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條北京路,見證昆明發展史

2020-12-22 昆明發布

似乎每個城市都有一條北京路,而且都或多或少的在城市規劃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昆明,自然也不例外。

北京路,從最初短短的不過300米,一路延伸到如今的16公裡之長,並逐漸成為城市中軸線,與昆明共成長,見證著昆明的城市發展變遷史。

現在就請跟隨小編的腳步,沿著這條大道一路前行,挖掘它那不為人知的歷史,追尋曾經的美好記憶,展現它如今嶄新的面貌吧。

北京路前身,叫做太和街

最早的北京路並不叫北京路,而是叫太和街,指的是從塘子巷到交三橋這一段,僅僅300多米長。這是唐朝大理南詔國開闢拓東城時,為紀念南詔太和城而命名的。

昆明老照片

太和街雖短,卻很是繁華,最初的滇越車站就位於塘子巷,國外洋行紛紛入駐,如今位於茶花公園內的石房子餐廳在那時是極具特色的建築。

舊時塘子巷,和中孚繪

不過,塘子巷到如今昆明火車站的一段路,當時並沒有路名。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昆明在太和街的基礎上修築了一條大道直通火車站,再加上貴昆線可轉湘黔線到北京,所以老昆明人覺得通過這條路就可以直接到北京了。

新修的這條大道長度達到了約3000米,同時為了紀念貴昆鐵路通車,昆明特將太和街命名為北京路。

從此,北京路的名字正式載入史冊,並向著城市中軸線一路進化。

金龍飯店,曾經的最高級酒店

金龍飯店始建於1987年,位於北京路165號,為環城南路與北京路交界處,離火車站很近,地理位置極佳。

作為昆明的首家合資飯店,金龍飯店可以說是當時昆明最高等級的酒店了,它同時也是昆明的第一家四星級飯店。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時絕大多數的飯店賓館基本上還是傳統的招待所模式。

硬體過硬,服務優良,金龍飯店聲名鵲起,賓客盈門,深得海內外遊客的喜愛,成為當時昆明酒店業的標誌之一。

東風廣場,昆明人都愛去的廣場

東風廣場始建於1969年,位於北京路和東風東路交匯處,原名「紅太陽廣場」,是昆明人聚集、文化、娛樂的中心。1976年改名東風廣場,透露出濃厚的時代特徵。

上、下右, 楊長福/攝

在那個文化娛樂還不是很發達的年代,每天早上,東風廣場上都匯聚了大批的市民,跳廣場舞的,打太極拳的,舞槍弄棒的,老年人下象棋吹吹牛的,沒事兒來這遛達的,純粹是來湊熱鬧的,甚至年輕人談戀愛約會,都會來這裡。

作為傳統的城市中心地帶,如今的東風廣場片區正朝著打造城央CBD的步伐邁進,春之眼、恒隆、太古裡等一大批頂級商務樓宇、文旅街區將齊聚此處,成為昆明的新地標。

老工人文化宮,幾代昆明人的記憶

事實上,昆明的老地標也正是在東風廣場,那就是活在幾代昆明人心中的老工人文化宮。

昆明第一座工人文化宮1952年建於盤龍江畔的東風廣場,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1970年,由於要在原址建造「紅太陽廣場」及紀念館,第一座工人文化宮被拆除。

攝於1957年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宮 楊長福/攝

1985年,第二座工人文化宮大樓建成,整幢大樓為18層建築,高70米,是當時雲南第一高的建築,也是昆明第一棟有電梯的建築。一時間,花上5毛錢坐電梯到頂樓一覽昆明全貌成了一股潮流,要知道那時的5毛錢能買一斤豬肉呢。

文化宮承接著傳播文化的功能,具體到當年來說,就是年輕人在這裡可以打電動、跳舞、唱卡拉OK,中年人在這裡可以對對山歌,老年人在這裡可以唱花燈、雲南調子,各取所需,各得其樂。

昆明郵電大樓,全省通信樞紐中心

在微信微博漫天飛的時代,還有多少人記得電報這個東西?可是在當年,發電報一個字就需要7分錢,而那時一般市民的月收入也才20元左右,可謂字字千鈞。不過即使如此,發電報的人還是大排長龍,地點就是在北京路和東風東路交匯處的郵電大樓。

