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由己:未婚媽媽之困

2020-12-23 澎湃新聞

2018年1月21日,26歲的張薇薇在知乎發表了一篇名為《無論如何,感恩你來了》的文章,她寫道:「20171002,一個對於我人生無比難忘而特別的日子。我家寶貝悄悄地來了。」和所有媽媽一樣,張薇薇對於這個小生命的出現充滿了喜悅。

但不同的是,她是一名未婚媽媽。

未婚媽媽,即沒有結婚就已生育孩子的女性,她們的孩子通常被稱為「非婚生子女」,在1953年3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在《有關婚姻問題的若干解答》中,非婚生子女被定義為非夫妻關係的男女所生的子女,也即舊社會所謂的「私生子女」。 

一個逐漸龐大的隱形群體

A Growing Invisible Group

12萬人關注,174萬條帖子,「未婚媽媽」貼吧是很多未婚媽媽的聚集空間,在這裡她們可以隱去姓名和身份,去分享經歷、諮詢政策、相互鼓勵,通過這一方網絡空間,她們的日常也逐漸勾勒出來。

通過在「未婚媽媽」貼吧爬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7日的253557條帖子,我們逐漸了解她們的日常生活和她們最關心的問題,文字越大代表該詞語出現頻率越高。
數據來源:「未婚媽媽」貼吧

2017年,國際社會保障協會(ISSA)在報告《家庭與性別:大趨勢與社會保障》(Family and gender: Megatrends and social security)中提到:「家庭和婚姻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人們等待更長時間才結婚生子,更少的人選擇結婚,更多的婚姻以離婚終結,更多的孩子在單親(通常是女戶主)家庭中長大。」

經合組織家庭資料庫數據顯示,從1960年到2017年,經合組織36個成員國的非婚生子女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36個國家中,非婚生子女比例最高的是智利,在2016年達到72.7%,比例最低的是韓國,在2016年比例為1.9%。

1985年至2016年經合組織來自不同大洲的10個國家非婚生子女比例。
(智利為2010年至2016年數據)
數據來源:OECD family database

在中國香港,1996年非婚生子女比例為4.4%,2011年增長為14.42%,2016年又回落到7.52%。

在內地,未婚媽媽一直存在於主流之外,目前還沒有官方的數據統計。國內學者萬海遠等人2014年的田野調查顯示,非婚生育「黑戶」佔被調查「黑戶」的10%。而國務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無戶口人員有1300萬,據此估算,我國非婚生子女人數已超百萬。

張薇薇只是其中之一。醫院的尿檢顯示「陽性」時,她既忐忑又驚喜。但男方家人以無法接受孩子突然出現為理由阻止兩人交往,張薇的父母也不支持她一個人帶孩子。張薇薇感覺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但當醫生告訴她「流掉這個孩子就很難再懷孕」的時候,她動搖了。

「命硬學不會彎腰的我沒有選擇送走我的寶貝」,經歷了一番思想鬥爭後,她找到原來的醫生,她和醫生說:「我不流了,雖然孩子沒有爸爸,辛苦點就辛苦點唄」,醫生說:「但他有你,你有他呀,總比以後生不了的好。」


戶口:身份認可的第一步

「hukou」:The First Step To Be Recognized

自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後,我國的生育政策一直較為嚴格,看似平常的戶口在非婚生子女這裡成了難題。2013年開始,國家為了鼓勵生育逐漸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對於非婚生子女的政策趕上了這趟「順風車」。

計劃生育以來我國的生育政策大事年表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對非婚生子女落戶影響很大的是2016年1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2015年第96號文件,這份文件明確指出非婚生育的無戶口人員,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可以憑《出生醫學證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戶口簿、非婚生育說明,按照隨父隨母自願的政策,申請辦理常住戶口登記。

正是這份文件,成為了上海的未婚媽媽何睿為孩子辦理戶口的依據。何睿今年43歲,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2016年秋天意外懷孕。

