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掌控時間,只能成為時間的朋友。但專注力意味著時間的利用效率。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有超強的專注力。但是擁有超強專注力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可以通過改變工作與生活習慣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實踐,最後融會貫通。通過本書《為什麼精英都有超強專注力》會給予我們相應的啟示。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人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無論怎麼運用都無法挽留任何一秒的時間。我們沒有時間停止的超能力,也沒有讓大腦高速運轉的小程序,只能依靠專注力來提升時間的運用效率。無論是工作還是玩樂,專注力的集中與否以及持續的時間都是保證產出的重要指標。即便是玩樂,認真的沉浸其中所得到的與敷衍一下的玩樂結果會完全不同,這一點應該很多人都會深有體會。
可是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即便再厲害的人,在某件事情上投入了過多的專注力的話則無法在其他事情上繼續投入想等量的專注力。因此懂得專注力的分配,以及如何休息才能最大程度上恢復專注力將是目前對所有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課題。
因此,本書才會顯得具有一讀的價值,它將從大腦的習慣入手,解析如何才能擁有超強的專注力來幫助我們更順利的在工作和玩樂中讓我們可以享受其中。
本書作者
西多昌規,日本著名醫學博士,神經科醫師。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睡眠與神經生物學實驗室客座講師。 曾於日本國立精神與神經醫療研究中心醫院任職,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擔任研究員。擁有日本精神神經學會專業醫師、睡眠醫療認定醫師等多項資格。除實務臨床經驗豐富、診斷患者無數以外,亦以諮詢顧問的身份,指導人們通過改變大腦的使用方式提升專注力。
大腦的習慣
在說專注力之前,無論如何都離不開大腦習慣的講述。不如說了解了大腦的內部習慣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利用專注力來進行外部的世俗之事的運作。就像《孫子兵法》中所寫的那樣,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無往不利。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千變萬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麼我們要先從自身開始了解,一切才能有好的開始。
積極專注與消極專注
無法專心的原因無外乎都會認為是專注力不夠。但不同的事情所需要的專注類型也各不相同。
我們一直都會遇到"想做的事"與"勉強做的事"。對於那些立志想要成為作家的朋友來說,每天定時坐在書桌前書寫內心的故事就是"想做的事"。但對於有些每天都要做,卻又心不甘情不願的事,那就是"勉強做的事情"。
所謂的「積極專注」就是以「開心」作為努力的誘因。其特色就是動力來自於內心,或者他人的讚美。比如為了獲得讚美而去寫文章或者畫畫,雖然是發自內心的去努力,但獲得了別的讚美的話也會更有動力去做,這樣便會刺激「積極專注」。
在另外一本書《微精通》中講述了一種可以輕鬆掌握任何技能的方法,但是必須從簡單到難一點點的慢慢前行,其中必須要有迅速且正面的反饋,這樣才能繼續。
放到這裡來說,就是刺激鬧鐘的「積極專注」。學生時代的時候,那些經常被老師表揚的同學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最後毋庸置疑都成為了優等生,也是相同的道理。而那些總是被鄙視的學生,就比如我自己的吧,由於反覆的被鄙視和責罵,自尊心反而會受到傷害,從精神上就開始低人一等,即便沒有成為社會的危險分子也往往總會碌碌無為。
而「消極專注」,則與上面相反。總有些覺得毫無意義、無法接受、提不起勁的同時還要專心處理的事情,這就是「消極專注」的原動力。
