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身隨順世間 心地清淨無染

2020-12-19 解碼國學

華嚴慈行童女章最後十段,主要講菩提心: 菩提心相、菩提心所從生、菩提心助道,諸願諸行,出離相,清淨相,解脫相,念力清淨,自心清淨等陀羅尼總持法門。

發心是什麼樣子?發心來聽經,這是發心相。開始有點覺悟,覺悟到人生有一個終極的目標,開始追求,這個叫發心。

一個人發心進佛某 門,動機不一樣,會有錯誤的,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進入佛門後,能不能引導進入正確的方向,或停留在那一個只要出錢,或只要不吵不好了,這個不叫發心。

他追求人生理想目標的時候,都叫發心。這個時候,要引導他建立正確的觀念,擺脫物理現象的約束,進入永恒生命的領域。這可以用種種的方法,如講擺脫肉體生命的約束,進入第二個生命洪流裡。

住出世法,遠離世間。心安住在出世法,還在世間生活,不貪染世間部分,強子就是警示。雖色身在世間活動,隨順世間,必須吃飯睡覺,但心安住在清淨無染的第二生命裡。身處紅塵,不為紅塵所染,這種人品很清高。

修行人把心安住在世出法中,不要受到世間五欲六塵影響,絕對可以做得到,應酬學在家大士維摩詰,清淨無垢,智慧無礙。

以差別智,普入諸法。處於世間紛繁種種,這很重要。有的一學佛,腦筋就僵化了。四弘誓願之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念佛後變成六字洪名,一切全包。 執著這個方便是最殊勝的,已經產生偏差,也易使眾生變得迷信。

善財在慈行善知識處一段時間修學完146個總持門,慈行老師介紹第十一位善知識,南方三目國妙見老師,指示善財去請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更上層樓!

十住位完畢,下一參就進入到十行位,進入妙行。三目,第三眼,表示慧眼。行還在世間,看出他的出世法,必須有第三目。懂得把生命作一個轉換,從肉體生命進入第二生命,舍識用根,轉識成智自然成就。要能感受第二生命,根塵識智已經不重要了,自然就能解開!