孩子出生後,何睿向當地派出所打電話諮詢非婚生子女落戶的事情,對方稱並不了解非婚生子女落戶的相關規定,果斷拒絕了她的落戶要求。懷孕期間就在仔細研究國家有關生育法律法規的何睿並沒有放棄,她拿出2015年頒布的第96號文件,和對方說:「我手裡有一份2015年關於戶口的文件,你最好問問清楚你的上級部門,因為我很快就要來辦了」。於是,還在月子期間的何睿前往派出所成功辦好了孩子的戶口。

何睿與她的孩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2015年以來各省對地方的計生條例都進行的了一定程度的修改,落戶相對容易了,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仍有有差別。

但其實我國的《婚姻法》早有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在中國大陸地區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23個都在計生條例中明確提出繳納社會撫養費的要求,數額從0.2倍至10倍不等,有些省份還會參考雙方共同生育子女數量、父母年齡、父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於非婚生育管控最為嚴格,除了最高達到10倍的社會撫養費,當事人將被給予處分,三年內不得晉級、晉職、評選先進,此外職工生育費需自理。安徽則明確指出,嚴禁未依法取得夫妻關係的生育子女。

非婚生子女上戶的困難程度,根據各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我們為各省上戶困難程度打分,顏色越深表示該省上戶越困難(港澳臺不計入),網頁版滑鼠移至對應省份可查看具體政策。
​數據來源:各省2016年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非婚生子女長期處於主流之外,在原生家庭、政策方面都存在種種特殊之處,很多未婚媽媽不得不選擇對簿公堂。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以「非婚生子女」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38393條檢索結果,2014-2018年分別有7002件、5877件、7054件、5265件、5023件,其中戶口問題雖然有下降趨勢,但仍然是最突出的。

2014年至2018年,關於非婚生子女問題的所有司法審判文書中,涉及到戶口、社會撫養費、撫養權、繼承權的案件數量,線條越粗,代表關於該類案件的數量越大。
數據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2017年,彩虹律師團曾聯合其他兩個公益組織發布了《中國「單身」女性生育權現狀及法律政策調查報告》,2801份有效問卷顯示,73%的人認為未婚生育不應該徵收社會撫養費。

公眾對非婚生育被徵收社會撫養費的態度
數據來源:《中國「單身」女性生育權現狀及法律政策調查報告》

北京的未婚媽媽王悅說:「給孩子辦出生證明和落戶的時候,別人走個簡單的流程就好了,我還用A4紙寫了幾頁聲明,其實希望可以做到一視同仁。」

她們的生育權誰來保障?

Who Guarantees The Reproductive Rights Of Them?

展瀅瀅是一位法律工作者,2018年8月,她和幾位律師朋友於成立了「多元家庭網絡」,主要關注多元成家的理念,重點關注非婚女性的生育權問題。

展瀅瀅表示:「戶口的問題大部分地區在政策層面已經沒有障礙了,社會撫養費很多地方已經開始鬆動,所以生育保險的問題現在比較突出,我們最近正在做一個和生育保險有關的研究,希望對生育保險這件事多做一些工作。」

31歲的展瀅瀅計劃在35歲之前單身生育一名女兒,但按照現行的《職工生育保險規定》,她在生育時無法享受生育補貼。

展瀅瀅算了一筆帳,生育保險補助=生育醫療費用+生育津貼,以廣東省一級醫院為例,以廣東省平均工資4811元為基數,不能領取生育保險意味著她將損失三萬至四萬元。

以廣東省平均工資為例,在一級醫院順產與剖腹產分別需要花費的醫療費用及生育期間的生產工資。(生育津貼=職工月平均工資÷30×規定的假期天數)
數據來源:受訪者提供。

