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和法國關係很好,為什麼短短十來年突然鬧掰?

2020-12-12 騰訊網

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堪稱災難,讓世人震驚。而經過戰爭摧殘的法國,遍體鱗傷,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按道理正是需要美國援助的時候,換做其他國家巴結還來不及,法國卻恰恰相反,僅僅十來年就和美國鬧掰,這是為什麼?

美國和法國其實從二戰後期關係就很微妙。這裡面有戴高樂的因素,當然更多的還是法國的表現。

戴高樂從1940年左右開始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導人,美國應該支持,可羅斯福對戴高樂很不待見,卻和維希政府打得火熱。這兩人的恩恩怨怨也揭開了法國和美國在以後關係的起起伏伏。

隨著戴高樂政權的不斷發展壯大,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美國極不情願的給予一些有限的支持和承認。

美國不願承認戴高樂政權,除了羅斯福對戴高樂的偏見外,更多的是不希望看到一個崛起的法國。

二戰結束後,法國拋棄了帶領他們拼死抵抗侵略者的戴高樂而建立了第四共和國,法國也開始重建。但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靠自己顯然不現實。這個時候新霸主美國開始援助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西歐各國。對法國來說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簡直是雪中送炭,而法國也開始執行全面追隨美國的「聯盟政策」。

第四共和國算是法國和美國的一段蜜月期,但這是因為法國有求與人。

而隨著戴高樂重新上臺,建立第五共和國,美國和法國的關係又一次經歷波折。看來羅斯福看人還是比較準,戴高樂執政後,成為最有權力的人。

戴高樂反對美國在歐洲稱霸,他的觀點是歐洲人的歐洲。在他眼裡,法國是貴族,更高貴。而美國有點像暴發戶,這是一種天生的歧視。

他主張恢復大國地位和獨立自主,甚至要求在北約與美國平起平坐。在國際事務中,經常與美國唱反調,特別是在越南問題上,堅決反對美國武力幹涉越南。

戴高樂的這些舉措被稱為戴高樂主義,其實核心就是堅持法國的獨立自主,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建立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

其實也沒有錯,畢竟法國是法國人的法國,不是美國的,所以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是應該的。美國與法國在政治、文化、歷史和思想層面都有衝突,況且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想做美國的跟屁蟲。

