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NR 神經現實 來自專輯神經周周發
各位神友,本周的「神遊口播室」繼續上線,聽主播和你聊聊這周的新鮮事吧~
Hello大家好,本期周發又和大家見面啦!
本期內容依舊圍繞著當下的社會及文藝熱點話題,帶大家了解相關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有趣研究及原理。電影院重開,觀影愛好者紛紛回到影院,可觀影行為和電影情節中又關聯著哪些心理學知識呢?杭州殺妻案在過去的兩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背後又有著哪些可以了解的心理學理論呢?
「想要減肥」是很多人的心聲、「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是耳熟能詳的俗語,這兩者分別在科學界有著哪些相對應的研究?隨著熱播電視劇和綜藝對中年群體的關注,「中年危機」和「代際差異」等詞也再一次出現在公眾討論中,它們到底有科學依據嗎?
要想知道詳細內容,就請接著往下看吧!
我們為什麼喜歡
在影視作品裡「找虐」
隨著疫情的緩解,多地電影院已漸漸開始復工,人們又可以走進影廳、體會電影中的喜怒哀樂了。在當前上映或復映的片單中,有不少影片有著「虐死人不償命」的情節,比如經典愛情片《鐵達尼號》、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或是披著喜劇外衣卻讓不少觀眾眼眶溼潤的《大話西遊》。電影觀眾們對電影中悲劇情節的喜愛經久不衰,但是這種「特意找虐」的心態究竟從何而來呢?
- 電影《尋夢環遊記》劇照 -
在2014年發表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裡,一群對這個遍布全球的「找虐」現象十分好奇的科學家們就設計了實驗,來探索這一謎題。他們請76名被試觀看了38個電影片段,這些片段來自各種不同的電影類型,但全都在講述一個人或一群人得知至親過世時的場景。觀影結束後,他們被要求填寫有關觀影感受的調查問卷。與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ANAS)相配合,這些調查問卷探究了被試們對於虐的劇情的具體感受。由於有人會抗拒對「親人離世」的情節直接表示愉悅感,研究人員們使用了「你是否想要觀看這個電影的全片」和「看完這個片段,你是否覺得這個電影值得觀看」這兩個問題,來衡量人們對實驗電影片段的喜愛程度。
研究人員們首先發現,人們在觀影時所感到的悲傷與觀影的愉快體驗呈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觀眾們越是被「虐到」,越是愉悅。可是,是什麼情緒讓觀眾們如此熱衷於在影院受虐呢?研究進一步考慮了「感動」這種正面情緒在此所扮演的角色,結果顯示,當把感動的感受作為中介變量時,觀影時悲傷情緒和愉快情緒之間的正相關大打折扣。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研究人員們提出:被電影情節「虐」到的觀眾,是在總體正面的情緒中體會到了悲傷的點綴,使得觀影感受更加豐富,進而增加了「感動」的感受。換句話說,我們喜歡在影視作品中找虐,是因為這些悲慘情節為我們帶來了感動。
《鐵達尼號》裡的愛情、《尋夢環遊記》裡的親情、《大話西遊》裡的得與舍,這些情節讓我們暴哭的同時給我們帶來了無數感動,也正是這些感動,讓帶有悲劇色彩的電影經久不衰、受到一批又一批觀眾們的喜愛。
參考資料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a003569
擁有想像中的朋友
對小朋友來說是好事嗎
正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喬喬的異想世界》從一個德國小男孩的視角講述了二戰發生的事。在這位名為喬喬的男孩的世界裡,戰爭的殘酷和童真的快樂同時存在、是非別離也並不那麼分明。喬喬的假想朋友便是那個「傳說中的希特勒」,和現實生活中的希特勒不同,喬喬想像中的希特勒積極樂觀、可愛開朗,並在喬喬被人取笑「像兔子」時給予喬喬鼓勵,讓喬喬相信自己也可以做一個勇敢的人。
- 電影《喬喬的異想世界》劇照 -
現實生活中,小朋友擁有想像中的朋友也十分常見。不過,很多人都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慮:擁有假想朋友的孩子是不是正在經歷壓力、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有障礙?或是和喬喬被他人取笑一樣,受到了什麼人的惡意對待?
