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看軍旅美術的當下呈現:從「紅色題材」到「綠色時空」

2020-12-19 澎湃新聞

「綠色時空—當代美術名家上海邀請展」日前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以80多位軍旅藝術家和地方藝術家的130餘件作品。開幕當日的研討會,藝術家、評論家們共同探討了軍旅美術的發展現狀和前景,並就本次展覽在藝術個性,風格、樣式、語言等方面的拓展與變化作了不同的闡述。「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選取部分與會者發言刊發:

展覽現場

毛時安(文藝評論

):開拓軍民生活視野,展示和平使者新角色

我是五、六十年代在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當中成長起來的,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種感染人的強烈的氣息。首先,英雄主義作為繪畫的重要母題,在近年的藝術創作當中,沒有得到充分有力的重視。而在軍隊繪畫當中,英雄主義作為一種理想和人類追求的共同氣質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現。

第二,現代軍旅生活對於繪畫技巧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我們的中國畫和油畫,一定程度上與冷兵器時代結合在一起,它跟高度現代化的軍旅生活在表現有很大的距離。我看到此次展覽中,有些軍旅畫家在藝術上正在實現有效的轉換。相比油畫,中國畫偏文人,比較輕巧、纖細,用中國畫的方式表達大的主題、畫大畫面在技術上是一種突破。

第三,軍民生活視野的開拓。中國軍隊,不僅僅肩負著保衛中國人和平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肩負著人類命運共同體。但在我們軍隊創作的視野,還有待進一步突破和拓展。我們的軍隊作為人類和平使者的新時代角色,應有更加充分的展示。

楊文森《平安行動》112cm×160cm 2017年

龔雲表(藝術評論家):為人們記住的歷史,不是文字,而是藝術作品

現實社會變成歷史,歷史成為過眼煙雲了,唯獨藝術是永恆的。現在我們如果要講拿破崙,記得的是繪畫中拿破崙的形象。如果沒有藝術,歷史就變成一個概念。但在當下,主題性的突顯不是宣傳畫,這不會讓人感動。今天我看到很多畫,有幾幅國畫非常好。有幾個降落傘的傘兵,就是一個讓人記得的當代表達。

現在我們對於歷史畫的那一些,或者是重大歷史題材的,僅僅是從哪一種正面表達,直奔主題的,我感覺沒有它的永存的價值。藝術家要把自己的心放進去,理解歷史和某一個題材,把藝術作為第一元素來考慮。作品才是真正站得住腳,才會永恆。

宮麗《春暉》145cm×200cm 1997年

潘耀昌(上海美術學院教授):畫中敘事的多元化呈現

建國以來,湧現出了一批非常有名的畫家和作品,但不得不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主題性創作發生了變化。比較單一化的造型方法開始突破,我們走向了一個多元的時代。在這次軍旅展覽中,我們感受到各種探索。我搞外國美術史,我覺得西方給我們灌輸了一個陳舊的觀念或者是偏見,就是西方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其實我們的優勢是別人沒有的,所以能出現這種多元並存的狀態,這是一個極大的進步。這種多元化,不光表現在觀念,也在表現手法和繪畫技法上。畫家的創作觀念也突破時空,不要被一些陳舊的觀念約束,好像一畫到主題性創作應該是怎麼樣的,西方的歷史畫,一開始也是以舞臺戲劇故事情節一瞬間為標準的。但是後來觀念打破了,表現主義也進入歷史畫領域。我覺得相對來說,我們還可以再突破一點。

丁設《105201702122350》35cm×55cm 2017年

朱剛(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長):表達壯美部隊和多彩生活

這一次展覽,從我的角度看了三個特點,一是,歷史的敘事當代的呈現。因為從展品來看,很多題材都是歷史性的題材。但是呈現上,軍旅藝術家,確實與時俱進,有很大好的表現手法,主題鮮明。第二,特色鮮明,主題彰顯。整個作品來看,洋溢著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只是其他畫展上少見的,也是軍旅畫家的一個特點。第三,這一次因為邀請了一些地方上的藝術家參展,使之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展覽,它既有部隊的壯美,同時也有生活的多彩,表現題材的廣度特別廣。