來自對他人的憤怒與批評產生的恐懼。比如上司或者老師經常說的「這些事情三兩下就處理完了吧」,其實要花費很多時間。「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還有什麼出息?」
雖然不想做,卻怕被責罵會激發我們不得不做的動力。
事情或任務假設過於困難,無論是積極專注還是消極專注一樣會無法持久。想想我們大學時代寫畢業論文的時候,肯定是大部分時候都在玩,最後一點點時間才開始匆匆的寫。不過「消極專注」可以讓我們挑戰挑戰稍微困難一點的事情。
當心中越是充滿危險、責罵、處罰、痛苦的負面情緒時,「消極專注」的效果就越明顯。害怕考試考不好而臨陣磨槍的表現就是最典型的一類。
當我們了解了「積極專注」與「消極專注」之後,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很多人即便面臨再困難的情況也要迎難而上了吧。
總的來說,「積極專注」靠樂觀心態,「消極專注」靠悲觀心態。根據專注目標來調整心態,就能自由的控制專注力。
無法多任務並行
「人類無法同時處理兩件重要的事情」。
同時做好幾件事情還能做的又快又好,那只是都市傳說。或許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同時「多任務」的情況,但對大腦來說這樣根本沒有效率。
所謂的多任務就是同時處理兩件以上的事情,比如邊檢查郵件邊瀏覽文檔...等等。實際上無論做哪件事情,專注力當下都只能花在一件事情上。
生活中,我們聽聲音、看影像、觸摸物體,大腦處理信息也是一種作業。我們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結果卻是很難專心。邊聽講座邊寫報告,會疲憊不堪。
同時處理多個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多任務"。但反過來說,如果信息不用專注力來處理,那麼多任務也不成問題。
我通常會一邊聽音樂一邊畫畫,音樂會特地選非中國地區的,因為聽不懂歌詞的話反而能讓我不去注意歌詞,伴隨著音樂節奏動起我的畫筆。很多藝術創作者應該都有類似的體驗。
可是反之,我時常也會寫作,無論是寫日記還是寫小說,我都不會開音樂。因為那是需要專注力的工作,任何與當前任務無關的事情都會導致專注力的分散,讓最後的結果變的難以接受。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無端消耗我們專注度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行動裝置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破壞了現代人的專注力。手機和平板可以很容易的拿出來,開機也花不了幾秒時間,只要有電就可以隨時使用。所以無論在幹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本能的拿出來用,每次拿起手機,就打斷了一次專注力。
而"專心"就是感官之間的權重協調。想專心就需要集中注意,就是把意識投注在特定的事項上。
舉個例子:我們在和朋友一邊散步一邊聊天,突然話題扯到了很久以前的某件事情上,我們對那件事情可能有印象,但又沒什麼印象,此刻我們開始挖掘記憶中的事情,仔細回憶那件事情。這個時候,我們的腳步會不自覺的停下來,周圍的聲音好像都輕了,原本還可以滿口跑火車的嘴也停了下來,好似身體整個都變了只為那一件事情"回憶"而服務的機器。
這就是大腦為了調動資源進行思考,把其他不影響安全的資源給暫時關閉了,全力供應"思考"模塊導致的結果。
而同時處理幾件需要思考的事情,最後的結果不是膚淺就是亂七八糟。如果不想分散專注力,就要鎖定一個被關注的任務。簡單說,就是不要多任務的進行處理。如果事情都很急,那麼就按照事情的優先級排個序,然後從最緊急的事情開始一件一件處理反而更有效率。
需要獎勵,刺激多巴胺
與專注力關係最為密切的神經傳導物質就是多巴胺。它可以造成歡喜、快樂、甚至成癮。我們遇到快樂的事情,專注的事情產生的愉悅感都是因為腦內多巴胺的分泌造成的。
給予自己一定的獎勵,可以有效促進大腦的多巴胺分泌,讓我們對當前事物更專注。而所謂的獎勵不一定要是金錢或者物質,對未來的期待同樣會刺激多巴胺。
