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堪稱災難,讓世人震驚。而經過戰爭摧殘的法國,遍體鱗傷,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按道理正是需要美國援助的時候,換做其他國家巴結還來不及,法國卻恰恰相反,僅僅十來年就和美國鬧掰,這是為什麼?
美國和法國其實從二戰後期關係就很微妙。這裡面有戴高樂的因素,當然更多的還是法國的表現。
戴高樂從1940年左右開始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導人,美國應該支持,可羅斯福對戴高樂很不待見,卻和維希政府打得火熱。這兩人的恩恩怨怨也揭開了法國和美國在以後關係的起起伏伏。
隨著戴高樂政權的不斷發展壯大,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極不情願的給予一些有限的支持和承認。
美國不願承認戴高樂政權,除了羅斯福對戴高樂的偏見外,更多的是不希望看到一個崛起的法國。
二戰結束後,法國拋棄了帶領他們拼死抵抗侵略者的戴高樂而建立了第四共和國,法國也開始重建。但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靠自己顯然不現實。這個時候新霸主美國開始援助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西歐各國。對法國來說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簡直是雪中送炭,而法國也開始執行全面追隨美國的「聯盟政策」。
第四共和國算是法國和美國的一段蜜月期,但這是因為法國有求與人。
而隨著戴高樂重新上臺,建立第五共和國,美國和法國的關係又一次經歷波折。看來羅斯福看人還是比較準,戴高樂執政後,成為最有權力的人。
戴高樂反對美國在歐洲稱霸,他的觀點是歐洲人的歐洲。在他眼裡,法國是貴族,更高貴。而美國有點像暴發戶,這是一種天生的歧視。
他主張恢復大國地位和獨立自主,甚至要求在北約與美國平起平坐。在國際事務中,經常與美國唱反調,特別是在越南問題上,堅決反對美國武力幹涉越南。
戴高樂的這些舉措被稱為戴高樂主義,其實核心就是堅持法國的獨立自主,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建立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
其實也沒有錯,畢竟法國是法國人的法國,不是美國的,所以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是應該的。美國與法國在政治、文化、歷史和思想層面都有衝突,況且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想做美國的跟屁蟲。
只不過法國再也不是曾經的法國,限於實力對比,完全拋棄美國不現實。但法國同時受到戴高樂主義的影響,以至於在以後的時間裡,和美國的關係始終貌合心不合,始終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