朱剛《衛士》100cm×100cm 2018年

李超(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歷史需要研究和重構,不單是簡單圖解

軍旅的主題,在成長過程當中影響很深的。但是我感到現在有了很好的轉型,也就是突破了以往概念的,從「紅色題材」到「綠色時空」,帶著人類歷史的和平生態和人文情懷。

第二,如何體現特定主題創作的藝術性,使歷史不成為一張翻過去的頁章,成為民族永久記憶的話,這個樣式是本體思考的問題,大家都在不同的程度意識到觸碰到這樣的問題。所以這裡面也發生一個轉型,就是從現實生活的題材,要轉型到一種民族記憶的樣式,因為我感覺這裡面探討的一個核心問題點,就是如何通過我們本土的藝術家,在文化自信的時代的感召下,研究歷史、重構歷史,而不是簡單的圖解歷史。

譚根雄《紅軍「反圍剿」勝利》280cm×360cm 2017年

傅軍(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 思考文化和現實,表達和平生態

軍事題材,在新中國美術史上,曾經達到過很高的水平,以上海油畫雕塑院為例,第一代的藝術家,都參與了軍事題材的創作。不論是紅旗、黃河,其實都是軍事題材的創作。在這次展覽上我更關注對於歷史有反思,對於文化和現實有思考的作品。比如一幅南京投降書的作品,在我看來,它走向了歷史深度。羅翔的《歡樂谷》,畫的是動物,動物的眼神跟歡樂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個蠻讓我震撼的。還有《平安行動》這幅作品,這幅作品非常多元的,有一種逼仄生活空間的隱喻,表達和平生態,而不是單純的紅色主題。相對概念化的主題性創作,其實可以一些多的拓寬,尤其是上升到文化層面的思考,體現人文精神體現。

羅翔的《歡樂谷》

許向群: 保持純淨的心探索重大題材創作

「綠色時空」已經辦了第三屆了,由於工作關係,每次多少都參加了它的策劃我們這一次邀請了很多軍旅畫家參展,但展覽的定位當中,我們希望把它做成主題性的以軍事題材為主,偏重於學術方面的展覽,所以也有別的一些題材,山水、花鳥,甚至地方題材都有涉足。這些題材更能顯示藝術家的藝術個性,在展覽上顯得更明確更豐富。

我覺得部隊在主題性創作,尤其是軍事歷史題材創作當中,一直是堅定的推動者、實踐者。而部隊在大型題材地創作當中,不斷的實現,本身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保持純淨的心探索這個題材也是不容易的。從個體的出發,努力進行創作。可供大家評論,對於我們重大題材創作,應該是有借鑑意義。

