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軍旅文學與當下軍營現實存在疏離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今天是建軍節。在中國文學生態中,有一支文學力量始終存在,但較少被拿來討論,那就是軍旅文學。今日的軍旅文學創作,除了一貫以來寫軍營、寫軍人的題材外,各類戰爭題材的類型文學十分扎眼,它們在暢銷書市場上佔有很大的份額。該如何看待當今的軍旅文學?軍旅文學創作現狀如何?問題何在?出路又在哪裡?帶著種種問題,昨日,記者採訪了著名文學評論家、《解放軍文藝》副主編殷實。

  1

  軍旅文學與當下軍營現實存在疏離

  記者:談起軍旅文學,這四個字對於很多讀者估計是有點陌生的,他們估計更願意聽到戰爭小說。在我的印象中,軍旅文學在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是很熟悉的一個詞,那時的作品家喻戶曉的很多,最出名的估計要數80年代的《高山下的花環》。那個時候聽到「軍旅作家」這個稱號,覺得非常神秘。但近一二十年來,軍旅文學尤其是軍旅小說,給人的感覺是可讀性不高,總覺得他們的題材太雷同了,無非就是營隊那點事,寫得太實了,看不到有多少想像力……

  殷實:曾幾何時,軍旅小說與「軍營現實題材小說」之間,其實是可以畫上等號的,因為除此之外我們並沒有看到過其他的小說傳統。一般來說,中國作家擅長寫實,喜歡記錄,多半情況下,僅只是仰仗生活本身的豐厚賜予,他們就可以展開自己的工作了,而且往往卓有成效——在接受方面沒有任何異議。軍隊作家們的寫作也是如此。這種天然的、也就是不自覺的「現實主義」傾向,和中國式的觀照世界的生命態度有關。簡單地說,我們「載道」、「致用」的精神制度本身,就在規定著文學的世俗化性質,同時也制約了想像、虛構和寓言層面的「離經叛道」。

  記者:這是一方面。還有一個閱讀體會,今日的軍旅文學寫軍營生活,但總覺得寫得不深入,反映的僅僅軍營生活,沒有寫到人心深處去。

  殷實:今天的軍旅文學寫作,與當下軍營現實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結論很簡單:存在著某種嚴重的疏離。從創作主體也就是作家方面來看,甚至存在著有意無意的迴避。這種情況似乎有點奇怪:世俗化特徵鮮明的文學寫作,卻要與現實保持距離,長於摹寫生活、照搬「現實」的軍隊作家們那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如果簡單地梳理一下,我們會看到,從20世紀80年代的「表現生活」、「幹預生活」,到90年代的「軍營新寫實」,軍旅文學基本上都是應和社會生活的變革而在同步前行。「表現生活」、「幹預生活」,自然多少會帶有主題先行的遺風,致使藝術創造的主體精神多有貶損。「軍營新寫實」又太過於照相式的逼近,造成了就事論事和機械反映。

  2

  戰爭題材類型文學難以登上大雅之堂

  記者:新世紀之後的軍旅文學呢?

  殷實:按理,新世紀的軍旅文學應該收穫教訓,有所超越。但事實並非如此,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市場」這個新的現實很快引起了作家們的濃厚興趣——不是基於市場觀念在本質上對人、對人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積極或異化作用感興趣,而是對如何才能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感興趣。許多作家一夜之間變成了暢銷書商、影視劇生產商的僱傭勞動者。我們看到了大量以戰爭題材為主的暢銷小說,以及改編的電影、電視劇。這意味著,原本具有思想主動性的精神活動——寫作,進一步世俗化,降格為一種向訂製人提供商品的「量體裁衣」行為了。就市場條件下的勞動交換而言,這也許無可指責。然而,若從精神事務的層面看,就是對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與價值的否棄。此種變化所引發的悖謬和矛盾,看上去格外地難以調和:作家們服從或者迎合讀者、觀眾的趣味,而自然人性所要求的諸如獵奇心理、對刺激的滿足,以及各種各樣的欲望化享受,最終塑造出的大眾「美學」需求,往往平庸而低俗,某些情況下甚至是非理性的和反智的。儘管他們的故事很好看,情節很離奇,但終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

  記者:如此說來,軍旅文學要有所作為,必須走出既實用主義地寄身現實卻又謹慎地迴避現實表達這一怪圈。走出之後,又該怎麼辦?