為了維護自己的生育權,2019年母親節這天,展瀅瀅向廣東省政府寄出一份快遞,申請對《廣東省職工生育保險規定》進行合法性審查。

展瀅瀅與寄出的快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展瀅瀅並不是第一個申請《職工生育保險規定》合法性審查的人。從2018年6月起,何睿曾三次向上海市政府寄出郵件,申請對《上海市城鎮生育保險辦法》進行合法性審查,但至今未有回覆。

何睿認為,《社會保險法》和《勞動法》都沒有規定享受生育保險必須以「屬於計劃內生育」為前提條件,而《上海市城鎮生育保險辦法》要求必須有計劃內生育證明才能領取,「這是下位法與其上位法衝突,減損了公民權利並增加了公民義務」。

從2017年起,何睿提出行政複議一次,行政訴訟三次,向司法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各寄出一份公民建議函。結果是行政複議被駁回,行政訴訟三次敗訴,建議函至今沒有回音。

何睿的維權經歷
數據來源:受訪者提供

國際上,生育權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世紀後期,上世紀70年代以後,有關國際會議文件或公約中開始涉及生育權,並將生育權視為最基本的人權之一。

我國2005年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 51 條規定:「婦女有按照有關規定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2012年4月國務院頒布的《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 規定:「女職工產假期間的生育津貼,對已經參加生育保險的,按照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標準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這其中並未對女職工是否符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作出區分。

彩虹律師團發布的《中國「單身」女性生育權現狀及法律政策調查報告》顯示,86.8%的人認為未婚女性可以生育孩子,90.5%的人認為未婚女性生育應該享有社會生育保險。

公眾對未婚女性生育孩子的態度(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單身」女性生育權現狀及法律政策調查報告》              

公眾對未婚女性領取生育保險的態度(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單身」女性生育權現狀及法律政策調查報告》

何睿記得,2017年12月,在法庭上,法官問她是什麼特別的原因堅持生下這個孩子的時候,她不解:「從什麼時候開始,做母親的不願意殺害自己的孩子也要被人問為什麼,這難道不是人性嗎?」

當社保中心工作人員說「只要你補了結婚證就可以給你生育保險」的時候,何睿反駁:「婚姻是我的自由,你履行你的職責,我實施我的權利。」

何睿並沒有放棄。她說:「下一步就是高院申訴,目前正在準備階段,再下一步就是檢察院抗訴」。雖然律師告訴她勝率幾乎為零,但她說「習慣了不考慮贏也就是做做文件、跑跑法院,目的就是引起重視,因為從法理上我還是覺得我應該贏。」

更多困境來自現實

More Difficulties From Reality

戶口和生育權只是政策層面的困境,對於這個主流之外的群體,更多的困境來自現實。

通過對「未婚媽媽」貼吧內容進行詞頻分析,分別選出各十個正面、負面的詞語,左邊為負面詞語,右邊為正面詞語,數字代表該詞語出現的次數。
數據來源:「未婚媽媽」貼吧

王悅現在35歲,孩子六個月,她認為,相比於政策的問題,現實的問題更大,「政策的問題如果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可以找別的法子,比如可以假結婚或者到國外生育,這些是可以人為操作的、可變通的,但現實的問題是你生活中要直接面對的。」

王悅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的家庭結構和常規的不一樣,我生怕因為未婚生育導致孩子心理上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王悅選擇到北京某高校學習成人教育,專業是教育學,她說:「之所以選擇教育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以後更好地教育孩子,以後能更容易捕捉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地進行疏導。」

王悅稱未婚生子讓她的人生從easy模式切換到hard模式,「就像玩遊戲闖關,我直接遇到了大boss,一個人要承擔一整個家庭的責任。」

王悅坦言,孩子生父提供的撫養費讓她的生活相對容易,但更多未婚媽媽會為經濟問題犯愁。

瀋陽的李小思懷孕後,男朋友的一句話「別聯繫了,離開我你能過得更好」讓她的心徹底涼了,目前她懷孕七個月,她說:「政府開放二胎、鼓勵落戶,希望不會被罰款,家庭和我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好,男方表示以後不會管孩子」。