葛炎《潛艇艙,我的世界之一》 200cm×100cm 2016年

相關焦點

  • 從馬克思題材繪畫創作談起:當下主題性美術創作之道
    原標題:從馬克思題材繪畫創作談起:當下主題性美術創作之道   展覽通過對於馬克思其人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與傳播的視覺展現,完整地呈現了這一思想體系的發展與影響歷程。這次創作項目,是繼1983年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主題美術創作以後的又一次高規格、大規模、高水平的專題創作,同時也是對於近年來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又一次專題檢閱與狀態呈現。
  • 「楚韻湘魂——湖南美術館藏湖南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展」免費向公眾...
    8月20日—10月20日,「楚韻湘魂——湖南美術館藏湖南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展」免費對外開放。此次展覽以近現代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為主,通過72件美術作品突出反映了湖南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文化人物、風俗民情,以及歷史變遷等。
  • 專家:軍旅文學與當下軍營現實存在疏離
    在中國文學生態中,有一支文學力量始終存在,但較少被拿來討論,那就是軍旅文學。今日的軍旅文學創作,除了一貫以來寫軍營、寫軍人的題材外,各類戰爭題材的類型文學十分扎眼,它們在暢銷書市場上佔有很大的份額。該如何看待當今的軍旅文學?軍旅文學創作現狀如何?問題何在?出路又在哪裡?帶著種種問題,昨日,記者採訪了著名文學評論家、《解放軍文藝》副主編殷實。
  • 建黨題材美術創作的豐富呈現(逐夢70年)
    與其他題材有所不同的是,建黨題材中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是固定的,但限於歷史資料匱乏,具體細節的表現成為詮釋創作主題的難點。儘管如此,70年來,幾代美術工作者仍然不斷以各種形式探索該題材,湧現出許多優秀作品,並在深化主題的表現方面,呈現出不同特點。重溫早期革命活動表現共產黨人早期革命活動是建黨題材美術創作的主要內容,其中又以描繪毛澤東同志早期革命活動居多。
  • 37部軍旅題材電視劇,你都看過嗎?
    我非常喜歡軍旅題材的影視劇作品,看到劇中的英雄們,或保家衛國徵戰沙場,或衝鋒陷陣搶險救災,或燃燒青春科技報國,或默默奉獻中流砥柱……   我經常被劇中的軍民情、兄弟情、戰友情、師生情等感動的熱淚盈眶……   今天特意整理了一下有關軍旅題材的電視劇作品,共37部。
  • 郭安妮:從《戰狼》看國產軍旅影視的未來
    原標題:郭安妮:從《戰狼》看國產軍旅影視的未來  截止到4月26日,《戰狼》已累積收穫5.2億票房,成為同期票房的強勁黑馬,也打開了我國關於軍事類電影題材的大門。這匹「狼」,成功地誘惑了一大波人,軍事類影片又火了。
  • 說到軍旅題材的喜劇,說什麼也繞不過這部電視劇
    引言:近年來,軍事題材影視劇創作繁榮,這些軍事題材影視作品從當代軍旅生活入手,或是反映人民軍隊為打贏未來戰爭而進行艱苦的探索,或是反映重大突發性事件,以及其他獨具意蘊和價值的軍事生活領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觀賞性。
  • 《藍軍出擊》:軍旅題材的影視劇,貼近實戰很好看!
    最近在觀看《藍軍出擊》這部電視劇,發現和以往軍改題材,具有很大的不同。尤其顯著的特點便是模擬藍軍,開展強調實戰化背景的演習,這樣的劇情設計,才是老百姓愛看的軍旅題材。否則總是彰顯個人英雄主義,或者突出鮮明的主題思想,那就太流於形式,不夠生動。
  • 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當代意義淺析
    建軍93周年到來之際,軍事題材美術創作正以全新的歷史站位描繪著人民軍隊闊步向前的波瀾畫卷,全軍內外優秀的美術工作者正用獨特的藝術視角、大膽的創作風格,記錄新時代下共和國戰士們的新風貌,發揮著通過軍事題材美術創作提升軍隊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
  • 中國紅色美術鑑賞 |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美術的理念是為了讓藝術融入生活,融入思維,融入靈魂,活在當下。 在當代文化生活中,「紅色美術」作為最受關注的藝術形態和文化符號之一,也已滲透到了方方面面,體現出新中國美術獨有的面貌、特徵、價值體系和觀念。例如,當前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抗擊疫情,小林老師用漫畫的形式生動記錄了疫情下的眾生相。
  • 美術研究|畫家的偉大事業是處理某種具有紀念碑意義的題材!
    本世紀15年來,中國美術界最令人矚目的事件,莫過於一系列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推出。其中包括由文化部主持,自2005年開始並已完成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2012年啟動,由中國文聯牽頭的「中華文明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以及近年來由中國國家畫院主持的「絲綢之路美術創作工程」。所謂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即傳統意義上的歷史畫創作。
