公眾號:博朵家有小學生(ID:kidsinschool)

關注家庭教育新趨勢,分享科學實用的育兒方法,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技巧與智慧,助您培養個性、聰慧的孩子。趕快讓有孩子的好朋友也加入進來吧!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右上角按鈕,查看往期的更多文章。

-

  某天,一位媽媽氣憤地說她9歲的兒子太不像話了,每次批評他,竟然不到5分鐘就敢跑回自己的房間,有時甚至連「離家出走」這樣的威脅話都說了出來!於是,這位媽媽看到孩子犯了錯,一說就不服不忿的樣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如果某天你在工作中犯了一個錯誤,你上司在例會中訓斥你5分鐘以上,說你「蠢笨」、「無知」、「白活了」,此時你會有什麼感覺?我想,不敢說有殺人的心思,但拍屁股走人的想法肯定是有的。所以說,當一個正常的人,被別人指出錯誤所在以後,基本都知道問題所在了。此時,再被「長篇累牘」的指責,大家反而會對錯誤有扯平的感覺。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對是非對錯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看法,父母多嘮叨幾句也不是壞事。但當他們進入童年期以後,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開始建立對自己的評價體系。此時,孩子的自我評價開始擺脫成人,由原來的偏主觀情緒,逐步開始客觀。父母若再像以前那樣批評教育,孩子就覺得未得到父母的尊重,容易產生對抗情緒。

  

  父母的嘮叨儘管產生的原因會有多種,但嘮叨終究是一種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焦慮的表現。當家長面臨孩子的問題,採取了嘮叨的說教方式,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並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如果孩子由於各種原因,不再相信和接納自己的父母,那父母的話就會被「屏蔽」,嚴重的還會引發孩子的故意行為。所以,父母要避免自己去嘮叨。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父母變得不再嘮叨?

  第一招,父母要尊重、認同、接納孩子,然後在真誠和熱情的基礎上積極關注孩子。其實,這已不單是解決嘮叨的問題了,而是整個兒童教育的核心。比如,如果父母能接納孩子,那怕是孩子不足的地方,就不會採取打擊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樣,能積極關注孩子的父母,就能及時發現問題,甚至在事情發生以前,就做好預防工作,防範於未然。

  

  第二招,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嘮叨的「天敵」。俗語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這就說明當交流雙方有良好的關係,再多的話也不會感覺囉嗦。所以,在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就算父母屬於多話的人,在孩子出現問題後無比的「碎道」,由於所說的話都是尊重孩子的,孩子也不會感覺到難聽和反感,就願意聽家長嘮叨了。

  

  第三招,父母要善於放穩心態,在生活中自己要學會減壓。嘮叨的根源是在於父母的焦慮,雖然適度的焦慮對人是有好處的,但不能在自己生活中的壓力和不得志,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終歸是孩子,要允許他們犯錯和給予改過的機會,過高的期望與浮燥的情緒都不足取。另外,情緒輕鬆的父母,會使孩子降低「防禦」心理,顯得比較聽話。

  

  第四招,父母要注意說話語調,要低聲和悅的說,不要帶有抱怨情緒。孩子判斷父母的情緒,除了看表情和神態以外,主要靠說話的語調。當孩子接收到悅耳的話語,先感受到的是舒服,他們不會先採取「自我保護」的方式,就算家長話多孩子也不會感覺嘮叨,也能按照家長所說的去做。所以,對孩子使用親切的語言,遠比採取命令、喝斥要好。

  

  第五招,對認字的孩子,父母要學會留字條。如果家長事無巨細,都對孩子反覆強調和叮囑,不僅使孩子聽到後面就忘記前面,同時也因為話太多都沒有講到點子上,孩子也不知道到底那個是重點,結果會適得其反。所以,對一些孩子真不容易記住的事情,與其不停地用嘴說,還不如動用「爛筆頭」,給孩子寫一個備忘的紙條,放到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第六招,父母要給孩子獨處的時間,別沒事找事地找孩子說話。對於孩子學習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學會思考,以及做事認真和耐心。可實際情況是,許多父母借著「關心」孩子,不停地對孩子問寒問暖,這就等於不斷打擾孩子的注意力或影響思考。所以,在孩子學習時,父母不能因為過分關注分數,就不停地嘮叨讓孩子倍感壓力。

  

  第七招,當父母發現自己嘮叨,可以強制自己採取分時說話方法。也就是說,當自己有情緒而不停的說,容易變成情緒發洩,這對解決孩子的問題是於事無補的。所以,家長就暗中計時,說到1分鐘就不再說了,把其他要說的話「咽」下去,告訴孩子他們現在有說話的權利,這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情緒,也給孩子留下辯解的時間。如果孩子不說,那也一定要等超過自己說的時間後,才能接著說。

  

  第八招,父母要拋棄想當然的思維模式,學會傾聽。人的交流都是一個說一個聽,兩個都說是吵架,兩個都不說是頂牛。讓孩子多說一點,家長必然要少說,這不僅對判斷孩子的實際情況和了解真實想法大有幫助,也對最後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的方法。所以,家長要靜下心來,讓孩子把話說完,有不同的意見也不要著急打斷和進行指責。

