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教習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山水田園詩和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誦讀課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4、對王維思想的了解。
5、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唐宋詩詞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鑑賞詩歌。
2、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三、教法學法: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教材分析:王維屬於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這也是王維的代表作品,很能體現王維詩歌的特點。
學情分析:學會分析詩歌的手法與情感。對於學生而言是新的知識,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注重對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能夠體會詩歌的情感,從而欣賞詩歌的美。
六、教學課時: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請同學們看黑板上「亦詩亦佛,佛性為詩,詩入佛境;半隱半仕, 仕不礙隱,隱在仕林。」這副對聯寫的是哪位詩人?(詩佛王維)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詩佛王維,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獨特魅力!
二、識作者:
王維(701—761),字摩 詰,蒲 州(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九年(721) 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閒居藍田輞川。詩與孟浩然齊名, 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維多才多藝,詩、畫、音樂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響很深。
三、(略說)
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源於老莊哲學,成於淵明手筆,繼於大謝(謝靈運)小謝(謝眺),盛於唐代王(王維)孟(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繪秀麗的山光水色,和諧的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寄託了作者因懷才不遇,或憤世嫉俗,或厭惡官場,或清貧自守而寧願隱身山林,嘯傲煙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願望。王維的這類詩的題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園詩創作成就。
四、知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維晚年閒居藍田輞川是寫的一首五言律詩,他在終南山下建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五、析題目,初步感知:
詩題中「山居」 、「秋暝」分別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幅以什麼為題的畫呢?明確: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了地點;「秋」點明了季節;「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六、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注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七、明晰詩意:
王維的詩被蘇軾稱讚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下面我們通過捉詩的意象,品味詩的意境來賞析這一特點。
1、首聯與詩題有什麼聯繫?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麼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3、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4、翻譯尾聯,並體會其中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願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願望。體現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5、發揮想像,聯想意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請抓住意象及其特徵,通過創造性想像,補充形象,再現畫面,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圖畫,儘可能描繪細緻、語言優美。
(提示:可從光、色、形、靜態、動態等方面展開聯想。)
參考範例:「明月松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
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於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歸浣女」。竹林裡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裡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6、總結畫面內容 畫面總合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7、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們體會了「詩中有畫」的特點。八、再次誦讀誦讀指導
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
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託了詩人閒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
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九、深入鑑賞:
1、「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樹,有水,為什麼詩人寫此山為「空山」?
結合詩局理解: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陶淵明《歸園田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陶淵明《飲酒》
明確:「空」實為靜,人靜,樹靜,水靜,山靜,讓人心也靜,這種靜中透出的是一種心的空明與純靜。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寧靜的山,純明的山。
環境:無人(無達官貴人)、無聲(無塵世喧囂)
心境:空明
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美在哪裡?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筆調,勾畫出一幅有聲(泉聲)、有色(青松)、有動(泉流)、有靜(月照)的幽靜雅致的山間月夜圖。上句側重寫空中,下句側重寫地下,各個景物非常協調,組成一個立體感很強的完整畫面。
詩句中蘊含了幾組對比:
動靜、聲音、上下、遠近、色彩、剛柔等
相對、對比中,景是和諧的,主要特點:幽清、明淨。
3、為何先寫「竹喧」再寫「歸浣女」,先寫「蓮動」再寫「下漁舟」?
明確:上句寫女子,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情畫意。(當然,還有平仄押韻方面的考慮)
4、既是詩人心境空明,極力想表達山居之幽靜,那他為什麼又寫了喧鬧的浣女和下水的漁舟呢?
明確:浣女也好,漁舟也罷,還是在寫山居的空明與純靜,寫人心的寧靜。詩人僅僅是以動寫靜,以鬧寫靜而已。(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5、討論:本詩尾聯體現了詩人的願望。儘管這時春芳已歇,為什麼詩人還願意在這裡流連?是什麼東西吸引著詩人?
明確: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蓮 ——清新、寧靜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樸實、勤勞善良、和平安樂
景、人的組合,是完整的田園生活圖景,景、人和諧統一。(天人合一)這是詩人理想中的生活環境:風景清幽、民風淳厚。
6、知人論世:最後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7、讀下列文字:
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 ——王維
結合詩中所寫景與人來看,詩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
明確:景清幽、明淨,以物芳而明志潔;人淳厚、樸實,以人和而望政通。王維追求的是寧靜、淡泊的人生態度。
總結:作者通過寫空山中的清幽景色,表達出自己追求寧靜、淡泊的人生態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過上隱居生活的想法。動靜結合,色彩絢麗,既有生機,又不失寧靜,確實是一篇非常有畫面感的山水田園詩。
教習網是一家專為中小學老師提供備課資料下載、在線組卷和教學經驗交流學習的網站。網站擁有各類精品備課資料300多萬套,試題400多萬道,涵蓋了K12教育階段的各年級、學科和教材版本,是中小學老師教學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