武漢的蔡佳最擔心的是孩子撫養權的問題。蔡佳說:「法律規定孩子兩歲前撫養權給母親,兩歲後會根據經濟條件來判決,孩子爸爸的收入要比我好一些,時間也相對寬鬆,所以判給孩子爸爸的可能性大一些。」

除了擔心孩子,未婚媽媽們自己也面臨多方面的壓力。

大部分未婚媽媽都不願意對外談起自己的身份,擔心來自社會上道義的譴責,一位未婚媽媽拒絕了我們的採訪邀請,她說:「我覺得沒什麼好聊的,絕大部分人一聽我孩子的爸爸已婚就要攻擊我是『小三』。」

恰如張薇薇說:「對於未婚媽媽,法律保障是一方面,我覺得最應該的是心理建設,有沒有文化沒關係,她們是過不了心裡那一關,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揭傷疤。」

展瀅瀅也表示:「其實未婚媽媽還不是很願意站出來,我們平時的工作中想讓她們多講講她們的故事時,她們會諱莫如深,社會環境還不夠寬容,不夠讓她們願意站出來。」

北京的吳旭娜擔心自己與社會脫節,她說:「自己帶寶寶,私人空間也會隨之縮減,我也很擔心自己會陷入停滯狀態。」因為生育,她從原來的公司離職,孩子上學以後她如何重返職場,是她心中的隱憂。

2019年母親節這天,展瀅瀅給未來的女兒寫了一封信,她說:「30歲這一年媽媽對於生育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從『絕對不會生孩子的」轉變為「很想生一個女兒』,對我而言它不是理性層面思考的結果,而是從內心渴望體驗作為女性獨有的孕育的經驗,渴望一種和你難以切斷的連接感。」

張薇薇繼續在知乎更新著小寶貝的成長,「十月齡了,會匍匐前進會扶站,會鬧脾氣會撒嬌,希望身體還要再強壯一些!」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薇薇、展瀅瀅、何睿、王悅、吳旭娜、蔡佳、李小思均為化名。)

數據來源

經合組織家庭資料庫2018年11月數據(,SF2.4婚外分娩比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