郵電大樓舊照及當時的電報郵戳

作為全省的通信樞紐中心,於1957年開工建設的郵電大樓擔負著電報、電話、傳真、甚至電視臺信號的業務,稱得上是不折不扣的信息傳遞和接收的「大腦中樞」。

筒子樓結構,內設走廊,鋼混磚牆結構。外牆用當年並不多見的混合砂漿粉刷,局部用水刷石。這些如今看上去有些復古的設計,在當時可是先進的技術。而今,歷經60餘年,作為為數不多的沒有被拆的老建築,郵電大樓依然屹立如故。

震莊迎賓館,雍容大度

震莊迎賓館與昆明郵電大樓隔北京路比鄰相望,堪稱位居喧囂鬧市之中的一方靜土。

它始建於1936年,前身為民國時期雲南省主席龍雲先生的公館,建國後一直是雲南省重要的政務接待場所,接待過無數國內外的各級政要,是昆明歷史最長、接待規格最高的國賓館。

震莊迎賓館外部金瓦紅牆,莊重而典雅。進入院內,僅僅一牆之隔,外面的喧嚷之聲似乎就已消失不見。

小橋流水、亭榭樓閣,古樹名木,奇花異草,共同營造出一個意境悠遠的園林式庭院。

在震莊迎賓館,給你的不僅僅是賓至如歸的感覺,還有那一份悠遠、愜意、雍容、自得洋溢在心間。

從火車北站隧道,一路向北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滇越鐵路橫跨北京路,阻斷了從南往北的交通。公交車及各種機動車輛到了火車北站便不能前進,嚴重製約南北幹線的暢通和市政建設的發展。

為迎接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確保北部交通暢通,北京路迎來大改造:修建火車北站下穿隧道。

1996年北站隧道修建完成,北京路開始向前延伸,與二環路、崑曲高速公路連接,催化了昆明城市建設一路向北高歌猛進,為昆明城市向北發展做出了裡程碑式的貢獻。

北市區1999年與2017年。上/張衛民;下/張彤

金星立交橋,四通八達

火車北站隧道的建成催生了北京路延長線的誕生,再向前行,就到了金星立交橋。

金星立交橋橫跨北京路、連接北二環這兩條極為重要的城市交通脈絡,承接和疏散著北市區的大量車流。

金星立交橋設計上對稱唯美,顯得莊嚴而隆重,不愧是跨越城市中軸線的立交橋。

小小的昆蟲/攝

同德昆明廣場,北市區地標

北京路一路向北延伸,北市區的發展也需要相應的城市CBD配套,北京路上同德昆明廣場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一需求。

作為大型的城市綜合體,同德昆明廣場是鬧中取靜的舒適住宅,高達269米的寫字樓,還有集休閒娛樂、時尚餐飲、購物體驗為一體的大型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

自此,昆明北市區也有了城市高端CBD、一站式消費的大型商場,昆明市民也多了一個體驗時尚品質生活新方式的場所。

北辰CBD,白領集聚之地

伴以北市區的日趨繁榮和發展,另外一個CBD也隨之興起,這就是北京路和北辰大道交匯處的北辰商圈。

欣都龍城、北辰財富中心、領域時代等寫字樓及其配套的商業設施,依託北京路和地鐵二號線的便利交通優勢,成就了一個集辦公、觀光、購物、休閒、餐飲、文化娛樂於一體的都市文化新中心和時尚薈萃之地。

白天這裡的城市白領行色匆匆,晚上則燈火輝煌,霓裳豔影,交織繪就了一部城市交響曲。

瀑布公園,波瀾壯闊

沿北京路延長線一路向前,即可抵達昆明新景瀑布公園。

瀑布公園是打造北部山水新城的重要景觀之一,它利用牛欄江引水入滇工程形成人工瀑布及湖泊,約12.5米的地勢高差,400米的寬幅,使它贏得了「亞洲第一大人工瀑布」的稱號。