比如:"只要再堅持五分鐘就可以去吃好吃的了"、"完成這幅畫稿,我就可以有非常大的提升"、"只要再拼一下,或許我就可以升官"、"此時再努力一下,長假時候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遇到不得不專注的時候,是時候給自己想像力或者物質上的好處,就可以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專注力提升。
但是多巴胺可以提升專注力,並且還要小心多巴胺的效果太強,會產生"多巴胺上癮"的狀況。比如:抽菸、賭博、購物、上網、性愛等等都會讓人上癮。尤其是抽菸,它是通過藥物強行讓大腦分泌多巴胺,這種手段的副作用就是愉悅的時間非常短暫,當煙吸完之後多巴胺就會停止分泌,之後會造成內心的缺失,反而需要抽更多的煙來讓自己愉悅。弄壞身體不說,還會對吸菸造成強烈的依賴。
大腦總會出錯
即便再如何的專注,我們也會出錯。檢查了好幾遍的文件,最後總會抓出一兩點錯誤。通常我們會歸結於"不專心",但人類只是生物,無論多麼專注都無法避免出錯。
所謂的"看錯,聽錯",都可以稱為"錯覺"。而之所以會產生錯覺也是因為大腦"以為看見了"的反應。
我最近沉迷於朗讀TED的演講稿,希望自己也可以有一天站在某個舞臺上進行演講,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心得。但是明明稿子就拿在我手上,我還是會不由自主的讀錯。
我們的大腦默認是按照經驗來運作,當你看到一個詞語的第一個字的時候,理所當然會把大腦中記得最清楚的那個詞語先出現,而不是你看到的那個詞語,比如:當我看到"理XXX"的時候,即便書上寫著"理所當然",我的嘴裡也會不由自主的說出"理應如此",這就是大腦會給我們帶來的實際錯誤的一個案例。
因此不用為自己總是出錯而自責,或者說正因為我們會出錯,所以才是人類。而意識到這一點,同樣可以讓我們可以了解如何控制專注力。
強化專注力的技術
通過上一節我們了解了大腦的習慣。其中最重要的無非就是提升專注力需要用「獎勵」的方法來讓大腦產生多巴胺,以及再如何的專心也無法避免工作中產生的小小錯誤。
當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可以開始講述一些如何強化專注力的小技巧,只要適當的運用到工作中去,就可以強化我們的專注力,讓時間的利用率上變的更有效率。
設定目標及細分任務
雖說從「稍微難一點」的工作和任務開始做起可以穩定的維持住專注力,但無奈現實中並沒有可供我們選擇的事情。
當被指派到任務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好麻煩」的時候,可能恰巧就是比預先當中的更難的事情。
那麼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先制定任務的目標,且要可實現並具可操作性以及具體,並非遙不可及。目標不正確的話,極有可能落得一個自暴自棄的下場。
「盡力而為」,這種看起來很有志氣,其實是非常糟糕的目標。因為非常的模糊,太過於抽象,根本不知道難度是高是低。目標要明確,最好可以有數字,其難度也要以「困難但可以達成」為主進行思考。
比如:考試成績不好,就以70分為目標。而成績都不好了還以100分為目標的話,很容易自暴自棄(原本想用銷售數據做例子,但我不是銷售,數字方面不是很敏感),讓鬥志和專注力繼續沉睡。
當目標確定之後,執行的時候將任務進行細分,不要把任務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要細分成多個可以輕易達成的小目標,逐步進行完成。
比如立志要跑馬拉松,一開始就想跑42公裡後的終點非常不切實際,大多數人也都是將長跑的距離一點點的延長,完成練習時的一個個小目標,最後經過疊加之後完成整體的42公裡的目標。
工作、生活、念書也都一樣,想達成偉大的目標,關鍵在於如何達成明確的小目標。
再舉個例子:對於不會料理的人來說,每一道菜就像一個黑盒那般的神秘。而對於擅長料理的人來說,每一個菜品也無非就是一道道步驟組合起來的結果而已,甚至其中幾個步驟替換一下就可以成為一道新的菜品。
遇到工作或者任務的時候,保持專注力全力以赴是當然的,可是懂得設定目標,細分任務,用量化的思維來控制整個任務的進度能讓我們的專注力不至於被任務的壓力給壓倒,也能儘可能的將專注力保持更長的時間。同時還可以培養我們的邏輯思維和能力。
無論多小的事情都要完成
缺乏專注力的大腦需要的是刺激,也就是所謂的「成就感」,當我們了解「成就感」的機制之後,就能找到更多發揮專注力的方法。