  殷實:很多人談到軍旅文學的怪圈,會想到發表和出版機制、意識形態管控之類的制約,其實未必,還是創造力、想像力的問題,是作家思想境界和生命情懷的問題。在此可以舉兩個當代以色列人的例子:小說家奧茲,寫了多部以巴以關係為主題的小說,既受到以色列讀者喜愛,也受到巴勒斯坦人的青睞,因為他的小說中對巴以和平的渴望,對人類之愛這些主題的深刻理解,完全超越了民族、宗教和政治的藩籬;同樣,在詩人耶胡達·阿米亥的筆下,刀劍、擔架、爆炸聲和母親的哭泣,都是最常見的意象,他並沒有簡單地站在這個民族的立場上譴責那個民族,而是通過對軍事衝突和流血事件的刻骨銘心的「記憶」,一再告訴人們和平是多麼珍貴。歷史上,美國詩人惠特曼寫軍人與戰爭的一些詩歌,中國詩人穆旦寫於抗戰時期的許多作品,都堪稱經典,至今少有人能超越。反觀我們當代的軍旅詩歌創作,顯得過分隨意,沒有什麼形式感,也沒有對戰爭與和平主題的深度介入,寫崗哨、士兵、槍,都是在刻意營造,很難深入人心。

  通過比較,軍旅文學要走出怪圈,作家們必須把目光投向國家、民族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與這一進程相伴隨的各種精神文化困境,要有勇氣面對和突破,還要有歷史眼光,並從現狀這個大的格局中去思考,並且超越現實,必須要有這種崇高的情懷。

  3

  新人新作看到可喜變化

  記者:最後,談談就你觀察到的一些好的、給人驚喜的作品。舉個具體的例子。

  殷實:這兩三年來,我在一些新人新作中也看到了一些跡象。我認為這些跡象預示著可貴的變化。作家王凱的長篇小說《全金屬青春》、中篇小說《終將遠去》、《任務》這些作品,大都涉及了軍人的道德困境,以及他們內心的掙扎、自我修復、自我救贖衝動等等,這在之前的軍旅文學中是稀有的元素。

  《全金屬青春》中,一名軍校同學肖明因被大家孤立而痛苦難抑,在極端心理狀態下與哨兵發生衝突,最終導致被退學處理。在肖明離校當晚,同宿舍每一個自覺不自覺討厭過這位室友的人都輾轉難眠,陷入了莫名的不安之中。原因很簡單,這是個一入學就以「積極追求上進」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的角色,他的種種表現,在成熟得略有些冷漠世故的各位室友看來似乎有點平庸,但當這位只不過按照一般社會邏輯尋求自我塑造之路的孤獨個體遭遇慘敗時,本該幸災樂禍的同窗室友們卻無法不承受自責,當懲罰真的出現時,還是讓他們覺得驚駭,嚴厲得有點不能接受,還因為他們自以為是的「看透」,卻被證明是另一種更可怕的平庸。這樣的小說就很好,寫出了人的複雜性,更重要的是還準確捕捉到了一種天然純潔的善。

  相關連結

  殷實,軍旅詩人、著名軍旅文學評論家,現任解放軍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副主編。出版有詩集《妥協之舉》、《零度以下的爐火》、評論集《當小說成為哲學的僕役》。