彩虹律師團2017年9月發布的《中國「單身」女性生育權現狀及法律政策調查報告》

各省2016年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

​恆大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生育報告2019》

「未婚媽媽」百度貼吧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文 | 竇書棋

數據可視化 | 竇書棋、王曉暉

網頁製作 | 王曉暉

採訪 | 竇書棋、王曉暉

資料搜集 | 王曉暉、竇書棋、張航

作者聯繫方式 | 767761841@qq.com

本文為「湃客·有數」欄目首發作品,版權所有,任何媒體或平臺不得未經許可轉載。

相關焦點

  • 「生」不由己:中國單身女性生育之困
    還有其它如『撫養問題』『單親家庭問題』等等,那些不是因為本法規的出臺帶來的,是早已有之的社會問題,應由國家立法或另立其它法規來加以解決。把這種生育方式升華至道德倫理高度是不對的,這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張文顯回應道。
  • 畢設|「生」不由己:中國單身女性生育之困
    還有其它如『撫養問題』『單親家庭問題』等等,那些不是因為本法規的出臺帶來的,是早已有之的社會問題,應由國家立法或另立其它法規來加以解決。把這種生育方式升華至道德倫理高度是不對的,這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張文顯回應道。
  • 人在俗世中,聚散不由己
    這或許就是俗世的紛擾與喧囂吧聚散不由己我們常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就合上一千年,也得有那麼幾個分開的日子,雖然捨不得,但是該走的還是需要做出決定!離家外出打工者!不舍與父母家人的分別,雖然只是短暫!但若非為了生計有幾個願意離開父母膝下?
  • 未婚媽媽的生育權之戰
    然而,兩人想要結婚的時候,卻遭到了男方家人的反對,原因是男方家庭是書香門第,不能接受未婚生育。男方家庭對於未婚生育的態度堅決,男朋友拉黑了李越的微信,斷了聯繫。李越說,「像一個鴕鳥一樣,(以為)躲起來就沒事了。」由於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打掉孩子再懷孕的機率比較小,再加上情感上已經難以割捨,李越決定獨自生下孩子。
  • 十二星座誰最容易成為未婚媽媽
    引導語:俗話說「男大當娶、女大當嫁」,談戀愛、結婚、生子、養兒育女,這都是從前傳承下來的習俗,但是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的現象,女明星帶頭未婚生子的緋聞八卦,大家也都見怪不怪了,就讓我們來看看,哪些星座容易成為偷嘗禁果禍端的未婚媽媽。
  • 有感於「困而知之」
    日前,為孩放誦讀版本《中庸》,聽的一句甚感,云:「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幾日來,日日欣喜,皆因困而知之。一者,因「一」而喜。「一」者真常之理,《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說不清,道不明者,一也;可我等認為非為真,認為其後必定有真理,其實無常本真理。二者,因己經歷。時至今時,己度過六六春秋,回望來時路,所知皆似「困而知之」。兒時饑寒,少時壯志,屢屢得傷,而至立業,常不遂願,每因困時,才知一二,卻依舊困而不知。
  • 一位未婚媽媽和她打了兩年的生育保險官司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與張萌的對話:━━━━━未婚媽媽之困新京報:收到再審受理通知書那一刻是什麼心情?張萌:再審受理跟法院立案不一樣,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依據,法院是可以拒絕受理的。原本我們估計受理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十,所以我當時蠻高興的。▲8月28日,張萌收到的官司再審審查受理通知書。
  • 未婚媽媽申領生育保險金遭拒,交保險不給報銷,鼓勵生育意義何在
    8月28日,上海的未婚媽媽張女士收到了一個好消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受理了她生育保險糾紛案的再審申請。2016年,張女士意外懷孕,當時她剛跟男友分手,但在家人的支持下,決意生下孩子。2017年5月,張萌的兒子降生。
  • 女孩未婚生育,申領生育保險金卻遭拒!「未婚媽媽」也有生育權利
    已經聽到很多90後說不想結婚只想自己生個孩子。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呢?有人會覺得離婚真的很令人浪費精力和傷感情,人與人之間相處太難了。▲女孩未婚生育,申領生育保險金卻遭拒!更有網友表示這是體現人權的事,應當引起重視。一個人的生育權不該因為外界其他因素受到區別對待,「未婚媽媽」也有生育權利!