小時候爸媽通常用獎勵的方法來哄小孩,其實就是類似的方法。當知道完成一件事後有獎勵,大腦內的「腹側被蓋區」和「伏隔區」就會活化,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這就是利用了上面說的「大腦的習慣」中所說的一樣,「獎勵」可以刺激大腦的多巴胺分泌。
換句話說,給予獎勵就可以提升專注力。獎勵的形式上面已經說過了,這裡簡單的回顧一下:除了物質和金錢的獎勵之外,獲得別人的讚揚等等都是包括在內,其中完成事情後的滿足感也是最大的獎勵之一。
因此,無論多小的事情都要將其完成,看著一件件的事情被完成,大腦會不斷的分泌多巴胺來讓我們更專注,此刻我們的狀態會越來越好,並精神飽滿的開始下一條工作。
與上面一段說的類似,複雜任務其實是由一個個小任務堆積而成,小任務完成的越多,給予大腦的獎勵和成就感就會越高,專注力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其培養出的專注力習慣以及處事方法可以被應用到下一個任務中去。
然後我們就可以享受「複利」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了。
反過來說,沒有前面的一個個小勝利,上手就進行無比艱難的任務,誰都會有打擊感和挫敗感,那麼又談何專注力呢?雖說「消極專注」也可以讓我們沉浸在工作中,但大部分「消極專注」的工作過程並不讓人愉快,其結果也不怎麼樣。
看看電影《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吧,由於後三部曲的每一部導演和劇本都不一樣,包括演員在內的所有人都想著快點演完與這個片說再見吧,因此票房如何先不說,所有演員的演技都很奇怪。作為演員,他們有合同需要履行,但是這份合同快要結束了,其過程也並不讓人愉快,甚至都很難在這些演員的履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大家都只為了履行合同而演出,並非真的想演好每一個角色。這就是「消極專注」的一個最典型的體現。
給任務加上截止時間
雖說「消極專注」不是那麼讓人愉快,但人生中難免會遇到。或者說人生十有八九都會遇到不願意做,卻又必須做的事情。而這裡將會說給任務加上「時限」。也就是必須在某個時間點完成。
想想很多職業,尤其是程式設計師和漫畫工作者會覺得晚上的狀態好呢?從生理上來說,大腦狀態最好的時候應該是早上起床之後的3個小時以及午睡30分鐘後的3個小時。但這只是一般情況。
白天幹活,晚上睡覺,這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生活習慣。天色暗下來後就意味著這一天要結束,那麼無形之中就會給某些職業的人套上一個「時限」的枷鎖,然後由於「時限」的存在,大腦會賣命的工作,同時提升專注力。
剛才我們說了大腦狀態最好的2個時間段,其實還有一個時間段也是大腦專注力最高的時候,那就是下班前的1小時。
無論是下班前的1小時,還是那些喜歡徹夜未眠的職業,都因為「時限」的緣故提升了專注力,而這背後也有「獎勵」的因素在。只要在時限中完成了工作,或者堅持度過這些時間,就可以獲得生活上暫時的「自由」,與此同時這些「自由時間」可以去做任何想像中的事情,更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
說一個悲傷的現實:即便完成了工作,大多數人利用自由時間還只是宅在房間裡打遊戲或者看電視劇,之前壓力之下的暢想最後還只是暢想。
改善生活習慣
說完了中提升專注力的方法後,我們來說點輕鬆的話題。在非工作的時候如何修復我們的專注力。所謂的專注力其實就是讓大腦處於一種適合於當前進行工作和學習的狀態。無論是大腦還是機器,都需要修復與保養。這裡我們要說的就是如何對我們的大腦好一點。
讓房間保持黑暗
晚上睡覺後關燈,大腦變會分泌出褪黑素,讓人入睡。可是有些喜歡在開燈的情況下,或者電腦屏幕閃耀的情況下入睡。我們並非閉著眼就看不到光了,不信可以試試閉著眼睛是否可以感知到房間裡的燈是否打開。
一旦房間中有燈光亮著,哪怕是手機亮屏都會讓大腦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一旦褪黑素的分泌不正常,不僅大腦無法正常休息,還會擾亂所有細胞修復,從而會破壞整個身體平衡。因此關燈入睡,讓房間儘量的保持黑暗可以讓大腦的褪黑素正常分泌,從而在睡眠中修復我們的身體,並恢復白天被消耗掉的專注力。
仔細回想一下,當早晨在疲勞中甦醒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是晚上入睡的時候房間沒有保持黑暗從而影響了身體的生物鐘?