只不過法國再也不是曾經的法國,限於實力對比,完全拋棄美國不現實。但法國同時受到戴高樂主義的影響,以至於在以後的時間裡,和美國的關係始終貌合心不合,始終起起伏伏。

相關焦點

  • 許魏洲黃景瑜法國破冰什麼意思鬧掰了嗎 海因CP真正關係是
    曾經,網上傳出許魏洲黃景瑜法國破冰的消息。黃景瑜許魏洲因為一同主演網劇而迅速爆紅,黃景瑜許魏洲海因CP走紅後難道鬧掰了,究竟許魏洲黃景瑜法國破冰是什麼說法,一起來看看吧。  黃景瑜許魏洲一同參演網劇之後,關係十分好,兩人同上綜藝看得出來也十分親密,是很好的朋友。沒想到後來傳說許魏洲黃景瑜在微博相互取關,貌似為了避嫌,也有媒體解讀成兩人關係破裂。
  • 分析:法國人為什麼總是和美國對著幹?(附圖)
    深度報導  在當代國際關係中,法國人為什麼總是和美國對著幹?這個問題實際上要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第一個角度指的是法國當權者在國際關係、國際經貿交往中對美國的抵制、抗衡;第二個角度指的是為什麼一般而言,今天的法國人總是對美國人不滿。
  • 法國和以色列都是美國的盟友,美國為何不在兩國駐軍?
    二戰中西歐傳統的世界強國都被打殘,美國和蘇聯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二戰後美國為了實現自己在全球的戰略布局和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抗,美國主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在自己的盟友國家進行駐軍。下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一、美國沒有在法國駐軍的原因二戰時盟軍在法國登陸進行反攻,二戰勝利後美國主導建立了北約,並將北約的總部放在了法國的巴黎,由此可見美國對法國的戰略地位是非常重視的,所以這一階段美國有駐軍在法國。
  • 低調的歐洲大國,擁有雙航母戰鬥群,實力超法國,和中國關係很好
    歐洲在二戰中飽受重創,在美國的扶持下,歐洲重新成為經濟重心,為對抗蘇聯,美國制定了馬歇爾計劃,經過20多年的經濟和軍事扶持,法國和英國以及義大利脫穎而出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和軍事強國,法英意三國的軍事實力大增之後並稱為三大金剛,表面上看,英國的軍事實力很強勁,但近幾年來,英國飽受經濟危機困擾
  • 二戰法國僅堅持一個月,日本打了十幾年,日本實力真比法國強嗎?
    二戰時期,法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都算是世界強國,為何其表現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法國在戰爭爆發之後只過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舉旗投降,而日本竟打了十幾年。日本的真正實力真的比法國要強嗎?事實並非如此。第一,當時的法國是世界上有名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數不勝數,領土面積遠超日本。第二,法國的經濟實力極其雄厚,國內的企業數量遠超日本。第三,法國的工業體系非常完整,在各個領域都超過了日本。第四,法國的國際地位強於日本,他可以在國際會議中,擁有大量的話語權,而日本這個國家,卻不被西方各國認可,沒有太高的地位。
  • 二戰後美國嬰兒潮、二戰最倒黴的航空母艦信濃號
    一,二戰後,世界開始了嬰兒潮。當歷經艱險的士兵們終於回家之後,他們開啟了世界範圍內的嬰兒潮;僅僅美國,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嬰兒潮人口高達7600萬人,這個人群被通稱為「嬰兒潮一代」。a:1938年,世界七大強國戰爭潛力:美國41.7% 德國14.4% 蘇聯14.0% 英國10.2% 法國4.2% 日本3.5% 義大利2.5%超一流強國:美國一流強國:德國,蘇聯,英國二流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
  • 英國和美國究竟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核武器都由「山姆大叔」操控?
    不過一般情況下這種武器的控制權可是要牢牢掌握在本國手中,但是英國和美國究竟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核武器都由「山姆大叔」操控?1、從北美殖民地開始說起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移民國家,因為國家的主體人口幾乎都是外來移民,而作為本地人的印第安人卻遭受了殖民者「血與火」的屠殺與徵服。
  • 越南和朝鮮在二戰後放棄使用漢字,為什麼幾十年就有了自己的語言
    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歷史上很多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歷史上他們的民族語言都是漢語,比如越南和朝鮮,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之前,一直使用漢語,二戰之後,完全放棄了漢語,很多人聽不懂,想創造一種語言體系。只需要幾十年。中國的中華文化發展了幾千年才有這樣的成就。
  • 一些二戰後知名度較低的法國坦克和裝甲車輛
    法國是最早發展坦克的國家之一,歷來法系戰車在設計上都顯示出獨到的特點。這組圖片是二戰後法國的若干種知名度較低的戰車實物彩色照片,所以不要問我為什麼沒有這個那個,沒有彩照,所以沒有。 ELC Bis輕型坦克在遊戲中活躍一時。
  • 為何二戰後英國在國際上處處追隨美國?
    而二戰結束後,英國奄奄一息,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隨之失去,英國在事實上淪為二流強國,世界政治重心開始轉向英國兩側的美國和蘇聯。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選擇了在外交上追隨美國的策略。除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及越南戰爭,美國和英國的關係可謂非常親密,兩者在國際事務上的態度也是空前一致。