  記者 鍾潤生

相關焦點

  • 筆、心與肩上的少年:讀軍旅作家張福遠少兒軍事文學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說:「當下,軍隊建設走進強軍新時代,軍旅文學乃至軍旅作家的職業道路面臨新的前景,迫切需要思考軍旅文學在新時代應該如何發展。」評論家傅逸塵指出,軍事文學應當始終堅持崇高、陽剛的文學審美,要辯證而清晰地認識到私語化敘事的魅力與局限,重建英雄敘事的風骨。這些寶貴的思想和評論都為新世紀、新形勢下的軍事文學指出了具體的思考方向和發展思路。
  • 中國軍事題材文學經典在哪裡?
    「我的軍事文學的文學資源是前蘇聯文學,可幾十年過去,我們至今沒有超過前蘇聯的軍事文學作品。更何況,前蘇聯的軍事文學本身也沒有很高的文學境界,也是一種模式的寫作。把中國的軍事文學放到世界文學裡,更不值得一談。」因此,閻連科曾經下決心一定要嘗試寫一部軍事文學作品,因為他當了26年兵,對軍營、對戰爭有自己的感受,他相信自己的寫作,會和整個軍事文學有很大的差別。
  • 軍旅言情小說推薦,十部必看經典軍旅小說言情
    軍旅小說應該是很多男生的最愛,我們或許曾經有過一個軍夢,想像著自己在戰場上殺敵的颯爽英姿。軍營的號角、戰場上的炮火、戰友之間的相互扶持……軍旅小說言情中正好都包含這些能夠激起我們熱血的種種元素。以下是小編很喜歡的十本軍旅小說推薦。
  • 「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作品發布 蒼籍軍旅作家黃傳會《中國...
    「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作品發布 蒼籍軍旅作家黃傳會《中國海軍》入選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5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12月15日消息: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了2020年「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入選作品,蒼南籍軍旅作家、縣文聯顧問黃傳會作品《中國海軍》
  • 撒下文學火種
    這是繼「詩頌強軍新時代」詩歌創作筆會和「傳承紅色基因、抒寫強軍故事」小說創作筆會之後的又一次全軍文學培訓活動,共有40多名軍隊文學創作骨幹參會。筆會圍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強軍思想」「軍旅文學聚焦備戰打仗」「謳歌新時代英雄」等主題展開,大家就報告文學如何反映時代、軍旅報告文學創作中常見的誤區,以及新一代報告文學創作隊伍的培養建設等問題展開了全面深入的探討。
  •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創演系主任徐貴祥:講好軍營故事,是軍旅作家...
    這是當代軍事文學領域的一個重大事件,是軍旅小說作家的一次集體亮相。我代表中國作家協會軍事文學委員會表示祝賀,向參加筆會的中國作協李敬澤副主席和幾位文學報刊的主編,向雲南省作協的同志表示感謝。來昆明之前,我認真地翻閱了武警雲南總隊的方案,感覺他們像完成一次重大的政治任務、精心組織一次重大的軍事行動一樣來對待這次活動。
  • 2019年軍旅詩歌概述:心靈堅守與詩域拓展
    尤其是,董玉方、艾蔻、樸耳、雷曉宇、李慶文、王方方、許諾等新銳詩人以各具風格的靈性寫作迅速成長,讓我們看到了軍旅詩歌的未來希望。「被譽為『英雄旋律、青銅品格、烈火情懷、熱血文字』的軍旅詩歌與時代同頻共振,已成為反映軍營現實的一面鏡子。當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到軍隊的發展時,『寫什麼、怎麼寫、為誰寫』依然是軍旅詩歌創作中不能繞開的重大問題。
  • 「冰雪勇士」2017軍旅實踐冬令營
    2017,我們在這裡等你,給你一個與眾不同的假期,一場冰天雪地的「約會」活動主題:「冰雪勇士」軍旅軍旅實踐冬令營參訓地點:戰神軍團3號營地參訓人數:每營期限50人參訓年齡:6歲--16歲讓孩子更加自律看世界,領悟大自然冰雪之奇蹟;觀生靈,感悟世間萬物和諧之共處;正心態,頓悟人與自然親密接觸之寧靜;強自我,深悟現實當下內在成長之己任。
  • 關於當下中學文學教育的思考
    內容摘要:中學文學教育存在著文學主體不明或偏失的問題,對文學實態、文學生態和文學理論的發展把握得極不準確。對當下世界範圍裡的文學更缺少應有的敏銳與感應。另一方面,對經典作家和經典文學理論的定位不準,對文學生態與文學理論的發展存在盲視。
  • 軍旅路上,給你難忘的「寵愛」
    新時代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有著更重要、更現實的意義。武警天津總隊機動支隊深入開展「尊幹愛兵、兵兵友愛」系列活動,讓官兵在軍營「寵愛」中成長。下面,就讓我們走近軍營去看一看吧!訓練場上的「寵愛」就是拼命練!