一進入瀑布公園,遠遠就能聽到那轟隆隆的激流之聲,走到鋪設於水中的人行棧道上,仰面看飛流直下,氣勢澎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瀑布前設置有人行水上棧橋,走在橋上,能近距離感受瀑布的恢弘氣勢,走過人行橋,還能進入瀑布後的水簾洞,感受一下與瀑布近在咫尺的親密接觸。

從不過數百米之長的小馬路,到城中的通衢大道,北京路,作為昆明擁有多重歷史和商業價值的「春城第一大道」,它的每一次「蛻變」,還有它兩旁的每一個新老地標,都在見證著這座城市的崛起和繁榮。

悅樾光影/攝

而北京路的發展只是昆明城市飛速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春城也正在以一種大踏步前進的姿態在前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來源:昆明範兒

相關焦點

  • 從昆明各地名的由來看老昆明風韻 歷史文化名城不是白叫的
    文化巷:古為荒地,以前稱「尋麻地」,50年代院校擴建,成為連接雲南大學,昆明師範學院(雲師大),昆工的師生往返通道而得名。  北京路:原為太和路,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雲南從此有了出省鐵路,此路兩端都是火車站,取「邊疆連北京」之意而得名。
  • 九一六路(現更名為翠園中路),平潭解放與城建發展史的見證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脈,是歷史腳步的聆聽者與記載者。平潭有許多地名和道路名稱,以其獨特內涵記載了曾經驚心動魄的非凡歷史。其中,平潭的「九一六路」(現已更名為「翠園中路」)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為了紀念平潭在1949年9月16日這一天解放,因此得名。
  • 北京時間:見證歷史也創造歷史的8小時
    對於北京時間這樣一家剛剛試運行兩個多月的新媒體直播平臺而言,面對這樣的事件,可以有兩種選 擇:或者是在各媒體都採用的消息報導模式中等待著結果公布並像其他媒體一樣製作一個驚悚的標題;或者是主動出擊,見證並呈現歷史。北京時間,以「北京時 間,直播中國」為口號,主打24小時永不停歇、獨具時間屬性和和現場感直播態新聞的北京時間,當然選擇後者!
  • 見證了重慶近代歷史的這條路 也有了萌萌噠的手繪地圖
    一條長約800米的道路,曾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遠東地區的指揮中心,也是中國民主同盟誕生地;這裡有重慶談判的重要場所,籤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這條見證了重慶近代歷史的這條道路也有了萌萌噠的手繪地圖了。見證重慶近代歷史的一條道路中山四路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在中一路、中二路、中三路、中四路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山」字而得名。中山四路傳統風貌區位於渝中區上半城,西側、北側以嘉陵江為界,南以嘉陵橋路和人民路為界,東至三峽博物館,總用地面積約49.83公頃。
  • 老昆明!
    現在叫人民中路(正義路-北京路段),更早叫綏靖路。▼1992年的武成路武成路,東起華山西路,西到小西門,長850米,大小巷道32條,曾經是昆明市小巷子最多的一條路,同時也是昆明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從此,街頭的集市、商鋪,永遠成為了歷史。
  • 上海歷史博物館有兩塊木磚,來歷不尋常,它們見證了哈同發財傳奇
    原來,它們見證一代大商哈同的發跡傳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外出旅遊的過程中,大多數遊客都會去博物館打卡,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
  • 瀋陽蒸汽機車博物館見證中國鐵路發展史
    瀋陽蒸汽機車博物館見證中國鐵路發展史     邱立純  8月8日,由瀋陽植物園和瀋陽鐵路分局共同投資建設的瀋陽蒸汽機車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5臺見證中國鐵路發展歷史的
  • 一條銅蠶見證一條絲路 習主席說的「鎏金銅蠶」是這樣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最近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其中提到了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銅蠶」。「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 鑑往知來,跟著習近平學歷史丨一條古道一座鎮
    南方絲綢之路,蜿蜒在中國西南和緬甸、印度的崇山峻岭之間,是一條貫穿西南腹地、路連陸海、連接境內外的交通大動脈。也有學者將它稱為西南絲綢之路。據學者考證,這條對外開放的交通大動脈,最早見於中國西漢時期的《史記》。
  • 觀校徽,看園林,跟隨鏡頭見證中國大學百年發展史