  • 二戰期間,作為永久中立國的芬蘭,為什麼突然對蘇聯發動襲擊
    在二戰初期的時候,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真的是所向無敵。先是打敗了法國,後來打的英國毫無還手之力,之後掉頭往東攻打蘇聯。蘇聯當時差點就被滅國了。不過當時歐洲也還是有很多地方德國沒有佔領的。這些國家大多數都是中立國。比如瑞士、瑞典、芬蘭等。但是很奇怪的是,二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直都是中立國的芬蘭卻突然加入了戰爭,加入了德軍陣營。我們看一下具體原因。
  • 二戰時荷蘭作為中立國,德國為什麼進攻它
    在普通人的觀點中,作為中立國一般是不會捲入戰爭的,但是二戰中的荷蘭作為中立國,為什麼還是遭到了德國的進攻呢?二戰前期的荷蘭已經失去昔日「海上馬車夫」所擁有的霸氣和輝煌。在荷蘭國力最為鼎盛的時候,荷蘭的海軍是可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的。到了二戰前期荷蘭的國力已經衰落,與世界強國的行列差距甚遠。這時候的荷蘭面對來勢洶洶的德國,在二戰之初的1939年9月就宣布中立,因為荷蘭在一戰的中立政策中嘗到了甜頭。
  • 南斯拉夫狄托到底有多牛,要建立巴爾幹聯邦,敢和史達林鬧掰?
    二戰期間,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也像歐洲很多國家一樣,遭到了法西斯的入侵。南斯拉夫人民在以狄托為首的南共領導下與法西斯作鬥爭,並最終趕走了侵略者,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起初,南斯拉夫也是奉蘇聯為老大哥,兩國關係非常友好。
  • 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為什麼不設防?
    ,另一方主要為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義大利和日本,最終在1918年德國戰敗,實力被大大削弱。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戰,英美加三國正式成為了軍事盟友。戰爭中,美國和加拿大能動用的軍隊基本都派去參加對軸心國集團的戰鬥,美加邊界上的軍隊也都撤掉去支援前線。最終1945年,二戰以同盟國的勝利與軸心國的失敗而告終。
  •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沒有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重大。甚至可以說美國是蘇聯解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們對比一下二戰前後蘇聯的國際環境就知道了。 二戰以前,蘇聯(俄國)的主要外部敵人是誰?
  • 二戰一個月就滅亡的法國,卻造出二戰初期最強中坦,外號法國虎式
    然而二戰期間的法國軍隊,卻並非一無是處。就拿坦克部隊來說,如果不是法國軍方戰術失誤,法國坦克部隊完全能和德軍一較高下。這種多炮管設計思路,美國的M3格蘭特坦克上也有體現,突顯出各國對坦克作戰定位的混亂。
  • 從種族主義角度看二戰,這個美國人的書必須讀
    提到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爭,美日雙方都各持立場,總的說來,以正義戰勝邪惡為主題,但是,美國作家約翰.W.道爾卻獨闢蹊徑,寫成了《無情之戰》一書。約翰.W.道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學教授,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美國歷史學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是近現代日本史和美日關係,是相關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獲包括普立茲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在內的重要學術獎項。
  • 真相:二戰後,美國和英國的差距為何越來越大?四點原因!
    為什麼二戰後美國和英國的差距拉開這麼大?首先自己可以把現在的英國和美國比一下就知道了,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屬於英國的時代早已遠去,美國已經成了新的時代的領航者。美國與英國的較量由來已久,其實在一戰之前的時候,美國的經濟總量就已經和英國基本扯平了,那個時候的英國還算是龐然大物,殖民地無數的時代,現在呢?我認為有四個原因導致了英美之間的差距。第一:二戰後,英國失去了殖民地,這是落後於美國的根本原因。
  • 高中歷史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二戰後美國與西歐的關係」練習題
    一、考情介紹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作為美國全球戰略重要一環的西歐也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且二者的關係也處在不斷變化當中,先後經歷了依賴美國獲取援助,到伴隨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意圖擺脫美國控制的過程。而這其中,二者既相互依賴,同時又相互競爭,體現著戰後美國與西歐的特殊關係。
  • 英國為何甘願充當美國的馬前卒和跟班,英美特殊關係是什麼關係?
    英美之間之間的外交關係,也被稱為「特殊關係」。這種關係其實形成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只是在二戰的時候才形成,而且重要的一點就是,兩者之間的關係也並非主要因為文化或者血緣上原因,而是出於國家利益和共同價值的紐帶。