  • 北京八一軍旅2018暑假軍事訓練夏令營
    2018年八一軍旅軍事夏令營火熱報名中!【八一軍事夏令營】八一軍事夏令營是面向全國中小學生舉辦的「軍-教-遊-學」系列以體驗軍旅、養成教育、素質拓展、勵志感恩、心智培養、科技遊學為主題的體驗式軍旅勵志活動。
  • 郭安妮:從《戰狼》看國產軍旅影視的未來
    原標題:郭安妮:從《戰狼》看國產軍旅影視的未來  截止到4月26日,《戰狼》已累積收穫5.2億票房,成為同期票房的強勁黑馬,也打開了我國關於軍事類電影題材的大門。這匹「狼」,成功地誘惑了一大波人,軍事類影片又火了。
  • 軍營版《成都》火爆背後的冷思考
    晚飯後、熄燈前,軍營版《成都》溫柔、感性的旋律飄蕩在一些營區的角角落落。 軍營版《成都》的火爆及流行,折射著無數官兵對原創軍旅歌曲的渴望 軍營版《成都》的火爆及流行,折射著無數官兵對原創軍旅歌曲的渴望。這種渴望,某種程度上映照著軍旅歌曲由盛轉衰的現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甚至95後進入軍營。
  • 詩心與強軍新時代共鳴——筆談當下軍旅詩創作
    進入新時代,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賦予軍旅詩人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豐沛的詩意靈感;從當下的軍旅詩創作中亦可以感知中華民族硬朗剛健的文化基因和新時代軍人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象。今天是八一建軍節,我們邀請四位詩人、評論家筆談當下軍旅詩創作;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多重維度聚焦軍旅詩歌的時代意涵;探尋推動新時代軍旅文學繁榮發展的路徑。
  • 衡水市90後女大學生變身軍營最美「話務員」
    衡水市90後女大學生變身軍營最美「話務員」 ——衡水學院學生公培鳳的軍旅生活本報記者 夏曉婷公培鳳今年24歲,是一名90後,在河北省軍區服役兩年。2018年9月服役期滿,公培鳳告別了摯愛的軍營,重返衡水學院繼續學習,「我相信有了從軍的經歷,以後就沒有吃不了的苦。」2015年,公培鳳考入衡水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年,她選擇暫時放下學業參軍入伍。這時,身邊有親戚朋友勸她:「你這麼瘦弱,到了部隊能吃得消嗎?」公培鳳回憶,當時自己內心也非常糾結:「去部隊要待兩年,自己能否堅持?」
  • 圓桌|看軍旅美術的當下呈現:從「紅色題材」到「綠色時空」
    「綠色時空—當代美術名家上海邀請展」日前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以80多位軍旅藝術家和地方藝術家的130餘件作品。開幕當日的研討會,藝術家、評論家們共同探討了軍旅美術的發展現狀和前景,並就本次展覽在藝術個性,風格、樣式、語言等方面的拓展與變化作了不同的闡述。
  • 關於網絡亞文化「疏離傾向」的公眾調查
    這種不良環境的影響不僅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群體極化」的極端現象,也指個體在使用網際網路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網絡亞文化所支配,奉行其獨特的語言使用規範和價值觀念,反而對現實產生一種消極異化感和疏遠感。這種消極異化和疏遠的現象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網絡亞文化的「疏離傾向」。這種傾向背後的實質是:個體如果不加以規範,那麼在隱蔽的網絡空間中良莠不齊的思想觀念將會侵蝕主流價值觀。
  • 張林喜:「老兵日記」再續綠色軍旅夢
    退伍近二十年,其骨子裡仍舊是個軍人,無法忘記部隊生活,時常夢回軍營,又穿上綠軍裝。如今,他創辦軍旅主題餐廳,續寫部隊精神,吸引當過兵的戰友來此回味軍旅生活,也讓沒當過兵的市民體驗一把軍旅生活。7月30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老兵日記」軍旅主題餐廳,聆聽了張林喜的軍旅夢和創業故事。
  • 熄燈號丨難忘軍旅
    然而,當這一天真正來臨時,往日軍營生活的點點滴滴瞬間湧上心頭。依稀記得自己剛入伍時,第一次穿上軍裝的樣子;依稀記得新兵授銜時,對著軍旗宣誓時的心情;依稀記得下連後,幹部骨幹熱情的關心;依稀記得訓練時,與戰友摸爬滾打的場面......但如今,所有的一切都要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