  •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與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共建紅色1+1活動
    ——王曉琳2020年12月20日至12月26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直屬黨支部與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黨委共建「紅色1+1」主題系列活動在廣西成功舉辦。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曉琳,油畫系直屬黨支部書記袁元,副主任兼直屬黨支部紀檢委員石煜,宣傳委員裴詠梅,組織委員夏理斌以及馬佳偉老師,隨行嘉賓中央美術學院《世界美術》雜誌主編鹿鐳,在讀博士馬勇赴廣西參與此次活動。
  • 圓桌|中國美術史在20世紀的建構與寫作,及當下面臨問題
    古人在涉及到藝術相關的問題時,並沒有現代學科之間壁障的限制。因此,當下各個學科在切入藝術史時都難免帶有自身的局限性。要綜合體會、理解、還原藝術品本身的語境,遠非單個學科所能實現,而要多學科合力從各種角度全面認識。漢代畫像石第二點,傳播方式的變化。尤其是近20年,藝術的傳播媒介產生了巨大變化。
  • 中華藝術宮推國慶系列展,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呈現時代風採
    9月18日,「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幕,展覽以現實主義題材集中反映上海近些年來在各領域的巨大變化,城市的精神、上海的故事以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的形式被定格在一張張藝術作品之中。
  • 大漠深處的文化暖流——陸軍某藍軍旅與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開展...
    駐守在這裡的陸軍某藍軍旅,與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文化共建工作,卻依然暖流滾滾。「一方是草原『紅色輕騎兵』,一方是『大漠鐵騎』,一文一武搞文化共建,珠聯璧合,異彩紛呈!」某次交流活動中,烏蘭牧騎隊員的這番話,似乎把歷史縱深和精彩過往一下子拉到當下:1957年,為豐富牧民文化生活,烏蘭牧騎在蘇尼特右旗應運而生,從此,沉寂的草原多了歡聲笑語;2012年,某旅動若風發、揮師大漠,開啟專業化模擬藍軍建設序幕。時空相隔55載,「紅色輕騎兵」和「大漠鐵騎」遇到一起,譜寫出精彩的文化共建篇章。
  • 抗疫美術作品追求題材「本色」
    抗疫繪畫創作周期短王作仁:想抓住感人和美好的瞬間白衣天使與家人的惜別、重症患者的緊急搶救、基層工作人員為抗疫堅守崗位……這些疫情期間發生的感人瞬間,都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鐵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王作仁呈現在筆下
  • 中國軍事題材文學經典在哪裡?
    當下,一批優秀的軍隊作家把創作精力放到了影視劇的製作上,也正因為這批作家的創作轉向,軍事題材小說的創作成果相對黯淡,特別是軍隊青年作家創作梯隊建設顯得薄弱。與過去相對純粹的軍旅作家隊伍相比,都梁、蘭小龍等作家的加盟,使軍旅題材的創作隊伍有所壯大,作品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但評者認為,作品距離經典,仍然相去甚遠。  下決心創作經典作品。
  • 本土紅色題材兒童劇《大豆謠》首揭面紗!
    6日下午,根據「西北小蘿蔔頭」羅力立以親身經歷撰寫的同名紀實文學作品改編創作的本土紅色題材兒童劇《大豆謠》專家匯報演出在金城大劇院舉行,為到場的專家、學者以及熱情的觀眾獻上了一場精彩、感人的演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已81歲高齡的羅力立老人也欣然應邀到場,含著熱淚觀看了整場演出。
  • 「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作品發布 蒼籍軍旅作家黃傳會《中國...
    「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作品發布 蒼籍軍旅作家黃傳會《中國海軍》入選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5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12月15日消息: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了2020年「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入選作品,蒼南籍軍旅作家、縣文聯顧問黃傳會作品《中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