第十參全部分享完畢,一共十三篇目,感恩有緣關注欣賞,同學同行,不斷開啟生命寶藏,幸福生活!(海雲導師講華嚴,圓明心要筆記10.13)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
  • 達到無生的境界,清淨自在,就是放棄無常的色身
    有了這樣的理念,捨生取義就不是困難的事情,因為捨棄一個短暫而無常的色身,換來的是無窮盡的生命,這是非常值得的。佛法講得更深入,要開悟、成道、證果,要證我空、法空,最後空也不執著,契入實相境界,生命就是蓋天蓋地、不生不滅。世間的生命是脆弱無常的,只有實相才是真正的永恆。這念心安住正念,時時刻刻都很自在,即使命在旦夕,也不會慌亂。
  • 慧律法師:「世間的一切皆不可得」,觀無我色身不清淨萬法皆空
    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了解,觀這個世間不可得。我們要如何才能解脫呢?要觀無我。你冷靜的想想看,我們的色身,這不過是個四大假和的而已啊,地、水、火、風,地就是固體的,譬如說我們的骨骼;水,譬如說我們的尿液、唾液、口水、血液;火,譬如說我們的溫度;風,譬如說我們的呼吸,我們這個色身,除了這四大以外,那有真正的我?既然沒有我,我們今天在執著什麼東西?對不對?再來,觀我們這個色身不清淨。所以說,我們就不會為了這個色身整天忙碌,整天忙得昏頭轉向。
  • 人活一世,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曾記得臺灣作家林清玄對於人生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本該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何謂清淨心?清,水清則無魚。淨,明淨。清淨心,也就是所謂的四無: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佛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
  • 保持清淨心,是最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境有心造,相有心生。佛家講,「心淨則佛土淨」。在生活中專心做一件事,也叫靜心做一件事。因此對清淨心的認知,在不同的場合解釋也有所不同。一、什麼是清淨心?在生活中。菩薩心地清淨無染,眾生把汙染舍掉,清淨心現前了,跟菩薩的心就融成一體了,我們心中有菩薩,菩薩心中有我們,感應道交。清淨心念佛,跟阿彌陀佛心相應,一定放光明,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加持到我們身上。念佛心不清淨就得不到感應。二、怎樣做到清淨心如何修清淨心?在生活中修行、在工作修行。
  •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 文 三隻眼讀史(摘)《華嚴經》又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雖說《華嚴經》是一部由各別單行的經典編集而成的經文,卻編得非常謹嚴,其組織架構、先後次第,並不重疊雜亂。
  • 再怎麼隨順煩惱,都不會有滿足它的一天
    也就是說,煩惱不斷地增長我們的痛苦和惡業,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利益。 如果我們的脾氣不太好,相續中的嗔心比較重,那跟我們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親友可能會因此長期被罵,長期感到被壓迫。這就是損惱他人、讓他人心裡不悅意的作用。 煩惱還會危害我們相續中清淨的戒體,甚至會令我們破戒。
  • 淨空法師: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等同大徹大悟了
    世出世間一切法雖不能說是完全通達,比起我們一般凡夫,他通達的就夠用了、夠多的了。比菩薩比不上,比我們凡夫那有餘了。《大乘義章》裡面給我們解釋什麼叫真實,「法絕情妄為真實」。法是一切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凡夫二乘在一切法裡面,會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不真實;如果在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真實。真實慧實際上就是清淨心。
  • 「劉素雲居士」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但是有一條,如果你念佛的過程當中,你懈怠了,那個花兒就逐漸逐漸地枯萎;如果你完全不念佛了,那個花就徹底枯萎了;如果你念佛的功夫非常好,那個蓮花就大,顏色就鮮豔。這是區別。所以我們現在念佛的同修們,想想自己的念佛功夫,你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你那朵蓮花是什麼樣子。
  • 淨土傳承與誓願 || 令心圓滿歸無所得——入佛知見速成正覺
    要是沒有這個圓滿接引,我們不圓滿的心割裂對待,凡聖正邪等等會礙於自心而迷失於事相——不管是我執還是法執,各有所染,不能令心清淨。所以圓滿清淨的接引是令我們回入法性功德之極殊勝方便,即是菩薩巧方便回向,遠離障菩提門,隨順菩提法成就,這種成就不可思議!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即是法性功德,我們用思維心智總是阻隔或障礙;若能隨喜、讚嘆、隨順得入,極為方便。這是十分感人的教法!
  • 淨空法師:修行沒有別的,就是學用清淨心
    你修修了多少年,你的心清淨了沒有?學佛,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也就是染汙一年比一年輕,你有進步。如果染汙一年比一年嚴重,你什麼都沒有學到。你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佛學常識,佛教裡面的知識,這個東西不管用,於了生死出三界沒有關係;換句話說,你將來壽命到了,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你出不去。清淨心出去了,往生極樂世界要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
  • 參透佛句,領悟人生,得清淨歡喜
    藥師琉璃佛是東方琉璃淨土的如來,因其世界無瑕、無染、清淨,所以,去其佛國的人,都得達到這個要求。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純潔無染的夢想,但是生在這個世間,我們不停地為了自己的生存,反覆去思考生存的方法,讓自己的心,多了諸多妄想。佛陀所要的,其實只是我們的「一」心。只要讓自己的心,不為世間外物所動,不染塵濁,其實就達到了佛陀要求的那個標準了。
  • 『南懷瑾』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
    就是《圓覺經》此處所講的清淨心。諸大菩薩雖然在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淨淨。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淨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可以遠離諸病。什麼病?
  •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盛夏時節,一池清水中蓮葉田田,蓮花悠然而立,優雅而安靜地綻放。與微風共舞,與綠葉同醉,每一朵蓮花都在盡情地釋放生命的清雅美麗。當蓮瓣片片落盡,所有的喧囂繁華都沉寂,唯有一蓬蓮子碧玉般靜靜獨立,留一顆蓮花的心……此處即是清淨世界。觀蓮花最易讓人開悟,清雅的蓮花開在眼裡,開在心裡,整個世界都會變得異常美好。唐代居士龐蘊有詩: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士一如來。在佛的世界裡,一朵花,一片葉都可成完美世界。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1
    一切世間,這不只是說,我阿難這樣執著心在身內;一切世間,十種異生,把它歸類十類的眾生,都會把這個識心認為是在身內。這是阿難現在因為還沒有破執,所以就很肯定的說。反過來講:就算你如來有青蓮華眼;青蓮華眼就是清淨修廣,狀若青蓮,叫做青蓮華眼,也在佛面啊!阿難的意思就是說:佛陀!您為什麼要問我?連您的眼睛都在您的佛面啊!這麼肯定的問佛。翻過來,94頁。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佛說現實世界並無一物。若將物質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甚至到質子、介子、夸克,再到色子,最後發現物質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進而連波動都是自心變現的。人感知的世界本相猶如虛空,若你能感知虛空的存在,那麼這個所謂的虛空就是假的,即空華相,也就是我們對虛空的認知在大腦裡的反應。
  • 修行:如何生清淨心?
    我們要如何來生出清淨心呢?釋迦摩尼佛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言辭簡潔優美,直指人心。其實本心一直都在,因為有本心的存在,我們才可以去覺察世間的種種。但是這個本心是極為特別的存在,它並非眼、耳、鼻、身、意所能認識的,它不在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但常人誤以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就是真相。也因為常人總是有著執著妄想,所以就沒有辦法認知到何為本性,沒有辦法找見本心。本心就好比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用它來覺照世間一切。
  • 聽菩薩說,發清淨的大願
    第三,布施,即不能自私自利,要有施捨心。我們現在沒有施捨心,不敢舍,不肯舍。我們願意做的事情就能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去做;自己不受損害的情況下可以利益他人,若是自己受到了損害,或對自己沒有利益的情況下,就不去利益他人,這就是沒有施捨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