多曬太陽
早晨的陽光可以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讓大腦分泌血清素並調整一天的狀態,與此同時也能讓大腦保持清醒。如果早上起床後依舊覺得疲倦的話,很有可能是大腦的褪黑素分泌還沒有停止,可以試試曬一下太陽來改變身體的這種狀態。
當忙完了上午的工作後,午餐時間可以選擇去外面的餐廳進食,散步的同時也能曬到太陽讓大腦清醒過來,可以讓下午工作時間保持清醒的大腦。
白天保持一定的運動量
現代人工作繁忙,回到家之後就會因為疲勞而不想運動,乾脆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可是越是不動,體力會越不行。
白天運動,晚上就睡的好。但是通過研究,結果有點意外。偶爾的運動,並不會有大幅度的提升晚間睡眠,只會稍微增加一點深度睡眠。但是每周保持3-4次的運動的話,睡眠質量就會穩步提升,那就意味著早晨起來的後的精神狀態會更好,工作時的專注力就會越高。
運動習慣對生理時鐘上也有正面影響,可以讓人更傾向於早睡早起。經常熬夜、苦於白天缺乏專注力的人,養成運動習慣是非常好的選擇。
運動時間請保持在傍晚到晚上之間,不要距離睡覺時間太短。如果實在抽不出時間運動的話,平日養成走樓梯和快走的習慣同樣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只要運動到稍微出汗的程度,就會對身體有莫大的幫助。且運動也又有助於專注力的提升,試想一下當運動到出汗的程度的時候,心臟的供血速度會提升,而大腦的各神經信號傳輸也會相應的加快,同時大腦各部位的活力會被進一步激活。
有一本書《運動改變大腦》就詳細說明了通過鍛鍊身體可以讓大腦保持活力的各種事項,以及許多傑出的人即便到晚年依然有保持運動的習慣。
這次「新冠疫情」中領導醫療團隊拯救了無數人生命的「鍾南山」院士,如今84歲了,但他依然堅持身體鍛鍊。之前爆出一張院士正在遊泳的照片,那個身材頓時圈粉無數。只有堅持運動,才能擁有健康的大腦,也同時擁有超強的專注力。
午睡的習慣
睡眠當然是修復大腦和專注力的最有效的方法。除了晚上的7-8小時的睡眠之外,午睡同樣非常重要。只是需要一點小技巧。
有人或許會認為在公司午睡會很沒禮貌,但是僅僅30分鐘的午睡,誰會為此找你麻煩呢?何況午睡後能讓大腦的專注度回復到上午的90%,絕對是一筆非常划算的投資。加上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務,哪個老闆會排斥這樣的員工呢?
如果還有質疑的話,那麼請記住:如果你不休息,那麼別人會休息。到時候誰會更有危機?
午睡是可以短時間恢復專注力的重量級法寶。但也要知道,時間保持在15-30分鐘,絕對不要超過這個時間。因為一旦超過30分鐘很有可能會陷入深度睡眠,那麼這個時候再甦醒就會變的比原先更疲倦。因此給自己定好時間,給予短暫的休息吧。
即便睡不著,也要閉目養神。我們大腦的信息90%來自於雙眼,一旦閉上了雙眼,就等於是給予了大腦一段時間的放鬆。
與人溝通
人是社會性動物。除了上訴的這些「物理因素」之外,還有「社會性調節因素」。工作和學習中與他人及交流,絕對比一個人埋頭苦幹更能發揮專注力。
發現廣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他也不是一直都埋頭自己的研究,他會在閒暇時間去拜訪自己的科學家朋友,毫不吝嗇的將自己的研究與朋友一起分享,並從朋友的研究課題中發現靈感。即便在他研究壓力較大的時候,也從不缺席與朋友之間的聚會。
仔細想想,一個人窩在一個地方搞研究,看起來時間很多,效率也很高。但也代表了他無法早上起來曬太陽,也無法保證規律的生活作息。無論是研究還是備考,除了精神力強大之外,出門聊天與環境接觸更能有助於維護精神力。
總結
寫到這裡的為止,這本《為什麼精英都有超強專注力》就分享完了,書中還有很多的理論和方法值得各位去挖掘與實踐,本文只是把自認為重要的部分寫出來了而已。這一系列的《為什麼精英XXX》系列的書籍中,有關個人能力提升的部分我看下來或多或少都有點類似。如果看過我的上一篇《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的朋友應該會有點似曾相似的感覺吧。
希望我們可以在下一本書再見,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所啟示的話,那就是我寫作最大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