其實,早在1999年,就有心理學家出書,試圖解除人們對於孩子假想朋友的疑慮(Marjorie Taylor《ginary companions and the children who create them》):和許多人想像中不合群、害羞、有困擾的孩子不同,擁有假想朋友的孩子通常非常積極向上、富有童趣、比同齡人更加開朗外向。另外,假想朋友的存在也能讓孩子更早更快地學會從他人的視角思考問題——這是一項非天生的、隨著年齡增長形成的技能。在另外一項研究中(Taylor, 2016),有假想朋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比其他孩子對情緒的理解能力更強。
在如今對兒童假想朋友的研究中,許多心理學家們都指出,這種現象在兒童中十分常見,也並不是什麼值得為之疑慮的事,甚至會對兒童的心智發展起到頗為積極的作用。
就像喬喬想像中的「好希特勒」陪伴著喬喬、隨著他的成長逐漸消失一樣,孩子們心中的假想朋友也會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出現,陪伴著孩子們走過健康成長的一段路。
參考資料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20098-020
殺妻背後的心理學理論
近日,在警方不懈的努力之下,杭州市江幹區來某某失蹤案終於取得重大突破,來某某丈夫作案手法之險惡令人直冒冷汗。驚愕之餘,我們難以忽視的是世界範圍內每年有多餘一百萬已婚婦女被其配偶殺害。如此多的殺妻案背後的原因何在?在此,有三種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
1. 失手理論(」Slip-up」 Theory, Daly & Willson, 1988)
根據進化心理學,自然界配偶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矛盾:為避免「喜當爹」,也就是撫育非親生子女的可能,男性希望獨享女性性資源,而女性則反過來,為了確保自己血統的傳遞,有時會在維持一段長期關係的同時尋找其他含「優質基因」的男性。提出失手理論的人認為,這種矛盾導致的衝突會使男性在爭執中「失手」殺害其妻子。
2. 演化殺人模塊理論(Evolved Homicide Module Theory, Duntley & Buss, 2005)
該理論認為,當殺人可以比競爭帶來更多生存優勢時,人的內心便會向其演化。具體表現為:當人所面臨的問題存在類似的可以反覆用殺人的手段解決的情況時,他大腦中某些處理信息的方式會發生改變。當環境使男性因殺其配偶而得到的生殖方面的利益時,他們的內心已經形成了有關殺人想法的模塊。
3. 慣常行為理論(Routine Activities Theory, Branic, 2015)
該理論是基於環境因素對犯罪行為的一種解釋:它認為(1)有動機的作案者和(2)合適的目標在(3)沒有監護的情況下相遇時,犯罪行為就可能會發生,相反,三者缺一即可將其避免。兩位提出者還強調了總體社會條件如何定義慣常行為並將其置於語境之中。根據這一理論,有研究認為(Wilson & Daly, 1985)由於年輕男性比年長男性更加粗暴,年輕女性在與他們交往時更容易被殺害。
然而,另一項研究(Shackelford, 2000)在研究了13670例殺妻案之後,總結出了以下三條結論:(1)處於生殖年齡的女性被其配偶殺害的風險更大;(2)殺妻者中年輕男子的比例更大;(3)嫁給年長得多的男性的女性被謀殺的風險更大。10年後,該研究的後續研究(Mize, Shackelford & Weeks-Shackelford, 2010)對超過17000例殺妻案的研究再一次表明,年輕女性更易被配偶用刀刺傷或其它手持武器殺害,該研究因此提出了與慣常行為理論相反的結論:與年長男性而非年輕男性結婚的女性被謀殺的可能更大。
不論是何種心理理論,也不能合法化殺人罪,但借社會新聞的機會了解心理學理論,也能幫我們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體會到心理學和生活的貼近。
想減肥?吃點硬東西!
節食的方法嘗試了千百個,衝動辦的健身卡積了一層灰。現代社會中,除了生來就有遺傳優勢怎麼都吃不胖的人外,「減肥」幾乎是大家都逃避不了的一個難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成年人中超重者(BMI>25 kg/m2)達19億,肥胖者(BMI>30 kg/m2)則超過6.5億。無論是從健康還是形象的角度看,保持合理的體重都極為重要。近期,一項研究指出:減肥雖難,但是改變食物的質地卻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量已有的研究表明食物的質地可以通過調節食慾、胃腸肽的釋放和食物攝取量等因素影響飽足感,但具體程度仍不清楚。因此,7月31日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篇論文對29項研究分別進行了單獨和薈萃分析。研究考慮採用了視覺模擬量表(在100mm的區間內劃線)評估食慾考察的食物質地參數包括:形式(液體-固體/半固體)、粘度(稀薄-粘稠)、光澤(低-高)、同質性(單調-多樣)、結構複雜度(簡單-複雜)和充氣度(蓬鬆-緻密)。
研究結果表明,與液體和稀薄的食物相比,固體和粘稠的食物可以使飢餓感分別降低4.97mm (95%置信區間:1.80-8.13)和2.10mm (95%置信區間:-1.18-4.38)。粘稠食物可以使飽腹感提高5.20mm (95%置信區間:2.43-7.97),固體食物可使攝入量減少26.29kcal (95%置信區間:9.35-61.27)。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純靠意志力主動節食,但通過改變食物的質地巧妙地騙過肚子裡的饞蟲,或許能讓你的減肥大業事半功倍。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9504-y
大腦不會用同樣的
方式處理相同的刺激