  

  第九招,父母要教會孩子學會回應。嘮叨,從形式上看,正是因為對方沒有回應,說話人為了避免過早結束而不得已採取的方法。所以,家長從孩子嬰幼兒階段,對他們的要求要有及時的響應,並根據要求是否合理進行說明。這樣示範以後,孩子自然知道,父母說對時就要明確表示認可,對父母不正確的要明確表示不同意,並說明理由。父母得到回應,也就不會再嘮叨了。

  

  第十招,父母說話前,最好先打好腹稿,每次只重點說一個問題。嘮叨在表現上就是說車軲轆話,這就是其思維混亂、沒有重點。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分不清輕重緩急,還將直接影響到正常的學習。所以,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一次改掉N個問題,他們每次能保證一個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同時,孩子在行動上自然會有輕重緩急。

  

  第十一招,父母要學會放權,敢於放手,孩子的問題沒有那麼可怕的。父母的嘮叨,雖然說是畸形的「愛」,但出發點也是希望孩子好的。如果父母從小敢於撒手,孩子早一點摔跤、犯錯誤就比他們長大以後再出類似情況要好。當孩子獲得大量的直接經驗以後,也許家長就會發現,孩子根本就不給你嘮叨的機會了,因為他們已經學會自我控制和情緒管理了。

  

  第十二招,父母要說孩子聽得懂的話。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他們無法按照成人的對話方式進行交談。若父母經常說一些孩子聽不懂的詞語或句式,那你的真實意圖很可能被孩子誤解,這直接導致問題不能解決。比如,父母帶有強烈假設性的提問,會使孩子感到被審問,那怕沒有幾句話,孩子依然感到父母在嘮叨和不信任自己。

  

  其實,家長想避免嘮叨,核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教育孩子要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內心真實需求,在有界線的基礎上擇機而教。所以,與其不厭其煩的絮叨,不如多理解和認同孩子,給他們一些成長的空間,該放手時要放手,該住口的就住口。只要孩子能科學地進行散養,他們一定能茁壯成長的,且一定會超出你的預期!