  • 中國家庭︱未婚媽媽:生活在中國的「隱形群體」
    「如果我不把孩子生下來,我會有自己的美好人生。但我把孩子生了,我就成為一個未婚媽媽,未婚媽媽在中國特別受歧視。很多人都覺得我們不檢點,」一位信仰佛教的單身母親這樣說道。她所說的很多人都會覺得未婚媽媽「不檢點」,道出了未婚媽媽在社會上會受到的道德歧視。
  • 未婚媽媽博客引發爭議 坦然面對質疑選擇產子
    而且「未婚媽媽」往往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最直接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上的殘疾和人格缺陷。     此外,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背景下,未婚先孕不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漸漸變得沒有那麼禁錮,所以,對於未婚媽媽我們又應該多一些寬容的心態來對待。
  • 未婚媽媽 被遺忘的相依為命(2)
    在網絡世界,未婚媽媽通過QQ群、貼吧、論壇等彼此連結,抱團取暖。  「大家好。」在喬敏加入未婚媽媽QQ群時,只是簡單的這句問候語,便會引來很多回應,「你寶寶多大?」「上戶口了嗎?」「寶爸給孩子撫養費嗎?」……  在現實中承受著異樣目光的她,發現網絡的另一端竟有那麼多同命人。
  • 未婚媽媽:生活在社會的「隱形群體」權益何時能保障?
    作者:夕霧這兩天,有件事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是關於一位未婚媽媽申領生育險遭拒的。上海的未婚媽媽張萌(化名),在2016年的時候意外懷孕。那時候的她已經和男友分手了,但在家人的支持下,張萌還是選擇生下孩子。
  • 「未婚媽媽」的愛情回眸:生活難於愛情本身
    她們是一場邂逅中的幸運兒,也是受害者——她們是「未婚媽媽」。在社會性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婚前性行為越來越被接納的今天,婚姻,究竟是愛情的墳墓,還是起點?孩子,究竟是愛情的附屬品,還是目的?「未婚媽媽」眼中的愛情是否更加透徹、犀利?
  • 京華時報:殺嬰未婚媽媽最缺的是生命意識
    原標題:殺嬰未婚媽媽最缺的是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必須進一步加大投入,不能放鬆。如果嬰兒安全島能成為給生命託底的常態設置,或許未婚媽媽小王的悲劇能得以避免。   又一個殘忍殺害自己親生骨肉的未婚媽媽,面臨法庭的審判,令人對一條生命的消逝感慨悲憫的同時,對犯罪嫌疑人將青春年華葬送在自己無知之手而扼腕興嘆。
  • 墨海:六爻卦例六十一、未婚女佔感情(小畜之家人)
    作者:墨海前一個卦例寫的是己婚女測婚姻走向,這一篇寫未婚女佔感情,作為對比,大家可以看看己婚和未婚的看卦側重點有什麼不同,這個卦來自網上,拿到的時候還要答題者分析是己婚未婚,寫文章為了讓大家易懂的關係,墨海就不賣關子,直接給出已知條件是未婚狀態
  • 上海一未婚媽媽申領生育保險金遭拒、起訴被駁,申請再審獲高院受理
    受訪者供圖未婚媽媽之困新京報:收到再審受理通知書那一刻是什麼心情?張萌:再審受理跟法院立案不一樣,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依據,法院是可以拒絕受理的。還有些人會擔心影響工作,比如準備去體制內工作的未婚媽媽,會擔心政審不過關。總之,單身媽媽們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2017年5月,張萌的兒子降生。受訪者供圖新京報:在生活上未婚媽媽會面臨哪些壓力?
  • 未婚媽媽調查:遭遇準生證和寶寶戶口兩大難題
    這些懷孕少女中的一部分,或因為手足無措,或因為母愛湧動,最終生下了孩子。而她們中的不少人,因為沒合法的婚姻手續,會成為年輕的「未婚媽媽」。雖然備受道德責難,可近些年來,包括「少女母親」在內,未婚媽媽這個群體還是在日益擴大,雖然沒有人知道這個群體的確切人數。
  • 請對未婚媽媽多點婦人之仁
    而社會各界更多地是從情理和殺傷力層面拷問:一問:造成未婚媽媽生育的男方該怎麼約束,有處罰措施嗎?二問:對未婚媽媽罰款會不會致墮胎或棄嬰增加?三問:罰款究竟能解決多少問題?罰款更多是約束窮人?四問:罰款如何管理,去向能否公開?  從計生部門出臺政策的初衷來說,也不能武斷地指責他們「激情殺人」。未婚媽媽問題的確越來越成為地方計生部門的心病。
  • 未婚媽媽如何給孩子上戶口?
    在社會上會有很多的單親媽媽,單親媽媽的產生有很多種情況,作為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都是無私、偉大的。但是畢竟無合法婚姻關係的生育是國家所不允許的,所以未婚生育的單親媽媽想給孩子落戶,就比較麻煩。 今天我們就詳細的說一下,單親媽媽應該怎樣給孩子上戶口以及需要哪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