沙沙摩挲的樹葉,窗前淅瀝的小雨,還有滴答作響的鐘聲,我們在前一刻還感知它們,下一刻卻什麼也沒有了。對類似場景的研究表明:即使輸入的刺激完全相同,我們也從來沒有以同樣的方式去處理。這是因為刺激對大腦處理它們的區域所產生的影響,取決於這些大腦區域隸屬網絡的瞬間狀態。而那些影響和構成網絡瞬時狀態不斷波動的因素、以及這些狀態是隨機的還是有規律的,仍是未知。
德國萊比錫的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MPI CBS)的科學家們發現,當和刺激關聯的信息到達大腦皮層時,網絡狀態的敏感度會影響大腦對刺激的反應強度。根據網絡狀態,在初級軀體感覺皮層中的某些神經細胞可能或多或少地「容易興奮」,從而塑造大腦中形成後續的刺激處理。這意味著大腦的反應在進入大腦皮層時就已經被評估和調整了。
研究者對參與者的前臂實施上千個連續的小電流,刺激前臂神經,而20毫秒後會反向在大腦的特定區域——軀體感覺皮層——產生了最初的反應。基於誘發的腦電圖模式能夠看到每個刺激物激發大腦的容易程度。研究目前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結果表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波動並非隨機發生,而是呈現出某種時間模式:一瞬間的興奮性取決於前面的神經網絡狀態,並影響後續的神經網絡狀態。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長程時間依賴或長時自相關。
研究者解釋道:我們不斷產生關於自身的信息和內在思想,即使與任何輸入隔離,內在的神經元活動也會發生,這不斷地影響各種大腦網絡的興奮性。因此內部處理信息的動態與系統的興奮性和刺激反應都有關,而大腦不像計算機那樣完全復刻對相同刺激的反應。因此,即使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大腦反應也不一定相同。
大腦皮層這種特殊的波動方式表明神經網絡一直處在微妙地平衡興奮和抑制的「臨界」狀態。早期理論認為這種臨界狀態是最大化信息傳輸和處理能力的基本原則;而這一研究結論還支持了這種狀態還是大腦的一種適應機制,用來處理不斷從環境中傳來的各種信息,而單一的刺激既不應立即激發整個體系,也不應過快消失。然而,更高程度的興奮性是否會導致更強烈的體驗還不得而知,新的研究還將探索注意力的作用。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brain-input-processing-16699/
中年危機其實不存在
人生越成長越快樂
80、90後這類代際觀念成為近些年社會觀察、商業布局和心理研究的界定工具,但刻板印象比比皆是,並且很少是有合理的社會學證據支持的。而阿爾伯塔大學的埃德蒙頓轉變研究(ETS)是為數不多的代際長期追蹤研究項目,自1985年起,研究者對埃德蒙頓近1000名高中畢業生進行了四次調查,當然,隨著時間推移受訪者降到了400名左右,但追蹤結果還是嘗試理解和展示這個群體35年間從教育到勞動力的複雜轉變。
熱門話題「中年危機」是指幸福感從青少年時期下降到中年後再次上升。而ETS的研究結果破解了中年危機神話:基於ETS參與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光輝歲月」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發生在青少年晚期;整體來說,幸福感在32歲之前都在增加,而在43歲之後趨於平穩。
專注「自尊和抑鬱」的研究團隊成員加蘭博斯教授結合此前她在發展心理學累積的數據和論文得到的結論是:人們在成年初期18歲至25歲之間,常見的抑鬱症狀和憤怒情緒都有所下降,而自尊心卻有所增強。影響這一發展軌跡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的教育水平,如果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抑鬱和憤怒消散得越快;而與父母的衝突會繼續引發憤怒。女性在18歲時比同齡男性更容易抑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支持和婚姻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增加心理幸福感。
針對X世代(1965-1980年生人)和Y世代(千禧一代,1981-1996年生人)的研究則發現:這兩代人的工作信念和價值觀,差異並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明顯,但達到人生某些重要裡程碑時所花的時間比前幾代人要長:例如獲得第一份工作、離開家庭、離開學校、結婚、買房和第一個孩子出生等。不過,不同國家及其發展程度也會造成差異,在中國,代際差甚至是以5年為分割線的,而且理解變化的因素和程度也會不同。
最大的驚喜(嚇)來自於對於社會議題關心程度的變化。在社會學和政治學中,「是否人們年齡越大,會變得越保守?抑或這是一代人或群體效應?」是個被高度關注的議題,在ETS項目2018年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真正影響這種情況的是人們的收入,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下降。而涉及的社會議題正是:種族歧視、原住民待遇、女性職業歧視、失業和環境汙染,這五個各方激烈討論的話題。
在得到這些破除代際刻板印象的結論後,ETS研究團隊表示:項目還將繼續探索年齡、性別、婚姻、退休父母教育、家庭關係等因素對人生軌跡影響和持續時間等。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change-aging-16701/
作者:沁仔、Chen、Dora | 封面:Anastasia Suvorova
主播:Dora | 後期:荷陽
排版:牙牙
原標題:《食物越「硬」越減肥,電影越「虐」越好看?丨神經周周發 Vol.038》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