    一枚校徽承載流轉的舊時光陰一座博物館融匯精妙的古今園林一次觀展追溯中國大學的百年發展史一場直播走近「有生命」的實景園林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百項展覽推介的「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展覽8月30日15點30分北京日報客戶端北京號,直播帶您看
  • 「天府第一路」見證成都的「長大」
    這幾天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南路紅旗招展,鮮花盛開分外美麗攝影:本報記者 張青青這條號稱「天府第一路」的城市中軸線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規劃修建在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時間隨城市一起生長、延伸參與了城市發展、見證了城市變遷
  • 19路電車走過的路,是否也留下你的生活點滴?
    在上海,有一條電車線路,貫穿滬東滬西,依偎在蘇州河畔。TA往返穿梭於這座城市近百年,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今天就來一起回顧19路電車的歷史,以及19路沿線的重要地標,看看是否也曾留下了你的生活點滴?
  • 北京時間:見證歷史也創造歷史的8小時(1)
    英國脫歐公投從當地時間23 日早上7點(北京時間14點)持續到22點(北京時間24日5點),也不過一天的時間,而「脫歐」與「留歐」這兩大陣營卻早已經為是否繼續留在歐盟而爭吵 了數月。不管公投的結果如何,都註定是一項影響歷史的選擇。
  • 觀校徽、看園林,見證中國大學的百年發展史
    一座博物館,融匯精妙的古今園林;一場藝術展,追溯大學的百年發展史;一枚枚校徽,承載流轉的舊時光陰。這是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辦,國內首個以校徽和大學園林為載體,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
  • 一面牆 一條路 兩地情
    一面牆講述南梁紅色歷史時光回溯至1934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南梁為中心,建立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王雅麗從2008年起在縣旅遊局任南梁歷史講解員,2014年南梁革命紀念館新館建成開放後,她便來到紀念館工作,對老區歷史和館史熟稔於心。紀念館於1986年修建,後經1991年、2004年、2009年、2014年四次維修和改擴建。
  • 屹立光緒年間興建四座城門 見證臺北市發展史
    見證臺北發展史的北門。記者邱淑玲/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清朝時臺北曾經建城,臺北府城不僅是中國、也是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日治時期臺北城便遭拆除,僅留下四座城門,見證臺北發展史。    清光緒初年興建的臺北府城,就在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間,面積1.4平方公裡。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均設於此地。
  • 昆明為什麼叫昆明?這些本土地名都有故事和來歷~
    昆明這些路有故事 靖國路 1917年張勳在北京復闢,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雲南都督唐繼堯在滇響應並通電全國,成立滇黔川靖國軍,任總司令,出師護法。後人紀念此舉,將此地的一橋命名為靖國橋,街以橋名。
  • 總有一條路,叫「中山路」
    每座城市似乎都有一條路叫「中山路」,每條中山路似乎都處於城市的繁華中心地帶,舉足輕重,大有可觀——這是行走過多地後的直觀感受,上網一查,竟然還真有人做出過統計:全國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道路約有三百餘條,其中命名為中山路的道路佔了一半以上,實為世界罕見。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怎樣的一條路
    絲綢之路的其中一條路叫玄奘之路。唐貞元年間宰相賈耽的《皇華四達記》有片段留存,記載了中國通向外面的道路,其中有一條從安西(今新疆庫車)通向中亞地區的道路。這是唐朝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隋朝裴矩曾在張掖幫隋煬帝做生意,他招攬外國使者、商人,每來一個人就記下,寫成《西域圖志》。書現在已經失傳——四十多個國家的內容丟了。但總序在《隋書·裴矩傳》裡留下來。
  • 百年荔枝樹 見證歷史
    它是歷史的遺物,見證了世事變遷。 這株荔枝樹直徑約1米,高約20米,枝幹茂密,鬱鬱蔥蔥的樹葉,遮擋著刺眼的陽光。約100平方米大的樹冠,就像一把大傘,遮擋著炎炎夏日的陽光。走近看,老荔枝樹的枝幹,長滿了苔蘚,星星點點的紅色果實掛滿了枝頭。樹的主人已年近古稀的樹的主任楊忠平介紹: 「這是祖輩留下的,我一記事這棵樹就已經這麼大了,小時候曾跟著爸爸摘果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