-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才會對孩子嘮叨,高層次的父母都會這麼做
    著名的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在12歲以前父母對他的嘮叨是有用得,在12歲以後父母對他的嘮叨就是耳旁風,這個時候即使父母動手打孩子,也無濟於事。」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不能總是嘮叨,而是要做好以下這幾點。
  • 父母總是忍不住嘮叨孩子,怎麼辦?
    據相關調查顯示,嘮叨是80%以上家長的通病,也是幾乎100%孩子反感父母的缺點。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六大行為排行榜中,「嘮叨」竟位居第一!「每次只要一聽到媽媽的嘮叨,我就把自己的門鎖住,再在耳朵裡塞上小紙團……」「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但他們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雖然我也知道他們嘮叨是為了督促自己,但說的次數多了,心裡就覺得煩。」
  •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很多孩子一提到父母就說&34;。當他們長大後,他們可能明白這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但當他們年輕時,他們會感到這是一種擔憂。李玫瑾教授還認為,6歲以前,父母的嘮叨是&34;,但當孩子12歲時,父母的嘮叨是&34;。一、換人進行教育,減少孩子的疲憊感。家裡的許多母親會很嘮叨,但她們發現自己的話不如父親的話有效。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們厭倦了母親的話語,不再注意母親的話語。
  • 「低層次父母」都愛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到了12歲之後,父母的嘮叨就是垃圾。二、停止所謂的嘮叨,適當讓孩子經歷挫折我知道讓父母停止嘮叨幾乎是不可能的,嘮叨的出發點其實是好的,父母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達給孩子,不想讓他走彎路,可孩子不見得會接受,他總該要去經歷他的人生,才會刻骨銘心、感受深刻。
  • 父母的嘮叨是為了孩子還是自己?孩子應對父母嘮叨的三種模式
    因為他不願意再聽父母的嘮叨。更極端的大家都能想到,那就是離家出走。可能你會發現,孩子早晨在家還好好的,怎麼就離家出走了。他們面臨家長的控制,家長的嘮叨,關門可能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孩子逃跑的需要,他只能離家出走。
  •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嘮叨,「高層次」的父母自有高招
    李玫瑾:「低層次」的父母總愛嘮叨,「高層次」的父母自有高招不少父母錯把高頻率的嘮叨當成關心,即使孩子明顯表現出不適與厭煩,也直接將異樣情緒視為關愛孩子卻不能被接納理解的狀況從孩子幼年時就難以休止的嘮叨會潛移默化地對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帶來嚴重創傷。父母總是對孩子嘮叨,對孩子有何影響?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愛嘮叨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反思過,是自己愛嘮叨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呢?而且,父母經常愛嘮叨孩子,容易讓他產生自卑和牴觸情緒。父母的嘮叨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消極負面的,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和自我懷疑的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愛嘮叨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反思過,是自己愛嘮叨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呢? 李玫瑾教授認為,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要是父母再不停地嘮叨講道理,那這些話語孩子是聽不進去的,對他來說都是垃圾。
  •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但不喜歡父母的嘮叨!
    其實,這種嘮叨在教育中起不了什麼作用。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但不喜歡父母的嘮叨。那麼,指導與嘮叨有什麼不同呢?一、指導是親切的,是言簡意賅的;嘮叨則往往會有責怪、警告的成份。二、指導是一種促進,是引而不發,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而嘮叨常對孩子表現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 你的嘮叨,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學會"閉嘴"是父母的必修技
    明明小的時候什麼都聽你的,再長大點兒就變得&34;了,手裡玩著玩具就是不回答父母的問話。青春期的孩子更可怕,一旦談到學習成績上,就立刻翻臉嫌父母&34;。當四五歲的孩子變得沉默,不再回應;當青春期的孩子關上自己的房門……都有可能在說明一件事——父母說的話太多了。
  • 父母的嘮叨,是世上最溫暖的惦記
    了解更多信息,請關注公眾號:童夥烏託邦)父母的嘮叨,真的不分年齡,如果你曾因為教訓叛逆期的小調皮而紅過眼眶,你當明白父母的苦心;如果你曾因為孩子不小心受傷而發過脾氣,你當明白嘮叨的意義。,不要因為怕聽嘮叨而刻意迴避。
  • 不停嘮叨,很煩呀!成年子女與父母的相處界線如何拿捏?
    子女一聽到這些話,心裡想著自己都已經幾十歲了,還是被當作小孩來看待,仿佛回到得唯父母命是從,事事要按父母的規定走的年代。子女常常覺得厭煩,甚至氣得跳腳。討厭被嘮叨的子女,可能採取消極抵抗的策略。他們一回到家,就讓自己待在房間裡。他們能不跟父母互動,就儘量不接觸,以免讓父母有機會念自己。
  • 李玫瑾教授直言:「低層次」的父母愛嘮叨,聰明的父母都各有招數
    ,聰明的父母各有招數很多父母都崇尚於跟孩子講道理,好像只要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就能聽得懂一樣;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還會受自己記憶力的影響,所以父母的嘮叨還是有期限性的。
  • 青春期孩子愛「頂嘴」 父母如何才能不嘮叨
    「只是每個孩子性格不同,獨立意識也不同,而現在很多父母都沒有準備好,孩子只能出於父母自身意願而存在。」沈老師認為,面對青春期的「親子對抗」,父母的改變應該比孩子更多。心理醫生認為,12至16歲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了,極易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
  • 李玫瑾:不同層次父母,教育方式不同,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
    導讀在教育孩子上,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採用嘮叨的方式,認為只要多去批評孩子,多去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才會理解,但事實上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2歲的時候,便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父母們也從此時變得開始嘮叨起來。寶寶聽父母嘮叨會覺得煩,父母又認為這麼說你,你都不聽話。那麼當父母面對孩子不聽話時,到底應不應該去跟孩子講道理呢?可是,跟孩子去講道理時,他們又聽不進去,到頭來錯誤孩子一樣犯。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教
    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公開表示過:父母的嘮叨在孩子的小時候,就像是明珠一樣珍貴,孩子都會聽父母的話,一步一步向前走,但是等到了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像是垃圾一樣,如果孩子出現不聽話的的情況,多半是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到位。
  • 被父母不停的嘮叨的孩子,長大性格會怎麼樣?
    ③、父母落後的教育觀念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很多父母沒有別的太好的教育方法,唯一會的就是不停的嘮叨,希望自己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的勸說能讓孩子醒悟,甚至認為如果孩子說一遍聽不進去,那就是說第二遍、第三遍……不知不覺就嘮叨了無數次,總以為孩子有一天是會聽進去的
  • 高情商的子女,不跟父母講道理:嘮叨父母怎麼破?跟作家劉同取經
    父母都比較喜歡嘮叨(或者說控制子女):高考志願怎麼填,工作怎麼選,場面話該怎麼說……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為人父母關心子女是人之常情。面對這些類似的事,我一直嘗試告訴他們不用這麼介入我的人生,我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但無論怎麼說,他們都不會真正聽進去,讓人煩得不行。
  • 父母的嘮叨讓孩子厭煩?換個「嘮叨」的方式,孩子會更加積極主動
    父母們有沒有耳熟能詳的感覺?這些「至理名言」,無一不是出自父母的「發明創造」,只不過無緣斬獲諾貝爾金獎。 為什麼父母們喜歡「嘮叨」?似乎對於自己的孩子,父母總會有一種不放心,不滿意,通過語言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孩子按父母說的去做了,父母才感覺自己受到了重視。其實,父母要的,是一種安全感,說白了,就是心裡踏實。
  • 母親無休止的嘮叨,兒子受不了卻又無力反抗,他決定不再喊她媽了
    對此媽媽洪女士滿臉茫然,在她的記憶裡,兒子不再開口喊他媽媽是從前年冬天的一件事開始的。洪女士說冬天的時候,兒子帶著侄子侄女出去玩,自己喊他回來,兒子不但沒有讓他們回來,還生了自己的氣,自那以後就不再喊媽了。小何說在一段時間裡,自己只是想出出氣而已,沒想到把不喊媽的習慣養成了,後面再想喊也就有點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